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的麟爪的创作者
· · · · · ·
-
徐志摩 作者
丛书信息
· · · · · ·
中国现代小品经典(共48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东京小品》《乡风与市风》《商市街》《骂人的艺术》《短简》
等
。
喜欢读"巴黎的麟爪"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巴黎的麟爪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天堂与地狱的人间版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小时候是不太喜欢徐志摩的。 也许是因为看他的作品不多。只有一本《爱楣小札》,是写给恋人陆小曼的。 情感极为炽烈,极为粘腻,可以说是缠绵至死。从人性的角度,我十分欣赏徐敢于赤裸裸地曝光自己内心深处,最为隐秘的一角的勇敢作为,但从理性考量,徐实在太不像个男人了。... (展开)

But Death Intenser
一直以来,中国的近代文人,我最喜欢的是徐志摩。很可惜大众总是偏爱娱乐八卦甚于文学,现下徐志摩的才名远不及他的渣男称号来得响亮,他隽永蕴藉的散文也不及他的爱情故事家喻户晓。可是我是那么喜欢徐志摩,甚至大学的时候借了图书馆的徐志摩全集一页页读,连他练笔改写得李...
(展开)

边走路边读书-《巴黎的麟爪》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雨后虹》绝对是用词的典范,唯美而纯净,雨后的喜悦从作者的用词中即能感受到。 《富士》 由富士山给日本人精神上的家园之重要性,引入印度人对山脉的崇拜,再回想自己国家虽然有名山大川,但普通人却一生也无缘窥见,只能和小山小水相伴。作者细细描写了坐在火车上清晨窥见... (展开)
每座城市都有自己的性格
巴黎,到底是一座怎样的城市啊!大概只有亲自去看一看,嗅一嗅,撩拨一下塞纳河的水花,才能知晓了。 最惬意的不过读满是诗意的人在满是诗意的地方写下的满是诗意的文字。徐志摩,光是他的名字,我就仿佛听到了静静的康河水声,光与影、凉凉的夜与月与水、一潭柔波、一簇水草…...
(展开)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东方出版社 (2007)7.5分 304人读过
-
百花文艺出版社 (2005)8.3分 241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7.4分 65人读过
-
江苏文艺出版社 (2009)7.7分 37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现代小品经典(完整版) (十年木匠)
- 中国现代小品经典 (虫子)
- 书3L (momo)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巴黎的麟爪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omo 2015-04-19 09:40:00
要说美,佛罗伦萨和剑桥那倒是极美的。但这本小集子,读起来真是如坐针毡,浑身不畅快。除了吊书袋,不见得有什么高洁的情思。
0 有用 梁山泊 2022-11-21 21:59:41 北京
写风景如清泉自然灵动。小说是翻译的,太闷了。语言是可以犀利的。他不仅仅只知风花雪月。胸中有火在汹涌。
0 有用 kikitaMoon 2017-02-22 09:36:15
那个年代的出境游
0 有用 厄弥让 2019-03-20 21:05:01
无病呻吟的美感,徐志摩怕是开山祖师了。
0 有用 轻食慢行 2019-12-10 11:42:57
徐嬷嬷还是有妙笔的,巴黎给他渲染得艳绝荼靡,但令我惊刻的是天目山僧侣的篇章,尤其是对印度OM的禅意。 由口内的无限波动,分明是外扩,却又是内潜,是皮又是核。就像寺庙的钟声,一切在它的中心,一切又在它的周缘,是轴亦复是廓。 中印佛音,深远甚妙,到底与泰戈尔交意不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