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作者罗荣邦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从未停止对提升海洋实力的探索,及至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国正式成为海上强国,其海上势力在明初到达顶峰。
造船技术一度世界领先
从宋朝开始,中国的造船技术突飞猛进,在东方航运界掀起一场无形的革命。至宋朝末年,可载上百人的大型商船已十分常见;元朝的商船因安全、舒适而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的大船平均每艘可载500人。
航海足迹远至东非
早在宋朝,中国人的航海经验已十分丰富。航海者能利用天文知识进行导航,同时掌握了季风、潮汐和海流变化的规律,对东海、南海、印度洋上的国家也了如指掌。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令中国人的足迹远至非洲东海岸。
傲视东方海域数百年
在南宋、元朝及明的初三百年间,中国水师的势力范围覆盖至印度洋。中国的船运业在水师的庇护下,在东方海道上的发展飞速提升。中国商人活跃于利润...
本书作者罗荣邦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从未停止对提升海洋实力的探索,及至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国正式成为海上强国,其海上势力在明初到达顶峰。
造船技术一度世界领先
从宋朝开始,中国的造船技术突飞猛进,在东方航运界掀起一场无形的革命。至宋朝末年,可载上百人的大型商船已十分常见;元朝的商船因安全、舒适而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的大船平均每艘可载500人。
航海足迹远至东非
早在宋朝,中国人的航海经验已十分丰富。航海者能利用天文知识进行导航,同时掌握了季风、潮汐和海流变化的规律,对东海、南海、印度洋上的国家也了如指掌。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令中国人的足迹远至非洲东海岸。
傲视东方海域数百年
在南宋、元朝及明的初三百年间,中国水师的势力范围覆盖至印度洋。中国的船运业在水师的庇护下,在东方海道上的发展飞速提升。中国商人活跃于利润可观的东亚贸易中,从热带陆地到南海都散布着华人聚居地。
翻开本书,从战争、贸易、文化等方面,看清古代中国如何一步步成为海洋强国!
作者简介 · · · · · ·
罗荣邦Jung-pangLo(1912—1981)
美籍华人,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中国史终身教授,中国古代海权史研究专家,同时也是李约瑟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的执笔人之一。
罗荣邦是康有为的外孙,幼年时曾与康有为度过一段四处漂泊的日子,许多年后编译的《康有为传记与论丛》令他小有名气。但事实上,他一生的重点研究方向在中国海洋史。
1934年,罗荣邦从燕京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硕士和博士学位。他曾协助李约瑟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分析中国水师的文章,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水力学、船只建造、航海以及海军武器系统等。
1957年,罗荣邦重新整理了他先前关于中国水师的研究,即是本书《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促使中国海上力量发展的因素
第一章 海上强国的崛起
第二章 走向海洋
第三章 中华海权的建立
第二部分 南宋时期(1127—1279)
第四章 南宋水师的建立
第五章 1161年宋金之战及水师的扩张
第六章 海外贸易的发展
第三部分 元朝时期(1271—1368)
第七章 元朝水师崭露头角:1279年崖山海战
第八章 元军征战东亚海域
第九章 元朝水师征战东南亚
第四部分 结 论
第十章 结论:元朝覆灭,明朝崛起,中国成为海上强国 271
尾 注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郑和返程后,继续担任守备太监,两年后,即62岁时,郑和去世。郑和去世后,明朝水师的远洋航行中止。然而,30年间,郑和七次下西洋及其他明朝官员多次出海活动,展示了中国水师的实力,势力所及,几乎覆盖了整个亚洲海域。从日本海到非洲东海岸都留下了中国战船的踪迹。《明史》中曾记载有42个国家的使臣携带礼物—中国人称之为贡品—上京。 尽管现代学者通常用“和平”“友好”等词描述郑和的远行,但有一些行为难以称之为“和平”“友好”:郑和俘虏锡兰国王和苏木都剌北部花面的首领回到京城,明廷又另立他人为王。中国人还几乎在满剌加成立王国,将此作为水师在中国南海和印度洋活动的中转站。旧港当时是由华人统治,明廷还曾委任旅菲侨领为吕宋国总督。东南亚实力最强的两个国家——满者伯夷和暹罗,在郑和下西洋后,再也不敢挑战中国在南海的权威。 东印度群岛和印度南部的各国国王受到明朝皇帝敕封,有四位国王甚至亲自进京上贡。高丽国、流求岛的中山国、日本都曾向中国称臣,日本、满剌加、浡泥和柯枝的主要山脉都有中文名,寓意它们就像中国领土的山脉一样。安南也一度被明朝平定,并入明朝领土。 明朝舰队不仅在东海和南海巡防,反击倭寇的劫掠,还保护马来群岛和南印度的海道,以防海寇侵扰。据《明史》记载,明朝的舰队曾在旧港歼灭陈祖义的势力、俘虏锡兰山国王,以示惩罚这些首领在海上劫掠的行为。满者伯夷和暹罗都受到明朝警告,不得在附近海域干扰往来商人和使者。永乐帝自认有责任护卫东方和平,派遣水师调解外国争端。1403年,水师首次担负这一职责。当时,占城王耶僧伽跋摩五世向明朝求助,称王城被安南篡夺皇位的胡季犛军队攻陷。明成祖出兵相助。安南舰队一见到九艘明军舰队,便不战而退。 中国在海上的势力在此时发展到了巅峰。中国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水师,在短短的三十载,势力所及,东至日本,西到锡兰山,政治地位居于亚洲海上诸国之首。纵观中国悠长的历史,只有这一...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十章 结论:元朝覆灭,明朝崛起,中国成为海上强国 271 -
从宋朝的自由贸易转变到明朝的朝贡贸易,元朝是中间的过渡期。这一时期,商户大量涌现。纵观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宋朝时商品经济繁盛,打下了基础;元朝“重商抑农”扶持商人,作为提高岁入的最佳途径,使得这一时期商户大量涌现。元朝统治者的政策是通过贡品、贸易、兑换纸钞从藩属国吸纳金银珠宝等贵重物。在实施这一策略时,元廷得到有钱有势、深受皇恩的商人阶层的支持和帮助。商人们也协助朝廷建造、装备船舶,经营海外贸易和其他朝廷产业,充当细作、使者让海外国家纳入元朝统治以扩张海上势力。 结果,蒙古人企图将帝国版图扩张到东南亚时,遭遇败绩。很快,元朝的外交岌岌可危。元军征讨失利的原因在于不了解南方海外诸国的政治形势,也不清楚当地首领的意图。满者伯夷的王储罗登必阇耶得到元军的鼎力相助,却在达到目的后倒戈;元朝以为占城王因陀罗跋摩对自己态度友好,却不料对方伏击元使,对抗元军。 除了缺乏对这些国家的认识以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人力和船舶的紧缺。远征南方的士兵和战船都是朝廷从远征日本的军队中抽调出来的,并非最强的兵力。1285年从湖广调集的28,700名远征安南的士兵中,有17,800人不具备战斗力。1284年远征占城时,一整支舰队发动兵变,逃得无影无踪。最严重的问题还是运往前线的粮草供给不能跟上,造成元军两次击溃敌军,攻下东京的红河三角洲后被迫撤兵。这些都是造成元廷在南海势力扩张失败的因素。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九章 元朝水师征战东南亚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的人也喜欢 · · · · · ·
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6 条 )
> 更多书评 26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香港大學出版社 (2012)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NUS Press (2013)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历史系 (功夫兔子)
- 2021年出版部分历史书籍 (納蘭逸蕭)
- 海洋史 (碧云飘鹤)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96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kayoko 2023-07-04 22:52:16 江苏
挺好
0 有用 白港鳗鱼 2023-02-14 09:14:21 上海
立意挺好的,读下来有点乏善可陈。挺多笔墨在写与海军关系不大的战史
0 有用 钤辖卷半 2023-10-14 22:21:38 福建
尽管海洋对我们很重要,也曾拥有海权发展的高光时刻,特别对我们福建人而言,因为偏安一隅,这是属于可与中原政权相媲美的影响力,但多数人知之甚少,作者的著作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0 有用 秋山雪見🍁 2022-11-04 22:40:39 福建
全书的核心问题是为何南宋至明初期间成为海上强国,但却始终未能成为海权国家。讨论重点的笔墨放在了宋元特别是元日战争与元爪战争等。作者认为,“阻碍海上实力进一步扩充的一个因素是内敛含蓄的性格”,“一方面,积极地与其他文明互动交往的这种外向性似乎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此外他们又倾向于向外扩充资源”。而元日、元爪战争这种远洋大规模投送兵力的战争也是我们研究东亚海域史史值得关注的一点。
0 有用 33 2023-01-28 17:25:01 四川
@2022-07-13 18:5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