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绪言 道教易学概述
第一节 道教易学确立的理与势
一 何谓道教易学
二 道教易学确立的理与势
第二节 《周易参同契》与道教易学的确立
一 《周易参同契》可以确定为汉代金丹道教的作品
二 《周易参同契》标志着道教易学的确立
第三节 道教易学的分期及基本特征
一 早期道教与易学的关涉
二 魏晋南北朝道书中的易学内容及其特征
三 隋唐道教易学与丹道理论
四 宋元明清道教易学流派的孳乳
第四节 宋元道教易学研究的目的和方法
一 为什么要研究宋元道教易学
二 宋元道教易学研究的方法和原则
上篇 宋元易学内丹学
第一章 陈显微的易学内丹学思想
第一节 陈显微建立易学内丹学思想体系的缘由
第二节 载造化之妙理者莫出于《易》卦
一 牝牡四卦以为橐符,覆冒阴阳之道
二 乾坤者,太极之变也。合之为太极,分之为乾坤
三 天符有进退,屈伸以应时
第三节 金丹者,象乾坤以为体,法日月以为用
第四节 乾坤升降有候,坎离配合有机
第五节 大《易》之作本诸大丹,丹道包空括坏,越数超形
第二章 储华谷的易学内丹学思想
第一节 储华谷《周易参同契》注年代略考
一 储华谷“注”的时间上限
二 储华谷“注”的时间下限
三 储华谷“注”为宋代注本
四 储华谷“注”所作时间应在朱熹《周易参同契考异》
之后,值南宋中晚期
第二节 储华谷的易学内丹学思想
一 药之与物,二八河图
二 五贼运火,皇极洛书
三 金丹之道,法象羲《易》,按爻摘符
第三章 俞琰的易学内丹学思想
第一节 俞琰论易学与道教修炼的关系
第二节 俞琰易学内丹学的理论特色
一 神仙还丹之道与《周易》太极之道
二 《易》理、《易》符与道教内丹修炼
三 俞琰道教易学内丹学对佛教禅学的“扬弃”
第四章 陈致虚的易学内丹学思想
第一节 内丹道教的建立:借易道阐发丹道
一 《易》只阴阳两件物事,能明能行方为圣人
二 易之道逆数也
三 易之道统乎天心
第二节 内丹道教修持的根本方法:以术证道
中篇 宋元道教易图学
第五章 陈抟与宋元道教图书易学的兴起
第一节 陈抟的生平事迹、学术渊源及著述
第二节 陈抟的道教图书易学思想
一 陈抟的“易龙图”与河洛之学
二 陈抟与太极图
三 陈抟与先天图、先天学
第六章 郝大通《太古集》的道教易图学思想
第一节 郝大通具有“易”道特征的道教宇宙论思想
一 道生万物是一个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的过程
二 自然天道与“易”之道、还丹之道
三 具有“易”道特征的道教宇宙论
第二节 郝大通以易图解宇宙化生万物的规律性与
道教内丹修炼
第三节 郝大通法天地造化生物的原理以论还丹之炉鼎的思想
第七章 雷思齐的道教易图学思想
第一节 河图、衍数新释
第二节 河图、衍数与《道德经》
第三节 雷思齐道教易图学的意义
第八章 张理的道教易图学思想
第一节 论图书易学与道教的关系
一 道教易学是图书易学传承的一个中间环节
二 图书易学是经由道教学者陈抟数传于邵雍之后而
明于世的
第二节 张理《易象图说》中反映的道教易图学思想
一 《易象图说》对《龙图序》图书思想的阐发对道
教内丹学的意义
二 《先后(天)八卦德合之图》与《后天六十四卦变通
之图》中的道教修持思想
三 “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与道教的内丹修炼
第三节 张理《易象图说》的意义
一 为道教之道切入现实的社会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 为儒学注入了天道自然的内容,使儒学也得到了发展
下篇 宋元道教易老学
第九章 李道纯的道教易老学思想
第一节 道本至无,易在其中
第二节 易象乃道之原,常变乃易之原
第三节 圣之为圣,用易而已。用易之成,虚静而已
结束语宋元道教易学研究对当代文化建设的价值
参考文献
后记
再版后记
· · · · · · (
收起)
0 有用 小正 2025-02-06 00:32:28 海南
很少有的易学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