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品方: 新经典文化
译者: 蒋屿歌
出版年: 2023-4
页数: 416
定价: 69.00元
装帧: 精装
ISBN: 9787513350914
内容简介 · · · · · ·
➢内容简介
全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杀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杀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杀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杀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蕾切尔·路易丝·斯奈德
➢编辑推荐
◆一本写给所有人的家暴防...
➢内容简介
全球有1/4以上的女性遭受过家暴,每天有上百名女性被伴侣杀害。在美国,每分钟就有20个人遭到伴侣的侵犯。有1名女性死于家暴凶杀案,就意味着有9名女性在家暴中几近死亡。2000年到2006年期间,美国有3200名士兵被杀害,而同期内,家暴凶杀案就带走了10600条生命。
在写《看不见的伤痕》之前,我认为家庭暴力只是降临在极少数人身上的不幸命运。我从来没有将家庭暴力视为一个社会问题,一种我们可以防治的流行病。而当真正接触家暴案件的各个关节的时候,我才第一次将这些故事看作一个整体。
这本书不是为专家写的,也不仅是为受害者、施暴者和反家暴者而写。我为质疑自身痛苦本质的女人而写,为依旧认为家暴是女人之错的男人而写。我也是为了身处家暴之外的人而写,为自以为了解,实际上却一无所知的人而写。——蕾切尔·路易丝·斯奈德
➢编辑推荐
◆一本写给所有人的家暴防治手册,填补反家暴领域的巨大空白!家暴是一种“全球流行病”,没有人能置身事外!
◆“这本书打破我们对家暴的普遍误解”!打你是因为爱你?肢体冲突才是暴力?受害者不离开是因为软弱?家暴只是家务事与别人无关?施暴者真的能悔改吗?
◆家暴是什么——曝光以爱为名的“私刑”,再微小的行为都可能是施暴!
轻视、侮辱、摔东西、限制社交、控制财产、强迫发生性关系、殴打……这些都是家庭暴力!
◆家暴为何发生——痛击一切“理所当然”,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塑造了施暴者!
“有毒的大男子主义”教育、暴力的生活环境、强掌控欲的原生家庭、执法司法体系漏洞、贫困失业、被性侵的经历……这些都可能导致家暴发生!
◆如何应对家暴——梳理家暴防治最新手段,要保护受害者,更要切断施暴的一切可能!
不要问“她为什么不离开”,而要问“我们该怎么保护她”!警察、医护、法官、律师、志愿者等通力合作,阻止家暴升级;为受害者提供法律、资金、住所、心理等全面支持;开展施暴者心理矫治等项目,从根源解决家暴问题。
◆动人叙述+详实数据+权威理论,专业又好读!
历时8年走访全美家暴案,本书从受害者处境、施暴者干预、反家暴救援三方面全面解读家暴相关议题,并探索解决之道。
◆海内外读者高分力荐,原版豆瓣9.3,读者高呼:“为什么还没有中文版!”
亚马逊4.7分、Goodreads 4.51分口碑爆棚,英文原版豆瓣9.3高分,简体中文版首度出版!
◆横扫欧美纪实文学大奖,《纽约时报》年度好书!
包揽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联合颁发的卢卡斯奖,纽约公共图书馆海伦·伯恩斯坦杰出新闻奖,希尔曼图书新闻奖。提名柯克斯奖等重要奖项。《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各大媒体盛赞。
作者简介 · · · · · ·
蕾切尔·路易丝·斯奈德,美国作家、记者,现任美利坚大学创意写作和新闻学副教授。自1991年以来,斯奈德访问了50多个国家,并密切关注美国家暴问题,进行深入的走访调查,代表作《看不见的伤痕》。
目录 · · · · · ·
一、终了
小疯子
形影不离的姐妹
无论他心里藏着什么
爸爸万岁
那头渐渐逼近的熊
你爱的人会置你于死地
然后他们会祷告
我再也无法在那里生活
体系、意外、案件
后来
二、起始
忏悔
在鱼缸里审视暴力
致命危险俱乐部
聚集在上层
挥之不去的心魔
超级英雄的膝盖骨
一个不断探索的季节
那些破碎的人
三、中局
填补裂缝
庇护所现状
在火中
重压下的恩典
给枪上膛
真正的自由
那些活在我们心中的阴影
作者的话
后记
致谢
注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经过多年努力,坎贝尔终于找出了二十二个高风险因素。这些因素不管怎么组合,都很可能导向家暴凶杀案。一些高风险因素比较宽泛,如滥用药物、拥有枪支、极度易妒。另一些因素则是比较具体的行为,如死亡威胁、使受害者窒息和强暴。增加危险程度的因素还包括将受害者从朋友和家人中孤立出来、家里有一个非施暴者亲生的孩子、施暴者在受害者怀孕期间威胁说要自杀或施暴,以及跟踪行为。施暴者能接触到枪、嗑药、酗酒、掌控受害者的日常活动、威胁孩子、破坏财物、受害者在过去一年内曾试图离开等因素也会增加风险。坎贝尔指出的唯一一个经济因素是长期无业。她很快指出后面提及的一些因素并不会导致暴力,却会使家暴变得致命。一个因素不会造成什么影响,几个特定的、占不同权重的因素结合起来才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坎贝尔让女性梳理家暴的时间线对暴力虐待的形式进行分类,由此她们可以观察到形势是否在恶化。(坎贝尔说许多人没有按时间线做风险评估。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会错失关键信息。受害者不能从整体上审视自己的境况,从而不能及时采取有效行动。我曾看到过包括警察和倡导者在内的许多人做风险评估,很少有人在按时间线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你爱的人会置你于死地 -
对具体的性别差异,辛克莱毫不避讳一一男性有暴力倾向:无论是家暴还是战争,施暴者都主要是男性。虽然少数女性也施行暴力,但辛克莱说这些暴力主要是对男性施加的暴力的反击。他的观点充分解释了为什么让女性佩枪来抵御持枪男性的伤害是毫无意义的。这也是我所知的、对这一问题最具说服力的论点。因为让女性佩枪意味着她们要做和男性一样的事,表现出男性的身体、心理和文化体验,而这些都会压制女性接受的教导。这种做法传递给女性的信息是,如果你要保护自己不受施暴男性伤害,你也得施暴。辛克莱认为这种解决方式是完全错误的。不是女性需要学会施暴,而是男性需要学会不施暴。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起始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看不见的伤痕"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看不见的伤痕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家暴从来不只是家庭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本书从多个角度,be abused & abuser,孩子,父母,亲人,朋友,医护人员,辩护律师,警察,法官,公益团体,心理治疗师...等等,根据具体案例分析,讨论如何识别家暴,处理家暴,被家暴者的思考模式,创伤,被家暴者(家暴者)的亲属的伤痛,如何避免家暴升级,以及家暴升级... (展开)
家暴的受害者为什么选择留下?
> 更多书评 6篇
论坛 · · · · · ·
终于上市啦,想读的朋友可以从旗舰店买到~ | 来自🌈飞天小女警 | 2023-03-23 11:19:41 |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9)9.4分 97人读过
-
馬可孛羅 (2021)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身体-性别研究 (H.弗)
- 豆瓣高分书籍是否名实相符 (无心恋战)
- 我们的生活 (折扇)
- 文化漫笔 (森森)
- 书单|新经典2023 (新经典)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83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看不见的伤痕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柠檬 2023-05-13 17:18:02 贵州
书中提及的“在他人眼中,施暴者表现得比受害者更像一个正常人”的事实让我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受害人常年处于身体、精神被双重虐待的环境下,更容易变成他人眼中的行为异常者,更难得到救助,而施暴者会利用这点,在外界眼中扮演受害人的照护者角色。什么时候这里也能开始建立家暴救助体系?
0 有用 13 2023-05-25 14:32:13 广东
受益匪浅
0 有用 伊夏🪀 2023-05-18 19:26:30 江苏
不知道为什么在这个加速的时刻还在看这些令人伤心的东西。但还是咬牙看了,因为里面受难的人比我们还要痛苦百倍。作者的反思性很强,她警惕着自己的写作给当事人带去更危险的处境,她太温暖了。受害者的这个“受害”可能真的是终生的,因为在很多意义上,彻底摆脱施暴者几乎是不可能的。家暴也不仅仅发生在所谓落后地区,在美国,直到二十世纪才明确禁止殴打妻子,而禁止虐待动物的法律还比这个要早几十年颁布。
13 有用 张震老婆(V) 2023-04-09 10:53:53 浙江
有关家暴,这本书讲得很清楚了。1、施暴者是家庭暴力的核心和发起者,绝大比例是男性,他们是男权社会有毒的大男子主义的信奉者,越是失败的时候越要在情感关系中占据绝对主动通过伤害女人来维护自己的地位。2、受害者很多会反反复复地逃离/归来,她们看似怯懦愚蠢的妥协顺从,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安抚施暴者而已,此外长期的恐惧和暴力下大脑也会受到影响,越是绝望越向往亲密关系,哪怕安慰和恐惧的根源是同一个人。3、目前法律... 有关家暴,这本书讲得很清楚了。1、施暴者是家庭暴力的核心和发起者,绝大比例是男性,他们是男权社会有毒的大男子主义的信奉者,越是失败的时候越要在情感关系中占据绝对主动通过伤害女人来维护自己的地位。2、受害者很多会反反复复地逃离/归来,她们看似怯懦愚蠢的妥协顺从,很多时候只是为了安抚施暴者而已,此外长期的恐惧和暴力下大脑也会受到影响,越是绝望越向往亲密关系,哪怕安慰和恐惧的根源是同一个人。3、目前法律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在进步,但远远不够,当然这是美国,我国光是怕孩子不能考公务员就有很多家暴受害者不敢报警了…… (展开)
3 有用 #暗蓝# 2023-04-13 18:16:46 河北
这本书里有两个非常有力的表达,一个是“(家暴)凶杀案发生在裂缝中”,所以我们不能质疑受害者为什么不躲开,因为她就在这条裂缝的范围中,任何动作都有可能让她被吞噬;更形象的则是想象一头熊在逼近。但人们对其他人家墙上的裂缝总是不以为意,更不会想象那个“好男人”怎么可能会变成熊——在父权同盟当中,他们往往都是模范成员。所以这本书里的大多数案例都跟现实一样无力,些许希望或许在于当受害者拒绝前往庇护所最终被杀... 这本书里有两个非常有力的表达,一个是“(家暴)凶杀案发生在裂缝中”,所以我们不能质疑受害者为什么不躲开,因为她就在这条裂缝的范围中,任何动作都有可能让她被吞噬;更形象的则是想象一头熊在逼近。但人们对其他人家墙上的裂缝总是不以为意,更不会想象那个“好男人”怎么可能会变成熊——在父权同盟当中,他们往往都是模范成员。所以这本书里的大多数案例都跟现实一样无力,些许希望或许在于当受害者拒绝前往庇护所最终被杀后,能够反思自己而不是责怪死人的社会支持系统,以及其他为预防暴力与伤害而奔走的人们,当然也有这本书本身——它为我们的无知而写。能安稳地读完这本书也许意味着我们并未身处漩涡之中,但如果我们始终无知,始终“看不见”,那么暴力——或者,恶——注定距离我们并不遥远。 (展开)
0 有用 黎戈 2023-05-26 15:49:33 江苏
没有责难受害者的软弱,而是正视她们的困境——缺乏社会支持,长期被精神控制,暴力的驯服,甚至大脑都为了生存改变了反应模式,暴家暴的受害者不止妇女,还有孩子,身心乃至认知模式。书里的女警对小女孩说“你害怕男友么?”小女孩他打我时才怕,这很正常,我爸就是这么对我的。女警说,不,这不正常。暴力是不正常的。
0 有用 13 2023-05-25 14:32:13 广东
受益匪浅
0 有用 陈月猹 2023-05-24 15:21:04 北京
读了两遍,基本消化好了。非常全面,有价值且有意义的作品。曾经“在场”的我,对书中很多内容都很熟悉,但这本书依然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有三方面让我很有收获:1家暴问题对整个社会的影响,2施暴者矫正项目,3通力合作的受害者救助形式。另外,通过这本书,我对受害者的处境也会更加共情与理解。涉及到亲密关系,经济利益,事情会更加复杂,但无论如何错的是暴力,和纵容暴力的体系。
0 有用 momo 2023-05-24 10:15:50 河南
打破了我的原有认知:我本以为家暴在不同的文化之间有显著差异,结果却是极为相似处境和经历。
0 有用 连木木 2023-05-24 01:58:22 北京
谁能想象?“家”对一些女性来说,正在成为最危险的地方——她们的枕边人,笑里藏刀,手握尖刀;而她们,如履薄冰,忍受着那张越缠越紧的网,呆在网里,亦是求生,如若挣脱,却是要万幸与侥幸等buff反复叠加……是的,那些逃不开自己伴侣的女性和她们所遭受的暴力,那些来自于她们的微弱的求救信号和毫无反应的系统,那些五花八门但无不岌岌可危、反复横跳的援助项目,那些不对等的信息和复杂的保密协议……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这... 谁能想象?“家”对一些女性来说,正在成为最危险的地方——她们的枕边人,笑里藏刀,手握尖刀;而她们,如履薄冰,忍受着那张越缠越紧的网,呆在网里,亦是求生,如若挣脱,却是要万幸与侥幸等buff反复叠加……是的,那些逃不开自己伴侣的女性和她们所遭受的暴力,那些来自于她们的微弱的求救信号和毫无反应的系统,那些五花八门但无不岌岌可危、反复横跳的援助项目,那些不对等的信息和复杂的保密协议……无一不在告诉我们这样的事实——家暴不是私人问题,而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公共健康问题。家暴不应该只是被视为家庭隐私和妇女问题,而应该从刑事司法制度的维度加以关注。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