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基建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基建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代,西方殖民帝国和亚洲传统帝国,都在通过各种基建进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强化对国家的治理。本书以奥斯曼帝国、英属印度、英属锡兰、荷属东印度、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菲律宾等地区为个案,以这些地区的饮水工程、港口建设以及自行车、缝纫机、发动机、厨房的推广为线索,用生动的细节剖析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西方基建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作者在本书中将基建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设备都置于同一视域之内,呈现了基建以及现代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还阐明了基建不是单向地在改变亚洲,它们也被亚洲进行在地化的重新诠释、改造和利用,从而展现了亚洲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
基建作为改变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强大力量,已然成为历史研究领域的重要主题。本书探讨了19世纪和20世纪初基建在亚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在近代,西方殖民帝国和亚洲传统帝国,都在通过各种基建进行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强化对国家的治理。本书以奥斯曼帝国、英属印度、英属锡兰、荷属东印度、湄公河三角洲以及菲律宾等地区为个案,以这些地区的饮水工程、港口建设以及自行车、缝纫机、发动机、厨房的推广为线索,用生动的细节剖析了亚洲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展现了西方基建所带来的社会变迁和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巨大改变。
作者在本书中将基建概念延伸到日常生活技术领域,将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与人们日常生活设备都置于同一视域之内,呈现了基建以及现代化对于普通人生活带来的深刻变革,同时还阐明了基建不是单向地在改变亚洲,它们也被亚洲进行在地化的重新诠释、改造和利用,从而展现了亚洲现代化进程的复杂性与主动性。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的创作者 · · · · · ·
-
曹寅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曹寅,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研究领域为全球史、近现代印度史、中印关系。著有《战时印度的旅居华人》(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2-45,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2); 《从巡捕到革命党:全球上海的锡克移民》(From Policemen to Revolutionaries: A Sikh Diaspora in Global Shanghai, 1885-1945, Leiden: Brill, 2018)。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奥斯曼帝国热带边疆的饮用水工程
奥斯曼的海洋帝国进程
开发热带边疆
汉志总督的改革报告
饮用水危机、传染病与新型供水系统的诞生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奥斯曼帝国热带边疆的饮用水工程
奥斯曼的海洋帝国进程
开发热带边疆
汉志总督的改革报告
饮用水危机、传染病与新型供水系统的诞生
系统的衰退
第二章 英属印度的街头交通
帝国的交通工具
物与资本主义
“日常国家”
黑白城
汽车时代
第三章 帝国主义话语下的科伦坡港
全球化想象
摩擦:全球联系的常态
港口:交通节点与堡垒
锡兰:全球流动的支点
流放之地
第四章 荷属东印度的缝纫机
争夺亚洲贸易航线
走向现代国家
缝纫机:身份地位的标识
统治的艺术:对消费者的欲望教育
第五章 湄公河三角洲的大型机械与小型发动机
农业边疆
法帝国的亚洲粮仓
农业的现代化:吸泥船和拖拉机
虾尾泵
第六章 马尼拉的现代化厨房
菲律宾人的身份认同
现代厨房的诞生
消费文化与菲律宾精英
作为奢侈品的厨房电器
参考文献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现代厨房的诞生 在19世纪以前,美国普通家庭并不存在厨房的概念。制作食物的空间也同时被用作洗漱和起居。普通家庭中通常只有一个用来生火的灶台,所有的食物都在这个灶台上制作加工。1834年,奥伯林炉(Oberlin Stove)的出现极大改变了美国人对于家庭烹饪的理解。奥伯林炉是铁制封闭式炉灶,以木材或煤炭作为燃料。因为其体积小(足够在室内安放),温度提升快,并能够记录烹饪时长而在美国市场上大获成功。 人们在购买了奥伯林炉之后将其固定放置在室内空间,而这个固定放置奥伯林炉的空间则逐渐发展成为厨房。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化的厨房开始出现在美国家庭之中。这些现代化厨房的主要特征是电气化烹饪设备(包括由天然气或电加热的炉灶以及电热水器)、自来水、电冰箱、带有设计花纹和配色的瓷砖、以及对于餐具和食物清洁卫生的重视。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20世纪初,美国绝大多数家庭都无法负担电气化厨房设备。1930年代的罗斯福新政为现代厨房设备在美国的普及铺平了道路。政府通过建设电网以及补贴制造业的政策有效降低了制造成本。销售则成功地将现代厨房与健康、时尚、文明等概念结合起来推销给消费者。以佐治亚州为例,该州在1933年仅售出3619台冰箱,652台电烤箱。1934年,政府刺激经济的法案实施之后,电冰箱在该州售出10428台,电烤箱售出3577台。 厨房的现代化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文化变革,并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形塑了美国人对于阶层和性别的理解。雪莱·尼克尔斯(Shelley Nickles)揭示了现代厨房电器的男性设计者们与厨房的女性使用者们之间的紧张关系。尼克尔斯指出男性设计师、工程师以及销售建构出了现代、美丽、卫生以及勤俭持家的家庭妇女形象,并根据这种想象来设计、制造、推销厨房电器。女性用户则在使用这些电器的过程中内化了男性赋予的家庭妇女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男性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 ...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六章 马尼拉的现代化厨房 -
在19世纪末的荷兰,专门针对女性读者的时尚杂志非常热销。艾尔斯贝斯·舒尔腾(Elsbeth Locher–Scholten)发现当时荷兰时尚杂志的主题之一就是强调使用缝纫机进行缝纫和针织对于提升女性魅力的重要性。一些杂志还开辟了专栏介绍各种服装裁剪教程和模板。对于那些打算去印尼生活的荷兰女性,设在海牙的荷兰殖民地女校(The Colonial School for Womenand Girls)甚至专门开设缝纫课程,以便使她们能够在印尼监督和指导土著仆人进行缝纫工作。这种将缝纫机和缝纫技术与现代女性形象联系在一起的宣传促进了缝纫机在印尼的热销。而当那些来到印尼定居的荷兰女性购买了缝纫机之后,她们又热衷于将这种技术通过照片展示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以炫耀其在殖民地所享受的特权生活(一方面,她们可以与荷兰母国的女性一样拥有现代技术;另一方面,她们还享受众多仆人的服务而不用亲自动手去操作这些技术设备)②这些照片之后又被寄回荷兰,并进一步加强了社会对于女性使用缝纫机的想象和期待。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缝纫机:身份地位的标识
> 全部原文摘录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7 条 )

用二手文献能写好套题作文吗?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西方基建与日常技术在亚洲的相遇》是清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曹寅迄今唯一一本中文专著。书很薄,只有200页。当2022年出版时,获得不少读书微信公共号热烈推荐,并刊载了部分正文内容。在刊载的部分文字中,透露出本书语言趣味十足,历史现场还原度高的特... (展开)
建立在想象与规训基础上的现代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冲击-回应模式在政治经济领域确实是有道理的,它的问题仅仅是将殖民过程想象成了简单的一对一的二元过程,从而忽视了现实世界是个彼此深刻联系的网状结构。冲击-回应在基层社会的反应模式看来是这样的: *上层(殖民者或殖民地政府)对殖民地现代性的想象——依照此想象去建构... (展开)
> 更多书评 7篇
论坛 · · · · · ·
关于封面和书名的一点疑问❓ | 来自周小C | 6 回应 | 2022-12-27 18:31:04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名由三个词语组成 (王荣欣)
- 新文化史(社会史)相关 (Tyger Tyger)
- 评分可能虚高书籍(一) (无心恋战)
- 早期全球史、海洋史研究 (哈必陈)
- 传记 (左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42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自行车、港口与缝纫机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欢 2024-03-29 15:00:53 广东
“过于关注政治进程的国族史叙事无助于了解冲击、适应、改造、蜕变的过程中各方参与者的复杂互动,因此可以尝试从基础设施、消费文化、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切入,发掘殖民主义对(亚洲)被殖民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有趣的书名,新颖的视角,改造的殖民历史。
3 有用 momo 2022-09-03 01:10:56 安徽
作者我对他印象来自于某次圆桌会议,他讲座内容应该是国别史需要去殖民吗?中国历史学者主动提出这样的想法,真的很令人吃惊。这本书正文甚至不到200页,书里一切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但是他讲的都是第三世界或者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故事,不熟悉这些国家的历史,不好评论,只能说他讲的理念我基本赞同。对于他在研究里践行这些理念,我觉得在中国讲这些一定是困难重重的,加一星鼓励一下。顺便,他今年还出版了一本英文著... 作者我对他印象来自于某次圆桌会议,他讲座内容应该是国别史需要去殖民吗?中国历史学者主动提出这样的想法,真的很令人吃惊。这本书正文甚至不到200页,书里一切不过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但是他讲的都是第三世界或者说亚洲发展中国家的故事,不熟悉这些国家的历史,不好评论,只能说他讲的理念我基本赞同。对于他在研究里践行这些理念,我觉得在中国讲这些一定是困难重重的,加一星鼓励一下。顺便,他今年还出版了一本英文著作Chinese Sojourners in Wartime Raj, 1941-1945 (展开)
5 有用 Duke_Luxemburg 2023-11-30 23:42:47 北京
感谢曹师签赠。阅读配合讲座,饶有收获:(1)全球史公式:全球+地方+日常;(2)自我东方主义比东方主义更可怕;(3)全球化是联系、流动,也是摩擦和模糊;(4)反思全球史的精英性,是不是只有精英和高等学府的人才能写作全球史,旅行经费、档案、数据库、语言训练的门槛会不会挡住更多人;(5)专注纵向联系,更要发现横向的网络;(6)微观史不必追求代表性,为特殊而特殊同样有价值;(7)技多不压身,能教的核心课... 感谢曹师签赠。阅读配合讲座,饶有收获:(1)全球史公式:全球+地方+日常;(2)自我东方主义比东方主义更可怕;(3)全球化是联系、流动,也是摩擦和模糊;(4)反思全球史的精英性,是不是只有精英和高等学府的人才能写作全球史,旅行经费、档案、数据库、语言训练的门槛会不会挡住更多人;(5)专注纵向联系,更要发现横向的网络;(6)微观史不必追求代表性,为特殊而特殊同样有价值;(7)技多不压身,能教的核心课程越多,在job market中竞争力就越大;(8)找问题时多问so what,那又怎么样? (展开)
0 有用 靠墙根 2023-07-23 03:57:04 西班牙
在佛罗伦萨去威尼斯的火车上,晚点6个小时,停电无空调,闷热中断断续续读完。对我而言提供了许多新想法,把习以为常的东西重新思考。现代化并不是单向度的。对中国也是这样。
11 有用 小火柴 2022-11-24 18:40:26 天津
真能够激发人新的思考,但书只是个引子。边边角角写满了批注和逻辑。庆幸途径了长春的城市建设,也庆幸即将站在马六甲海峡,途径东西交汇点,也庆幸经由广告介入消费主义,并和它斡旋。书里的每一个案例并不深入,但对我来说都立足在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