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是英国美食作家、评论家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个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一个餐馆就是一座文化博物馆,英国著名美食作家威廉·席特维尔带领我们吃遍各国著名餐馆,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编辑推荐】
1.英国版“蔡澜”,著名美食作家、BBC美食评论家、BBC《厨艺大师》常驻嘉宾,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全彩四色印刷,米其林三星大厨推荐。
2.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3.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本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
从古罗马人到奥斯曼帝国到中世纪的英国;
从咖啡馆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到英国工业革命;
...
《餐馆:一部横跨2000年的外出用餐文化史》是英国美食作家、评论家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个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一个餐馆就是一座文化博物馆,英国著名美食作家威廉·席特维尔带领我们吃遍各国著名餐馆,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编辑推荐】
1.英国版“蔡澜”,著名美食作家、BBC美食评论家、BBC《厨艺大师》常驻嘉宾,威廉·席特维尔全新力作,全彩四色印刷,米其林三星大厨推荐。
2.记录不同年代人们的饮食偏好、餐桌礼仪、待客之道和文化禁忌,展现各国文明的兴衰和时代的变迁。
3.这是一段“出去吃”的趣味历史,一本关于艺术、政治、革命、渴望和享乐主义的故事:
从古罗马人到奥斯曼帝国到中世纪的英国;
从咖啡馆革命到法国大革命到英国工业革命;
从孟买不列颠尼亚餐厅到美国潘尼思之家到伦敦必比登餐厅;
4.考古学家在庞贝古城中发现的一家酒馆揭示出了一座拥有一系列非常精致的酒店、酒吧和餐馆的城市。
5.当人们决定外出用餐,世界和味蕾才开始丰富起来。
6.外出就餐可谓人生一大要事:它不仅可以增加我们的幸福感,抚平我们的悲伤,还能实现商务与娱乐的双赢,甚至悄悄影响着我们的人性。
7.每次点菜都是一次旅行,每个餐馆都是一座文化博物馆,每一次外出用餐都是不一样的文化体验,是了解不同国家、地方文化融合和时代变迁的途径。
【名家推荐】
1. 席特维尔拥有伟大厨师的味觉、高等法院法官的正直和P.G.伍德豪斯的文笔。
——米其林三星厨师马尔科·皮埃尔·怀特
2.阅读本书宛如跟着席特维尔进行一场精彩绝伦的旅行,增加我们对历史中的美食和待客之道的认识。对于爱好美食的历史读者来说,本书不容错过。不要抢走我的书!
——米其林三星厨师米歇尔·鲁克斯
3.席特维尔用新奇幽默的方式讲述了餐馆的故事,比起过于严肃的餐厅评价,这无疑是个令人耳目一新的转变。
——《柯克斯书评》
作者简介 · · · · · ·
威廉·席特维尔,英国重要的美食作家,《维特罗斯饮食》屡获殊荣的资深编辑,BBC《厨艺大师》常驻评委,以尖刻的美食评论著称。他发表过三本关于食物的著作:《100份食谱串成的美食历史》《蛋与无秩序社会》《那些宝贵的英国食谱》。
目录 · · · · · ·
1.古罗马人 1
2.奥斯曼帝国 14
3.伊本·白图泰的遗产 28
4.中世纪的英国 41
5.咖啡馆革命 55
6.法国大革命 71
7.英国工业革命 85
8.卡雷姆与《新巴黎指南》 101
9.维多利亚时代 115
10.孟买不列颠尼亚餐厅 130
11.玉米卷制作机的发明 141
12.战后的英国 154
13.回转寿司的发明 172
14.伦敦流浪儿餐厅 187
15.美国潘尼思之家 205
16.伦敦必比登餐厅 220
17.贝尔纳·卢瓦索之死 238
18.外出就餐的前景 255
致谢 / 273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当今的餐厅将“共同进餐”视为一种社会发展趋势,以及吸引顾客上门的手段。而对白图泰来说,这只是一种惯例。他只会在极端情况下单独进食。例如,在躲避匪徒时他不得不匆忙抓起食物塞进嘴巴;他曾在中国被四十名骑着马的人抓捕,又被窃贼夺走了所有随身物并拘禁,但他还是成功逃脱,“我藏在树木茂密、荆棘遍布的森林里…以水果与树叶为食”。在印度,他又遭到“异教徒” 的袭击,被迫逃匿至竹林中。饥不可堪的他在灌木丛中艰难前行, “荆棘扎破了我的前臂,某些伤痕一直留存至今”,也正是在这些灌木丛中,他发现了浆果。此时,庭院里的白图泰可能已停止说话并卷起袖子,向朱扎伊露出手臂上的伤痕。 白图泰还记得一次令人闻风丧胆的“不好客”事件一他拜访一位苏丹时,苏丹让他警惕某一部落的举动。这位苏丹事先就听说过这个部落里都是一些危险的人,但还是大胆决定邀请他们共进晚餐。他派遣了一名黑奴前去正式邀请这个部落的人与自己同桌(或者与他一同坐在地毯或坐垫上)进餐。不幸的是,这名送信黑奴的下场十分惨烈:部落的人不仅把他杀了,还把他吃了。但苏丹又说,这事也可以换个角度看:白图泰也不用太担心这个部落,因为“虽然异教徒吃人,但他们只吃黑人。因为他们将白人视为发育不良、有害健康的食物”。 不过这种有惊无险的情况并不多。白图泰在波斯山区的经历才是他旅程的常态:“我在旅途的每一段都发现了供旅者与其他到访者借宿的寺院小室,里面还放着面包、肉类与甜食。”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3.伊本·白图泰的遗产 28 -
早至11世纪初,埃塞俄比亚人就已经在喝咖啡了,只不过当时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咽下去的液体(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浑厚、粗质又苦涩的口感)之中,有一种能够刺激人体神经元并导致肾上腺素分泌的物质—咖啡因,但过后他们的确感到提神。当地人还开 发出了某种工艺,将咖啡果做成咖啡豆,然后再制成饮料。就这样,人们喜爱的咖啡诞生了。它仿佛有一种魔力,令人兴奋又着迷。我们人类与动物之间有着许多区别,其中之一就是,我们不仅在口渴或饥俄时进食,还会从吃喝中获得乐趣,例如令人满意的食物口味、质地与其他感官享受。没错,关于外出就餐的许多故事都基于这个板上钉钉的事实:一种压根儿没必要的消遣。也许会有人反驳这一点,但无论如何,我们确实没必要为了生存而去餐厅吃饭,只不过,餐厅让生存这件事变得更加愉快。咖啡的故事就能很好地将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当这种非必需的豆子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人们对咖啡的明显“需求”也就变得无可非议。 如果说,同样身为非必需品的桌布标志着1410年左右中世纪人类文明的进步,那么18世纪初伦敦咖啡馆的盛行,就代表了血腥内战向不流血的光荣革命的转变。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5.咖啡馆革命 55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餐馆"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餐馆"的人也喜欢 · · · · · ·
餐馆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 条 )

专制是美味进化的大敌

餐馆的历史,但又不仅仅是餐馆的历史
> 更多书评 8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Diversion Books (2020)暂无评分 5人读过
-
二十張出版 (2024)暂无评分 4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社会/文化史 (🦉的瓦涅密)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食物世界史 (王小麦)
- 购书单【1】 (波豆豆)
- 有趣的文化史 (老K脸)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41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餐馆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毒妇脸少女心。 2022-11-23 16:20:55 广东
万物皆有历史,万物也皆可历史。甚至连桌布都象征着一种文化与文明。在美食与制度的相互成就之下,让世界各地的餐厅都充满了现代化,也适度保留了向经典致敬与怀旧的部分。饮食文化迁移的故事也是错综复杂,而实际上,餐厅早就成为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正如展览馆、博物馆、建筑物、画作与音乐的存在一样。各种餐饮模式的起源和发展既是作为独立的课题又是充满合作性的大联结,咖啡馆、洋快餐、回转寿司、分子料理、素食主义……美食... 万物皆有历史,万物也皆可历史。甚至连桌布都象征着一种文化与文明。在美食与制度的相互成就之下,让世界各地的餐厅都充满了现代化,也适度保留了向经典致敬与怀旧的部分。饮食文化迁移的故事也是错综复杂,而实际上,餐厅早就成为重要的文化和历史,正如展览馆、博物馆、建筑物、画作与音乐的存在一样。各种餐饮模式的起源和发展既是作为独立的课题又是充满合作性的大联结,咖啡馆、洋快餐、回转寿司、分子料理、素食主义……美食的包容性实则大到你无法想象。 (展开)
2 有用 坏晓曼 2022-04-18 10:09:30
交叉学科是王道!谁能想到精致的法餐骗局竟然是法国大革命的流毒,回转寿司的风靡是工业革命的产物……还有以前看过关于麦当劳汉堡王的兴起,都是社会对人们行为方式改变而带来的饮食习惯的改变。就好像今天中国人都在吃辣,辣这种味道的风靡就是因为当今社会我们没有条件在一顿午饭的实践去考究酸甜苦咸鲜的味觉,只能用更直接、更有刺痛感的辣来填补味觉的缺陷。
1 有用 水煮盐树枝 2022-11-16 15:46:45 江苏
都是一些泛泛而谈的碎片化小故事,趣味性也不够
0 有用 danyboy 2024-05-01 00:26:58 北京
法国大革命那段最好看。
0 有用 从書 2022-04-14 10:53:00
《餐馆》“今天吃什么”是人们无意识中会问千百遍的问题,“吃”这件事早已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文化现象,有人驱车百里提前半年预约攒钱就为吃一顿好的;有人只吃素食不吃肉;有人在快餐店随便对付又一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