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这本书描述的年代跨越了一百一十年,从一八九四年夏天开始的甲午战争到眼前仍热情高涨的镀金时代,还有对未来岁月的模模糊糊的憧憬。它没给出什么值得倾听的结论,却代表着一个年轻知识分子对于自己国家的重新认识。他试图用好奇心与探索,来取代长期教条教育所造就的对历史的冷漠感。
作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为壮观的实验场,中国将为未来几代年轻人,提供一个超出想象的广阔舞台。这其中充满粗俗、不安、混乱,也可能激发起参与者身上的好奇心、创造力、对生活更深刻理解。
作者简介 · · · · · ·
许知远,200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经济观察报》主笔,现为《生活》杂志联席出版人,《亚洲周刊》与《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专栏作家,他也是单向街书店的创办人之一。他出版作品包括《那些忧伤的年轻人》《转折年代》《新闻业的怀乡病》《我要成为世界的一部分》《中国纪事》等。
目录 · · · · · ·
自序:历史的意识 第一部分 追寻现代中国 第一章 帝国的崩溃 第二章 脆弱的新政 第三章 同治中兴与明治维新 第四章 孙中山与蒋介石 第五章 毛泽东与周恩来 第六章 邓小平时代 第二部分 重新想像中国 第七章 重新发现中国 第八章 在渐进中变革 第九章 重建知识分子传统 第十章 众神狂欢的网络纪 第十一章 镀金年代 第十二章 焦虑的社会 第十三章 变化的三年 第三部分 告别历史的假期 第十四章 中国与日本:并非零和竞争 第十五章 中国与美国:217年的理解 第十六章 中国与美国:美国传统与我们的世界 第十七章 真正的国家实力
自序:历史的意识 第一部分 追寻现代中国 第一章 帝国的崩溃 第二章 脆弱的新政 第三章 同治中兴与明治维新 第四章 孙中山与蒋介石 第五章 毛泽东与周恩来 第六章 邓小平时代 第二部分 重新想像中国 第七章 重新发现中国 第八章 在渐进中变革 第九章 重建知识分子传统 第十章 众神狂欢的网络纪 第十一章 镀金年代 第十二章 焦虑的社会 第十三章 变化的三年 第三部分 告别历史的假期 第十四章 中国与日本:并非零和竞争 第十五章 中国与美国:217年的理解 第十六章 中国与美国:美国传统与我们的世界 第十七章 真正的国家实力
· · · · · · (收起)
· · · · · · (收起)
"醒来"试读 · · · · · ·
"醒来"的国家和"醒来"的青年 吴晓波/文 "祖国,于我是一个难以表述的国家。"这句话是V·S·奈保尔爵士说的。 奈保尔出生在特里尼达,自幼加入英国籍,一直到30岁的时候才第一次回到自己的祖国印度,后来,他写下了著名的《印度三部曲》. 2001年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任何一个出生在印度..
· · · · · · (查看全部试读)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与这些金碧辉煌的措辞不同,我们的呃内心却仍被一种深深的“受害者”心态所左右。当我们越来越竭力想证明自己时,我们其实也越来越显露出那种深深的不自信。 如果你耐心观察今天的社会,你会发现左右摇摆的极端化兴趣,正成为很多人、很多事件的最重要的特征。人们可以轻易从怯懦摇摆到狂躁,从自卑滑向自大。 在“受害者”心态的背后,是一种强烈的依赖心理。我们的个人价值不是依靠自身、而是依靠别人的态度来衡量的。所以,这个沸腾的2008年的北京,我们看到了“自傲”和“取悦他人”这双重情绪,它们彼此叠加,此起彼伏。 但就社会心理而言,我们仍然是一个极端不成熟的国家,表面的辉煌无法掩饰她内心的焦灼与脆弱。所有迅速成长的国家都会面临类似的问题。 一个成熟的、有理解力的、独立的、克制的社会态度,才是中国未来的真正目标。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7页 -
首先,我们需要重新塑造我们的教育体系。在新社会中,知识与创意取代了物质成为一切生产的核心。 对个人独立性和自我管理的训练,必须成为一切教育的核心。 其次,重构我们社会的知识体系。教育的弊端正扎根于我们陈旧的知识系统。 大学生应更广泛地参与社会变革,知识最大的威胁不是独立性被侵犯,而是走向僵化。 第三,塑造社会组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关系在九十年代不断紧张,只因为没有任何中间层来缓和之中的矛盾。 管理学可能在这种重塑中充当支配性的力量。 第四,学习处理与世界的关系。 我们不可能总是保持低调,我们必须在适当的时刻表现自己的立场。你不可能在世界越来越重视你的声音的同时,却刻意保持沉默。 第五,领导力。我们正在步入一个风险社会,它要求领导人更敏锐、更勇敢也更富创造性。 一场知识体系与思维观念的革命,将是中国在未来二十年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71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醒来"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醒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7 条 )
> 更多书评 87篇
论坛 · · · · · ·
和菜头:许知远是个“三爱新青年” | 来自小石头 | 26 回应 | 2020-11-12 15:08:37 |
看了几页发现差错特别多 | 来自傻冒叔 | 18 回应 | 2017-01-05 17:08:24 |
请教国共裂痕的开端? | 来自cassidy | 4 回应 | 2011-04-06 15:31:36 |
空洞无物 | 来自曾子杀猪 | 12 回应 | 2010-09-28 12:37:52 |
许知远的民主梦想 | 来自Jon庄子 | 2010-08-08 00:15:57 |
> 浏览更多话题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摇滚穷三代,买书毁一生【第一辑】 (酋长夫人刘球球)
- 公共知识分子书列 (Yasmine.L)
- 大三大四阅读部分 (倪叔)
- 和菜头之驴眼看书 (laito)
- 土豆的那些秀色可餐温润可人的小书儿们 (憤怒的土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醒来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森雲 2010-07-19 17:24:17
居然尽如我所想?很好!
0 有用 苦茶 2011-03-07 21:03:30
如果余杰代表了70后的激情的话,那么许知远则是70后的有一种阐释。我不知道如何表达对于许知远文字的解读,至少我知道他不再是一个愤慨的北大青年,而是一个开始独立思考的新生代了。
2 有用 揽尘 2013-01-14 09:34:17
许知远的装逼,已成了他渗到骨子里的毒,没得救了~或许已经过了读这种书的年龄,完全无感。看似字字珠玑,貌似鸡血充溢,但通篇下来,颇为不知所云。读史,尤其是中国近现代史,现在更倾向于新实证学派那些学者的东西,严格考证,言之有物。在传统史学尚未成功转型、意识形态余毒尚未清除的当下,这种实证性大概才是史学界真正最需要的东西。年鉴学派之前,欧洲史学界经历过一段相当长时期的琐碎考证期。
18 有用 一只猪头 2009-04-25 14:23:51
我就不明白,身为一个中国人,他怎么能把母语说得那么像翻译体呢?
0 有用 被迫改名字 2009-04-10 16:17:46
基本是用散文的手方法把近代中国名人的小八卦写了出来
0 有用 诗意的行者 2023-02-12 14:51:32 北京
10年前的许知远,现在梦碎了
0 有用 bernar 2022-09-30 11:09:46 美国
很奇怪的一本書 太“雜糅”了 @2011-05-14 22:09:48 @2020-08-08 16:46:08
0 有用 阿林 2022-09-22 23:57:30 美国
很奇怪的一本書 太“雜糅”了 @2011-05-14 22:09:48 @2020-08-08 16:46:08 @2011-05-14 22:09:48
0 有用 float 2022-09-05 10:40:36 辽宁
每一代人都是特定经验与偏见的俘虏,因此历史成为了不断被重新诠释的过程。试图理解真实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变得如此困难,如果你置身其中,你可能会被自己的直接经验所左右,而无法用更长远、客观的眼光观察现实;但如果当你出生时,惨痛的悲剧早已过去,你获得了新的观察视角,却又可能被一相情愿的抽象、肤浅所左右。
0 有用 厘奇 2022-08-14 03:06:50
许公子的镀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