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上》首先考察了传统中国的外交模式“朝贡体系”及其在广州的应用。接下来讨论了鸦片战争以及*批不平等条约的适用过程。1845年至1851年间,新的条约体系遭遇挫折,清朝方面竭力限制条约中承认的特权,而外国人也在尽力为他们获得额外的好处。1850年至1854年间,上海的状况极为混乱。随着外国海关税务司的*终确立,条约体系开始复苏。《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通商口岸的开埠(1842—1854)上》并未沿用当时流行的帝国主义观点,指出1842年至1860年间的新条约体系意味着清朝开始接受与外国人“共享治权”的观念,通过这样的方式,通商口岸和外国海关税务司成为中西“共治”的合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费正清(John King Fairbank),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哈佛大学教授。曾任美国亚洲研究协会主席、美国历史协会主席,是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的创始人。著有《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国:传统与变迁》《美国与中国》等著作。
译者:牛贯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译有《中国历史的结构》《中国皇权的多维性》等,主编《清史译丛》“罗威廉专辑”,《新史学》“前近代清朝与奥斯曼帝国的比较研究”等译作。
喜欢读"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转】顾钧:费正清早年的求学之路
> 更多书评 4篇
-
对比上下图中表格可知,译者没有区分英镑(£)和元($)。(尤其把“say £”翻译成“其他”,未免太糊弄人了) 当然,货币单位出现差错不止这一处,例如235到236页将元错译为英镑,从而将广东和厦门通译们的薪资“调整”到了和英国副领事同等水平。 (1回应)
2021-03-30 13:31:19 3人喜欢
-
所有西方关于南京谈判的叙述都把耆英和伊里布标钦差大臣。他们不应成为替罪羊,因为《南京条约《中英文正式版本的前言中都确列出了他们的名字。 英文原文懒得贴了(因为没有对应页码,找起来很麻烦) 此处“他们不应成为替罪羊”,明显是译者误将they理解为耆英和伊里布了,实则此处指的是那些将伊里布误认为钦差大臣的西方叙述者,此处因而应译为“这不能怪他们”。
2021-03-30 13:12:40 3人喜欢
-
对于朝贡体系这一制度,费正清指出首先是由于“华夷之辨”演化而来的——长城以内是由安阳为中心不断辐射开来的稻作文化区,其中的文化圈子被认同,称为“华夏”,而长城之外粗放的畜牧经济、不能实行精耕细作的地区被扣上“夷狄”的标志。而朝贡,不仅包括“夷”和夏,也包括地方和中央。 正如儒家本身不断因为时代和政治的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一样,通过上升到社会规范的儒教的规范和宣传,逐渐形成“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优...
2022-03-10 11:12:44
对于朝贡体系这一制度,费正清指出首先是由于“华夷之辨”演化而来的——长城以内是由安阳为中心不断辐射开来的稻作文化区,其中的文化圈子被认同,称为“华夏”,而长城之外粗放的畜牧经济、不能实行精耕细作的地区被扣上“夷狄”的标志。而朝贡,不仅包括“夷”和夏,也包括地方和中央。
正如儒家本身不断因为时代和政治的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一样,通过上升到社会规范的儒教的规范和宣传,逐渐形成“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优越感不单来自物质力量,还源于文化方面。华夏历朝历代朝贡有不同的目的,宋时主要用于防御,而蒙元则用之扩张。夷狄来夏是要寻求“教化”,而这个观念伴随封建泱泱两千年愈发根深蒂固。其中内陆之夷狄要么接受这个设定,汉化朝贡构成宗藩,或者如同匈奴、月氏一样的离开。这种“驭远”的手段被系统的归纳为“剿”和“抚”。大兵兜剿如秦始皇派蒙恬、汉武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塞外,乾隆亲征准格尔等,但毕竟花销太大不甚可取;抚议则诸如宋时签订和约,岁币丝帛力求避战、明时与鞑靼、瓦剌互市等,具体由彼时国情决定。
一般上讲,朝贡体系是“中国希望被广泛认可的文化优越感中获得来自四邻的政治安全”。由普世道德体系维持下的华夏,或者说“天下”,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而非一个民族国家。
另外,作者提出儒教作为社会道德大纲,从一开始就提出贸易(商)和朝贡(礼)这一个体系下的两个方面存在悖论。郑和下西洋时期,是朝贡体系的鼎盛时代,但随即没多久,东南、西南沿海的朝贡贸易就逐渐衰落了,至1818年《大清会典》中记载19世纪初东南亚“互市诸国”从事贸易无需遣使,彻底宣告朝贡制度的终结。作者的看法是“朝贡制度,它从一开始就是个被动的制度,中央网购坐等夷狄接近;当中国人自己开始主动时,它便不能维持”。
诚然,我认为海洋能促进商业交流时不争的事实,如希腊殖民罗马、大航海时代、史特拉尔松联盟等,海洋在推动商贸的同时,也激发了人民的功利心——如同伊斯兰商人最终将政治带到了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一样,中国沿海与东南亚贸易带来的利润使得广泛移民。中国人开始主动,通商的目的代替了朝贡。但是上层却浑然不知,因商业目的而滥用朝贡的噱头,朝廷看到的只是“夷狄”归顺日渐增长,不断增长了华夏的优越感。
但应该警醒的是,我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应该醒悟,“师夷制夷”被提及又被搁置。本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像日本、德国那样加速起飞的二十年被白白浪费。因为这根深蒂固、世代相传的优越感,以及地方督抚满枝谎言的奏报中,泱泱华夏仍认为是“犬羊夷性”的“夷狄”只是如几千年来一样央求通商、互市罢了。“朝贡制度不能成功适用于近代的西方,但这是中国唯一的防御措施,因为它才是儒家君主制处理对外关系的既有模式。”
回应 2022-03-10 11:12:44
-
对于朝贡体系这一制度,费正清指出首先是由于“华夷之辨”演化而来的——长城以内是由安阳为中心不断辐射开来的稻作文化区,其中的文化圈子被认同,称为“华夏”,而长城之外粗放的畜牧经济、不能实行精耕细作的地区被扣上“夷狄”的标志。而朝贡,不仅包括“夷”和夏,也包括地方和中央。 正如儒家本身不断因为时代和政治的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一样,通过上升到社会规范的儒教的规范和宣传,逐渐形成“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优...
2022-03-10 11:12:44
对于朝贡体系这一制度,费正清指出首先是由于“华夷之辨”演化而来的——长城以内是由安阳为中心不断辐射开来的稻作文化区,其中的文化圈子被认同,称为“华夏”,而长城之外粗放的畜牧经济、不能实行精耕细作的地区被扣上“夷狄”的标志。而朝贡,不仅包括“夷”和夏,也包括地方和中央。
正如儒家本身不断因为时代和政治的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一样,通过上升到社会规范的儒教的规范和宣传,逐渐形成“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优越感不单来自物质力量,还源于文化方面。华夏历朝历代朝贡有不同的目的,宋时主要用于防御,而蒙元则用之扩张。夷狄来夏是要寻求“教化”,而这个观念伴随封建泱泱两千年愈发根深蒂固。其中内陆之夷狄要么接受这个设定,汉化朝贡构成宗藩,或者如同匈奴、月氏一样的离开。这种“驭远”的手段被系统的归纳为“剿”和“抚”。大兵兜剿如秦始皇派蒙恬、汉武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塞外,乾隆亲征准格尔等,但毕竟花销太大不甚可取;抚议则诸如宋时签订和约,岁币丝帛力求避战、明时与鞑靼、瓦剌互市等,具体由彼时国情决定。
一般上讲,朝贡体系是“中国希望被广泛认可的文化优越感中获得来自四邻的政治安全”。由普世道德体系维持下的华夏,或者说“天下”,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而非一个民族国家。
另外,作者提出儒教作为社会道德大纲,从一开始就提出贸易(商)和朝贡(礼)这一个体系下的两个方面存在悖论。郑和下西洋时期,是朝贡体系的鼎盛时代,但随即没多久,东南、西南沿海的朝贡贸易就逐渐衰落了,至1818年《大清会典》中记载19世纪初东南亚“互市诸国”从事贸易无需遣使,彻底宣告朝贡制度的终结。作者的看法是“朝贡制度,它从一开始就是个被动的制度,中央网购坐等夷狄接近;当中国人自己开始主动时,它便不能维持”。
诚然,我认为海洋能促进商业交流时不争的事实,如希腊殖民罗马、大航海时代、史特拉尔松联盟等,海洋在推动商贸的同时,也激发了人民的功利心——如同伊斯兰商人最终将政治带到了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一样,中国沿海与东南亚贸易带来的利润使得广泛移民。中国人开始主动,通商的目的代替了朝贡。但是上层却浑然不知,因商业目的而滥用朝贡的噱头,朝廷看到的只是“夷狄”归顺日渐增长,不断增长了华夏的优越感。
但应该警醒的是,我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应该醒悟,“师夷制夷”被提及又被搁置。本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像日本、德国那样加速起飞的二十年被白白浪费。因为这根深蒂固、世代相传的优越感,以及地方督抚满枝谎言的奏报中,泱泱华夏仍认为是“犬羊夷性”的“夷狄”只是如几千年来一样央求通商、互市罢了。“朝贡制度不能成功适用于近代的西方,但这是中国唯一的防御措施,因为它才是儒家君主制处理对外关系的既有模式。”
回应 2022-03-10 11:12:44 -
福建官员的奏折丝毫没涉及对计里布的承诺:“夷人”付清欠款后才可以在鼓浪屿居住。 英文原文为: “Barbarians were residing on Kulangsu until the indemity should be paid up.” 此处应当译为“夷人在(清廷将)赔款付清前都可以居住在鼓浪屿。”
2021-03-30 13:39:09
-
对比上下图中表格可知,译者没有区分英镑(£)和元($)。(尤其把“say £”翻译成“其他”,未免太糊弄人了) 当然,货币单位出现差错不止这一处,例如235到236页将元错译为英镑,从而将广东和厦门通译们的薪资“调整”到了和英国副领事同等水平。 (1回应)
2021-03-30 13:31:19 3人喜欢
-
对于朝贡体系这一制度,费正清指出首先是由于“华夷之辨”演化而来的——长城以内是由安阳为中心不断辐射开来的稻作文化区,其中的文化圈子被认同,称为“华夏”,而长城之外粗放的畜牧经济、不能实行精耕细作的地区被扣上“夷狄”的标志。而朝贡,不仅包括“夷”和夏,也包括地方和中央。 正如儒家本身不断因为时代和政治的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一样,通过上升到社会规范的儒教的规范和宣传,逐渐形成“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优...
2022-03-10 11:12:44
对于朝贡体系这一制度,费正清指出首先是由于“华夷之辨”演化而来的——长城以内是由安阳为中心不断辐射开来的稻作文化区,其中的文化圈子被认同,称为“华夏”,而长城之外粗放的畜牧经济、不能实行精耕细作的地区被扣上“夷狄”的标志。而朝贡,不仅包括“夷”和夏,也包括地方和中央。
正如儒家本身不断因为时代和政治的需要进行新陈代谢一样,通过上升到社会规范的儒教的规范和宣传,逐渐形成“贵华夏贱夷狄”的观念——优越感不单来自物质力量,还源于文化方面。华夏历朝历代朝贡有不同的目的,宋时主要用于防御,而蒙元则用之扩张。夷狄来夏是要寻求“教化”,而这个观念伴随封建泱泱两千年愈发根深蒂固。其中内陆之夷狄要么接受这个设定,汉化朝贡构成宗藩,或者如同匈奴、月氏一样的离开。这种“驭远”的手段被系统的归纳为“剿”和“抚”。大兵兜剿如秦始皇派蒙恬、汉武派卫青霍去病出击塞外,乾隆亲征准格尔等,但毕竟花销太大不甚可取;抚议则诸如宋时签订和约,岁币丝帛力求避战、明时与鞑靼、瓦剌互市等,具体由彼时国情决定。
一般上讲,朝贡体系是“中国希望被广泛认可的文化优越感中获得来自四邻的政治安全”。由普世道德体系维持下的华夏,或者说“天下”,实际上是一个世界,而非一个民族国家。
另外,作者提出儒教作为社会道德大纲,从一开始就提出贸易(商)和朝贡(礼)这一个体系下的两个方面存在悖论。郑和下西洋时期,是朝贡体系的鼎盛时代,但随即没多久,东南、西南沿海的朝贡贸易就逐渐衰落了,至1818年《大清会典》中记载19世纪初东南亚“互市诸国”从事贸易无需遣使,彻底宣告朝贡制度的终结。作者的看法是“朝贡制度,它从一开始就是个被动的制度,中央网购坐等夷狄接近;当中国人自己开始主动时,它便不能维持”。
诚然,我认为海洋能促进商业交流时不争的事实,如希腊殖民罗马、大航海时代、史特拉尔松联盟等,海洋在推动商贸的同时,也激发了人民的功利心——如同伊斯兰商人最终将政治带到了几乎所有东南亚国家一样,中国沿海与东南亚贸易带来的利润使得广泛移民。中国人开始主动,通商的目的代替了朝贡。但是上层却浑然不知,因商业目的而滥用朝贡的噱头,朝廷看到的只是“夷狄”归顺日渐增长,不断增长了华夏的优越感。
但应该警醒的是,我们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就应该醒悟,“师夷制夷”被提及又被搁置。本该在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像日本、德国那样加速起飞的二十年被白白浪费。因为这根深蒂固、世代相传的优越感,以及地方督抚满枝谎言的奏报中,泱泱华夏仍认为是“犬羊夷性”的“夷狄”只是如几千年来一样央求通商、互市罢了。“朝贡制度不能成功适用于近代的西方,但这是中国唯一的防御措施,因为它才是儒家君主制处理对外关系的既有模式。”
回应 2022-03-10 11:12:44 -
福建官员的奏折丝毫没涉及对计里布的承诺:“夷人”付清欠款后才可以在鼓浪屿居住。 英文原文为: “Barbarians were residing on Kulangsu until the indemity should be paid up.” 此处应当译为“夷人在(清廷将)赔款付清前都可以居住在鼓浪屿。”
2021-03-30 13:39:09
-
对比上下图中表格可知,译者没有区分英镑(£)和元($)。(尤其把“say £”翻译成“其他”,未免太糊弄人了) 当然,货币单位出现差错不止这一处,例如235到236页将元错译为英镑,从而将广东和厦门通译们的薪资“调整”到了和英国副领事同等水平。 (1回应)
2021-03-30 13:31:19 3人喜欢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每满100-5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3)9.5分 34人读过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优秀学位论文编年选辑 (哲夫成城)
- 鎮長的新書列 (鎮長)
- 早期全球史、海洋史研究 (哈必陈)
- 一念齋藏书 (一念齋主人)
- 2022年人文社科新书 (蒹木)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的评论:
feed: rss 2.0
13 有用 昊子 2021-03-02 18:24:48
真是一种极大的反差,中国人把当年费正清老爷写的博士论文翻译的出来,而现在在美国,根本就没人看他了。
5 有用 某羊 2021-03-30 20:13:57
如果同时从双方的视角出发,则对于中英两国来说,通商口岸开埠早期皆可谓一个“不甚美好的开始”——前者在沿袭传统朝贡秩序对外模式以处理中英交涉的行动中遭遇严重的失败,后者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却在创设“沿海新秩序”的过程中屡屡面对阻碍、挫折和妥协。费正清70年前着力开展的这项研究,意在回应当时人们对于中西关系的困惑,但如今依然有继续阅读的价值——无论作为史学史或1950年代美国社会思潮研究的史料、作... 如果同时从双方的视角出发,则对于中英两国来说,通商口岸开埠早期皆可谓一个“不甚美好的开始”——前者在沿袭传统朝贡秩序对外模式以处理中英交涉的行动中遭遇严重的失败,后者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却在创设“沿海新秩序”的过程中屡屡面对阻碍、挫折和妥协。费正清70年前着力开展的这项研究,意在回应当时人们对于中西关系的困惑,但如今依然有继续阅读的价值——无论作为史学史或1950年代美国社会思潮研究的史料、作为中西交流史的选题库(费氏在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至今仍值得并正在被学者们继续研究),甚或作为近200年来中西关系变迁的古今参照,皆有可取之处——这或许就是经典的价值所在吧。 不过作为这部作品第一次引进的中文版(的上册),本书令人遗憾之处也着实不少,对于读者来说,恐怕也同样是一次“不甚美好的开始”吧…… (展开)
2 有用 辉夜姬 2022-03-29 00:26:22
谁说“下册只是一些参考文献和词汇翻译表之类的”???不管是从页码上还是从结构上,这本中文就是只翻译了一半啊。下册还有整整两章和结论啊。实在不懂翻译只翻一半到底算几个意思啊???
2 有用 Exodus 2021-12-10 00:27:07
费正清的博士论文。看有评论惊讶只翻译了上册。那是因为下册是一些参考文献和词汇翻译表之类的。不过,既然译者都写了“简要说明”了,为何不在里面说明一下。
0 有用 NAGA 2021-07-09 15:05:54
这居然只是上册……
2 有用 辉夜姬 2022-03-29 00:26:22
谁说“下册只是一些参考文献和词汇翻译表之类的”???不管是从页码上还是从结构上,这本中文就是只翻译了一半啊。下册还有整整两章和结论啊。实在不懂翻译只翻一半到底算几个意思啊???
2 有用 Exodus 2021-12-10 00:27:07
费正清的博士论文。看有评论惊讶只翻译了上册。那是因为下册是一些参考文献和词汇翻译表之类的。不过,既然译者都写了“简要说明”了,为何不在里面说明一下。
1 有用 DRYJIAYOU 2021-08-20 15:32:09
建立一种范式的经典研究
0 有用 NAGA 2021-07-09 15:05:54
这居然只是上册……
5 有用 某羊 2021-03-30 20:13:57
如果同时从双方的视角出发,则对于中英两国来说,通商口岸开埠早期皆可谓一个“不甚美好的开始”——前者在沿袭传统朝贡秩序对外模式以处理中英交涉的行动中遭遇严重的失败,后者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却在创设“沿海新秩序”的过程中屡屡面对阻碍、挫折和妥协。费正清70年前着力开展的这项研究,意在回应当时人们对于中西关系的困惑,但如今依然有继续阅读的价值——无论作为史学史或1950年代美国社会思潮研究的史料、作... 如果同时从双方的视角出发,则对于中英两国来说,通商口岸开埠早期皆可谓一个“不甚美好的开始”——前者在沿袭传统朝贡秩序对外模式以处理中英交涉的行动中遭遇严重的失败,后者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却在创设“沿海新秩序”的过程中屡屡面对阻碍、挫折和妥协。费正清70年前着力开展的这项研究,意在回应当时人们对于中西关系的困惑,但如今依然有继续阅读的价值——无论作为史学史或1950年代美国社会思潮研究的史料、作为中西交流史的选题库(费氏在书中提到的一些问题至今仍值得并正在被学者们继续研究),甚或作为近200年来中西关系变迁的古今参照,皆有可取之处——这或许就是经典的价值所在吧。 不过作为这部作品第一次引进的中文版(的上册),本书令人遗憾之处也着实不少,对于读者来说,恐怕也同样是一次“不甚美好的开始”吧……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