内容简介 · · · · · ·
☆写孔子的成长和转型,写孔子的执著与妥协
☆细描圣人生活世界,还原孔子生平真相,发千载未发之隐覆
☆品味贵族时代风貌,追寻古代政治文明。贵族社会为何渐行渐远,世袭寡头政治有何顽疾,历史出路又在何方?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现早期华夏的质朴与洪荒,文明滥觞期的脉动与嬗变。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春秋贵族世袭政治别具一格,它是西周封建制的延伸和失控,与战国开端的君主集权制、官僚制、编户齐民模式截然不同。
作为初级贵族——士——的私生、遗腹子,孔子生长于贫寒的母亲家族。他如何被贵族群体接纳,又如何在卿大夫世袭政治中脱颖而出?
春秋中后期的列国,世代垄断朝政的寡头格局形成。所谓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
作为鲁国寡头三桓家族的下属,孔子试图重构国家政治...
☆写孔子的成长和转型,写孔子的执著与妥协
☆细描圣人生活世界,还原孔子生平真相,发千载未发之隐覆
☆品味贵族时代风貌,追寻古代政治文明。贵族社会为何渐行渐远,世袭寡头政治有何顽疾,历史出路又在何方?
☆借孔子看春秋,全景展现早期华夏的质朴与洪荒,文明滥觞期的脉动与嬗变。
------------------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春秋贵族世袭政治别具一格,它是西周封建制的延伸和失控,与战国开端的君主集权制、官僚制、编户齐民模式截然不同。
作为初级贵族——士——的私生、遗腹子,孔子生长于贫寒的母亲家族。他如何被贵族群体接纳,又如何在卿大夫世袭政治中脱颖而出?
春秋中后期的列国,世代垄断朝政的寡头格局形成。所谓世卿世大夫,鲁有三桓,郑有七穆,晋有六卿……故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於大夫,四世矣。”
作为鲁国寡头三桓家族的下属,孔子试图重构国家政治秩序,调解国君与寡头、贵族与贱民的关系,他的努力为何失败,寡头世袭政治的历史出口又在何方?
和孔子体貌相同的阳虎,到底二人有无亲缘?他们在贵族社会中的起点相似,结局大异其趣,是否阳虎才是历史趋势的先行者?
孔子死后如何被弟子子贡神化,又如何被弟子曾参还原,最终成为无宗教神性的文化圣人?
通过解读经史文献,本书再现了孔子在寡头世袭政治游戏规则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时代的种种生活场景、日用礼俗,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人类学乃至影视视觉层面的还原。
-----------------
本书是《南北战争三百年》作者李硕所写的孔子传记。生动书写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份出生,在底层单亲家庭中成长,一步步做到鲁国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摄相事”,同时也见证了春秋末期各国内政外交的风云变幻与奇闻轶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后周游列国,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从政理想。但他的学说经后人的传承与解释,流传后世,他也被弟子“制造”成了至圣先师。
我们流俗的印象中,孔子作为一个高高在上的“圣人”,是一个抽象的人物。本书正是要去掉孔子的这层“圣人”光环,还原他作为普通人的成长历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与忧惧,也有困惑、纠结与执着。作者探究了孔子面对各种人生事件的心理状态与动机,从而描画出一个丰富、完整的孔子形象。
本书以孔子的一生为缩影,全面展现出了春秋时期贵族社会的风貌。包括贵族的等级体系、礼仪习俗、“游戏规则”,各国的政治状况与权力角逐、结盟、冲突,甚至各国贵族之间的奇闻轶事。同时,也描绘出,在春秋战国之交的大变革时代,贵族社会是如何瓦解,如何走向没落的。
-----------------
《孔子大历史》文字灵活轻松,深层呈现的则是对于文明逻辑、人类秩序的思考,重在对于历史情境的整体把握,对于超越历史的人性的洞察,李硕在这方面的功力令人钦佩。这是本书与其他关于孔子的著作最大区别所在。
——施展(外交学院,《枢纽》作者)
孔子是时代的一面镜子。本书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对周代的姓氏、称谓、礼仪、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介绍,对孔子的生活世界进行了细致生动的还原,对这些复杂问题的把握相当透彻。
——韩巍(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
这本书以人物传记的形式,既跳出传统对孔子“圣化”的解读取径,又跳出新文化粗暴反孔的模式,通过将孔子置于其生活时代,揭示孔子时代的真实,以及其一些思想的真实,对历史地理解孔子,进而认识国学,将会是有裨益的。
——向燕南(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孔子大历史的创作者
· · · · · ·
-
李硕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李硕,河北保定人。北京大学中文系学士,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博士,现供职于新疆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从事中国古代历史、边疆民族问题研究。著有《南北战争三百年》《从大漠绿洲到玉石山谷》等,在《中华文史论丛》《学术月刊》《历史地理》《敦煌研究》等 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 · · · · ·
引 子
第一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1—15 岁)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 岁)
第三章 齐国流亡(35—40 岁)
第四章 阳虎的时代(40—50 岁)
· · · · · · (更多)
引 子
第一章 野合而生到认祖归宗(1—15 岁)
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 岁)
第三章 齐国流亡(35—40 岁)
第四章 阳虎的时代(40—50 岁)
第五章 思想和学术
第六章 从政:为寡头们工作(50—53 岁)
第七章 从权力巅峰出局(54—56 岁)
第八章 卫国绯闻多(56—57 岁)
第九章 南国的挫折(57 岁)
第十章 悲情黄河(57—59 岁)
第十一章 淮上漂泊(59—63 岁)
第十二章 年轻人的战争(63—68 岁)
第十三章 晚年著述(68—73 岁)
第十四章 最后几场丧事
第十五章 子贡造神成与败
外篇一 周灭商与华夏新生
外篇二 春秋晚期及孔子生平大事编年
后 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贵族打车战,最推崇的是勇气。那时玩阴谋诡计,打赢了也不光彩。孔子之前一百多年,有过一次“曹刿论战”,曹刿不是什么大贵族(但也不是农奴),爱玩点小花招。他给鲁国国君当参谋,和齐国的齐桓公打仗。齐国人很有(欧洲中世纪的)骑士风度,战车列完阵,先敲鼓,自己不进攻,请鲁军先动手。这是很高尚的风格。但曹刿不让鲁军动,等齐国人敲了三次鼓,将士们都麻痹大意了,才下令出击,把齐国打败了。这在那时算是特例。原来大家只知道夸曹刿聪明,但没想过,这是齐国人风格高,没趁你冷不防直接冲锋。 春秋时候国家间打仗,是国君(或者大贵族们)闹意气、耍威风的成分居多,不是非你死我活不可。齐国是大国,比鲁国厉害得多,可曹刿打赢的第二年,齐桓公就娶了位鲁国公主当夫人,两个国家又和好了。 另一位尽人皆知的宋襄公,和楚国人打仗,风格更高尚,结果吃了败仗,自己也受伤而死,成了后世的笑柄。其实宋襄公那套观念,在当时大家都理解。楚国人这一仗打赢了,也就班师回国,不肯继续进军把宋国给灭了。为什么?因为楚国人也尊重宋襄公的表现,这是双方起码的底线。所以我们不能拿后世打仗的观念去衡量春秋时代,因为后世没有贵族们的那套讲究。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 岁) -
所以,春秋时打仗,都是贵族自己玩的游戏,规模小,跟老百姓没关系,战争也不太伤害老百姓。不像战国,举国动员全民皆兵,旷日持久你死我活。翻翻《春秋》,那时候的国家差不多年年打仗,但对老百姓过日子影响不大。 其次,除了会打仗,贵族还要有文化,起码要能识字,能看明白自己的家谱。这是贵族和农民的区别。到孔子的前一代人,就是孔纥在世的时候,中原的贵族们更重视文化:那时各诸侯国搞外交,贵族们宴会应酬,都讲究“赋诗”。就是想说什么事情不能直说,先要背诵一首或几句诗,把意思暗示出来。这和猜谜、酒令有点像,孔纥那一代的大小贵族们玩得非常起劲。谁要是听不懂别人什么意思,或者自己的想法找不出诗来表达,就让人笑话,有不登大雅之堂的羞辱。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二章 学着当贵族(15—35 岁)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孔子大历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孔子大历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孔子大历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8 条 )
> 更多书评 78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麥田出版公司 (2020)暂无评分 1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孔子大历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頤眞 2020-10-31 00:33:54
捕风捉影,充满臆断...作者借孔子的经历输出自己观点,对《论语》等儒家典籍大量曲解,对孔子的思想也并不理解...博人眼球之作而已
95 有用 饿霸地煮 2020-09-03 20:45:17
孔子最让我惊讶的,作为一个文明的奠基者,他居然既不是英雄也谈不上救世主,他彻头彻尾就是一个局外人。他是私生子,父母野合而生。算不上多磊落,可以拖着母棺坐于路边,为进父系族谱,混上贵族。也很平庸,做为三桓寡头政治的一个政治傀儡,却吃里扒外,要堕三城。也很无趣,母亲的遭际,让他惧怕女人,经历南子的绯闻,他充满了偏见。也很刻薄,那些见于《论语》的名句,其实多是揶揄讽刺弟子的名言。更多的时候,他在周游列国... 孔子最让我惊讶的,作为一个文明的奠基者,他居然既不是英雄也谈不上救世主,他彻头彻尾就是一个局外人。他是私生子,父母野合而生。算不上多磊落,可以拖着母棺坐于路边,为进父系族谱,混上贵族。也很平庸,做为三桓寡头政治的一个政治傀儡,却吃里扒外,要堕三城。也很无趣,母亲的遭际,让他惧怕女人,经历南子的绯闻,他充满了偏见。也很刻薄,那些见于《论语》的名句,其实多是揶揄讽刺弟子的名言。更多的时候,他在周游列国,在兜售所学,在求官,而且求而不得。那个时代寡头共和行将解体,君主集泉会是趋势,而孔子想要的是回到有秩序有尊卑有仁有恕有孝有悌的理想国度。他是一个痛苦的西西弗斯,因为没有石头让他推上山顶,他奔走呼号,逝者如斯,但从来都是走在空空荡荡的山脊上,无人响应。 (展开)
4 有用 杨微粒 2019-05-06 03:17:51
史实加上一些合理的脑洞推测,本书真的有趣又深刻。中间突然出现的《孔老二罪恶的一生》笑死我了
23 有用 黑日鼠 2019-09-22 00:10:34
本书充满了作者的臆测和想象,立意模糊不清,论据前后矛盾,有些结论甚至可以说是对孔子的故意曲解和抹黑。比如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作者居然能理解为“孔子支持人殉和人牲”,真是喷了我一Kindle的老血。我怀疑作者只是对那段历史有些基本了解,走马灯似的看了几本关于孔子的研究著作之后,作者就开始动笔写了。槽点太多,懒得说了,只是心疼我三十多块的买书钱,电子书都卖的这么贵,隔壁《哈佛中国史》也才卖五... 本书充满了作者的臆测和想象,立意模糊不清,论据前后矛盾,有些结论甚至可以说是对孔子的故意曲解和抹黑。比如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作者居然能理解为“孔子支持人殉和人牲”,真是喷了我一Kindle的老血。我怀疑作者只是对那段历史有些基本了解,走马灯似的看了几本关于孔子的研究著作之后,作者就开始动笔写了。槽点太多,懒得说了,只是心疼我三十多块的买书钱,电子书都卖的这么贵,隔壁《哈佛中国史》也才卖五十块钱而已! (展开)
2 有用 故事定型胶 2024-08-26 11:24:41 浙江
第四本李硕的书,依旧是典型的风格,扎实的史料基础,设身处地的人性分析,以及过于大胆的设想:孔子和阳虎的关系假说还是有些骇人听闻。本书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孔子,没有拔高没有贬低也没有僵化的印象,而是仔细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以成长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思想形成史。孔子是一个因应时代不断求索的伟人,后世庸才弟子曾子等人只能照搬教条,而朱熹等更是把教条当作人生律令钳制思想。伟人的后世尚且如此,看到现... 第四本李硕的书,依旧是典型的风格,扎实的史料基础,设身处地的人性分析,以及过于大胆的设想:孔子和阳虎的关系假说还是有些骇人听闻。本书提供了一个合理化的孔子,没有拔高没有贬低也没有僵化的印象,而是仔细分析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物关系,以成长的眼光去看待他的思想形成史。孔子是一个因应时代不断求索的伟人,后世庸才弟子曾子等人只能照搬教条,而朱熹等更是把教条当作人生律令钳制思想。伟人的后世尚且如此,看到现在某某专业所产生的大量思想垃圾,更加等而下之。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