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德] 伊曼努尔·康德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译者: 李秋零
出版年: 2019-10
定价: 118
装帧: 平装
丛书: 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
ISBN: 9787300274201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译者: 李秋零
出版年: 2019-10
定价: 118
装帧: 平装
丛书: 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
ISBN: 9787300274201
豆瓣评分
内容简介 · · · · · ·
本卷收入了康德三大批判中的两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批判》是康德思想的核心部分,是康德的前一部著作《纯粹理性批判》的归宿和目的。全书包括“纯粹实践理性的原理论”和“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两大部分,考察了规定道德行为的“意志”的本质以及它们遵循的原则。《判断力批判》除序言和导言外,分为审美判断力批判和目的论判断力批判两个部分。通过判断力批判,康德*终完成了其先验论哲学体系。
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第5卷的创作者
· · · · · ·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有两样东西,越是经常而持久地对它们进行反复思考,它们就越是使心灵充满常新而日益增长的惊赞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51页 -
但这些命令要么单只考虑到结果及其充分性,来规定有理性的存在者的、作为起作用的原因的原因性的哪儿些条件,要么只规定意志,不管它是否足以达到效果。前者将会是假言命令,并只包含熟巧的规范;反之,后者则将是定言的,并且将是唯一的实践法则。所以准则虽然是一些原理,但并不是命令,但命令本身如果是有条件的,就是说,如果它们不是把意志绝对地作为意志来规定,而只是考虑到某种被欲求的结果来规定,即如果只是些假言命令,那么它们虽然是实践的规范,却绝不是实践的法则。实践的法则必须还在我问自己是否根本上具有达到一个欲求的结果所要求的能力,或为了产生这一结果我必须做什么之前,就足以把一直作为意志来规定了,因而他们必须是定言的,否则就不是什么法则了:因为他们没有必然性,这种必然性如果要作为实践的必然性,就必须不依赖于那些病理学上的、因而是偶然附着于意志之上的条件。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共9册),
这套丛书还有
《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第8卷》《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 第4卷)》《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第2卷》《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第3卷》《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 第6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学》
等
。
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第5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3 条 )


札记丨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综述
远比奠基清晰的准几何学式论证。自由的概念是纯粹理性大厦的拱顶石,其实在性通过实践理性的现实活动得到担保。自由-道德律互为对方的存在-认知理由。 Part I 纯粹实践理性的要素论 【纯粹实践理性的诸原理】原理-概念-感性动机的要素论颠倒了纯批的结构;理性对善的意志的全然...
(展开)

白话论康德《实践理性批判》
Ⅰ.自序 ——————————————分割线—————————————— 去年年底,在完成了白话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的书评过后,我趁热打铁开始了对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研读。 老实来说,在阅读之初,我并没有对《实践理性批判》一书抱有太多期望。 毕竟,根据以往经...
(展开)

康德眼里的星空与心里的道德律
在康德的著名的三大批判之一的《实践理性批判》一书结论开始,康德说了一句被无数人传颂的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经常持久地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充满常新而日增的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他这话是什么意思呢?是面对浩瀚星空的渺小之感,...
(展开)

【转】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的立论方式
【摘要】康德道德哲学的立论方式包括三个主要的层次。首先是底层情结,即立足于普通百姓日常的道德生活,从中去发现和挖掘隐藏在后面的道德原则,而不是引用权威从上至下地向他们颁布道德教条;其次是理性的洁癖,通过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将已经发现的道德原则归结为自由意志的超越一...
(展开)

【转】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详解
现在国内外关于康德道德哲学的讨论非常热烈 ,特别是在中国目前所面临的这样一个文化转型、 社会变革的特殊时期 , 所引发的社会道德问题尤为突出 , 以至于在国内曾经掀起过一场关于道德问题和人文精神的大讨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讨论焦点就是当代社会的道德滑坡 , 以及中国传统...
(展开)

论康德道德哲学中的“理性事实”概念
李文倩 内容提要:“理性事实”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一个概念。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八次讨论了这一概念。根据已有的研究,有不少学者认为,理性事实即对道德法则的意识。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一书中后四处讨论这一概念时,认为理性事实“仿佛”是一个事实。这样一来,...
(展开)

【转】邓晓芒|一个被忽略了的康德实践哲学总纲——《实践理性批判》中的自由范畴表
作者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来自《哲学研究》2009年第(9)期:63-72 众所周知,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所提出的十二知性范畴表,包括这个表的四大类划分(量、质、关系、模态),在康德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方法论的意义:不仅在《纯粹理性批判》中起了提纲挈领的主干...
(展开)
> 更多书评 63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0 )
-
人民出版社 (2004)9.3分 1469人读过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9.4分 39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1999)9.3分 670人读过
-
人民出版社 (2016)9.6分 43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康德著作全集(注释本)第5卷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陈小憨˙Ꙫ˙ 2023-10-01 14:38:32 湖南
纯粹理性批判意味着:“就它独立于一切经验能够追求的一切知识而言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立法的原则。人们应当绝对地以某种方式行事。所以实践规则是无条件的,因而被表现为定言的先天实践命题,意志由此绝对地和直接地(通过实践规则本身,因而这规则在此就是法则)在客观上得到规定。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和符合这些法则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对于他区分为... 纯粹理性批判意味着:“就它独立于一切经验能够追求的一切知识而言对一般理性能力的批判”。要这样行动,使得你的意志的准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同时被视为一种普遍的立法的原则。人们应当绝对地以某种方式行事。所以实践规则是无条件的,因而被表现为定言的先天实践命题,意志由此绝对地和直接地(通过实践规则本身,因而这规则在此就是法则)在客观上得到规定。意志的自律是一切道德法则和符合这些法则的义务的惟一原则。对于他区分为表象能力、情感能力和欲求能力的灵魂生活三个领域来说,又只能够在三种所谓的高级认识能力中去寻找先天的原则,如果这样的原则存在的话。这三种高级认识能力就是知性、判断力和理性。纯粹知性批判、纯粹判断力批判和纯粹理性批判,这些能力之所以被称为纯粹的,乃是因为它们是先天地立法的。 (展开)
0 有用 Mockingbird 2021-03-09 23:44:39
读“审美判断力批判”。首先是李秋零老师翻译得挺好,尤其是对“适意者、美者、善者、崇高者”的并置译法,很是深入人心。此版本为注释本,增加了不少康德自己对原文的注释,其中不乏很多颇有趣味的论断,譬如康德以一种科学式的口吻道出了个人外貌与内在潜质之间的相关性,此种表述之下的个人性实质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康德的美学观兼有理想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两个面向:前者在于,康德始终秉持一种普遍主义观点,纵使进入情感的范畴... 读“审美判断力批判”。首先是李秋零老师翻译得挺好,尤其是对“适意者、美者、善者、崇高者”的并置译法,很是深入人心。此版本为注释本,增加了不少康德自己对原文的注释,其中不乏很多颇有趣味的论断,譬如康德以一种科学式的口吻道出了个人外貌与内在潜质之间的相关性,此种表述之下的个人性实质实在让人忍俊不禁。康德的美学观兼有理想主义和保守主义这两个面向:前者在于,康德始终秉持一种普遍主义观点,纵使进入情感的范畴,也强调其主观的合目的性形式,亦即一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以此达成“共感”,实现道德共同体下的“世界大同”;后者在于,康德并非从美自身来谈论美,美者仅作为善者的象征,是一个作为工具应用的中间环节,因此美者(包括艺术在内)便不具有其本质层面的自身性。总言之,康德美学亦是一种先验性质的形式化美学。不免支离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