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副标题: 《光荣与梦想》之一
译者: 广州外国语学院美英问题研究室翻 / 朱协
出版年: 2009-3
页数: 324
定价: 3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光荣与梦想
ISBN: 9787807001706
内容简介 · · · · · ·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插图本)》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新兴的资本主义美国进入了空前的大萧条时期。企业纷纷倒闭,工人大规模失业,甚至连农民都陷入破产的境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当时的胡佛政府甚至都不承认大萧条的来临,虽然社会矛盾日益增多,但政府却仍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危机意味着毁灭,同时也蕴涵着新生,美国社会到了痛定思痛,面临抉择的时刻。罗斯福,这一注定要载入美国辉煌史册的人物走到了前台。当时,美国社会形势之混乱,超出想象,各种政治力量蠢蠢欲动,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成灾,更有成千上万失去生活保障的下层民众在街头聚集,整个美国命悬一线,正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仅仅需要一个火星,美国社会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力挽狂澜,赌博似的出台了…·系列法案,...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插图本)》主要内容:20世纪30年代,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新兴的资本主义美国进入了空前的大萧条时期。企业纷纷倒闭,工人大规模失业,甚至连农民都陷入破产的境地,面对突如其来的经济危机,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当时的胡佛政府甚至都不承认大萧条的来临,虽然社会矛盾日益增多,但政府却仍然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对待。危机意味着毁灭,同时也蕴涵着新生,美国社会到了痛定思痛,面临抉择的时刻。罗斯福,这一注定要载入美国辉煌史册的人物走到了前台。当时,美国社会形势之混乱,超出想象,各种政治力量蠢蠢欲动,各种社会思潮泛滥成灾,更有成千上万失去生活保障的下层民众在街头聚集,整个美国命悬一线,正如书中所描绘的那样,仅仅需要一个火星,美国社会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罗斯福力挽狂澜,赌博似的出台了…·系列法案,开始了他的百日新政。百日新政,万般激荡,但罗斯福政府终于顶住压力,稳定了大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得美国国内矛盾缓和下来,也由此把美国带入了战时经济,大生产运动的开展,不但促使了美国经济的复苏,更让美国走上了富强之路。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的创作者
· · · · · ·
-
威廉·曼彻斯特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威廉·曼彻斯特(1922—2004)。
1932年,当《光荣与梦想》记录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威廉・曼彻斯特年仅十岁,但他已是“贪婪”的报纸读者。作为一个马萨诸塞州工人的儿子,他切身体会到了经济大萧条带给美国人的痛苦。
1936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一年,曼彻斯特14岁,成为了马萨诸塞州斯普林弗尔德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志愿者。珍珠港事件后,他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后在日本冲绳岛身负重伤,疗伤期间因缘际会与约翰·肯尼迪结下了深厚友谊。
战后,曼彻斯特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俄克拉荷马日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担任记者。1955年,他离开报界去卫斯里安大学任职。
1961年,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曼彻斯特多次为肯尼迪撰稿,日后利用这段经历写出了有关肯尼迪的三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总统肖像》、《总统之死》和《一个短暂的辉煌时刻》...
威廉·曼彻斯特(1922—2004)。
1932年,当《光荣与梦想》记录的历史掀开第一页的时候,威廉・曼彻斯特年仅十岁,但他已是“贪婪”的报纸读者。作为一个马萨诸塞州工人的儿子,他切身体会到了经济大萧条带给美国人的痛苦。
1936年,富兰克林・罗斯福再次当选为美国总统。这一年,曼彻斯特14岁,成为了马萨诸塞州斯普林弗尔德民主党总部的一位志愿者。珍珠港事件后,他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后在日本冲绳岛身负重伤,疗伤期间因缘际会与约翰·肯尼迪结下了深厚友谊。
战后,曼彻斯特先后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俄克拉荷马日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担任记者。1955年,他离开报界去卫斯里安大学任职。
1961年,约翰·肯尼迪就任美国总统后,曼彻斯特多次为肯尼迪撰稿,日后利用这段经历写出了有关肯尼迪的三部极具影响力的作品——《总统肖像》、《总统之死》和《一个短暂的辉煌时刻》。
曼彻斯特一生著有18部作品,包括两部小说。他辞世后,以CNN为代表的美国媒体最为关注的是其人物传记类作品,除前述肯尼迪系列外,描写麦克阿瑟的《美国恺撒》、描写丘吉尔的《最后的雄狮》三部曲亦是他的代表作。至于曼彻斯特描绘美国从1932年到1972年长达40年社会实录的鸿篇巨著《光荣与梦想》(1974年出版),仅被蜻蜓点水般地一笔带过。
然而,许许多多的中国人却无法忘怀《光荣与梦想》当日带给他们的震撼与启迪。上世纪70年代末,刚刚从一场文化浩劫中幸存下来的中国人向国门外的世界睁开了双眼。以《第三帝国的兴亡》、《光荣与梦想》为代表的西方现当代写实类作品就这样闯入了一代人的眼帘。
那时的中国,正处在拨乱反正、百废待兴的重要历史转折点。是“城头变幻大王旗”后依循旧路,还是勇敢地开辟一条新路?举国上下在思考,也在争论。此时此刻,《第三帝国的兴亡》来了,上至高级干部,下到普通知识分子,读者们都从中看到了令人十分熟悉的场景:大规模的群众集会,山呼海啸般的“万岁”声;《光荣与梦想》也来了,虽然第一版的中文出版说明强调,“书中通过大量事实暴露了美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军事的矛盾和弱点及其内外交困、走投无路的窘境,以及美国社会的离心离德、精神空虚和浮游无根的丑恶面貌”,但读者们却从书中所呈现的40年间美国民众的精神风貌、美国社会风尚以及各阶层生活,触摸到了美国之所以成长为世界第一强国的种种细节,也感受到了美国社会生生不息的特有气质。
一个大半辈子只觉得自家小马车好使的山里人,突然间来到大城市的十字路口,听到周围的一片片轰鸣声,再看到各式交通工具来回穿梭,自然会头晕目眩,思维混乱。然则定下心来,他自然会明白往日生活的贫乏和自己“无知无畏”的荒唐。威廉·曼彻斯特的《光荣与梦想》对于中国读者的思想启蒙作用,恰在于此。
曼彻斯特原是记者出身,在创作《光荣与梦想》时,他根据大量的报刊资料和采访材料,充分运用新闻报道的特写手法,勾画出了整整40年间的美国历史。
这一时期,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诸方面的巨大变化都被他描画得绘形绘色,原书近150万字阅读下来令人竟无半点厌倦之感:“世界头号帝国主义国家”由一个抽象的概念转化为一个民族从危机走向强盛再陷入危机的奋斗史。虽然此书成于越南战争刚刚结束、水门事件甚嚣尘上的年代,作者难免对美国的前途存在一些把握不住的迷茫,但事实上美国已开始逐渐修正此前的错误,在新国际格局的形成过程中向着有利的地位扎实迈进。日后,不管苏联如何挑衅,美国都能予以反击。如今获得极高声誉的罗纳德·里根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登台亮相的。
《光荣与梦想》中文版的面世,对中国人在历史领域的写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代中国人写史,往往是笼统概括巨多,具体细节鲜有。即使有个把细节,也是精心择出来为结论服务。反观《光荣与梦想》,通篇以细节描述向读者展示了一幅真实而又生动的美国变迁图景,读者与书本的“距离”在阅读过程中不经意间被缩小到了极致。
从1979年算起,《光荣与梦想》来到中国已整整30年了,恰与中国改革开放同步,其间隐含的互动作用,值得新老读者共同回味。
目录 · · · · · ·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他是美国的先知, 民族的良心, 哑巴的喉舌, 无产者的辩护士, 贵族出身的造反派, 人人沉口结舌时的大无畏的预言家。 此人六次竞选总统,可是半张选举人票也没有得过。然而他不肯放弃理想,承认绝望,也不肯抛弃美国的原有制度:而且到了末了,他所赢得的并不比竞选得胜的人少--同时又保持着高尚的人格。 诺曼.托马斯是热心传道的人,这种精神是世代相传,出自天性的。他的爸爸、爷爷、外公都是长老会牧师。童年时代他在俄亥俄州卖报,派送沃伦·G·哈丁主办的《马里恩城明星报》。那时他就独自不断练习演讲术,直至声情并茂,听者神迷。 雄辩家的风格他学到了,现在要言之有物才行。在普林斯顿大学毕业后(全班他考第一),他环游世界,目击殖民主义的罪恶,满怀义愤。回到纽约后,他在曼哈顿区普林街一带贫民窟做社会工作。那里人穷生活苦,使他心酸,便立志要寻找解决方法。沃尔特·罗申布什(美国基督教社会主义者领袖)所办的联合神学院为他提供了一些答案,后来他说:“在纽约贫民区的生活和工作,逼得我一步步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战事一发生,这条路我更走定了。这里有个重要因素,就是良心的驱使。” 他所说的战事,发生于1917年。他进行反战宣传,人家扔石头打他。他联合罗杰·N·鲍德温创建美国公民自由社,后来改称美国公民自由联盟。1918年他写信给吉恩·德布斯,这样说:我现在填表申请参加社会党。我要提出申请,因为我相信今天的激进派应该大胆站出来,让大家看看。我认为必须建立合作社制的国家,废除现存的不公平的经济制度以及由此产生的阶级区别。 他看不惯:到处可见的荒谬绝伦的不平等,触目惊心的浪费,漫无节制的剥削,以及纯属人为地贫困。 德布斯1926年去世了,托马斯继任社会党领袖。他这年四十二岁,身高六英尺二英寸,体重一百八十五磅,一双蓝研究常带喜色。他是个温和的说教者,和蔼可亲的清教徒。人类社会的情况,出奇的影响着他的健康。什么时候...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美国人物画像:诺曼.托马斯 -
罗斯福再三告诫美国人:“要成大事,就得既有理想,又讲实际,不能走极端。”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5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的人也喜欢 · · · · · ·
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4 条 )





谈谈前两卷的低级翻译错误



论坛 · · · · · ·
内容和2004版的完全没有区别吗? | 来自五指不见伸手 | 2009-10-22 23:01:56 | |
是2004版的最新印刷。 | 来自告诉你,我不相信! | 3 回应 | 2009-06-17 17:01:26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7 )
-
海南出版社 三环出版社 (2004)8.9分 7783人读过
-
Bantam (1984)9.3分 84人读过
-
中信出版社 (2015)8.7分 5184人读过
-
海南出版社 (2004)9.1分 73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和君商学院二届A6赠书 (埋埋)
- 胡不鬼想读非虚构 (虾球二宝)
- 藏书满屋是生涯 (如是)
- 美国大萧条 (海之岚)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1932~1941)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ame1 2017-02-12 15:53:54
新年第一单,迟至今日才来履行新闻学学生的责任。叙事显得过时,这种方法处理大跨度的时间和事件时未免左支右拙。
0 有用 鹤尔萌 2012-12-18 13:57:08
政治家真不容易,美国运气真好。
0 有用 stopping 2010-12-27 16:28:46
11月29日起至12月27日读完 翔实、客观、乐观美国人的价值观
0 有用 村上土狗 2010-04-26 20:48:23
不了解美国历史的该读一下 不了解美国现在的也该读一下
0 有用 杜松子 2018-10-08 20:16:55
迷人的细节(让我打瞌睡)和宏大的叙事(让我热血沸腾),掀开了罗斯福新政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一角。国会、最高法院、民主党、共和党、工会、保守派、激进派、极端派、工业联盟、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主、自由和制衡贯穿其中。 罗斯福百日新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罗斯福大胆试错,以及国会和国民自觉自愿授予总统空前巨大的权力。重点是,尽管大权在握凌驾一切,罗斯福还是主张遵循宪法办事。宪法的尊严是至高的... 迷人的细节(让我打瞌睡)和宏大的叙事(让我热血沸腾),掀开了罗斯福新政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一角。国会、最高法院、民主党、共和党、工会、保守派、激进派、极端派、工业联盟、资方……你方唱罢我登场,民主、自由和制衡贯穿其中。 罗斯福百日新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罗斯福大胆试错,以及国会和国民自觉自愿授予总统空前巨大的权力。重点是,尽管大权在握凌驾一切,罗斯福还是主张遵循宪法办事。宪法的尊严是至高的,这一点让我无法不借这杯酒去浇…… 尽管大萧条时期食不果腹民生凋敝,工会居然茁壮成长起来。在全世界的工业国家中,美国劳工史斗争可谓最残酷。资方雇佣打手、杀手破坏罢工,工人牺牲惨重,用血让工会在风雨飘摇中壮大,真是“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待续)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