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副标题: 明季士大夫的抉择
出版年: 2022-7
页数: 360
定价: 89.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明清以来文史研究系列
ISBN: 9787559850645
内容简介 · · · · · ·
一部研究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开创性著作。
为何明末殉国人数为历朝之冠?本书聚焦明末士大夫在王朝更替时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生动再现了易代之际士人的各种人生面向和复杂心理。大学问出品
明清易代之际,面对家与国、忠与孝、生与死等两难问题,士大夫们究竟该如何抉择?杨念群、严志雄、冯贤亮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为何明清易代之际殉国士大夫的人数居历朝之冠?为何殉国者和屈身新朝的遗民内心都有挥之不去的生死情结?生死抉择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复杂动机?本书聚焦明末士大夫在明清王朝更替之际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特别是殉国表现与生死观念,以及时人对殉国者的评价,生动再现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各种人生面向与复杂心理。全书以士大夫这一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诸多心理困境做了细致的辨析和解说,有助于今人理解传统士人精神在明清转型时期的嬗变历程,近距离观察当时知识阶层的形态,进而了解当时的社...
一部研究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开创性著作。
为何明末殉国人数为历朝之冠?本书聚焦明末士大夫在王朝更替时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生动再现了易代之际士人的各种人生面向和复杂心理。大学问出品
明清易代之际,面对家与国、忠与孝、生与死等两难问题,士大夫们究竟该如何抉择?杨念群、严志雄、冯贤亮一致推荐。
【内容简介】
为何明清易代之际殉国士大夫的人数居历朝之冠?为何殉国者和屈身新朝的遗民内心都有挥之不去的生死情结?生死抉择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复杂动机?本书聚焦明末士大夫在明清王朝更替之际所呈现的立场和心态,特别是殉国表现与生死观念,以及时人对殉国者的评价,生动再现了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各种人生面向与复杂心理。全书以士大夫这一社会阶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诸多心理困境做了细致的辨析和解说,有助于今人理解传统士人精神在明清转型时期的嬗变历程,近距离观察当时知识阶层的形态,进而了解当时的社会及政治状况。
【本书亮点】
1.港台著名学者何冠彪先生代表作,杨念群、冯贤亮一致推荐,《东方历史评论》重点评介;简体中文版首版,“大学问•明清以来文史研究系列”新品。
2.一部研究明清之际士大夫的开创性著作。明清之际的历史与人物,长期以来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优秀成果频出,何冠彪教授《生与死》一书则是较早涉及这一领域的优秀学术成果,其开创的学术范式影响了其后的研究,被同类著作频繁引用或借鉴。
3.以小人物折射大历史,整体与个案相结合,重回历史现场。本书不仅对史可法、瞿式耜、刘宗周、黄道周等耳熟能详历史人物的生死抉择作以叙述,也对一些士大夫遗民内心的生死情结加以阐明,通过大量的个案,演绎了明清王朝更替大历史背后的个体命运。
4. 揭示了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群体的“时代心理”和“社会心理”。面对大顺军进京、清兵入关、薙法令等巨大冲击,究竟该如何抉择:选择生还是死?忠还是孝?早死还是晚死?这些不同的选择背后究竟有哪些复杂的动机?本书对明末士大夫群体出处仕隐、生死抉择等的生动刻画,堪称一部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的心态史。
5.借助丰富史料,读解士人命运。援引大量正史、时人文集记载,无论是史料勾稽,还是士大夫心态的梳理,以及对此心态的论断,皆言之有据。
6.装帧设计考究,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护封用《柳如是仿古山水册页》、封面用《河东君初访半野堂小影》与陈寅恪先生的题诗,既典雅古朴,又契合图书主题。
【名家推荐】
中国历史凡遇鼎革,总有人会以身殉国,其中尤以宋元之际、明末清初这两个时段的士人行为最为引人注目。因为这两个历史时期恰逢非华夏族群入继大统,而不只是汉人王朝内部的改朝换代。由旧朝遗民被迫易服换装为异族新朝臣子,必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进而做出各类反抗举动。明季殉国者之数量为历朝之冠,明季何以出现如此奇观颇值得体味深研。
何冠彪先生此著揭示出,明季士大夫遭遇大顺军进京和满人入关前后两波冲击,在面临生死抉择时,“殉国”与“殉君”虽常视为同义,却同时增添了夷夏大防思想的制约。层层压力反复叠加,掀起超乎寻常的情感震荡。以至于持续造成了“忠”与“孝”,“经”与“权”,苟活践行仁义还是誓死报答君恩之间的内在紧张。偷生于新朝的遗民面对殉死旧朝的忠烈,更是时时遭遇“殉节”与“守节”孰难孰易等人生难题的拷问。此书对明季士大夫的诸多心理困境均有细致的辨析解说,有助于理解传统士人精神在明清转型时期的嬗变历程。
——杨念群,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本书作者引述魏禧《日录•里言》之语云:“事后论人,局外论人,是学者大病。事后论人,每将知人说得极愚;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今人每持近世国族主义(nationalism)或泛道德主义(moralism)妄议明清之际士大夫生死去就之事,正坐此“学者大病”,以其不曾或不能设身处地,从特定历史时空之“事里局中”看待问题。此中之“事”与“局”,涉及当时之历史情实及人生抉择,以及后之学者应思考何种议题、如何展开论述等“范式”,非逞一己之私、一时之痛快即可奏效。本书陈述、分析了大量案例及相关文献,对吾人了解明清鼎革之际士大夫“生与死”之事之局大有裨益,亟宜详参细读。
——严志雄,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
何冠彪先生的这部专著,深刻揭示了明末士大夫面对明清王朝更替时所呈现的立场、心态,尤以殉国表现与生死观念为重。这是有关那个时代士人生活的本色以及意义世界之追寻最重要、最精彩的研究。
——冯贤亮,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面对生与死,明清之际的士大夫同样面临着两难的抉择。相关的研究,我倒觉得最为重要的研究成果还是何冠彪所著的《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一书。无论是史料的钩稽,还是士大夫心态的梳理,以及对此心态的论断,无不言出有据,避免了断想式的片面与武断。
——陈宝良,西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民族学院教授/《东方历史评论》访谈
【编辑推荐】
明清易代之际殉国士大夫的人数为何居历朝之冠?
面对大顺军进京、清兵入关,为何有些明季士大夫必须殉国?
明季士大夫殉国的原因有哪些?
“家”与“国”,“忠”与“孝”,生与死,到底要作何抉择?
是要奴颜婢膝委身新朝,还是轰轰烈烈抗争至死?
以上这些问题都能在《生与死:明季士大夫的抉择》中找到相应的答案。本书将穿破历史迷雾,深刻揭示明清之际士大夫在面对王朝更替时所呈现的各种立场及其背后的复杂心态。
生与死的创作者
· · · · · ·
-
何冠彪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何冠彪,1953年生于香港,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曾为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现执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著有《戴名世研究》《明末清初学术思想研究》《明清人物与著述》等专著六种,在《历史研究》《汉学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在论说上有新议”与“在资料上有发现”,乃何冠彪先生著述之宗旨。
目录 · · · · · ·
第一节本书的研究范围
第二节殉国观念的源流
第三节明季士大夫面临的抉择
第二章明季士大夫的殉国人数
第一节官私记载中的明季殉国人数
第二节明季殉国人数为历朝之冠
第三节明季殉国士大夫与当时整个士大夫阶层的比率
第三章明季士大夫殉国的原因
第一节明季士大夫对殉国观念的认同
第二节明季士大夫殉身的对象
第三节明季士大夫热心殉国的原因
第四节明季士大夫迫于无奈而殉国的原因
第五节其他导致明季士大夫殉国的原因
第六节明季士大夫殉国原因的多元性
第四章明季士大夫在忠与孝之间的抉择
第一节尽忠的例子
第二节从孝的例子
第三节如何取舍忠孝的意见
第四节薙发与忠孝之间的矛盾
第五节忠孝不能两全下的遗憾
第五章明清之际士大夫对须否殉国的争论
第一节人臣须否一律殉国的争论
第二节未出仕者须否殉国的争论
第三节有父母在堂者须否殉国的争论
第四节“守经”抑或“达权”的争论
第五节“生胜于死”抑或“死胜于生”的争论
第六节须否殉国争论的调和
第七节殉国者的心安理得与遗民的惭愧内疚
第六章明清之际士大夫对生死难易的比较
第一节生与死难易的比较
第二节“慷慨”与“从容”难易的比较
第三节“图功”与“殉节”难易的比较
第四节“殉节”与“守节”难易的比较
第七章明清之际士大夫对明季殉国者的评价
第一节殉国者得到广泛推崇及多方回护
第二节赞扬殉国者的原则
第三节划分殉国者的类别与等第
第四节史籍中的殉国者分类
附论殉国者与不殉国者合共等第的划分
第八章结论
第一节评论明季殉国者的困难
第二节殉国者的两类型——积极进取与消极退缩
第三节两类型殉国者的异同
第四节两类型殉国者的评价
附录明遗民对殉国与否的抉择与回应——陈确个案研究
第一节陈确在明亡以前的事迹
第二节陈确在生死之间的抉择
第三节陈确为母亲而不殉国的疑点
第四节陈确在明亡以后的生活改变
第五节陈确对生死问题的反思
第六节陈确生死观平议
征引书目
索引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传统士大夫自幼受儒家思想教育,莫不以忠臣孝子自期。在天下无事之时,忠孝两种德行固能并存;但在改朝易代之际,两者颇难兼顾。明季士大夫遭逢国难,便感到进退维艰。如御史陈良谟慨叹:“为子为臣,不能两全。”兵部左侍郎张煌言(1620一1664)拒绝清人招聘时,亦有“忠孝已难两全”的感触。诚然,对明季士大夫而言,忠孝确是难于取舍的。虽然陈良谟与张煌言最后都殉国而死,透过上述的话,可见他们先已考虑取舍问题,才做出抉择。另一方面,有些士大夫虽在明亡后意图捐躯殉国,但为了家有高堂而偷生,如黄宗羲称不殉国乃系“届身养母”),陈确亦谓“未死皆缘母已老”[。可见他们也有考虑忠孝的取舍问题,才做出尽孝的决定。既然忠孝难两全,谁人应尽忠?谁人应尽孝?忠孝是否有高下之分?这些问题,颇为明清之际士大夫所关注及讨论。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四章明季士大夫在忠与孝之间的抉择 -
王毓蓍不但投河自盡,而且上書催促老師劉宗周及早殉國。他說:「騎渡江,偽官俱已受事,吾輩非復大明黎赤矣。毓蓍已得死所,願先生早自覺,毋為王炎午所弔。」劉宗周雖有殉國之心,絕食後又「連日食少糜,忍死以俟」,直到清廷的徵書到達後,才「自此勺水不入口」。祁彪佳的死,亦在清廷的「書幣」來到以後。祁彪佳是與劉宗周同時被清廷徵召的八人之一。 張應爗不同意劉宗周的看法,以為「今日所論者,宗社為重」,因此,劉宗周「需一死以存宗社」。「死而有益於天下,死之可也;死而無益於天下,奈何以有用之身輕棄之」。然而,劉宗周不為所動,他回答說:「……子之所言,異日不可知之功也。予之所守者,人臣之正也。身為大臣,敢舍今日之正而冀異日不可知之功乎?吾死矣,夫匡復之事,付之後人已矣!」 劉宗周絕食之初,女婿秦祖軾寫信開解他,指「江萬里身為宰相,義難茍免」,但劉宗周不是宰相,不須效法江萬里;又原因文天祥、謝枋得和袁閎的事例,「言死尚有待」。……(劉宗周)問王毓芝說:「吾今日自處合義否?」王毓芝答道:「甚正,雖聖賢處此,不過如是!」劉宗周便說:「吾豈敢望聖賢哉?求不為亂臣賊子而矣!」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生与死"的人也喜欢 · · · · · ·
-
- 结社的艺术 7.4
-
- 在地之人的全球纠葛 7.6
-
- 士人走向民间 7.2
-
- 晚清西南社会与近代变迁 8.5
-
- 另一种士人 8.4
-
- 劫后“天堂” 7.2
-
- 钱谦益的诗文、生命与身后名 7.8
-
- 明清江南商业的发展 8.1
-
- 五代的文武僧庶 7.9
-
- 乡里的圣人 8.6
生与死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5 条 )
> 更多书评 2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聯經出版 (1997)8.4分 75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文化漫笔 (森森)
- 家中書藏●朱明满清時期中國疆域 (eien99)
- 2023年新书选录 (蒹木)
- 明清 (NADPH)
- 2022购书目录 (思郁)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49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生与死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弥兜 2022-10-19 23:07:06 上海
选择殉的还是牛逼
3 有用 周眠 2022-08-03 15:35:35
昨夜盯着小小局域图感想如何?彼国飞行棋好像蚊子掠过石棺……遥想明清之际,他们又如何面对金瓯破碎?我爱我的国,阿Q嫌画得总不太圆。死亡是个技术活儿!这是个问题!死亡是德国的大师。温水煮青蛙,开水浇蚂蚁,寒枝雀静。
12 有用 柳无益 2022-07-07 15:27:33
明清痛史新兼旧,好事何人共讨论。夫三户亡秦之志,九章哀郢之辞,即发自当日之士大夫,犹应珍惜引申,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诗、语)做书的过程中,常常问自己,读书与做书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或许就是弘扬学术、传递价值(砥砺气节)。毕竟,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顾炎武语)无论是做学问、做书,还是做人,都不能无耻。就这样。
0 有用 星河光碎 2023-06-27 16:05:45 上海
死國,死君,死親,死友,死受命,死封疆,死御侮,死道義;慷慨仗節,從容就義;速死、忍死;守經、達權等等分類分級、原跡原心,某種意義上無不是未死者對自身抉擇的另類闡述與辯護,殉難者的“末后一着”則成了“當下”合理性的腳註。不過即使關於鼎革之際的生死抉擇最終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評價標準,殉難者也多是“莫向編年問知否,心安理得更何求”,而未死者回首自觀亦不外乎“慚予后死空詞賦,慣向江南放《大招》”... 死國,死君,死親,死友,死受命,死封疆,死御侮,死道義;慷慨仗節,從容就義;速死、忍死;守經、達權等等分類分級、原跡原心,某種意義上無不是未死者對自身抉擇的另類闡述與辯護,殉難者的“末后一着”則成了“當下”合理性的腳註。不過即使關於鼎革之際的生死抉擇最終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和評價標準,殉難者也多是“莫向編年問知否,心安理得更何求”,而未死者回首自觀亦不外乎“慚予后死空詞賦,慣向江南放《大招》”。確是“千古艱難惟一死”。 (展开)
0 有用 豆豆大闲鱼 2022-09-27 10:41:56 河南
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