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馬可孛羅
副标题: 以愛爲名的虐待與傷害
原作名: No Visible Bruises
译者: 張馨方
出版年: 2021-6-1
定价: NT 336
装帧: 電子書
ISBN: 9789865509903
内容简介 · · · · · ·
對許多人來說,「家」竟是比戰場更難以承受的地方
★《紐約時報》2019年度十大選書
★榮獲希爾曼獎、海倫伯恩斯坦卓越新聞圖書獎、安東尼.盧卡斯獎助計畫「進步作品獎」
★全球最大網路書店、多家媒體與網站一致評選2019最佳年度書籍:亞馬遜、《君子雜誌》、《科克斯書評》、《圖書館雜誌》、《出版者週刊》、《經濟學人》、美國最佳書評網BookPage、BookRiot網站
★《正午惡魔》與《背離親緣》作者安德魯.索羅門強力推薦!
對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人來說,所展現的一切行為,無關離去或留下,都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活下來……
「看到我的忠誠了嗎?請不要在警察離開後殺死我。」
親密伴侶間的衝突,常被認為是「家醜不可外揚」的隱私。
但實際上,親密關係暴力是全球普遍的問題。美國在2000年至2006年間,有3,200名士兵戰死沙場,同期內的家庭殺人案,奪走的卻是10,6...
對許多人來說,「家」竟是比戰場更難以承受的地方
★《紐約時報》2019年度十大選書
★榮獲希爾曼獎、海倫伯恩斯坦卓越新聞圖書獎、安東尼.盧卡斯獎助計畫「進步作品獎」
★全球最大網路書店、多家媒體與網站一致評選2019最佳年度書籍:亞馬遜、《君子雜誌》、《科克斯書評》、《圖書館雜誌》、《出版者週刊》、《經濟學人》、美國最佳書評網BookPage、BookRiot網站
★《正午惡魔》與《背離親緣》作者安德魯.索羅門強力推薦!
對遭受親密關係暴力的人來說,所展現的一切行為,無關離去或留下,都僅僅是為了讓自己活下來……
「看到我的忠誠了嗎?請不要在警察離開後殺死我。」
親密伴侶間的衝突,常被認為是「家醜不可外揚」的隱私。
但實際上,親密關係暴力是全球普遍的問題。美國在2000年至2006年間,有3,200名士兵戰死沙場,同期內的家庭殺人案,奪走的卻是10,600條性命。
親密關係暴力引發的嚴重後果超乎想像,卻往往被封鎖在沉默中,難以揭露與解決。
瑞秋.路易斯.斯奈德以身歷其境的文筆勾勒出親密關係暴力的發生背景,解答大眾的常見迷思──
為什麼受害者不願離開?施暴者為何不停止動粗?為什麼不能在一開始就阻止這類傷害事件的發生?
《親密關係暴力》透過受害者、加害者與站在前線促成改革的倡議勇者故事,深刻呈現掩蓋在每扇緊閉家門後,以愛為名的傷害根源與真相。
作者简介 · · · · · ·
瑞秋.路易斯.斯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
文章可見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與《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刊物。其他著作包含《逃亡的丹寧產業:無國界的全球貿易下,關於工人與牛仔褲的動人故事》(Fugitive Denim: A Moving Story of People and Pants in the Borderless World of Global Trade),以及小說《我們失去的不算什麼》(What We’ve Lost is Nothing)。
她曾以廣播節目《美國人生》(This American Life)中的報導榮獲海外新聞獎(Overseas P...
瑞秋.路易斯.斯奈德Rachel Louise Snyder
文章可見於《紐約客》(The New Yorker)、《紐約時報雜誌》(New York Times Magazine)、《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與《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等刊物。其他著作包含《逃亡的丹寧產業:無國界的全球貿易下,關於工人與牛仔褲的動人故事》(Fugitive Denim: A Moving Story of People and Pants in the Borderless World of Global Trade),以及小說《我們失去的不算什麼》(What We’ve Lost is Nothing)。
她曾以廣播節目《美國人生》(This American Life)中的報導榮獲海外新聞獎(Overseas Press Award)。本書《親密關係暴力》也獲得盧卡斯進步獎(J. Anthony Lukas Work-in-Progress Award)的肯定。斯奈德在美利堅大學擔任副教授,現居華盛頓特區。
Twitter:@RLSWrites
目录 · · · · · ·
書名頁
各界讚譽
推薦序 台灣家庭暴力防治工作的撥雲見日讀秒/姚淑文
序言
第一部 終點
小瘋子
形影不離的姐妹
他藏在心中的想法
爸爸每次都能活下來
一隻熊正朝你撲來
你愛的人將置你於死地
然後,他們祈禱
我再也無法在這裡生活
體制、意外與事件
下一步是什麼
第二部 起點
贖罪
目睹魚缸裡的暴力
致命危險俱樂部
處於社會頂端的家暴者
陰魂不散的心魔
超級英雄的膝蓋
大徹大悟的季節
暴戾之徒
第三部 過程
填補縫隙
居家庇護
防患未然
令人窒息的家庭暴力
子彈上膛
真正的自由
幽影
作者的話
後記
鳴謝
注釋
附錄 台灣家庭暴力防治資源
版權頁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攻读了小说研究的硕士,但不久就被非虚构作品深深吸引。因为我很快明白,非虚构作品更容易带来直接的改变。我被这世上那些看不见的角落、那些被剥夺了公民权的人吸引。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我理解那种不受关注、无人倾听、承受着身体不能承受之重的悲痛是什么感觉。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
我从未将家暴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然而,当苏珊娜·迪比提到防控家暴的手段时,我第一次将那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印度的童婚女孩、入狱的阿富汗女人、被丈夫凌虐的马萨诸塞州家庭主妇——她们和全世界的家暴受害者一样,都缺乏同样的东西——一股介入她们原本命运轨迹的新势力。是同一只手,让柬埔寨妓女在生死边缘徘徊,也让每年在美国乃至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女人、儿童和男人(绝大部分是女人和儿童)死于非命。实际上,全世界平均每天有一百三十七名女性被伴侣杀害。这一数据没有包括男人和孩子。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序言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親密關係暴力"的人也喜欢 · · · · · ·
親密關係暴力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2 条 )

看不见的伤痕:不要再问被家暴的她们“为何还不离开”

阳光下的罪恶,比爱更“润物无声”

家暴从来不只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从多个角度,be abused & abuser,孩子,父母,亲人,朋友,医护人员,辩护律师,警察,法官,公益团体,心理治疗师...等等,根据具体案例分析,讨论如何识别家暴,处理家暴,被家暴者的思考模式,创伤,被家暴者(家暴者)的亲属的伤痛,如何避免家暴升级,以及家暴升级的过... (展开)

你爱的人会置你于死地

女性主义视域中的身体与健康(看不见的伤痕版)
> 更多书评 22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新星出版社 (2023)8.5分 447人读过
-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9)9.1分 10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港台新书懒标记了,放书单 (戏梦人)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9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親密關係暴力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鱼与荒诞游 2022-11-13 13:52:36 海南
许多人曾处于如此巨大的困境之中。
2 有用 蒹葭 2022-12-11 17:41:11 北京
关于美国的家暴和家暴干预的一本书,值得不了解的朋友尤其是男人一读。 我一直对家暴的人有强烈的莫名的厌恶,之前爸妈有个家暴孩子的同事要来我家,我强烈反对和这样的人共处一室。 看完这书之后第一大印象是,理解了施暴者是在“暴力的循环”里产生的,是在男性文化里产生的,有一句话我觉得总结的很对,大概是说在美国的男性文化里,暴力和解决问题是一码事(当然你国更是)。 第二大印象是,美国的社会组织真的很厉害,会有... 关于美国的家暴和家暴干预的一本书,值得不了解的朋友尤其是男人一读。 我一直对家暴的人有强烈的莫名的厌恶,之前爸妈有个家暴孩子的同事要来我家,我强烈反对和这样的人共处一室。 看完这书之后第一大印象是,理解了施暴者是在“暴力的循环”里产生的,是在男性文化里产生的,有一句话我觉得总结的很对,大概是说在美国的男性文化里,暴力和解决问题是一码事(当然你国更是)。 第二大印象是,美国的社会组织真的很厉害,会有各种自发的民间的想要推动社会变得更好的人去成立千奇百怪的吃力不一定讨好的组织,去帮助受害者甚至施暴者,而且最终还能影响更高层的执法、司法程序,这才是有活力的社会吧,咱这。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