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沈从文“弃文从艺”录
从文物看历史,用推理谈艺术
他把前半生交给文学,把后半生交给文物
筚路蓝缕,为新中国文物研究开拓新的领域与方法
后文学时代的沈从文,数十年心血之作盛装再版
👀 编辑推荐
◎集合沈从文数十年文化、文物研究的随笔与文章。除陶瓷、丝绸、书画、服饰等常归领域外,也有对民间的花灯、窗花、龙凤图腾之物的研究。
◎数百幅精美图片,配合专业又不失美感的学术文章,致敬沈老提出的“文献结合实物”方法。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从横跨三十年的文章细节处,见沈老后半生浮沉与心境。
◎大家经典之作,名家陆智昌设计制造,圆脊精装,古朴典雅。
🔍 内容简介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
沈从文“弃文从艺”录
从文物看历史,用推理谈艺术
他把前半生交给文学,把后半生交给文物
筚路蓝缕,为新中国文物研究开拓新的领域与方法
后文学时代的沈从文,数十年心血之作盛装再版
👀 编辑推荐
◎集合沈从文数十年文化、文物研究的随笔与文章。除陶瓷、丝绸、书画、服饰等常归领域外,也有对民间的花灯、窗花、龙凤图腾之物的研究。
◎数百幅精美图片,配合专业又不失美感的学术文章,致敬沈老提出的“文献结合实物”方法。以图注文,直观呈现不同时代文物风貌。
◎从横跨三十年的文章细节处,见沈老后半生浮沉与心境。
◎大家经典之作,名家陆智昌设计制造,圆脊精装,古朴典雅。
🔍 内容简介
1949年以前,沈从文是作家,写了四十几本小说和散文;1949年后他转行做了文物研究专家,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期间的专注和投入并不比早年从事文学创作时少,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
本书即收录了作者“另一半”创作:鉴赏文物的心得和对艺术的感悟。包括四十几篇笔记、随笔、讲稿和学术文章,涉及器皿、织锦、服饰、书画等类,还谈了个别地方的民俗文化。从中不仅可以饱览丰富多彩的文物考古艺术,也可寻觅沈从文离开文学圈后的生命轨迹。
🎈名人推荐
沈先生对文物的兴趣,自始至终,一直是从这一点发的,是出于对于民族、对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的深爱。他的文学创作、文物研究,都浸透了爱国主义的感情。从热爱祖国这一点上看,也可以说沈先生并没有改行。我心匪石,不可转也,爱国爱民,始终如一,只是改变了一下工作方式。
——汪曾祺
从文暂不写小说而专心文物考古,是迫于分工的需要,绝不是改行……(从文)在历史文物考古方面的卓越成就,也只会提高而不会淹没或降低他的文学成就。
——朱光潜
沈老在考古学方面的成就并不低于他在写作上的成功。
——金介甫(《沈从文论》)
沈先生的学术性论文,多半以文物图像为主,并选文献材料加以论证,判断是非,因博闻约取,笔下多有出人意料之创见,为专家和一般读者所共赏……以大量的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如绘画、陶俑、雕塑、石刻、砖刻等艺术品和史志记载为依据,详细论述了各个朝代的各阶级、各民族的服饰式样和特点,及其在民族文化交流中的状况和作用;并且解析了各阶级、各民族在不同时期对服饰审美的不同观点和演变。对于服饰文化同其他方面的相关问题,也作了较广泛深入的探索,提出了许多新问题和新见解,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它可以供研究、教学之用。对工艺美术设计,对于古代文学艺术的注释和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这本书的出版,在物质文化史的研究与古代社会生活的探讨上,无疑是个新贡献,在实事求是的研究方法上也做出了可资借鉴的榜样。
——王亚蓉、王序(《沈从文和他的服装研究》)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创作者
· · · · · ·
-
沈从文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沈从文(1902—1988)
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学者。湖南凤凰人,苗族。早年投身行伍,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尝试用各种体式和结构进行创作,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体作家”。1949年以后,改行文物考古,在文物研究上,他坚持以实物为依据,综合材料、形制、纹样的发展与联系,走自己独特的研究道路,成为新中国文物鉴赏与文物研究的先驱者,取得了堪与自身文学成就比肩的卓越成果。
目录 · · · · · ·
学历史的地方
一个长会的发言稿
文史研究必须结合文物
抽象的抒情
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
从新文学转到历史文物
无从驯服的斑马
古代镜子的艺术
谈瓷器艺术
中国古代陶瓷
玻璃工艺的历史探讨
“瓟斝”和“点犀”
“杏犀(qiáo)”质疑
试释“长檐车、高齿屐、斑丝隐囊、棋子方褥”
说“熊经”
“商山四皓”和“悠然见南山”
谈樗蒲
从《不怕鬼的故事》注谈到文献与文物相结合问题
花边
谈金花笺
谈广绣
谈染缬
江陵楚墓出土的丝织品
蜀中锦
织金锦
明织金锦问题
《明锦》题记
清代花锦
从文物来谈谈古人的胡子问题
关于天王府绣花帐子的时代及其产生原因的一点意见
关于赖文光马褂问题的一点意见
古代人的穿衣打扮
宋元时装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引言
过节和观灯
湘西苗族的艺术
塔户剪纸花样
谈皮球花
龙凤艺术
鱼的艺术
谈写字(一)
谈写字(二)
读展子虔《游春图》
谈谈《文姬归汉图》
春游颐和园
北京是个大型建筑博物馆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生命在发展中,变化是常态,矛盾是常态,毁灭是常态。生命本身不能凝固,凝固即近于死亡或真正死亡。唯转化为文字,为形象,为音符,为节奏,可望将生命某一种形式,某一种状态,凝固下来,形成生命另外一种存在和延续,通过长长的时间,通过遥遥的空间,让另外一时另一地生存的人,彼此生命流注,无有阻隔。文学艺术的可贵在此。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抽象的抒情 -
可以说,是郭沫若的这篇文章,把沈从文从一个作家骂成了一个文物研究者。事隔三十年,沈先生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却由前科学院院长郭沫若写了序。人事变幻,云水悠悠,逝者如斯,谁能逆料?这也是历史。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代序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人也喜欢 · · · · · ·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9 条 )


沈从文:读展子虔《游春图》

评论花花朵朵坛坛罐罐
> 更多书评 4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014)9.1分 544人读过
-
外文出版社 (1994)8.5分 229人读过
-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2)8.5分 225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6)8.8分 5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后浪 · 艺术」 (后浪)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陆智昌设计 (Li)
- 2021年艺术类图书出版观察 (陆花鱼)
- 文化漫笔 (森森)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00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monna 2022-02-06 14:58:24
短篇文章集册,文物术语太过专业,配图虽然精美,但是大部分和文章不太对应。冲着沈从文和装帧读的,却草草浏览,不能尽兴。
0 有用 正始仙草冻 2022-12-24 18:51:03 浙江
《鱼的艺术》一篇,配图榆林窟19曹议金像腰间并非鱼袋,而是插笏。访谈中提到的《洛神赋图》上限不出北朝展子虔恐怕问题不小,按《洛神赋图》中女装与发髻又见于河南博物院藏邓县刘宋画像砖,又沈先生举证的笼冠即《宋书》《隋志》中所谓武冠(当然能明显看出和《女史箴图》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亦或各有所本),但确实值得更精细的研究。屐齿的问题今天已有出土文献可以推翻。ps.沈先生要看到当代古装电视剧的服装样貌恐怕能... 《鱼的艺术》一篇,配图榆林窟19曹议金像腰间并非鱼袋,而是插笏。访谈中提到的《洛神赋图》上限不出北朝展子虔恐怕问题不小,按《洛神赋图》中女装与发髻又见于河南博物院藏邓县刘宋画像砖,又沈先生举证的笼冠即《宋书》《隋志》中所谓武冠(当然能明显看出和《女史箴图》不是同一时期的产物,亦或各有所本),但确实值得更精细的研究。屐齿的问题今天已有出土文献可以推翻。ps.沈先生要看到当代古装电视剧的服装样貌恐怕能气活过来,上个世纪还是一切都是崭新的,大有可为呐! (展开)
0 有用 ayuhaha 2021-12-29 09:30:20
这是一本把沈从文谈及文化与文物的文章编纂起来的书稿,汪曾祺的序就写得极好,内文还没能全部看完,除开个人经历和自我检讨,真论及文物的知识常常被科普,一直以为玻璃是舶来品,没想到历史这么悠久,还有玻璃与琉璃的关系等,可读性没那么强,还是吸引人读下去。
11 有用 私享史 2021-06-01 01:12:18
这是一本比较专业的谈文物的书,但也没有达到论文的标准,近似于札记。又因为是儿子沈虎雏在沈从文去世后自行整理的文稿和遗稿,内容也不成体系。用纸是印画超感纸,印刷效果和观感绝佳!我特别想说两点:第一,沈从文的笔调,即便在反复的运动“洗澡”之后,也未见明显的时代话语和政治套话,反倒是多少还带着年轻时的锋芒(参见《谈写字》两篇和《游春图》一文),文革中写的检查稿还敢说破四旧不该是“一把火烧掉”(《我为什么... 这是一本比较专业的谈文物的书,但也没有达到论文的标准,近似于札记。又因为是儿子沈虎雏在沈从文去世后自行整理的文稿和遗稿,内容也不成体系。用纸是印画超感纸,印刷效果和观感绝佳!我特别想说两点:第一,沈从文的笔调,即便在反复的运动“洗澡”之后,也未见明显的时代话语和政治套话,反倒是多少还带着年轻时的锋芒(参见《谈写字》两篇和《游春图》一文),文革中写的检查稿还敢说破四旧不该是“一把火烧掉”(《我为什么始终不离开历史博物馆》),这一点何其可贵,这不正是他自况的“无从驯服的斑马”吗?第二,沈从文提倡并遵循文献必须结合文物的鉴赏研究法,“打破在文物界中或历史上的一切专家权威,破除对他们千年来造成的积习迷信”,原来他早就质疑过所谓展子虔的《游春图》和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卷》,可是这样的积习迷信却流毒至今! (展开)
0 有用 邝海炎 2021-11-02 00:40:39
沈老的研究文章大都靠谱,但也并非都好。以“南山四皓”解“悠然见南山”就很牵强。该书的配图也不准确,有些敷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