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副标题: 当代农家子弟成长叙事研究
出版年: 2018-12-1
页数: 290
定价: 89.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ISBN: 9787520336956
内容简介 · · · · · ·
“读书的料”在此指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并进入精英大学的中国农家子弟。借助自传社会学和深度访谈,本书对他们通过教育向上流动过程中的文化生产进行了深描,揭示了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意义。通过展现这些中国农家子弟的文化自主性,剖析循规本身的创造性及其与文化生产的内在关联,本书突破了“底层缺乏文化资本”这一为学界默认的观念,提出了底层文化资本理论。本书也特别关注了这样一种文化生产的暗面,直面了“子不承父业”的阶层跨越之旅对个体道德、情感和文化世界的冲击。
作者简介 · · · · · ·
程猛(1989- ),安徽淮南人。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学士、教育学硕士和博士。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UW-Madison)访学学者。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博士后支持计划入选者。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2019- )。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社会学、教育人 类学、教育管理与教育政策。曾任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中部教师。获北京师范大学2017届“优秀毕业研究生”、北京师范大学2018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荣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
目录 · · · · · ·
.
第一章 阶层突破中的文化生产问题
第一节 理论的空白地带
一 被忽略的陪衬
二 “第三类循规者”
三 最初的探索
第二节 “读书的料”及其问题
一 反求诸己
二 “读书的料”
三 问题的确证
第三节 概念界定
一 文化
二 文化生产
三 当代农家子弟
四 高学业成就
五 成长叙事
第四节 研究方法
一 自传社会学
二 深度访谈
第五节 关于方法的讨论
一 资料收集与个案代表性
二 何种意义上的真实
三 深度访谈的中国经验
四 个人身份对研究的影响
五 研究伦理
.
第二章 再生产与文化生产:一个述评
第一节 再生产理论的发展脉络
一 鲍尔斯和金蒂斯的对应理论
二 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
三 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延展
第二节 文化生产的分析视野
一 威利斯的思想特色
二 “家伙们”的文化洞察
三 两个相互冲突的理论抱负
第三节 农家子弟的学业与命运分化
一 子承父业的农家子弟
二 反学校文化的迷思
三 “循规者”文化生产的蛛丝马迹
四 寒门何以出贵子
五 “读书的料”的学校和社会适应
.
第三章 通往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
第一节 先赋性动力
一 农家子弟的生活世界
二 不同的世界,不同的梦想
三 物或损之而益
第二节 道德化思维
一 “一钱一世界”
二 有负担的爱
三 学习作为一种道德事务
第三节 学校化的心性品质
一 命运的文化底色
二 渴求关注的目光
三 以学业为轴心的联合生活
.
第四章 文化生产的暗面
第一节 农村出身:一种复杂的情感结构
一 隐匿的社会排斥
二 三重羞耻感
三 情感结构的隐与现
第二节 “懂事”及其非预期结果
一 “懂事”的多重意涵
二 底层家庭的情感表达
三 爱怨交织的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跨入大学之门
一 单向度优越的陨落
二 不得自如的身心
三 “读书的料”的自我重塑
第四节 文化穿梭中的边缘人
一 在故乡成为异乡人
二 人际交往的两面高墙
三 情感定向的重叠交织
.
第五章 关于底层文化资本的另一种言说
第一节 从文化再生产到底层文化资本
一 反推文化资本理论
二 剩余性观念的启发
三 惯习作为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
四 底层文化资本:一个突破性概念
五 对布迪厄文化资本理论的反思
第二节 文化生产理论的重构
一 徒有虚名的文化生产
二 创造性的道德根基
三 作为一种文化生产的循规
四 底层子弟文化生产的复杂性
五 走向文化生产的家庭经验
第三节 底层文化资本的生成土壤
一 及时激励的教育教学模式
二 家庭教养与村庄文化传统
三 强有力的公共支持体系
余论 对“读书的料”的再认识
第一节 一个风雨飘摇的地位群体
第二节 “读书的料”的文化世界及其风险
一 匮乏与“向上爬”
二 贤能主义者的幻灭
三 异化与自我疏离
第三节 他们能成为道统的守护者吗
.
附录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对于个体而言,惯习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继承来的,而是创生的。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的生产不是像给空瓶子灌水,离不开行动者的主观意志与意义赋予。在这个意义上,任何阶层的文化生产都是一个意义生产的过程,这就与保罗·威利斯在《学做工》中提出的文化生产理论产生了共振 。强调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或者说惯习,本身就意味着强调某种文化生产。而“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可归入心理、思维或性情,更靠近布迪厄所称的“惯习”(habitus),而非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资本”。但布迪厄所说的作为文化资本的“惯习”更多的是那样一些中产阶级的文化品位,而不是这样一些底层心态。“读书的料”的文化生产——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以及学校化的心性品质——是否真的铸就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本呢”?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 惯习作为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 -
谢宇指出,中国社会虽然贫富差距逐渐扩大,但其依然稳定的重要条是“一般的劳动人民有流向更高的社会地位的可能性”。一定程度的阶级再生产确实是可以接受的,但不能接受的是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小。一个开放的社会应当使这种可能性越来越大,堵上那些危及这种可能性的漏洞。一个公共支持体系完善的社会并非一个均贫富的社会,但必然是一个阶层流动较为频繁的社会,在那里,人人都有压力,也都有机会。阶层流动是一个社会的减压阀,也是社会稳定和进步的一个关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四 底层子弟文化生产的复杂性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的人也喜欢 · · · · ·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0 条 )
> 更多书评 70篇
-
对于个体而言,惯习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继承来的,而是创生的。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的生产不是像给空瓶子灌水,离不开行动者的主观意志与意义赋予。在这个意义上,任何阶层的文化生产都是一个意义生产的过程,这就与保罗·威利斯在《学做工》中提出的文化生产理论产生了共振 。强调身体形态的文化资本或者说惯习,本身就意味着强调某种文化生产。而“先赋性动力”“道德化思维”“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可归入心理、思维或性情,更...
2021-08-09 02:13:06 4人喜欢
-
-
就像威利斯所说的那样,社会底层子弟要想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向上流动就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遵循学校制度与教师权威,遵守学校官方的时间表,当一个“循规者”。这样,通往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过程,也最终生产出了学校化的人。学校是他荣誉的竞技场,农家子弟高度学校化,但这不代表他们高度社会化。他们经常被视作认死理的书呆子,而且事实上也秉信贤能主义(Meritocracy),即“智商+努力=成就”,不认可出身,最厌恶“拼爹”...
2025-04-06 19:55:43
-
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农家子弟而言,他们的“循规”高度依赖于自身的天分和苦读,依赖学校和家庭一以贯之地将其认定为“读书的料”并予以相应的支持。他们为了避免堕落为“废材”,必须勤奋自律,排除一切干扰。而极端的苦修,经常带来个体极端的片面发展。熊和妮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感叹,劳动阶层子女“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终于成为少数几个能够成功穿越荆棘的人。但当他们穿越荆棘之路时,他们却因为遍体鳞伤、血肉模糊...
2025-04-06 19:51:33
-
相比于中上阶层甚至是一般家庭,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作为第一代大学生在走一条父母从未涉足也无法想象的路,他们的父母没有经历过他们每天面对的世界,他们自己也清晰地知道这一点。离家千山万水,他们往往困于懂事,既知道父母帮不了白已,困难的事情不会去找父母寻求帮助,伤心的事情也不想去让父母担心,不会找父母寻求安慰。当父母说出他们帮不了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内心是愧疚的。当子女知道这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拼的时候,...
2025-04-05 15:04:15
-
就像威利斯所说的那样,社会底层子弟要想通过教育实现社会向上流动就必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遵循学校制度与教师权威,遵守学校官方的时间表,当一个“循规者”。这样,通往高学业成就的文化生产过程,也最终生产出了学校化的人。学校是他荣誉的竞技场,农家子弟高度学校化,但这不代表他们高度社会化。他们经常被视作认死理的书呆子,而且事实上也秉信贤能主义(Meritocracy),即“智商+努力=成就”,不认可出身,最厌恶“拼爹”...
2025-04-06 19:55:43
-
对于来自社会底层的农家子弟而言,他们的“循规”高度依赖于自身的天分和苦读,依赖学校和家庭一以贯之地将其认定为“读书的料”并予以相应的支持。他们为了避免堕落为“废材”,必须勤奋自律,排除一切干扰。而极端的苦修,经常带来个体极端的片面发展。熊和妮在其博士学位论文中感叹,劳动阶层子女“在教育这条道路上披荆斩棘,终于成为少数几个能够成功穿越荆棘的人。但当他们穿越荆棘之路时,他们却因为遍体鳞伤、血肉模糊...
2025-04-06 19:51:33
-
相比于中上阶层甚至是一般家庭,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作为第一代大学生在走一条父母从未涉足也无法想象的路,他们的父母没有经历过他们每天面对的世界,他们自己也清晰地知道这一点。离家千山万水,他们往往困于懂事,既知道父母帮不了白已,困难的事情不会去找父母寻求帮助,伤心的事情也不想去让父母担心,不会找父母寻求安慰。当父母说出他们帮不了自己的子女的时候,内心是愧疚的。当子女知道这一切都需要自己去拼的时候,...
2025-04-05 15:04:15
论坛 · · · · · ·
为啥微信读书下架了? | 来自木子 | 1 回应 | 2025-01-12 03:13:01 |
还有没有这类站在社会学或心理学角度辅以大量真实... | 来自地球不停转 | 5 回应 | 2024-01-23 20:51:22 |
求助贴,关于书中p46页提及的一本书 | 来自bs_celia | 3 回应 | 2022-10-10 21:06:47 |
你是卖书的吗 | 来自豆友pn_UwRnCyY | 2 回应 | 2022-04-13 13:24:37 |
论读书的料 | 来自dubdukdhknvkm | 2 回应 | 2021-04-20 15:37:50 |
> 浏览更多话题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思想史与学术史的进路 (南池子)
- 近三百年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购书预备役 (務-虛-眞-人)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城乡之变,流动的生机 (一叶知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的评论:
feed: rss 2.0
14 有用 麻麻雷 2020-06-03 01:40:20
两年前帮忙校对时通读了一遍,很是喜欢,也很受启发。这次趁着开题,重读,有些新的想法。如何在教育再生产理论脉络中定位《学做工》,如何理解布迪厄和威利斯的异同,这是这本书、这个研究教会我的。对能动性的强调,对经验世界的关注,这两点对我影响很大。我自己做研究时也会试着去关注这两点,很大程度上是受本书的启发。总之真的很推荐啦,而且作者人实在太好太好了,真挚可爱,长得还很好看!也提一点困惑,对寒门贵子的强调... 两年前帮忙校对时通读了一遍,很是喜欢,也很受启发。这次趁着开题,重读,有些新的想法。如何在教育再生产理论脉络中定位《学做工》,如何理解布迪厄和威利斯的异同,这是这本书、这个研究教会我的。对能动性的强调,对经验世界的关注,这两点对我影响很大。我自己做研究时也会试着去关注这两点,很大程度上是受本书的启发。总之真的很推荐啦,而且作者人实在太好太好了,真挚可爱,长得还很好看!也提一点困惑,对寒门贵子的强调,确实很容易导向一种重特例、轻结构的叙事,它是否是另一种成功学叙事呢?是否会在客观上为体制背书呢? (展开)
11 有用 1N 2024-08-31 16:35:15 北京
也许可能算是一个成功的社会学理论再生产,但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关于“读书的料”的底层个体叙事。40万字访谈材料背后的个体生命故事,几乎完全隐入烟尘,屈从并遮蔽于博士论文理论框架的建构。威斯利《学做工》和布迪厄“文化再生产”双重理论笼罩的焦虑,让全书结构失去了平衡:一、二、五章及余论大量充斥着理论话语。书中试图强调“读书的料”依靠的是“底层文化资本”,即包括先赋性动力(改变命运的“觉”)、道德化思维(... 也许可能算是一个成功的社会学理论再生产,但却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关于“读书的料”的底层个体叙事。40万字访谈材料背后的个体生命故事,几乎完全隐入烟尘,屈从并遮蔽于博士论文理论框架的建构。威斯利《学做工》和布迪厄“文化再生产”双重理论笼罩的焦虑,让全书结构失去了平衡:一、二、五章及余论大量充斥着理论话语。书中试图强调“读书的料”依靠的是“底层文化资本”,即包括先赋性动力(改变命运的“觉”)、道德化思维(懂事的“报”)和学校化的心性品质(吃苦耐劳的“韧”),而非背叛父辈文化、习得中上层文化资本,才取得高学业成就,意在为“凤凰男”洗刷污名的同时,却最终削弱了对“命运的外部性”的批判力量。而将农业社会传统中“读书的料”,轻易比附于工业生产下的“循规者”,也暴露了理论先行之病。 (展开)
10 有用 Mr.左耳 2021-03-30 11:18:23
我不是读这本书的料
11 有用 南山雀 2023-12-20 11:19:54 广东
大失所望的阅读。越到后面越觉得气恼。尤其那句“‘循规者’才是真正的‘家伙’”出现的时候,我对这种自我感动产生了深深的厌恶。逻辑漏洞太多。且不必说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立足于资本这一概念本身,并非一种简单的价值观属性;更不必说威利斯的文化生产强调的是与场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观念相左的力量;单单是所谓“读书的料”文化生产的三种机制—动力、道德化和学校化,哪一种不是底层孩子都具有的呢?那为什么能够实现阶层跃迁... 大失所望的阅读。越到后面越觉得气恼。尤其那句“‘循规者’才是真正的‘家伙’”出现的时候,我对这种自我感动产生了深深的厌恶。逻辑漏洞太多。且不必说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立足于资本这一概念本身,并非一种简单的价值观属性;更不必说威利斯的文化生产强调的是与场域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化观念相左的力量;单单是所谓“读书的料”文化生产的三种机制—动力、道德化和学校化,哪一种不是底层孩子都具有的呢?那为什么能够实现阶层跃迁的底层孩子越来越少了呢?而另一方面,学习作为一种道德事物当然不仅仅属于农村孩子,全中国的孩子都一样;学校化的心性品质中,单单谈论农村孩子可能具有的优势,却忽略了城市孩子同样具有的优势(如规划、效率意识、批判思维)。总之,这本书充满了学术论文自我合理化的强词夺理和疯狂掉书袋的无意义引用。实在是不喜欢。 (展开)
29 有用 沈春枝 2021-04-06 17:14:24
我们永远漂泊无依,永远濒临悬崖,我们在城市里学习那里的人,我们的故乡已经是他乡。我们依靠这那可怜单薄的成绩步入学院,我们永远失去了与亲邻的感情。我们是游移的飞鸟,我们是永远孤独的“读书的料”的农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