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奥地利]弗兰茨·卡夫卡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孙坤荣
出版年: 2008-7
页数: 275
定价: 1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译文名著文库
ISBN: 9787532744763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译者: 孙坤荣
出版年: 2008-7
页数: 275
定价: 15.00
装帧: 平装
丛书: 译文名著文库
ISBN: 9787532744763
内容简介 · · · · · ·
弗兰茨·卡夫卡(1883一1924),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生前鲜为人知,他的作品也未受到重视。可在他身后,文名鹊起,蜚声世界文坛。他的生命是短暂的,可他留给人们的文学遗产是不朽的,留给人们的思索是永恒的。《诉讼》是最早被人们认识的小说,它披露了黑暗社会的司法内幕和腐败的官僚机构:银行襄理K为人正直,勤奋能干,可在三十岁生日那天突遭逮捕,他觉得此事荒唐而又滑稽,后经多方打听才得知,原来有一个秘密法庭在对他进行调查。在一次审讯中,他当众揭露司法机构草营人命、诬陷好人的官僚作风和腐败现象。他试图寻求周围人的帮助,可无人理会;他想求见法官为自己申辩,可也是枉然。他很无奈,最终却在三十一岁生日前夕被两个神秘的黑衣人杀死在采石场。小说故事情节扑朔迷离,发人深思。
诉讼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时期的布拉格,父亲是一个成功的犹太商人。卡夫卡曾攻读文学,后改学法律。先后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和工人保险所,因肺病辞职。后埋头写作。曾两度订婚,却因健康关系一直未婚。1924年死于肺病。卡夫卡最杰出的作品当数长篇小说《审判》、《城堡》和短篇小说《变形记》,这些作品的主题、风格对后来的荒诞派戏剧、黑色幽默小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凭借这些作品,他被誉为20世纪最优秀的作家之一,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先驱。
目录 · · · · · ·
第一章 被捕——先同格鲁巴赫太太、后与比尔斯纳小姐的谈话第二章 初审…第三章 在空荡荡的审讯室里——大学生——办公室…第四章 比尔斯纳小姐的女朋友…第五章 鞭笞手…第六章 K的叔叔——莱妮第七章 律师——工厂主——画家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解聘律师第九章 在大教堂里第十章 结局附录 马克斯·布洛德为《诉讼》第一、二、三版写的“后记”
第一章 被捕——先同格鲁巴赫太太、后与比尔斯纳小姐的谈话第二章 初审…第三章 在空荡荡的审讯室里——大学生——办公室…第四章 比尔斯纳小姐的女朋友…第五章 鞭笞手…第六章 K的叔叔——莱妮第七章 律师——工厂主——画家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解聘律师第九章 在大教堂里第十章 结局附录 马克斯·布洛德为《诉讼》第一、二、三版写的“后记”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别这样大声嚷嚷,表示自己的清白。你在其它方面给人家留下的印象不错,这么一嚷嚷,反而会坏事。 法学训练不会只教学生出言不逊——看来你在这方面已经精通到恬不知耻的程度了。 虽然那些一文不名的律师们在某种程度上也会贸然对法院里的情况作出自己的分析,但他们却从来不敢提议或坚持改善司法制度。然而,几乎每个被告,即使是其中头脑很简单的人,从一开始起就显露出一种建议改革的热情,这是很有代表性的。但是,这种热情往往只是徒费时间和精力而已,这些时间和精力完全可以更有效地用到别的方面去。惟一理智的做法是使自己适应现存条件。即使可以在这儿或那儿作一些局部改进——但是这么想的人准是个疯子——由此得到的好处也只能对将来的被告有利,而提建议的人本身的利益反而会大受损害,因为他冒犯了报复心理极重的法官们。这种犯上的事情千万做不得!不管多么违背自己的意愿,你也应该委曲求全;你要懂得,这个庞大机构可以说正保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状态,如果有人想改变周围事物的排列次序,他就会冒摔跟头和彻底毁灭的危险,而这个机构则可依赖本身其它部分的补偿作用而恢复平衡,因为它的各部分是相互关联的;它一点也不会改变,相反,还很有可能变得更加僵硬、更加警惕、更加严酷。更加残忍。应该真正放手让律师们工作,不要干涉他们。指责是没有多少用处的,当指责别人的人自己也不十分明白为什么要作出这样的指责时更是这样。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页 -
你想得到哪种形式的无罪开释处理?有三种可能性,即彻底宣判无罪、表面上的无罪和无限期延缓审判。 (查看原文)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诉讼"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诉讼"的人也喜欢 · · · · · ·
诉讼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02 条 )





细读:俄国友人真的存在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说《判决》的开头,商人格奥尔格写完了他的信。但在“轻松缓慢地将信封起来”后,小说却又问道:“格奥尔格该写怎样的信呢?”仿佛这封信还没有开始动笔,好像刚才封起的只是一张废纸。这个略显古怪的表述方式,相比小说结尾突兀离奇的投河自尽,始终更让我耿耿于怀。 信是写... (展开)
卡夫卡《审判》:阻碍人们认识真理的,是我们内心的牢笼丨景凯旋读经典⑨
有天早晨,银行高管约瑟夫·K还躺在床上,两个陌生人突然闯进房间,宣布他遭到逮捕,然后就坐在桌子边大吃大喝他的早点。根据勃罗德的传记,在卡夫卡给朋友们朗读《审判》的第一章时,大家都笑起来,而他本人笑得“特别厉害”。看过卡夫卡忧郁神情照片的人,大概很难想象卡夫卡...
(展开)

今天我们来“深扒”一下卡夫卡
首先我们来看一组画。 不喜欢画画的小职员不是好作家,是的,恭喜你发现了“打工人”卡夫卡的另一重身份:画家——这些画作是不是让你想起每天为了生存挣扎得精疲力尽的自己! 作为“打工人”的代言人,卡夫卡的画作似乎也在描绘一个个陷入生活和工作困境里的人。事实上,他本...
(展开)
论坛 · · · · · ·
卡夫卡作品翻译最好的阵容: 诉讼 孙坤荣 城堡 汤... | 来自婴儿 | 2020-06-23 18:56:13 | |
大家都来推荐解读性文章吧 | 来自泽泻 | 2019-05-07 07:35:21 | |
穆赫兰道式解读 | 来自Vivian | 2 回应 | 2010-01-11 11:39:29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61 )
-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19)9.0分 13919人读过
-
Schocken (1995)8.8分 142人读过
-
北京燕山出版社 (2021)8.1分 4909人读过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8.8分 5007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名著文库 (Iris)
- 译文名著文库——有这样一套书可以爱不释手 (爱玛·包法利)
-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 (空手)
- 上海译文出版社-译文名著文库 (无线火车)
- 欧美严肃文学与流行文学作品选 (Lightsage)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诉讼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 e c h o ] 2015-01-25 17:19:15
不全,未收录不可缺少的残篇,2008年出版的却还停留在1925年的状态。再配上最后的附录更是讽刺。
0 有用 Z 2010-11-23 13:00:58
第九章精彩…
0 有用 芥末蘸酱 2011-07-24 00:29:30
纵向比较,不如城堡好.可能因为不是完成稿缘故.
0 有用 忧伤的不老板 2009-08-29 02:58:19
一扇门
16 有用 censored dump 2015-08-18 18:39:38
卡夫卡的长篇像是短篇的赋格,一个主题的反复再现,通过栩栩如生的图景,而非单纯的叙述。一个混沌暧昧的主题,我们的生活是如何紧贴却不及于意义。在那些机械、幽闭、抽离了情感的描述中,寻常事物和场景都异化成了某种梦魇的表征,在半梦半醒间演绎着荒诞的奇观,这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俯卧皆是的日常,在望不见尽头的长廊、封闭的窗户与狭窄的室内,人的存在先是被割裂,然后被注入,仿佛提线木偶,互为观众,舞台就是这薄... 卡夫卡的长篇像是短篇的赋格,一个主题的反复再现,通过栩栩如生的图景,而非单纯的叙述。一个混沌暧昧的主题,我们的生活是如何紧贴却不及于意义。在那些机械、幽闭、抽离了情感的描述中,寻常事物和场景都异化成了某种梦魇的表征,在半梦半醒间演绎着荒诞的奇观,这并非天马行空的想象,而是俯卧皆是的日常,在望不见尽头的长廊、封闭的窗户与狭窄的室内,人的存在先是被割裂,然后被注入,仿佛提线木偶,互为观众,舞台就是这薄凉的人间。这是一个没有神、连神谕也没有的世界,只有以法律或者制度面目示人的宏大隐喻,在通往终点的、徒劳的重复中,人借由肉身的痛苦完成了庄严的虚无。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