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牲与成神》的原文摘录

  • 萨满仪式看起来就像是戏剧表演,在仪式中,一个表演者可以同时扮演所有的角色。但是,主角明显是在美好力量中占主要地位的领导者,它最终会击溃恶的力量。最后的驱逐通常和某种符号象征客体相关;例如,医治者可能会举起一根树枝或者一些棉花,他声称是从病患的身体中取出来的,因此它们同样也能引发疾病。 希腊文化中描述通过类似仪式捕获的邪恶客体的词语是katharma。这个词也可以用于形容带来不干净身份的法耳🐴玛科斯的一种变体,他们可以指定要牺牲的受害人。 在危机和牺牲这个情境中,萨满仪式中的邪恶客体的获得可以理解为邪恶力量的驱逐,但这种获得过程变得不可理解了。疾病等同于危机;它要么带来死亡,要么得到治愈,他一直被视作驱除“不洁”——要么是邪恶精神形式的精神不洁要么是萨满仪式客体形式的身体不洁。这个过程也仍是基于替罪羊效用的成功发挥。病人得到激励,促使自己想出治愈方法,就像在集体暴力中,整个社会共同体也曾经产生出新秩序。被选出的客体在人类共同体中没有地位,也没有权力存在在他们之中。它是由外在力量带入人类中的东西。它担当实际替代受害者的角色,而人类形成共同体是为了充分动员其人们对抗入侵者,他们支持集体统一性。正如人们长期所认为的,如果原始药物在自然中确实是仪式化的,它主要的用途是复制普遍过程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katharsis这个词主要指的是一旦代表邪恶客体或者法耳玛科斯的人死了,他的死亡可以为共同体带来一种神秘的福利。这一过程通常被看成是通过清空或者排除不纯而达到宗教净化。在他受到处理之前的一段短时间内,代表法耳玛科斯的人会穿过居落的大街小巷,以进行一种仪式化的游行。人们相信他会吸收所有有害影响,而他的死能把这些影响带到共同体之外。这实际上是经常发生的神秘表象。这种公共暴力确实聚焦到了作为替代受害者的那个人身上,但最后的解决方法并不是排除这些物质。这种... (查看原文)
    胖小刘 3赞 2015-10-29 22:37:08
    —— 引自章节:Katharma词源解释
  • 一些重要的中文文本明白地承认了此处提出的献祭功能。多亏了献祭,民众保持着安宁,不骚动。献祭加强了民族的统一[《国语(卷二·周语中)》]。【译注】《礼记》肯定地说,祭祀、音乐、刑罚和律法的唯一相同目的在于统一人心和建立秩序。【原注】 (查看原文)
    商山葱 1回复 3赞 2023-02-10 06:58:44
    —— 引自章节:一 祭祀
  • 引起这三人(俄狄浦斯、忒瑞西阿斯、克瑞翁)发生冲突的力量,与他们对自己的优越的幻想是一回事,或者说与他们的骄矜(hubris)是一回事。换言之,他们中任何人都不具有卓异性(sophrosuneè),存在的只是在卓异性方面的幻想中的差别或者很快便被消灭的差别。从冷静转到愤怒,每次都是出于同一种必要。我们无法不加判断地将愤怒这个“性格特征”仅留给俄狄浦斯,这个特征平均地属于所有人,尤其如果这种共同归属是悲剧语境明示的,如果这种共同归属能让我们做出的解读比任何心理学的阐释都更加合情合理。 主角们彼此对立,但这并未让他们的个性更加突出,他们全部归于同一种暴力的同一性;席卷他们的旋涡让他们所有人都变成同一种东西。看到沉醉于暴力的俄狄浦斯邀请他“对话”,忒瑞西阿斯立刻就明白了他的错误,但是为时已晚,无法从中得到益处: (查看原文)
    安东。 2赞 2024-04-26 11:04:04
    —— 引自章节:三 俄狄浦斯与替罪的牺牲
  • 我们可以将宗教态度比作突然面临某类未知疾病时医学的态度。瘟疫爆发,人们无法分离出致病病原。这样的情截下,真正的科学态度是什么?该怎么做?应该采取的不仅仅是已知病理学形式所要求的某一些预防措施,而是没有任何例外的所有预防措施。理想情况,应该发明一些新的预防措施,既然我们对于要打退的敌人一无所知。 (查看原文)
    •᷄ࡇ•᷅ 1赞 2022-04-21 09:42:40
    —— 引自章节:一 祭祀
  • 儿童的欲望的摹仿攀比性是普遍为人承认的。成人的欲望与此并无不同,只不过成人常常耻于仿照别人,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中。他害怕暴露出自己缺乏生命实在。成人自称对于自己是高度满意的,他把自己展现为别人的样板,每个人都在重复说“你们摹仿我吧”,目的是掩藏自己对别人的摹仿。 (查看原文)
    •᷄ࡇ•᷅ 2022-05-10 17:05:18
    —— 引自章节:六 从攀比摹仿的欲望到丑怪分身
  • 虽然献祭看起来像是犯罪的暴力,但是反过来说,几乎没有暴力是不能用献祭的语言来加以描述的,比如说在希腊悲剧中。人们会告诉我们说,诗人在倾向于卑劣的现实之上蒙上了诗歌的面纱。无疑如此,但献祭和杀戮如果彼此没有亲缘性,那么它们不会适合这种相互替代的机制。此中存在一个显著的事实,以至于它看起来有些可笑,却应该指出来,因为在献祭这个领域,初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东西是无足轻重的。一旦人们决定将献祭变成一种“本质上”或者“纯粹意义上”的象征性的制度,那么便几乎可以随便表述,人的主体特别乐于接受某种非现实的思考。 《创世记》中的一幕和《奥德赛》中的一幕,将这两个场景加以对比,对它们进行献祭的读解变得更加可信。每一次,在关键时刻,动物隔在暴力与它所针对的人之间。两个文本相互阐明;《奥德赛》中的独眼巨人赛克洛普斯点明了对主人公的威胁,而这种威胁在《创世记》中却是不明了的;《创世记》中宰杀山羊羔,献上美味,阐发出献祭的特点,这种献祭特点却是《奥德赛》中的母羊身上有可能被漏掉的。 此处,献祭具有一种真实功能,替代问题在整个集体的层面提出来。祭牲不是替代特别受威胁的这个或那个个体祭牲不是被交给哪一个特别嗜血的个体,它被族群的所有成员用来替代所有成员,同时它被交给族群的全体成员。整个族群通过族群本身的暴力来行祭,保护的是整个族群,献祭将整个族群转移到外在于族群的祭牲身上。献祭把普遍露头的纠纷的苗头转移在祭牲身上,通过对这些纠纷给予部分满足,献祭消除了这些纠纷。 祭祀、音乐、刑罚和律法的唯一相同目的在于统一人心和建立秩序。 所有可以献祭者,不论是我们刚刚列举的人的类别,还是其他动物,他们与不可献祭者的区别在于一个本质属性,在所有奉行祭祀的社会中均无例外。在社群与仪式牺牲者之间,某种社会关系是缺失的,这种社会关系让人们可以对某个个体诉诸暴力,而不会面临其他个体即其亲属的复仇,...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4 06:54:11
    —— 引自章节:一 祭祀
  • 我们已经看到,祭祀的正常运作要求在真正祭杀的牺牲者与祭牲所替代的人之间绝对的割裂之下一种潜在的延续性的表象。只有借助建立在微妙的平衡之上的一种接近才能同时满足割裂与延续这两个要求。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9 15:59:04
    —— 引自章节:二 祭祀的危机
  • 对于贺拉斯和赫拉克勒斯的“案例”,人们同样可以给出诸多彼此矛盾的心理学或心理分析的解读。必须抗拒诠释的诱惑,即堕入各种诠释的冲突,而这些诠释却向我们掩盖了仪式性的真正作用,真正的作用正在于这种冲突之中,我们后文将会看到,冲突本身预示一种初步的诠释。仪式性的解读容许所有意识形态的诠释,却不会援引其中任何一种。仪式性的解读仅仅肯定暴力的传染性,而战士们充斥着暴力;仪式性的解读仅限于要求仪式的净化。仪式性的解读的唯一目的是阻止暴力在族群内部重新爆发和蔓延。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9 15:59:04
    —— 引自章节:二 祭祀的危机
  • 祭祀危机的概念似乎可以阐明希腊悲剧的某些侧面。宗教系统为悲剧提供了多数的用语;罪人不将自己看作伸张正义者,而更多看作行祭者。人们总是从正在诞生的秩序的角度来看待悲剧里的危机,却从来不从正在坍塌的秩序的角度来看。这种缺陷的原因显而易见。现代思维从未能赋予祭祀种现实功能;现代思维无法看到一种它无法把握其性质的秩序的坍塌。 实际上,坚信这样的秩序曾经存在过还不足以让人解释悲剧时代的真正宗教性的问题。与那些描绘整体画卷,并具有真正历史视角的犹太先知不同,希腊悲剧作家仅仅通过传说中的人物来谈论他们的祭祀危机,而这些人物的大致轮廓是已经由传统确定了的。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9 15:59:04
    —— 引自章节:二 祭祀的危机
  • 如果必须用一句话来定义悲剧艺术,那么我们只可能举唯一一个常量,即互相对称的元素的对立。悲剧剧情、形式、语言的任何一个侧面中,这种对称性无不起着核心作用。比如,第三个人物的出现并不构成我们所谈到过的决定性的变化。第三个人物出现之后与之前一样,核心内容始终是悲剧的论辩,即两个主角的单独交锋,是相同指控和相同辱骂的越来越高频的交互,这是真正的话语的对决,观众们辨识和欣赏的方式应该类似法国古典戏剧的观众辨识《熙德》的大段诗节,或塞拉门尼斯的叙述。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9 15:59:04
    —— 引自章节:二 祭祀的危机
  • 祭祀的危机,即祭祀的丧失,是不洁的暴力与净化的暴力之间差别的丧失。当这种差别丧失,便不再有净化的可能,不洁的传染性的即相互对等性的暴力在族群中蔓延。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9 15:59:04
    —— 引自章节:二 祭祀的危机
  • 与希腊悲剧、初民宗教一样,造成暴力混淆的不是差别,而正是差别的丧失。危机将人们投入永远的交锋,让人们丧失了任何区别特征,任何“认同”。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9 15:59:04
    —— 引自章节:二 祭祀的危机
  • 比如狄俄尼索斯和彭透斯这样的表兄弟。近亲关系总归不具有任何特殊性,既然它象征着家族的区别的消除,换言,它消解象征(desymboliser)。近亲关系最终汇入神话中不易觉察的一种冲突的对称性,这种对称性虽然潜在于所有主题之下,但在悲剧中却得到了强调,悲剧倾向于在神话主题之下重新发现暴力的无差别化。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9 15:59:04
    —— 引自章节:二 祭祀的危机
  • 虽然悲剧与神话极具亲和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悲剧与神话走向同一方向。在谈到悲剧艺术时,不应该谈象征系统,而应该谈消解象征。正因为祭祀危机的多数象征,尤其是互为仇敌的兄弟,特别适合悲剧的仪式与事件的双重机制,悲剧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努力与神话建构背道而驰。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9 15:59:04
    —— 引自章节:二 祭祀的危机
  • 暴力的无差别化的进程在某个特定时刻必然反转过来,让位给相反方向的进程,即神话成型的进程。神话成型再次反转向悲剧灵感。这些变形过程的动力是什么,文化秩序和失序的循环从属于何种机制呢?这便是我们面临的问题。这个问题与另一个问题混同起来,那个问题是关于祭祀危机的结局。一旦暴力渗透到族群,它会不断蔓延和加剧。我们看不出复仇的连锁反应在族群的彻底消灭之前如何能被人打破。 如果真的存在祭祀危机,那么危机必须包含一种缰绳必须有一种自我调节机制在一切燃尽之前介入进来。在祭祀危机的结局中,关键问题是人类社会的存在的可能性。必须揭示出这个结局是什么,是什么让它成为可能。似乎对于神话与仪礼,祭祀危机的结局构成一个真正的起点。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4-29 15:59:04
    —— 引自章节:二 祭祀的危机
  • 刚刚还是千百个个体的冲突,还是彼此孤立的千百个相互敌对的兄弟,现在重新存在一个共同体,整个族群一于族群的唯一成员引起的仇恨之中。分散在千百不同个体身上的所有怨恨,各不相同的所有仇恨,从此将汇集到单独个人那里,即替罪牺牲那里。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5-02 20:36:39
    —— 引自章节:三 俄狄浦斯与替罪的牺牲
  • 在所有人类社会的源头存在宗教,这种存在是无可怀疑的,是根本性的。在所有社会建制中,宗教性是唯一的科学从未能够赋予一种真正研究对象、一种真正的功能的。所以,我们断言宗教的对象就是替罪牺牲的机制,宗教的功能在于延续或更新这一机制的效果,也就是将暴力维持在族群之外。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5-02 20:36:39
    —— 引自章节:四 神话与仪式的产生
  • 如果我们的立论是准确的,我们可以轻易理解,如同俄狄浦斯本人,替罪者具有双重内涵:一方面,人们将他看作一个可怜的、可鄙视的甚至有罪的人,他受到各种嘲笑、辱骂,当然还遭受暴力;另一方面,人们在他周边树立起一种近乎宗教性的崇拜,他在一种宗教崇拜中扮演主要角色。这种双重性反映出转变的过程,继最初的牺牲者之后,仪式的牺牲者应当成为转变的工具。牺牲者应当招致全部不祥的暴力,以便通过他的死亡来将这种暴力转变成吉祥的暴力,转变成和平与丰产。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5-02 20:36:39
    —— 引自章节:四 神话与仪式的产生
  • 敌对与蔑视的征兆,动物在被祭杀之前所经历的残暴,在祭杀之后就变成人们表现出的一种真正宗教性的虔敬。这种敬意伴随着献祭带来的肯定具有宣泄性的缓和。如果祭牲把相互对等的暴力同它一起带进死亡,那它便起到了人们对它期待的作用。从此,它被认为是兼具善意形态和恶意形态的暴力的化身,即从至高处主宰着人类的全能者。在对它进行虐待之后,给它加以不一般的荣誉也是情理当中的。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5-02 20:36:39
    —— 引自章节:三 俄狄浦斯与替罪的牺牲
  • 仪式性献祭的基础是双重替代。第一个替代,是人们从未觉察的替代,即用单独一个人来替代族群的所有成员,替代依据替罪牺牲机制。第二个替代,是真正仪式性的,被叠加在第一个替代之上。它用一个属于可献祭类别的祭牲来替代最原始的牺牲者。替罪牺牲者是族群内部的,仪式祭牲是族群之外的,必须要求他是族群之外的,因为集体一致性的机制必然对他不利。 (查看原文)
    Araña 2023-05-02 20:36:39
    —— 引自章节:三 俄狄浦斯与替罪的牺牲
<前页 1 2 3 后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