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佛》我接触到佛教研究,已经有50年的历史了。1935年我到了德图哥廷根,开始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算是我研究佛教的滥觞。从那以后,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漫长的年代里,不管我的研究对象“杂”到什么程度,我对佛教研究始终锲而不舍,我在这方面的兴趣也始终没有降低。在与中国文化的剧烈冲击中,佛教如果不能适应现实情况,必然不能在中国立定脚跟,于是佛教只能做出某一些伪装,以求得生存。“不知道”的对立面,就是“知道”。知道了,就是“大觉”,就是“佛”。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公元前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一部分。
佛的创作者
· · · · · ·
-
季羡林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
季羡林,生于1911年8月,山东清平(今临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1935年秋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1946年回国,受胡适、傅斯年、汤用彤三位先生之聘,为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8年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期间还先后担任过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等。
季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他的100多部著作已汇编成24卷《季羡林文集》。他主持编纂的《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大型丛书在传播中国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录 · · · · · ·
浮屠与佛
再谈浮屠与佛
佛教的倒流
《列子》与佛典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法显
佛教开创时期的一场被歪曲被遗忘了的“路线斗争”
佛教与儒家和道教的关系
关于玄奘
关于《大唐西域记》
佛典中的“黑”与“白”
中国佛教史上的《六祖坛经》
佛教教义的发展与宗派的形成
印度佛教的发展与衍变
关于大乘上座部的问题
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佛经的翻译与翻译组织
我和佛教研究
· · · · · · (收起)
"佛"试读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我从来没有信过任何宗教,对佛教也不例外。而且我还有一条经验:对世界上的任何宗教,只要认真的用科学方法加以探讨,则会发现它的教义与仪规都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都有其产生根源,都是人制造的,都是破绽百出,自相矛盾的,有的简直是非常可笑的。因此,研究越深入,则信仰越淡薄。如果一个研究者竟然相信一种宗教,这件事情本身就说明,他的研究不实事求是,不够深入,自欺欺人。佛教当然也是如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2页 -
最终我们两人的意见完全一致:国家、阶级先消灭,宗教后消灭。换句话说,即使人类进入大同之域共产主义社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宗教或者类似宗教的想法,还会以某种形式存在着。这看起来似乎类似怪论,我却至今深信不疑。我记得,马克思讲过一句话,大意是:宗教是有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创造的。“宗教需要”有多种含义:真正的需要、虚幻的需要,甚至麻醉的需要,都属于“需要”的范畴,其性质大相径庭,其为需要则一也。否认这一点,不是唯物主义者。 (查看原文) —— 引自第302页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佛"的人也喜欢 · · · · · ·
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季老去世了,季老走好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和《季羡林谈佛》内容一样吗? | 来自Quentin | 2 回应 | 2018-01-29 18:43:17 |
2010年5月21日(佛祖生日)这一天,请大力放生,留... | 来自[已注销] | 2010-05-21 13:16:54 | |
2010年5月21日(佛祖生日)这一天,请大力放生,留... | 来自[已注销] | 2 回应 | 2010-05-21 13:16:14 |
文革受迫害 | 来自大饿鱼 | 2 回应 | 2009-07-23 19:47:43 |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的道释常识 (羊的门)
- 【成凡心即成佛心】{善了个哉} (桃青青有福气)
- 无偿转让图书1 (用心棒)
- 易 玄 巫 奇 风水 (清隐)
- 今年准备读完的图书 (Cosim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佛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k 2011-04-26 21:13:00
吃力。
1 有用 南小闽 2011-04-02 11:12:18
晚年季老先生还是有改变过一些观点。
0 有用 小锅炒豆 2009-09-16 18:45:01
o(╯□╰)o 晦涩~
0 有用 迪仔I编号223 2010-02-03 06:30:41
崇拜季老的才华与为人
0 有用 陈卤蛋 2012-05-02 16:36:02
大师所著,纯学术著作。大师治学真是严禁。
0 有用 momo 2023-08-15 12:40:57 安徽
实在是看不懂。。。
0 有用 虾米金鱼 2023-03-03 17:16:10 广东
翻阅,佛教史研究
0 有用 derek 2022-11-05 16:42:42 四川
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佛教的传播演变亦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佛教大有渗透西方之势,而西方宗教依然很难在东方传播。这足见佛教的生命力。②对峙矛盾分裂,是带来生机的必要条件,当然不能过度。佛陀生前事逝后,一直都存在这些情况。③理性的研究学者、不信任何宗教乃至揶揄之、独信仰马克思唯物主义,这是季老的特点,也是阅读本书的预设条件。然而正是这样科学世俗的角度,可以还佛教一个“人性化”的面貌。④有些不... ①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佛教的传播演变亦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佛教大有渗透西方之势,而西方宗教依然很难在东方传播。这足见佛教的生命力。②对峙矛盾分裂,是带来生机的必要条件,当然不能过度。佛陀生前事逝后,一直都存在这些情况。③理性的研究学者、不信任何宗教乃至揶揄之、独信仰马克思唯物主义,这是季老的特点,也是阅读本书的预设条件。然而正是这样科学世俗的角度,可以还佛教一个“人性化”的面貌。④有些不信佛揶揄佛的人,端看其平生之所作所为,实际上就是佛的化身;更多言不离佛的弟子们,本质却比市井小人还要可恶。 (展开)
0 有用 Ssai 2022-09-26 13:44:36 黑龙江
借哥书
0 有用 kyoku 2022-07-26 12:47:01
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