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离线》复刊后的首期新刊。
🌿 内容简介
生命占领这个星球不是靠竞争,而是靠联结。——马古利斯和萨根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来自生物界,描述的是两个伙伴之间密切、长期的相互关系。本期专题我们将从微生物的角度出发,开始一场“由内而外,以人为中介”的共生之旅。
向内探索,我们将看到细菌、器官、心智,在人体内部化学反应;向外延伸,我们和他人、动植物、城市,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交错互动。这一系列复杂而长久的联结,帮助人类进化出了一个灵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与共生对象不断交流反馈,或是平等互助,如肠道菌群和宠物,我们与它们维持着或发展出积极共生的场景;或是各有损耗,如多重人格的困扰和城市空间的不友善,我们还在治愈和改造。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人类认识、拓展自己和外物,同时也改变着世界的样貌。
共生绝不是对立。
“工具”专栏回溯了搜索引擎和搜索技术的...
《离线》复刊后的首期新刊。
🌿 内容简介
生命占领这个星球不是靠竞争,而是靠联结。——马古利斯和萨根
共生(Symbiosis)的概念来自生物界,描述的是两个伙伴之间密切、长期的相互关系。本期专题我们将从微生物的角度出发,开始一场“由内而外,以人为中介”的共生之旅。
向内探索,我们将看到细菌、器官、心智,在人体内部化学反应;向外延伸,我们和他人、动植物、城市,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交错互动。这一系列复杂而长久的联结,帮助人类进化出了一个灵敏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我们与共生对象不断交流反馈,或是平等互助,如肠道菌群和宠物,我们与它们维持着或发展出积极共生的场景;或是各有损耗,如多重人格的困扰和城市空间的不友善,我们还在治愈和改造。正是通过这样的机制,人类认识、拓展自己和外物,同时也改变着世界的样貌。
共生绝不是对立。
“工具”专栏回溯了搜索引擎和搜索技术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搜索行为对心智的影响,以及人与工具相互塑造带来的诘问和反思。
锻炼自主的心智总是必要的。“写作”专栏分享了关于冥想练习的私人攻略。
“缓读”专栏谈谈漫画和图像小说的定义与纷争。漫画就是漫画,漫画有不同种漫画。是孩童的玩乐,也是大人的艺术。阅读普适所有人,漫画也是。
“遗产”专栏特别献给2020年初去世的数学物理学家弗里曼·戴森。戴森一生的学术道路上诺贝尔奖得主遍布,他本人却始终未曾获奖。但他凭借自己远超一般科学家的写作能力和热忱,为千万普通读者打开了一窥科学的门。因为戴森,我们离科学如此之近。
🌿 编辑推荐
◎ 一次思维漫游。专题以“共生”概念展开,从微生物-人-城市-虚构作品4个尺度跨越人与万物的边界。你会从丰富的场景中,获得了解自我、观察世界的开阔视角。
◎ 多元的兴趣象限。“遗产”、“工具”、“缓读”、“写作”4大专栏深入更广泛的科技文化外延。漫画、冥想、搜索引擎和全世界最伟大的头脑,一次满足你的好奇心。
◎ 鲜活的身边世界。你将听到更多本土作者的声音,他们来自多个专业领域,结合前沿科技与本土经验,带你重新发现并且更加投入我们共同的生活与文化。
◎ 12分钟的沉浸阅读。17篇文章,平均阅读时间12分钟,灵活搭配词典、年表、图谱等形式,平衡内容的趣味和阅读的深度,随意翻开都是好内容。
作者简介 · · · · · ·
🌿 关于离线
《离线Offline》是一本纸质杂志,聚焦科技与文化的交汇处。每期一个话题,记录、挖掘、创造科学技术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生活。
🌿 本期作者
卡尔·齐默(Carl Zimmer),知名科普作家,在耶鲁大学教授科学和环境写作。他写过多本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品, 包括《演化》《在水的边缘》《万物身刻》等,曾于2007年摘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奖,这一奖项是该领域的桂冠荣誉。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1923年12月15日—2020年2月28日。美籍英裔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作家。
李子,佐治亚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博士生,《我包罗万象》译者。
张子正,历史学硕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双翅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科幻作者,出版有中篇科幻集《公鸡王子》《猞猁学派》,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特区文学》、豆瓣阅读、科...
🌿 关于离线
《离线Offline》是一本纸质杂志,聚焦科技与文化的交汇处。每期一个话题,记录、挖掘、创造科学技术影响下的社会文化和个体生活。
🌿 本期作者
卡尔·齐默(Carl Zimmer),知名科普作家,在耶鲁大学教授科学和环境写作。他写过多本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品, 包括《演化》《在水的边缘》《万物身刻》等,曾于2007年摘得美国国家科学院科学传播奖,这一奖项是该领域的桂冠荣誉。
弗里曼·戴森(Freeman Dyson),1923年12月15日—2020年2月28日。美籍英裔理论物理学家、数学家、作家。
李子,佐治亚理工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博士生,《我包罗万象》译者。
张子正,历史学硕士、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双翅目,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博士,科幻作者,出版有中篇科幻集《公鸡王子》《猞猁学派》,作品散见于《科幻世界》《特区文学》、豆瓣阅读、科幻春晚等。
康晓旭,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现就职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汤一涛,新人记者。
宿颖,毕业于纽约大学,自由作者、译者。
Blau,认知神经心理学博士,被自由束缚的自由职业者,不太擅长自我介绍。
李文哲,123,000条搜索结果之一。
吕俊君,“后浪漫”副主编,漫画译者。
陈vv,终身写作者,热爱生活,酷爱学习。
🌿 设计师
特别邀请青年图书设计师付禹霖(@broussaille私制)操刀新刊整体设计,轻快、易读、立体。她的代表设计作品有菲利普·迪克系列、伊坂幸太郎系列、纳博科夫短篇小说全集等。
🌿 插画师
haitian,同时也是平面设计师、产品设计师。西班牙语言文学学士、米兰欧洲设计学院产品设计硕士。现居北京,打理个人工作室第六年。
目录 · · · · · ·
·
🌿 专题 FEATURE
共生词典
看不见的共生
我们的基因遍布病毒
万物的尺度
城市植物界:博物学、指示器与偶然花园
深圳的城中村:城市的双生子
公共空间的敌意和善意
虚构的关系:情爱、伪装、同伴、征服、超越
·
🌿 遗产 LEGACY
弗里曼·戴森的一生
关于科学与社会的一些异端思想
关于戴森的十个关键词
戴森的写作生涯
·
🌿 工具 TOOLS
漫谈搜索引擎
搜索引擎三十年
未来的搜索属于“3V”吗?
·
🌿 缓读 BOOKS
格格不入:漫画与图像小说
·
🌿 写作 WRITINGS
这位冥想学员,你需要放松得更用力!
· · · · · · (收起)
"离线·共生"试读 · · · · · ·
三位科学家因为发现了丙肝病毒(HCV)而分享了2020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哈维·奥尔特在70年代中期首次提出存在一种非甲非乙型肝炎;1989年,迈克尔·霍顿分离出了丙肝病毒的基因片段,“丙型肝炎病毒”得以命名;在之后的二十多年,查尔斯·赖斯和团队一直致力于病毒基因组的复制研究,为开发抗丙肝病毒药物奠定了基础。2013 年,美国药监局批准索非布韦(Sofosbuvir)上市,治愈丙...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可以移动的椅子在公共空间中不太常见,但仔细想想你就会觉得它妙不可言。人们可以独自坐着,可以成群坐在一起,可以坐在阴影里,也可以坐在阳光中。移动的椅子彰显了人的自主,在微妙的距离中赋予了尊重。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公共空间的敌意和善意 -
当我们用共生的视角看待人类活动时,有时候只看到互利的一面;而当我们说到“病原体”或“寄生虫”,往往又给它们贴上了“坏”的标签。但寄生、互助、共栖并不是固定的身份,更像是代表了当下的状态,类似饥饿、清醒、活着;抑或 一种行为,比如合作或战斗。共生是中立的,描述的是两个伙伴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式产生连结。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共生词典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离线·共生"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离线·共生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离线·共生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 条 )
> 更多书评 3篇
-
不知知 (想吃凉糕)
当我们用共生的视角看待人类活动时,有时候只看到互利的一面;而当我们说到“病原体”或“寄生虫”,往往又给它们贴上了“坏”的标签。但寄生、互助、共栖并不是固定的身份,更像是代表了当下的状态,类似饥饿、清醒、活着;抑或 一种行为,比如合作或战斗。共生是中立的,描述的是两个伙伴在何时何地以怎样的方式产生连结。2021-04-09 11:44:01 1人喜欢
-
离线offline (微信小程序搜索“离线”选购新刊)
什么构成真正的人类?也许与我们共生的其他物种更清楚这一点。 我们经常把人与机器的互动类比成人与动物的互动。作为同样拥有智能的生命体,人和动物各有所长。在这个系统中,共生成为一个双向沟通的问题。人掌握着度量权,但共生状态不是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有时候,与其控制共生体,不如调整我们自己的尺度。 自从人类选择与猫共生,猫所期望的只是食物、饮水和保护。但是人的期望就太多了。我们起初要求它们清除啮齿类动物...2021-11-14 21:59:57
什么构成真正的人类?也许与我们共生的其他物种更清楚这一点。 我们经常把人与机器的互动类比成人与动物的互动。作为同样拥有智能的生命体,人和动物各有所长。在这个系统中,共生成为一个双向沟通的问题。人掌握着度量权,但共生状态不是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有时候,与其控制共生体,不如调整我们自己的尺度。 自从人类选择与猫共生,猫所期望的只是食物、饮水和保护。但是人的期望就太多了。我们起初要求它们清除啮齿类动物, 随后又要求它们陪伴;我们把猫关在家里,却发明猫爬架和猫砂,意图营造一个接近自然栖息地的环境。人类企图全面干预猫的进化过程,甚至控制猫的免疫系统。猫应该多大开始打疫苗?要打哪些疫苗?是每年一次,还是三年一次?要不要打强化针?只打核心疫苗够吗?互相矛盾的猫免疫指导手册频繁更新,饲主则像焦虑的家长,生怕自家的猫输在起跑线上。 人类习惯了移情,总以看待人类幼崽的方式对待猫。但猫的免疫系统和独立生存能力远比饲主想象的强大。经过数千年的豢养,猫的大脑和身躯仍然接近野生状态。对于“人猫共生体”来说,一旦猫跨越了家门这个共生的结界, 就会切换到野猫状态,共生关系也就此瓦解。我不止一次睡眼惺忪中看见我的猫把罐子打翻,用前爪把猫粮勾出来吃。 我想,或许终有一天它们会像 《爱·死亡·机器人》里讲述的,独立进化出对生拇指,自己打开猫罐头。这是猫对抗人类干预的结果,或许也是我们这个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引自 万物的尺度 作者家的两只猫,张小墨(左)和张小黑(右)回应 2021-11-14 21:59:57 -
-
离线offline (微信小程序搜索“离线”选购新刊)
什么构成真正的人类?也许与我们共生的其他物种更清楚这一点。 我们经常把人与机器的互动类比成人与动物的互动。作为同样拥有智能的生命体,人和动物各有所长。在这个系统中,共生成为一个双向沟通的问题。人掌握着度量权,但共生状态不是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有时候,与其控制共生体,不如调整我们自己的尺度。 自从人类选择与猫共生,猫所期望的只是食物、饮水和保护。但是人的期望就太多了。我们起初要求它们清除啮齿类动物...2021-11-14 21:59:57
什么构成真正的人类?也许与我们共生的其他物种更清楚这一点。 我们经常把人与机器的互动类比成人与动物的互动。作为同样拥有智能的生命体,人和动物各有所长。在这个系统中,共生成为一个双向沟通的问题。人掌握着度量权,但共生状态不是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有时候,与其控制共生体,不如调整我们自己的尺度。 自从人类选择与猫共生,猫所期望的只是食物、饮水和保护。但是人的期望就太多了。我们起初要求它们清除啮齿类动物, 随后又要求它们陪伴;我们把猫关在家里,却发明猫爬架和猫砂,意图营造一个接近自然栖息地的环境。人类企图全面干预猫的进化过程,甚至控制猫的免疫系统。猫应该多大开始打疫苗?要打哪些疫苗?是每年一次,还是三年一次?要不要打强化针?只打核心疫苗够吗?互相矛盾的猫免疫指导手册频繁更新,饲主则像焦虑的家长,生怕自家的猫输在起跑线上。 人类习惯了移情,总以看待人类幼崽的方式对待猫。但猫的免疫系统和独立生存能力远比饲主想象的强大。经过数千年的豢养,猫的大脑和身躯仍然接近野生状态。对于“人猫共生体”来说,一旦猫跨越了家门这个共生的结界, 就会切换到野猫状态,共生关系也就此瓦解。我不止一次睡眼惺忪中看见我的猫把罐子打翻,用前爪把猫粮勾出来吃。 我想,或许终有一天它们会像 《爱·死亡·机器人》里讲述的,独立进化出对生拇指,自己打开猫罐头。这是猫对抗人类干预的结果,或许也是我们这个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引自 万物的尺度 作者家的两只猫,张小墨(左)和张小黑(右)回应 2021-11-14 21:59:57 -
-
-
离线offline (微信小程序搜索“离线”选购新刊)
什么构成真正的人类?也许与我们共生的其他物种更清楚这一点。 我们经常把人与机器的互动类比成人与动物的互动。作为同样拥有智能的生命体,人和动物各有所长。在这个系统中,共生成为一个双向沟通的问题。人掌握着度量权,但共生状态不是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有时候,与其控制共生体,不如调整我们自己的尺度。 自从人类选择与猫共生,猫所期望的只是食物、饮水和保护。但是人的期望就太多了。我们起初要求它们清除啮齿类动物...2021-11-14 21:59:57
什么构成真正的人类?也许与我们共生的其他物种更清楚这一点。 我们经常把人与机器的互动类比成人与动物的互动。作为同样拥有智能的生命体,人和动物各有所长。在这个系统中,共生成为一个双向沟通的问题。人掌握着度量权,但共生状态不是由我们单方面决定的。有时候,与其控制共生体,不如调整我们自己的尺度。 自从人类选择与猫共生,猫所期望的只是食物、饮水和保护。但是人的期望就太多了。我们起初要求它们清除啮齿类动物, 随后又要求它们陪伴;我们把猫关在家里,却发明猫爬架和猫砂,意图营造一个接近自然栖息地的环境。人类企图全面干预猫的进化过程,甚至控制猫的免疫系统。猫应该多大开始打疫苗?要打哪些疫苗?是每年一次,还是三年一次?要不要打强化针?只打核心疫苗够吗?互相矛盾的猫免疫指导手册频繁更新,饲主则像焦虑的家长,生怕自家的猫输在起跑线上。 人类习惯了移情,总以看待人类幼崽的方式对待猫。但猫的免疫系统和独立生存能力远比饲主想象的强大。经过数千年的豢养,猫的大脑和身躯仍然接近野生状态。对于“人猫共生体”来说,一旦猫跨越了家门这个共生的结界, 就会切换到野猫状态,共生关系也就此瓦解。我不止一次睡眼惺忪中看见我的猫把罐子打翻,用前爪把猫粮勾出来吃。 我想,或许终有一天它们会像 《爱·死亡·机器人》里讲述的,独立进化出对生拇指,自己打开猫罐头。这是猫对抗人类干预的结果,或许也是我们这个物种灭绝的主要原因。 引自 万物的尺度 作者家的两只猫,张小墨(左)和张小黑(右)回应 2021-11-14 21:59:57 -
-
论坛 · · · · · ·
离线杂志复刊公告(2020.11.16) | 来自离线offline | 2 回应 | 2021-05-07 16:46:15 |
征集活动|你怎么看《离线·共生》 | 来自离线offline | 2021-04-23 23:17:48 | |
《离线·共生》正在做書独家预售,欢迎尝鲜! | 来自离线offline | 2021-04-04 12:34:03 | |
如何购买新的离线杂志呀,什么渠道 | 来自齐齐 | 1 回应 | 2021-04-03 22:46:26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What I have done. (张一一)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工作后购书目录 (张小国)
- 整理 (舟舟。)
- 已购书单 (Page Zero)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离线·共生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大白鹅浏览器 2021-05-05 18:59:25
特别喜欢深圳城中村那篇!刚好住在深圳的朋友最近搬家,之前交流过不少租房信息里的环境问题,突然用另一种方式系统化出现在眼前。版面设计特别好看,好看死了,是每一个标题页(是这么叫么x)都要停下来仔细研究的程度。
1 有用 有 猫 出 没 2021-05-29 16:43:36
适合高铁上离线阅读,还是熟悉的感觉,welcome back!
2 有用 🥑 2021-07-23 00:47:23
看完很久了一直没标,私心多加一星。在读完的日子里想到这本杂志的时候第一反应居然是「感动」,有人在认真的、按自己节奏地讲述、反思着当下这个技术社会,也会想起很快乐的、真正“打开眼界”了的研究生生活。能好好做自己喜欢的内容真好啊。戴森的部分比较陌生,可能因为不熟悉这个人,再就是电影那一篇没认真看,因为没看过那几部电影,打算等补了之后再好好读。别的都很喜欢,最喜欢防御性设计那一篇,是新鲜的没想过的思路。
2 有用 青铜扶手 2021-04-30 21:23:29
像一个失踪多年,流浪在外的朋友回来了。
4 有用 伊夏❤️☠️🤖️ 2021-04-11 12:47:39
最喜欢《公共空间的敌意和善意》这篇。关于“防御性设计”和“不设计”的阐述解开了许多日常之谜。复刊后的离线明显加强了与出版社和出版品牌的联结,这种合作方向是Mook的探索还是妥协?可以再观望观望。
0 有用 瑪嘉烈 2022-05-15 20:01:01
科技人文的内容都有并且做得不错
0 有用 马丁内斯煎饺王 2022-04-11 19:09:33
可能因为知识结构的缘故,在这本里并没有像其他几期一样发现很多新鲜的东西
3 有用 ROY 2022-04-07 23:23:30
作为多年前Mook的复刊,它做到了青出于蓝。专题的环绕与引导不刻意,文章写作亲切且具启发性。从具体的共生到抽象的共生,每一层剖面都很有趣。专题之外,Books和Writing都好看!马上点击下一本想读了!
0 有用 吠小叽 2022-04-01 20:15:15
讲共生的部分结构很妙,从微观的实体展开,病毒、人的延伸、城市空间,到虚构故事。不过不同篇幅间的深度有所参差,个人最喜讲病毒的部分。共生词典:寄生(Prasitism)一方受益,另一方付出代价;共栖(Commensalism)一方受益,且不影响宿主;互助(Mutualism)寄宿者反过来有益于宿主。
0 有用 钦流 2022-03-12 17:13:05
内容有深度!有的reference格式有点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