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国]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原作名: 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
译者: 沈志明
出版年: 2008-10
页数: 310
定价: 1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219635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原作名: Voyage au bout de la nuit
译者: 沈志明
出版年: 2008-10
页数: 310
定价: 1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40219635
内容简介 · · · · · ·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一八九四~一九六一)是法国著名小说家。一九三二年发表《茫茫黑夜漫游》一举成名。一九三六年第二部小说《催命》(Mort a Credit)的出版,卓越的塞利纳风格业已形成。
塞利纳笔下的人物多是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因战争、贫困、恶俗、偏见、色情、疾病而扭曲的形象。在那空前变动、眼花缭乱的时代,他以夸张的手法抨击人与人之间炎凉冷酷的关系。
塞利纳的世界是一个异化的世界,在他的世界里,每个人既是恶的受害者又是恶的制造者,人生活在永久性的茫茫黑夜里,走投无路,束手待毙!
《茫茫黑夜漫游》是一部被公认如史诗般的永恒之作!
茫茫黑夜漫游的创作者
· · · · · ·
-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 作者
-
沈志明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1894—1961),法国著名小说家,《茫茫黑夜漫游》1932年在法国一问世即震惊文坛,得到几乎所有权威人士的高度赞扬。瓦莱里惊叹为“描写罪恶的杰作”;富尔称誉“这是一个纯粹的人写出来的一本纯粹的书,普鲁斯特以来最好的作品,它比普鲁斯特更富有人性”,莫洛亚赞美作者是“新进的伟大天才”,德斯卡夫则将他比拟为法国的陀思妥耶夫斯基。
目录 · · · · · ·
前言译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
前言译序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第十章第十一章第十二章第十三章第十四章第十五章第十六章第十七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第二十章第二十一章第二十二章第二十三章第二十四章第二十五章第二十六章第二十七章第二十八章第二十九章第三十章第三十一章第三十二章第三十三章第三十四章第三十五章第三十六章第三十七章第三十八章第三十九章第四十章第四十一章第四十二章第四十三章第四十四章第四十五章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人们往往因屡干蠢事而荒废大部分青春。那时显而易见我的心上人会完全抛弃我,而且会很快抛弃我。但我还不懂人世间分隔成两种人,一种是富人,一种是穷人。我想许许多多人一样,花费了二十年并且经历了战争才学会安分守己地呆在自己的类别里,才学会先问问代价再接触人与事,尤其是需要锲而不舍的事和依恋不舍的人, 对穷人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两大类不同的死法,或者死于你的同胞在和平时期对你漠不关心,或者死于你的同胞在战争时期嗜杀的激情。如果人家想到你,那是想折磨你了,莫不如此。这些混蛋只在我们流血牺牲时才对我们产生兴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2页 -
因此人总是完不成使命就归天的,年轻时轻率如蝴蝶,年老时无用如蠕虫。 (查看原文) —— 引自第72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茫茫黑夜漫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茫茫黑夜漫游"的人也喜欢 · · · · · ·
茫茫黑夜漫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7 条 )


《茫茫黑夜漫游》:“我们已经到达世界的尽头,有如节日接近尾声”丨景凯旋读经典⑧
我们生活在严寒黑夜, 人生好像长途旅行, 仰望苍空寻找出路, 天际却无指引的明星。 ——《茫茫黑夜漫游》扉页题诗 在塞利纳的《茫茫黑夜漫游》中,主人公巴达缪是第一人称叙事者,但作者在再版卷首的题辞中却声称叙事者不是他本人,这部小说完全是虚构的,描写一个年轻人的经...
(展开)
> 更多书评 77篇
论坛 · · · · · ·
请问这本书和《长夜行》是一本书吗? | 来自闲云 | 1 回应 | 2023-09-18 10:40:37 |
。 | 来自* | 3 回应 | 2014-01-19 17:29:26 |
不好看 | 来自* | 2 回应 | 2013-05-26 21:58:01 |
有没有人很喜欢那个罗班松的? | 来自coffee & tea | 2012-09-08 21:20:12 |
> 浏览更多话题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5 )
-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4)8.7分 845人读过
-
Gallimard (1972)9.1分 63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9)8.8分 617人读过
-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1)8.6分 590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我知道这些书很怪但我爱的难以自拔 (Josephine)
- 哈罗德.布鲁姆:《西方正典》附录——经典书目 (混乱时代:预言经典)【上】 (迎风追)
- 08年10.1~12.31大陆推出的外国文学新书 (Onetti)
- 看之前以为很枯燥,结果一看却欲罢不能的书 (苏珊酱)
- 雕刻时光 (欢乐分裂)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茫茫黑夜漫游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已注销] 2012-03-02 20:14:37
我也有恶念,我们都是恶人。其余的一切已在旅途中丧失殆尽...
1 有用 Adiósardour 2011-02-23 23:16:46
就内容的性质而言,它因为自己明晰的面目必然地被视为和社会政治形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实性,社会性是无疑的。为此一性质决定,贯注于作品中的是强烈的批判精神,彻底的否定意识与最终的怀疑悲观主义。倘若迁就小说的时序,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它强烈的“反战”意识。关于战争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当然与作者一战的经历与由之而生的思考相关这最终使他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借巴达缪之口,以“黑色幽默”的语调暴露了战争的不义,残酷,疯... 就内容的性质而言,它因为自己明晰的面目必然地被视为和社会政治形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现实性,社会性是无疑的。为此一性质决定,贯注于作品中的是强烈的批判精神,彻底的否定意识与最终的怀疑悲观主义。倘若迁就小说的时序,首先扑面而来的是它强烈的“反战”意识。关于战争的批判精神的形成当然与作者一战的经历与由之而生的思考相关这最终使他成为一个和平主义者。借巴达缪之口,以“黑色幽默”的语调暴露了战争的不义,残酷,疯狂与对生命的戕害。它也以更大的注意力嘲弄了“爱国”口号下盲目的战争狂热与欺骗性的战争宣传。巴达缪以少不更事的“狂热”进入了战争。在战争中他现场目击了死亡,体验了战争非理性的强暴,经受了生死临界状态的恐惧,求生的本能与不断的自省终于使他“发现了战争的全部真相。 (展开)
9 有用 把噗 2011-07-16 15:58:47
一部杰作!在简短的几天阅读之旅中,听着作者絮叨的呓语,似乎真得陷于茫茫黑夜之中漫游!无止境的黑暗包围着我的身躯,即使塞利纳的笔触显得幽默戏谑,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正是以客观的心态在描述黑暗…
2 有用 李香菜 2010-03-28 18:36:53
太爽了
2 有用 乡愁 2012-05-26 16:44:31
我们生活在严寒黑夜,人生好像长途旅行;仰望苍空寻找出路,天际却无指引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