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有时的书评 (11)

chadwick 2020-07-02 15:56:48

Just do your own job

坦白讲第一次参加试读活动,迫不及待地读完引言……我知道我无法继续了,我甚至从未有这种感觉:快给我英文原本吧!中文,真的读不下去了。 《And a time to die: how American hospitals shape the end of life》是医学人类学家Sharon R. Kaufman的代表作。由于研究的关系,稍...  (展开)
星空 2020-12-17 23:41:47

难道只能这样想——“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吗

生老病死其实是人之常情,谁也免不了。不过,人们多半喜欢“生”,却对谈论“死”颇为忌讳。像庄子那样,认为“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刻意》),或者“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惛惛,久忧不死,何苦也”(《至乐》),或者“以生为丧,以死为反”(《庚桑楚》),认为死亡...  (展开)
无用之用 2020-09-03 08:08:43

屏蔽死亡不仅是一种资本阴谋,甚至已经成了一种制度与文化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青艺评 ,作者唐山 https://mp.weixin.qq.com/s/afvoAS48YQz3kpArP3Srbg 格丽塔·阿德勒是美国的一位85岁老人,她被送进医院时,理由是“营养不良”和“生长停滞”。后者听上去像黑色幽默,但没办法,现代医学不承认“自然死亡”,人们过去说的“老死了”,如...  (展开)
人小鬼大 2020-07-31 09:47:08

关于《生死有时:美国医院如何形塑死亡》一书试读活动中,对翻译问题的回应

作为《生死有时:美国医院如何形塑死亡》一书的责任编辑,在打样稿上签完“同意付型”的字样后,终于可以舒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试读活动之后的校样和处理过的内容。2020年6月底到7月初,由上教人文发起了《生死有时:美国医院如何形塑死亡》一书的试读活动,收到了不少热心豆友...  (展开)
周一。 2020-07-10 15:41:59

试读||想到哪説哪的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说在前头:一些有关翻译的“丑话” [And a Time to Die] 偶然的试读活动拿到这本书,收到快递后发现是厚厚一沓,拆开后发现只是A4纸的复印件,近500页的篇幅,看起来着实令人头痛,当然最头疼的绝对是它的翻译。 在我的理解里,翻译绝不是点对点的工作,显然译者把这项工作理解...  (展开)
青团 2020-07-13 23:11:43

当死亡成为一种选择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试读活动。在我恰好需要的时刻。但是翻译真的不行……不说了,要不是赶论文没时间,都忍不住想做校对…… 说一下主旨吧。 本书研究的缘起是对过度医疗的关注,当始于1989年历时4年的SUPPORT研究项目(关于各疗法结果的预后、选择及风险的研究)发现,对于医患沟通障碍的积极干...  (展开)
🐳 2022-07-14 19:15:10

道阻且长,行能至否

现代科技使死亡成为了一个新的问题,它不再“自然”,而是变成了可以“人为选择”的东西。然而这种看似更加自由的选择实际也深深受限于健康递送系统既定的话语体系之下,这种系统植根于美国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社会文化/法律/医疗机构等)的影响中,又反过来重塑人们对于死亡的...  (展开)
莹然其华 2020-07-16 01:30:21

我们离有尊严的死有多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引子 1975年,21岁的昆兰突然昏迷失去意识,医生认为她的情况很糟,不可能再恢复意识。她的家人认为女儿曾说过出现类似的情况不愿意作为植物人那样活着,于是要求撤掉呼吸机和停止药物维生。医院拒绝了这一要求,之后昆兰的父亲将此事诉诸法院,最终获得了胜利。 昆兰案把有关...  (展开)
普通大头菜 2023-08-24 16:57:03

探索性研究

《生死有时》的田野完成于1997-2003年,出版于2005年,当时的社会热点是医院中的死亡问题:病人家属痛斥呼吸机、心肺复苏、透析等「生命支持技术」使病床上的躯壳一直“活着”,创造了肉体或者而精神已死的“新人类”。而要想直面患者的尊严与痛苦,就意味着承担送ta死亡的道德...  (展开)
豆妈 2020-12-31 23:05:47

艰难的临终抉择

爆炸式涌现的关于衰老和细胞、组织、器官再生的生物医学研究,快速增加的人类基因组、组织工程、药物生物工程的进步,基因控制细胞衰老的能力的研究,都助长了社会对医疗的期望,在对医疗干预需求永无止境的社会中,自然死亡的愿景变得越来越难以维持。现代医学能够治愈越来越...  (展开)
風起時 2020-07-13 19:42:55

美国医院正设计死亡?美国学者花两年实地调研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我是我自己,我是所有人。” 我想这是一个人类学者设身处地观察全局时的感受。 她是医生、病人、家属之外的局外人,又是细心观察的局内人。随着现代医学的技术进步,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等设备被引入医院,然而这些设备创造了一个灰色地带,一种新的生命存在方式,他让在医院...  (展开)

订阅生死有时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