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陈丹青
张岪,是木心为陈丹青起的笔名。
1982年,陈丹青、木心,先后赴美,在纽约地铁相遇,此后亦师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乃有此集。书中以极尽写实的笔墨,慎重恳切的文字,送别木心,也为读者带回了木心。
罕有一个人的死亡,被如此细致地描摹;也罕有这样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视死亡。本书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一生文学与艺术的旅程。随着木心身后《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的出版,以及木心故居纪念馆、美术馆的先后落成,作者回顾木心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的漫漫历程,追忆海外孤露的生活点滴、文学灵感绽放的时刻、出访英伦的旅程,更以画家的体贴与见识,缕析木心绘画的渊源与追求。...
“我忽然明白:要和这难弄的家伙不分离,只剩一条路,就是,持续写他……我不想限制篇幅,不愿遗漏种种细节。这是木心以自己的性命的完结,给我上最后一课。”——陈丹青
张岪,是木心为陈丹青起的笔名。
1982年,陈丹青、木心,先后赴美,在纽约地铁相遇,此后亦师亦友,近三十年。2011年木心去世,陈丹青开始书写木心,八年过去,乃有此集。书中以极尽写实的笔墨,慎重恳切的文字,送别木心,也为读者带回了木心。
罕有一个人的死亡,被如此细致地描摹;也罕有这样的文字,如此深情地凝视死亡。本书从终点出发,追忆木心一生文学与艺术的旅程。随着木心身后《文学回忆录》《木心谈木心》的出版,以及木心故居纪念馆、美术馆的先后落成,作者回顾木心在纽约开讲“世界文学史”的漫漫历程,追忆海外孤露的生活点滴、文学灵感绽放的时刻、出访英伦的旅程,更以画家的体贴与见识,缕析木心绘画的渊源与追求。再没有一个人,能这样亲切而体贴地为我们道说木心的世界。
作者简介 · · · · · ·
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1970年至1978年辗转赣南与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1978年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深造,1980年毕业留校,1982年定居纽约,自由职业画家。2000年回国,现居北京。早年作《西藏组画》,近十年作并置系列及书籍静物系列。业余写作,出版文集有:《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荒废集》《外国音乐在外国》《笑谈大先生》《归国十年》《草草集》《谈话的泥沼》《无知的游历》《陌生的经验》及新书《张岪与木心》。
目录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今年春,诸事忙过,我从柜子里取出五本笔记,摞在床头边,深宵临睡,一页一页读下去,发呆、出神、失声大笑,自己哭起来:我看见死去的木心躺在灵床上,又分明看见二十多年前大家围着木心,听他讲课……我们真有过漫漫五年的纽约聚会么?瞧着满纸木心讲的话,是我的笔记,也像是他的遗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乌镇的孩子 -
此后木心常戴那枚戒指,但从未见他扣上那对袖扣。莫非他念着哪天自己展览的开幕式,可以戴上? 二〇一一年底,他快死了,谵妄着,这么说道:“以后你出去讲演……戴上袖扣……把手举起来,让人看见,就说……我送你的。”整理遗物时,我忘了那段话,却在一个小盒子里看见那对袖扣,也像我母亲的习惯,贵重的小件,裹着手帕。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乌镇的孩子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张岪与木心"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张岪与木心"的人也喜欢 · · · · · ·
张岪与木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5 条 )

陈丹青:木心,只有你知道,“张岪”就是我呀

> 更多书评 45篇
论坛 · · · · · ·
第168页,这儿为什么空了一个字? | 来自杀死木头 | 4 回应 | 2020-08-10 15:28:36 |
第325页戛然而止且排版小瑕疵 | 来自刑訴科代表 | 2020-03-26 10:02:16 | |
无新文 | 来自XSK | 3 回应 | 2019-11-20 00:02:25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香港文學館 (2019)8.8分 22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五星图书【传记】 (爱玛·包法利)
- 文案或策划或媒体或营销或商业或设计 (蓝蓝的紫)
- 37°暖书单(二) (37°暖)
- 理想国2019年书单 (理想国imaginist)
- 购物车 (cruyff)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张岪与木心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再见,普鲁斯特 2019-10-14 23:33:53
死亡,如何对待死亡是我们一生需要去感知去学习的命题。陈丹青和木心亦师亦友,说不清楚是谁成就了谁,一个教会了一个年轻人许多的知识文化,一个让他在死后在文坛声名鹊起。正是这样的关系,让陈丹青面对木心的衰老,死亡会那样的冷静又是那样的不能自控。面对病床上的木心,他拿起画笔,画一个老人的日渐衰亡,他甚至觉得木心像一个孩子,他终于可以摸摸他的头像一个长辈一样。在木心死后,他好几次恍惚看见木心的魂魄,是吗,那... 死亡,如何对待死亡是我们一生需要去感知去学习的命题。陈丹青和木心亦师亦友,说不清楚是谁成就了谁,一个教会了一个年轻人许多的知识文化,一个让他在死后在文坛声名鹊起。正是这样的关系,让陈丹青面对木心的衰老,死亡会那样的冷静又是那样的不能自控。面对病床上的木心,他拿起画笔,画一个老人的日渐衰亡,他甚至觉得木心像一个孩子,他终于可以摸摸他的头像一个长辈一样。在木心死后,他好几次恍惚看见木心的魂魄,是吗,那是木心吗,或许是木心又有了什么绝妙的句子无人欣赏呢。更让人感动的是木心葬礼当天从各地赶来的读者,作为一个一直以来游离于中国文坛的作家,木心的中国的读者并不多,但那天有许多青年奔赴这场葬礼,是第一次见面也是最后一件见面。值得注意的是,木心的文学成就斐然 ,可他还是一个画家,一个创新的作家。 (展开)
6 有用 侯磊 2020-03-21 01:01:09
一口气读完,是个简化版的木心评传。总之,木心出身于西化阔少家庭,天生就是雅与洋,他天性高古,从来不俗。
4 有用 摸鱼居士 2019-09-06 14:19:14
他其实是把他当做一个伟人(当然也是一个亲人)来感受了
15 有用 猪柳蛋麦满分、 2020-01-11 22:21:39
“今年春,诸事忙过,我从柜子里取出五本笔记,摞在床头边,深宵临睡,一页一页读下去,发呆、出神、失声大笑,自己哭起来:我看见死去的木心躺在灵床上,又分明看见二十多年前大家围着木心,听他讲课……我们真有过漫漫五年的纽约聚会么?瞧着满纸木心讲的话,是我的笔记,也像是他的遗物。”有陈丹青这样的朋友,木心先生可以含笑九泉了。
13 有用 sz 2019-09-26 08:53:03
书刚到便手不释卷一日看完,感叹陈老师写得恳切动人啊!两人亦师亦友,人生难得有这样的因缘际会,八十年代,在异国他乡,一个晚年流亡,一个旅美开眼界,偶一相遇遂成至交,而后传成佳话,令人艳羡。在陈老师的推介下木心先生近年来在国内一再的被谈论、争论,褒贬不一,什么国学大师、小资情调、贵族气质这的那的我全然不在乎。我顶在乎的是他真真切切这个人,从未看到一个人老了还能这样的好看,践行着在自己身上克制这个时代,... 书刚到便手不释卷一日看完,感叹陈老师写得恳切动人啊!两人亦师亦友,人生难得有这样的因缘际会,八十年代,在异国他乡,一个晚年流亡,一个旅美开眼界,偶一相遇遂成至交,而后传成佳话,令人艳羡。在陈老师的推介下木心先生近年来在国内一再的被谈论、争论,褒贬不一,什么国学大师、小资情调、贵族气质这的那的我全然不在乎。我顶在乎的是他真真切切这个人,从未看到一个人老了还能这样的好看,践行着在自己身上克制这个时代,让艺术强大到足以占有他的整个人,一个因为“要法”不对就索性什么都不要的人,直到晚年才得到泛泛浮名,广西师大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女士在木心追思会上泪流满面的说时代欠他一个公正的评价。从木心身上我重新认识了什么是审美、教养、气质、气节,一个用文学艺术将自己一点点救出来的绍兴希腊人,一个为美学流亡的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