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回到历史中把握真实的政治考量,探析美国制度背后的现代公司精神
☆ 国家高端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积淀多年,一部清晰、严谨的大众学术之作。
☆ 放下百余年来对美利坚制度的浪漫迷思。从更为客观、长远,更关切普罗众生的角度重新解读美国。
☆ 如果中国是文明型国家,那么美国是什么国家?——美国是一个公司型国家。
☆ 复盘美国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透过历史探求其制度的本质、发生机制和演变逻辑,解析美国宪法深层的价值信念,揭露“山巅之国”背后冷峻的国家利益。
☆ 公司美国,责任有限,利益无限。一家快速崛起的公司,一个弊病缠身的国家。
-----------
本书通过对美国制度的建立进行探源与复盘,提出了美国是“公司型国家”的观点,认为美国国家的独立与创制都是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其制度理念也并非其所宣称的所谓“普世价值”。通过进一步分析,作者还揭示了根植...
回到历史中把握真实的政治考量,探析美国制度背后的现代公司精神
☆ 国家高端智库、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积淀多年,一部清晰、严谨的大众学术之作。
☆ 放下百余年来对美利坚制度的浪漫迷思。从更为客观、长远,更关切普罗众生的角度重新解读美国。
☆ 如果中国是文明型国家,那么美国是什么国家?——美国是一个公司型国家。
☆ 复盘美国制度的产生与发展,透过历史探求其制度的本质、发生机制和演变逻辑,解析美国宪法深层的价值信念,揭露“山巅之国”背后冷峻的国家利益。
☆ 公司美国,责任有限,利益无限。一家快速崛起的公司,一个弊病缠身的国家。
-----------
本书通过对美国制度的建立进行探源与复盘,提出了美国是“公司型国家”的观点,认为美国国家的独立与创制都是以商业利益为导向的,其制度理念也并非其所宣称的所谓“普世价值”。通过进一步分析,作者还揭示了根植于美国宪法的制度弊端,不仅受商业利益考虑影响,更受制于权责不清、真正权威的缺乏。
全书正文分为六章:
前三章从美国建国的历史背景和制度基因入手,先是对美国建国伊始的人员构成、疆域状况、国家主权依据进行了探讨。作者首先指出,美国早期移民多为逐利而来,殖民者们对原住民及其财产大肆侵害,为追逐财富野蛮扩张,而所谓清教信仰亦并不能代表早期移民的精神品质等。接着作者回顾了以英国、威尼斯、荷兰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的案例,比较欧美代议制的起源与国家成型的历程,强调了其中商业公司因素在美国建国中的作用,认为其“国家理由”大抵出自对赢利的保障。
第四章和第五章复盘了美国的独立与制宪历程,指出了商业逻辑和营利诉求在其中发挥的关键作用,批判了所谓民主精神的虚伪外衣。
第六章则针对美国的公司型制度设计,指出了其制度的逐利本质、有限责任、权威缺失等不足,提供了一种审视美式困境的新视角。
作者简介 · · · · · ·
范勇鹏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历史学学士、硕士,国际政治学博士。曾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德国曼海姆大学欧洲社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美国斯坦福大学政治学系富布赖特学者。主要研究国际关系、欧洲政治、美国政治、中国政治。在《世界经济与政治》《欧洲研究》《国际安全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多篇文章,译著《不列颠人:传说和历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目录 · · · · · ·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底 色
第一节 人
第二节 地
第三节 国家理由
第二章 代议制起源
第一节 欧洲代议制的起源
第二节 美国代议制的起源
第三章 公司国家
第一节 公司国家的诞生
第二节 公司国家的发展:尼德兰
第三节 公司国家的成熟:英国
第四章 独立与立宪
第一节 独立运动
第二节 《邦联条例》
第三节 制宪
第五章 宪法制度
第一节 公司与契约
第二节 宪法制度
第六章 宪政弊端
第一节 总统制与议会制
第二节 官僚制度
结 论
注 释
索 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写作过程中, 我力求遵照以下原则: 一是跳出美国看美国。 绝大多数讲美国制度的文献都是在美国的历史语境中展开,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 首先, 制度是人类最普遍性的现象之一, 缺乏一种比较的视角, 容易陷入信息闭环, 导致脱离大逻辑而只讲究小逻辑的情况。 其次, 美国制度也不是凭空产, 它是传统和变化的产物。 在美国诞生之前, 美国制度的诸多因素早已就绪, 因而也需要一种更宽阔的历史视角。 二是跳出历史读历史。 研究美国史者, 多致力于还原史实、 考镜源流。 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 我十分尊敬。 但是在“二战” 后史学的碎片化趋势下, 纯粹的历史学者大多对其专攻领域之外不大关注。受“二战” 后行为科学和比较政治学的影响, 政治制度研究者又往往习惯于讨论制度的静态或“横断面” 。 我不是专业历史学者, 也不希望掉入比较政治学的模型化思维, 只能尽力在历史和制度研究之间有所贯通。 三是跳出常识找常识。 美国政治应该是当前人类社会科学中被研究得最多、 最透的领域之一, 没有太多未定论的问题, 也很难产生令人惊讶的新观点。 一切仿佛成了人尽皆知的常识。 但是这些关于美国制度的常识, 却有很多是违背人类思想和行为惯例的, 也就是说, 这些常识有不少恰恰是反“常识” 的。 这个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暂且不论, 我希望能够跳出流行见解, 以尽量客观的眼光, 来重建关于美国的知识,让我们对美国政治的理解回归真正的常识。 (查看原文) -
鉴于篇幅, 本书只关注了美国制度中结构性的部分, 没有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 比如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 州和地方制度、 都市制度以及帝国制度(包括那些处在美国宪政程序之外的领土和人民以及美国的海外领地、 军事基地所组成的制度) 。 这些缺憾留待日后弥补了。 (查看原文)
丛书信息
喜欢读"从公司到国家"的人也喜欢 · · · · · ·
从公司到国家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从公司到国家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 更多书评 6篇
读书笔记 · · · · · ·
我来写笔记-
祥瑞御兔 (大是大非警告!)
写作过程中, 我力求遵照以下原则: 一是跳出美国看美国。 绝大多数讲美国制度的文献都是在美国的历史语境中展开,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 首先, 制度是人类最普遍性的现象之一, 缺乏一种比较的视角, 容易陷入信息闭环, 导致脱离大逻辑而只讲究小逻辑的情况。 其次, 美国制度也不是凭空产, 它是传统和变化的产物。 在美国诞生之前, 美国制度的诸多因素早已就绪, 因而也需要一种更宽阔的历史视角。 二是跳出历史读历史。...2021-06-13 23:28:36 3人喜欢
写作过程中, 我力求遵照以下原则: 一是跳出美国看美国。 绝大多数讲美国制度的文献都是在美国的历史语境中展开,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 首先, 制度是人类最普遍性的现象之一, 缺乏一种比较的视角, 容易陷入信息闭环, 导致脱离大逻辑而只讲究小逻辑的情况。 其次, 美国制度也不是凭空产, 它是传统和变化的产物。 在美国诞生之前, 美国制度的诸多因素早已就绪, 因而也需要一种更宽阔的历史视角。 二是跳出历史读历史。 研究美国史者, 多致力于还原史实、 考镜源流。 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 我十分尊敬。 但是在“二战” 后史学的碎片化趋势下, 纯粹的历史学者大多对其专攻领域之外不大关注。受“二战” 后行为科学和比较政治学的影响, 政治制度研究者又往往习惯于讨论制度的静态或“横断面” 。 我不是专业历史学者, 也不希望掉入比较政治学的模型化思维, 只能尽力在历史和制度研究之间有所贯通。 三是跳出常识找常识。 美国政治应该是当前人类社会科学中被研究得最多、 最透的领域之一, 没有太多未定论的问题, 也很难产生令人惊讶的新观点。 一切仿佛成了人尽皆知的常识。 但是这些关于美国制度的常识, 却有很多是违背人类思想和行为惯例的, 也就是说, 这些常识有不少恰恰是反“常识” 的。 这个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暂且不论, 我希望能够跳出流行见解, 以尽量客观的眼光, 来重建关于美国的知识,让我们对美国政治的理解回归真正的常识。 鉴于篇幅, 本书只关注了美国制度中结构性的部分, 没有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 比如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 州和地方制度、 都市制度以及帝国制度(包括那些处在美国宪政程序之外的领土和人民以及美国的海外领地、 军事基地所组成的制度) 。 这些缺憾留待日后弥补了。 回应 2021-06-13 23:28:36 -
2020年以来, 中国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于此同时, 中国的舆论场经历了另外一场战争: 舆论战争. 在疫情期间我相信大家都有印象, 舆论斗争堪称是现象级, 甚至有时候是惊心动魄. 在不同的观点背后, 隐现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观. 我们有时候很难对这些价值观进行严格的分类或者梳理, 但是我有一个偷懒的很有趣的做法: 把他们按照对西方, 特别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划分类别, 划分阵营. 我们的判断大体上不会错. 其实这个方法在几... (13回应)
2022-04-13 21:46:10
2020年以来, 中国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于此同时, 中国的舆论场经历了另外一场战争: 舆论战争. 在疫情期间我相信大家都有印象, 舆论斗争堪称是现象级, 甚至有时候是惊心动魄. 在不同的观点背后, 隐现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观. 我们有时候很难对这些价值观进行严格的分类或者梳理, 但是我有一个偷懒的很有趣的做法: 把他们按照对西方, 特别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划分类别, 划分阵营. 我们的判断大体上不会错. 其实这个方法在几乎所有的重大舆情事件中, 都屡试不爽.
根据我的观察, 在现在疫情放开还是继续管控的舆论对抗中, 精美人士和呼吁疫情放开的人士高度重合. 之前看到美国博士毕业同学转发的朋友圈, 里面的言论"几乎所有上海感染疫情的人在15天最多30天之内就会痊愈"愚蠢的令我震惊. 让我震惊的有两点:
- 作为我比较好的朋友, 我同学的科研水平很高, 但他竟然对这样毫无数据支持的观点, 就表示盲目的信任. 这让我感到震惊. 后续我去搜了美国CDC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数, 确定了这种说法确实是异常荒谬的.
- 评论区里对这篇文章作者的赞扬高达好几万赞, 什么"刚强勇敢真诚严谨"之类的词语让我仿佛回忆起了昨天刚看到了爱新觉罗-顺治长达25个字的精美尊号. 在赞美之余, 这些人也同时表达了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和对西方生活的向往. 这些大概就是所谓的"小资"阶级的人吧.
也实在是上海的疫情太过魔幻, 在媒体聚焦的报道之下, 这一群体各种行为被放大到了全国, 引起了各种震惊: 大家都在惊讶, 原来这种行为在我国竟然也是可能会发生的.
所以有很多网上的言论感慨上海很像是"外省", 这种感觉的背后就是这次疫情在上海局部和国外乱象的相似程度.
联动上一篇, 对于个人来说, 根除对于美国政治制度的盲目崇拜, 能消除我们意识形态中被过度西化所植入的偏见. 是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舆论中保持清醒的关键.
13回应 2022-04-13 21:46:10 -
(来自于范老师的课程: 美国的诞生) 作为一个现代人, 特别是作为我非常坚信未来会成为世界领导者的中国年轻人, 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一些基础的系统的政治知识, 大家在看世界的时候, 很容易雾里看花 , 甚至会被别人误导和忽悠. 但是看一看全世界的政治学者, 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们都非常惭愧, 大多数仍然在围绕着所谓的自由, 民主, 选举等等这些大词儿在转圈圈, 没有能力去回应这些新的问题, 没有能力给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知识和智...
2022-04-13 21:44:58
(来自于范老师的课程: 美国的诞生)
作为一个现代人, 特别是作为我非常坚信未来会成为世界领导者的中国年轻人, 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一些基础的系统的政治知识, 大家在看世界的时候, 很容易雾里看花 , 甚至会被别人误导和忽悠. 但是看一看全世界的政治学者, 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们都非常惭愧, 大多数仍然在围绕着所谓的自由, 民主, 选举等等这些大词儿在转圈圈, 没有能力去回应这些新的问题, 没有能力给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知识和智慧. 这个困境很大程度上要拜美国和西方人建构起来的一套自由民主话语所赐. 这套话语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关于美国和西方制度的一套神话故事, 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成功学的说辞. 我们要扭转这种知识赤字, 就需要我们踢开套路, 回到历史和现实, 重建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
如果不懂政治, 就会相信美国和西方制度的那一套神话故事, 从而被误导和忽悠. 这种误导是全方位, 深层次, 深入意识形态的: 即使现在国外因为疫情暴露出了无数的问题, 但仍然有很多人一厢情愿的相信国外的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这种偏见会导致他们忽略一切和"西方的制度完美无缺"想矛盾的事实.
这种巨大的偏见导致了人们从根本上的割裂.
而客观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 特别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对于打破这种偏见至关重要.
我的经验是, 如果跟持有这种偏见的人进行交谈, 那么一定不要涉及任何时事, 不然会见识到一些荒谬绝伦的观点.
回应 2022-04-13 21:44:58 -
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析 范永鹏•著 第一章 底色 文中提到:人天性喜好自由,政治所以产生,是因为一群特定的人为了特定原因不得不共同生活。起初原因各式各样,但后来集体生活已成事实,人们就要进行协调内部关系,资源分配等事宜,这些管理规则就是政治制度。不同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不同,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制度。 (我的补充:后来有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群体间的争斗也淘汰了大部分低效率或者鲜有自保能力的政治制...
2021-05-02 22:26:13
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析
范永鹏•著
第一章 底色
文中提到:人天性喜好自由,政治所以产生,是因为一群特定的人为了特定原因不得不共同生活。起初原因各式各样,但后来集体生活已成事实,人们就要进行协调内部关系,资源分配等事宜,这些管理规则就是政治制度。不同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不同,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制度。
(我的补充:后来有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群体间的争斗也淘汰了大部分低效率或者鲜有自保能力的政治制度,以及应用这些制度的管理者及其群体。
鉴于历史中不是任何一种制度都能够保证其群体中所有的遵循集体主义的个体的生存及繁衍,甚至在特定时期处在特定环境下的某些群体中的‘不完全遵循制度的个体’的生存繁衍机会还要大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的个体,以至于那些能生存在某个团体当中但不完全遵循集体制度,热衷自由的个体依然存在,这也是自由主义能够存在并使民众被煽动乃至自由主义盛行的原因——历史没有淘汰掉这部分人,给予了他们生存的空间)
第一节
节选:
“人类历史上各大文明的性格,如果说有什么要素可以拿来作为比较的尺度的话,“流动性”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结合后面的内容一起分析,这段话就变得好解读了。
文中提到,相对地中海诸文明,中国文明的‘流动性’相对较低;而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定居性较弱,流动性强,民族迁移频率高。
节选:
“从五世纪直到近代初,这种民族迁移不断用空间挤压时间,在大跨度的地理移动之中,完成了文明的极速进化和制度的融合发展,”
我的理解是:
频繁的民族迁移及其带来的“与不同民族的碰撞与融合”,加剧了社会结构和构成成分的变化,加快了社会的变迁的速度,也催生了旧制度的融合与新制度的创建;而这种变迁及其带来的制度创新的诞生在长期稳定的生存环境下是缓慢的,是需要更长时间的孕育的。——所以说是“民族迁移不断在用空间挤压了时间”。
这2/3到1/3的契约劳工构成了庞大的可拉拢的白人革命群体,外加被强迫流放至殖民地的各种犯人,流氓,流浪汉,和形形色色的“下等居民”。尤其是其中被流放的的政治犯——极擅长煽动群众的人。
回应 2021-05-02 22:26:13
-
2020年以来, 中国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于此同时, 中国的舆论场经历了另外一场战争: 舆论战争. 在疫情期间我相信大家都有印象, 舆论斗争堪称是现象级, 甚至有时候是惊心动魄. 在不同的观点背后, 隐现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观. 我们有时候很难对这些价值观进行严格的分类或者梳理, 但是我有一个偷懒的很有趣的做法: 把他们按照对西方, 特别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划分类别, 划分阵营. 我们的判断大体上不会错. 其实这个方法在几... (13回应)
2022-04-13 21:46:10
2020年以来, 中国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于此同时, 中国的舆论场经历了另外一场战争: 舆论战争. 在疫情期间我相信大家都有印象, 舆论斗争堪称是现象级, 甚至有时候是惊心动魄. 在不同的观点背后, 隐现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观. 我们有时候很难对这些价值观进行严格的分类或者梳理, 但是我有一个偷懒的很有趣的做法: 把他们按照对西方, 特别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划分类别, 划分阵营. 我们的判断大体上不会错. 其实这个方法在几乎所有的重大舆情事件中, 都屡试不爽.
根据我的观察, 在现在疫情放开还是继续管控的舆论对抗中, 精美人士和呼吁疫情放开的人士高度重合. 之前看到美国博士毕业同学转发的朋友圈, 里面的言论"几乎所有上海感染疫情的人在15天最多30天之内就会痊愈"愚蠢的令我震惊. 让我震惊的有两点:
- 作为我比较好的朋友, 我同学的科研水平很高, 但他竟然对这样毫无数据支持的观点, 就表示盲目的信任. 这让我感到震惊. 后续我去搜了美国CDC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数, 确定了这种说法确实是异常荒谬的.
- 评论区里对这篇文章作者的赞扬高达好几万赞, 什么"刚强勇敢真诚严谨"之类的词语让我仿佛回忆起了昨天刚看到了爱新觉罗-顺治长达25个字的精美尊号. 在赞美之余, 这些人也同时表达了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和对西方生活的向往. 这些大概就是所谓的"小资"阶级的人吧.
也实在是上海的疫情太过魔幻, 在媒体聚焦的报道之下, 这一群体各种行为被放大到了全国, 引起了各种震惊: 大家都在惊讶, 原来这种行为在我国竟然也是可能会发生的.
所以有很多网上的言论感慨上海很像是"外省", 这种感觉的背后就是这次疫情在上海局部和国外乱象的相似程度.
联动上一篇, 对于个人来说, 根除对于美国政治制度的盲目崇拜, 能消除我们意识形态中被过度西化所植入的偏见. 是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舆论中保持清醒的关键.
13回应 2022-04-13 21:46:10 -
(来自于范老师的课程: 美国的诞生) 作为一个现代人, 特别是作为我非常坚信未来会成为世界领导者的中国年轻人, 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一些基础的系统的政治知识, 大家在看世界的时候, 很容易雾里看花 , 甚至会被别人误导和忽悠. 但是看一看全世界的政治学者, 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们都非常惭愧, 大多数仍然在围绕着所谓的自由, 民主, 选举等等这些大词儿在转圈圈, 没有能力去回应这些新的问题, 没有能力给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知识和智...
2022-04-13 21:44:58
(来自于范老师的课程: 美国的诞生)
作为一个现代人, 特别是作为我非常坚信未来会成为世界领导者的中国年轻人, 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一些基础的系统的政治知识, 大家在看世界的时候, 很容易雾里看花 , 甚至会被别人误导和忽悠. 但是看一看全世界的政治学者, 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们都非常惭愧, 大多数仍然在围绕着所谓的自由, 民主, 选举等等这些大词儿在转圈圈, 没有能力去回应这些新的问题, 没有能力给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知识和智慧. 这个困境很大程度上要拜美国和西方人建构起来的一套自由民主话语所赐. 这套话语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关于美国和西方制度的一套神话故事, 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成功学的说辞. 我们要扭转这种知识赤字, 就需要我们踢开套路, 回到历史和现实, 重建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
如果不懂政治, 就会相信美国和西方制度的那一套神话故事, 从而被误导和忽悠. 这种误导是全方位, 深层次, 深入意识形态的: 即使现在国外因为疫情暴露出了无数的问题, 但仍然有很多人一厢情愿的相信国外的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这种偏见会导致他们忽略一切和"西方的制度完美无缺"想矛盾的事实.
这种巨大的偏见导致了人们从根本上的割裂.
而客观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 特别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对于打破这种偏见至关重要.
我的经验是, 如果跟持有这种偏见的人进行交谈, 那么一定不要涉及任何时事, 不然会见识到一些荒谬绝伦的观点.
回应 2022-04-13 21:44:58 -
祥瑞御兔 (大是大非警告!)
写作过程中, 我力求遵照以下原则: 一是跳出美国看美国。 绝大多数讲美国制度的文献都是在美国的历史语境中展开,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 首先, 制度是人类最普遍性的现象之一, 缺乏一种比较的视角, 容易陷入信息闭环, 导致脱离大逻辑而只讲究小逻辑的情况。 其次, 美国制度也不是凭空产, 它是传统和变化的产物。 在美国诞生之前, 美国制度的诸多因素早已就绪, 因而也需要一种更宽阔的历史视角。 二是跳出历史读历史。...2021-06-13 23:28:36 3人喜欢
写作过程中, 我力求遵照以下原则: 一是跳出美国看美国。 绝大多数讲美国制度的文献都是在美国的历史语境中展开,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 首先, 制度是人类最普遍性的现象之一, 缺乏一种比较的视角, 容易陷入信息闭环, 导致脱离大逻辑而只讲究小逻辑的情况。 其次, 美国制度也不是凭空产, 它是传统和变化的产物。 在美国诞生之前, 美国制度的诸多因素早已就绪, 因而也需要一种更宽阔的历史视角。 二是跳出历史读历史。 研究美国史者, 多致力于还原史实、 考镜源流。 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 我十分尊敬。 但是在“二战” 后史学的碎片化趋势下, 纯粹的历史学者大多对其专攻领域之外不大关注。受“二战” 后行为科学和比较政治学的影响, 政治制度研究者又往往习惯于讨论制度的静态或“横断面” 。 我不是专业历史学者, 也不希望掉入比较政治学的模型化思维, 只能尽力在历史和制度研究之间有所贯通。 三是跳出常识找常识。 美国政治应该是当前人类社会科学中被研究得最多、 最透的领域之一, 没有太多未定论的问题, 也很难产生令人惊讶的新观点。 一切仿佛成了人尽皆知的常识。 但是这些关于美国制度的常识, 却有很多是违背人类思想和行为惯例的, 也就是说, 这些常识有不少恰恰是反“常识” 的。 这个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暂且不论, 我希望能够跳出流行见解, 以尽量客观的眼光, 来重建关于美国的知识,让我们对美国政治的理解回归真正的常识。 鉴于篇幅, 本书只关注了美国制度中结构性的部分, 没有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 比如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 州和地方制度、 都市制度以及帝国制度(包括那些处在美国宪政程序之外的领土和人民以及美国的海外领地、 军事基地所组成的制度) 。 这些缺憾留待日后弥补了。 回应 2021-06-13 23:28:36 -
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析 范永鹏•著 第一章 底色 文中提到:人天性喜好自由,政治所以产生,是因为一群特定的人为了特定原因不得不共同生活。起初原因各式各样,但后来集体生活已成事实,人们就要进行协调内部关系,资源分配等事宜,这些管理规则就是政治制度。不同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不同,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制度。 (我的补充:后来有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群体间的争斗也淘汰了大部分低效率或者鲜有自保能力的政治制...
2021-05-02 22:26:13
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析
范永鹏•著
第一章 底色
文中提到:人天性喜好自由,政治所以产生,是因为一群特定的人为了特定原因不得不共同生活。起初原因各式各样,但后来集体生活已成事实,人们就要进行协调内部关系,资源分配等事宜,这些管理规则就是政治制度。不同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不同,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制度。
(我的补充:后来有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群体间的争斗也淘汰了大部分低效率或者鲜有自保能力的政治制度,以及应用这些制度的管理者及其群体。
鉴于历史中不是任何一种制度都能够保证其群体中所有的遵循集体主义的个体的生存及繁衍,甚至在特定时期处在特定环境下的某些群体中的‘不完全遵循制度的个体’的生存繁衍机会还要大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的个体,以至于那些能生存在某个团体当中但不完全遵循集体制度,热衷自由的个体依然存在,这也是自由主义能够存在并使民众被煽动乃至自由主义盛行的原因——历史没有淘汰掉这部分人,给予了他们生存的空间)
第一节
节选:
“人类历史上各大文明的性格,如果说有什么要素可以拿来作为比较的尺度的话,“流动性”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结合后面的内容一起分析,这段话就变得好解读了。
文中提到,相对地中海诸文明,中国文明的‘流动性’相对较低;而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定居性较弱,流动性强,民族迁移频率高。
节选:
“从五世纪直到近代初,这种民族迁移不断用空间挤压时间,在大跨度的地理移动之中,完成了文明的极速进化和制度的融合发展,”
我的理解是:
频繁的民族迁移及其带来的“与不同民族的碰撞与融合”,加剧了社会结构和构成成分的变化,加快了社会的变迁的速度,也催生了旧制度的融合与新制度的创建;而这种变迁及其带来的制度创新的诞生在长期稳定的生存环境下是缓慢的,是需要更长时间的孕育的。——所以说是“民族迁移不断在用空间挤压了时间”。
这2/3到1/3的契约劳工构成了庞大的可拉拢的白人革命群体,外加被强迫流放至殖民地的各种犯人,流氓,流浪汉,和形形色色的“下等居民”。尤其是其中被流放的的政治犯——极擅长煽动群众的人。
回应 2021-05-02 22:26:13
-
2020年以来, 中国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于此同时, 中国的舆论场经历了另外一场战争: 舆论战争. 在疫情期间我相信大家都有印象, 舆论斗争堪称是现象级, 甚至有时候是惊心动魄. 在不同的观点背后, 隐现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观. 我们有时候很难对这些价值观进行严格的分类或者梳理, 但是我有一个偷懒的很有趣的做法: 把他们按照对西方, 特别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划分类别, 划分阵营. 我们的判断大体上不会错. 其实这个方法在几... (13回应)
2022-04-13 21:46:10
2020年以来, 中国经历了一场伟大的抗疫斗争, 于此同时, 中国的舆论场经历了另外一场战争: 舆论战争. 在疫情期间我相信大家都有印象, 舆论斗争堪称是现象级, 甚至有时候是惊心动魄. 在不同的观点背后, 隐现着不同的政治价值观. 我们有时候很难对这些价值观进行严格的分类或者梳理, 但是我有一个偷懒的很有趣的做法: 把他们按照对西方, 特别是对美国政治制度的看法划分类别, 划分阵营. 我们的判断大体上不会错. 其实这个方法在几乎所有的重大舆情事件中, 都屡试不爽.
根据我的观察, 在现在疫情放开还是继续管控的舆论对抗中, 精美人士和呼吁疫情放开的人士高度重合. 之前看到美国博士毕业同学转发的朋友圈, 里面的言论"几乎所有上海感染疫情的人在15天最多30天之内就会痊愈"愚蠢的令我震惊. 让我震惊的有两点:
- 作为我比较好的朋友, 我同学的科研水平很高, 但他竟然对这样毫无数据支持的观点, 就表示盲目的信任. 这让我感到震惊. 后续我去搜了美国CDC公布的新冠死亡人数, 确定了这种说法确实是异常荒谬的.
- 评论区里对这篇文章作者的赞扬高达好几万赞, 什么"刚强勇敢真诚严谨"之类的词语让我仿佛回忆起了昨天刚看到了爱新觉罗-顺治长达25个字的精美尊号. 在赞美之余, 这些人也同时表达了对中国政府的不信任和对西方生活的向往. 这些大概就是所谓的"小资"阶级的人吧.
也实在是上海的疫情太过魔幻, 在媒体聚焦的报道之下, 这一群体各种行为被放大到了全国, 引起了各种震惊: 大家都在惊讶, 原来这种行为在我国竟然也是可能会发生的.
所以有很多网上的言论感慨上海很像是"外省", 这种感觉的背后就是这次疫情在上海局部和国外乱象的相似程度.
联动上一篇, 对于个人来说, 根除对于美国政治制度的盲目崇拜, 能消除我们意识形态中被过度西化所植入的偏见. 是能让我们在纷繁复杂的舆论中保持清醒的关键.
13回应 2022-04-13 21:46:10 -
(来自于范老师的课程: 美国的诞生) 作为一个现代人, 特别是作为我非常坚信未来会成为世界领导者的中国年轻人, 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一些基础的系统的政治知识, 大家在看世界的时候, 很容易雾里看花 , 甚至会被别人误导和忽悠. 但是看一看全世界的政治学者, 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们都非常惭愧, 大多数仍然在围绕着所谓的自由, 民主, 选举等等这些大词儿在转圈圈, 没有能力去回应这些新的问题, 没有能力给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知识和智...
2022-04-13 21:44:58
(来自于范老师的课程: 美国的诞生)
作为一个现代人, 特别是作为我非常坚信未来会成为世界领导者的中国年轻人, 我觉得如果我们没有一些基础的系统的政治知识, 大家在看世界的时候, 很容易雾里看花 , 甚至会被别人误导和忽悠. 但是看一看全世界的政治学者, 包括我自己在内, 我们都非常惭愧, 大多数仍然在围绕着所谓的自由, 民主, 选举等等这些大词儿在转圈圈, 没有能力去回应这些新的问题, 没有能力给人们提供一种有效的知识和智慧. 这个困境很大程度上要拜美国和西方人建构起来的一套自由民主话语所赐. 这套话语的一个主要基础就是关于美国和西方制度的一套神话故事, 甚至可以说是一套成功学的说辞. 我们要扭转这种知识赤字, 就需要我们踢开套路, 回到历史和现实, 重建我们关于世界的知识.
如果不懂政治, 就会相信美国和西方制度的那一套神话故事, 从而被误导和忽悠. 这种误导是全方位, 深层次, 深入意识形态的: 即使现在国外因为疫情暴露出了无数的问题, 但仍然有很多人一厢情愿的相信国外的生活仍然是美好的. 这种偏见会导致他们忽略一切和"西方的制度完美无缺"想矛盾的事实.
这种巨大的偏见导致了人们从根本上的割裂.
而客观了解西方的政治制度, 特别是美国政治制度的优缺点, 对于打破这种偏见至关重要.
我的经验是, 如果跟持有这种偏见的人进行交谈, 那么一定不要涉及任何时事, 不然会见识到一些荒谬绝伦的观点.
回应 2022-04-13 21:44:58 -
祥瑞御兔 (大是大非警告!)
写作过程中, 我力求遵照以下原则: 一是跳出美国看美国。 绝大多数讲美国制度的文献都是在美国的历史语境中展开,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 首先, 制度是人类最普遍性的现象之一, 缺乏一种比较的视角, 容易陷入信息闭环, 导致脱离大逻辑而只讲究小逻辑的情况。 其次, 美国制度也不是凭空产, 它是传统和变化的产物。 在美国诞生之前, 美国制度的诸多因素早已就绪, 因而也需要一种更宽阔的历史视角。 二是跳出历史读历史。...2021-06-13 23:28:36 3人喜欢
写作过程中, 我力求遵照以下原则: 一是跳出美国看美国。 绝大多数讲美国制度的文献都是在美国的历史语境中展开,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 首先, 制度是人类最普遍性的现象之一, 缺乏一种比较的视角, 容易陷入信息闭环, 导致脱离大逻辑而只讲究小逻辑的情况。 其次, 美国制度也不是凭空产, 它是传统和变化的产物。 在美国诞生之前, 美国制度的诸多因素早已就绪, 因而也需要一种更宽阔的历史视角。 二是跳出历史读历史。 研究美国史者, 多致力于还原史实、 考镜源流。 这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 我十分尊敬。 但是在“二战” 后史学的碎片化趋势下, 纯粹的历史学者大多对其专攻领域之外不大关注。受“二战” 后行为科学和比较政治学的影响, 政治制度研究者又往往习惯于讨论制度的静态或“横断面” 。 我不是专业历史学者, 也不希望掉入比较政治学的模型化思维, 只能尽力在历史和制度研究之间有所贯通。 三是跳出常识找常识。 美国政治应该是当前人类社会科学中被研究得最多、 最透的领域之一, 没有太多未定论的问题, 也很难产生令人惊讶的新观点。 一切仿佛成了人尽皆知的常识。 但是这些关于美国制度的常识, 却有很多是违背人类思想和行为惯例的, 也就是说, 这些常识有不少恰恰是反“常识” 的。 这个现象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暂且不论, 我希望能够跳出流行见解, 以尽量客观的眼光, 来重建关于美国的知识,让我们对美国政治的理解回归真正的常识。 鉴于篇幅, 本书只关注了美国制度中结构性的部分, 没有涉及一些非常重要的方面, 比如选举制度、 政党制度、 州和地方制度、 都市制度以及帝国制度(包括那些处在美国宪政程序之外的领土和人民以及美国的海外领地、 军事基地所组成的制度) 。 这些缺憾留待日后弥补了。 回应 2021-06-13 23:28:36 -
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析 范永鹏•著 第一章 底色 文中提到:人天性喜好自由,政治所以产生,是因为一群特定的人为了特定原因不得不共同生活。起初原因各式各样,但后来集体生活已成事实,人们就要进行协调内部关系,资源分配等事宜,这些管理规则就是政治制度。不同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不同,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制度。 (我的补充:后来有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群体间的争斗也淘汰了大部分低效率或者鲜有自保能力的政治制...
2021-05-02 22:26:13
从公司到国家—美国制度困局的历史解析
范永鹏•著
第一章 底色
文中提到:人天性喜好自由,政治所以产生,是因为一群特定的人为了特定原因不得不共同生活。起初原因各式各样,但后来集体生活已成事实,人们就要进行协调内部关系,资源分配等事宜,这些管理规则就是政治制度。不同环境下面临的问题不同,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制度。
(我的补充:后来有着不同政治制度的群体间的争斗也淘汰了大部分低效率或者鲜有自保能力的政治制度,以及应用这些制度的管理者及其群体。
鉴于历史中不是任何一种制度都能够保证其群体中所有的遵循集体主义的个体的生存及繁衍,甚至在特定时期处在特定环境下的某些群体中的‘不完全遵循制度的个体’的生存繁衍机会还要大于“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的个体,以至于那些能生存在某个团体当中但不完全遵循集体制度,热衷自由的个体依然存在,这也是自由主义能够存在并使民众被煽动乃至自由主义盛行的原因——历史没有淘汰掉这部分人,给予了他们生存的空间)
第一节
节选:
“人类历史上各大文明的性格,如果说有什么要素可以拿来作为比较的尺度的话,“流动性”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
结合后面的内容一起分析,这段话就变得好解读了。
文中提到,相对地中海诸文明,中国文明的‘流动性’相对较低;而古代地中海文明的定居性较弱,流动性强,民族迁移频率高。
节选:
“从五世纪直到近代初,这种民族迁移不断用空间挤压时间,在大跨度的地理移动之中,完成了文明的极速进化和制度的融合发展,”
我的理解是:
频繁的民族迁移及其带来的“与不同民族的碰撞与融合”,加剧了社会结构和构成成分的变化,加快了社会的变迁的速度,也催生了旧制度的融合与新制度的创建;而这种变迁及其带来的制度创新的诞生在长期稳定的生存环境下是缓慢的,是需要更长时间的孕育的。——所以说是“民族迁移不断在用空间挤压了时间”。
这2/3到1/3的契约劳工构成了庞大的可拉拢的白人革命群体,外加被强迫流放至殖民地的各种犯人,流氓,流浪汉,和形形色色的“下等居民”。尤其是其中被流放的的政治犯——极擅长煽动群众的人。
回应 2021-05-02 22:26:13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那些我读过的好书 (Savior)
- 律师函警告 (溪奔)
- 方便工作 (小白tiny)
- 美国研究(American Studies) (Mr. Someone)
- 书 (紫夜悲风)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从公司到国家的评论:
feed: rss 2.0
8 有用 BraceYourseIf 2021-05-28 15:32:36
本书在分析美国政治制度(尤其是宪法制度)的过程中加入了欧洲大陆上的历史背景。语言不晦涩,解释得挺清楚。
4 有用 夏尔老农 2021-05-26 23:55:37
书很值的一读。 学术性不强可以作为一个入门或者另一个角度来看。但是想说这排版能不能紧凑些,似乎已经成了出版业通病,, 看完回来再看评论,有些未免过于好笑。
9 有用 时空幻想 2021-04-29 16:02:40
简朴的政治学研究,部分内容称得上是有见地。
20 有用 姜根迪如 2021-09-25 12:21:21
没想到评分两极分化,不过这倒合理,让我看看有多少叫不醒的装睡人。 范老师写书的风格,和视频的风格太像了,都能脑补出范老师讲课的样子,一度怀疑这本书是演讲合集整理而成。参考文献,如果都放在对应的出现的文本下面就更好了,都放在后面翻起来忒不方便了
3 有用 苏辛SX 2022-03-23 15:44:03
3.5解构美国制度神话,本来可以写的更好的。。。有些私货真的很尴尬。 嚷着看三页就打分的麻烦评分前认真想想“读过”是什么意思,三页算不上“读过”。
0 有用 草昧 2022-05-13 16:05:56
为什么西与英殖民地对当地土著措施有别,结果有别,代议制的起源与演变,王权,教权,贵族互动中的权力对抗与平衡,但总体感觉有点详略不当,美国占的部分太少了
0 有用 DragonCat 2022-05-07 22:01:14
范老师这本书写的着实简单了点,主要就是有针对性的解构美国的神话。立足点是美国的建国历史、制度变迁、三权分立的宪政。提出了公司国家的观点。对于历史发展论述较多,但限于篇幅,感觉还是讲的不够透彻,毕竟在茫茫的历史资料中要串联起政治制度的变迁,往往要结合地理、人文、宗教等等背景知识,所以,总体感觉不够厚重。
0 有用 COZO 2022-04-30 19:53:57
感觉还是浅表、琐碎了些,遗憾了…
0 有用 非鱼 2022-04-16 21:25:55
纵向的殖民地时期的历史回顾,横向的与威尼斯和尼德兰制度的比较,对宣言和宪法神话的祛魅挺有说服力。 不过注释也很有价值,甚至更胜一筹。
4 有用 有点意思 2022-04-10 00:41:33
看了看打低分的,除了一些无法达到“十个字数”的侮辱性语言外,有很多判定性的表述,比如历史举例不靠谱,不准确;夹带私货;先立论再找证据…但是这些判定没有写出具体的相关依据。我看完的感觉,本来是3星,还有很多体系建构以及给出中美对比细节补充的内容,希望之后能有所增补。加0.5星,是因为以中国视角观察世界政治,值得支持;还有0.5星,对冲一下恶意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