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美]约瑟夫·P.伯恩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原作名: Daily Life during the Black Death
译者: 欧阳瑾
出版年: 2023-4
页数: 451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丛书: 泛读中世纪
ISBN: 9787552040142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原作名: Daily Life during the Black Death
译者: 欧阳瑾
出版年: 2023-4
页数: 451
定价: 78
装帧: 平装
丛书: 泛读中世纪
ISBN: 9787552040142
内容简介 · · · · · ·
1348年,死神挥动镰刀,整个欧洲笼罩在黑死病的阴影下,学校停课、教堂关门、店铺废弃、邻里远迁、建筑停工……街道上不再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摊贩们的叫卖声变成了尸体搬运工们粗声粗气的吆喝,堆满了尸体和濒死之人的马车嘎吱嘎吱地提醒着所有人死亡的迫近。人们蓦然发现,自己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不但受到了疾病的威胁,而且永远被疾病改变了。
但生活还在继续,在医学院、诊所、家庭、教堂、修道院、传染病院、市政厅以及其他的日常生活场景中,依旧保持着某种程度的生命力,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在挣扎着适应这个特殊的时代。回溯这段不同寻常的日常,我们会发现:“如果说历史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人类总能战胜自然和人类自身各种邪恶冲动带来的威胁。”
作者简介 · · · · · ·
约瑟夫•P.伯恩(Joseph P.Byrne)
田纳西州纳什维尔市(Nashville, TN)贝尔蒙特大学(Belmont University)荣誉副教授,其研究领域广泛,发表过包括罗马地下墓穴和美国城市化研究在内的一系列文章,但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黑死病时期的意大利。其作品包括《黑死病》(The Black Death, 2004)和《黑死病下的日常》(Daily Life during the Black Death, 2006)等。
目录 · · · · · ·
致谢001
年表001
引言001
第一章 在医学院014
中世纪的健康与疾病理论015
中世纪的医学教育021
中世纪的瘟疫理论025
近代早期的医学教育032
近代初期的瘟疫理论039
第二章 在诊所046
形形色色的医者046
社会中的内科医生063
医学防护(预防)068
诊断瘟疫078
治疗方法083
第三章 在家里应对鼠疫092
家庭: 结构与功能092
家人亡故099
鼠疫侵袭家庭110
第四章 在教堂与教堂墓地119
教会与社会119
教堂123
葬礼129
坟墓、掘墓人与安葬137
宗教艺术与仪式148
第五章 在主教座堂与修道院163
主教与瘟疫164
中世纪神职人员的问题165
黑死病与修道院180
第六章 在传染病院187
封闭措施188
医院194
茅屋与小木屋201
传染病院205
第七章 在市政厅229
欧洲城市的管理229
鼠疫对管治的影响231
市政当局对疫情的普遍反应234
应对鼠疫的立法246
瘟疫之后258
第八章 在欧洲的大街小巷268
城市街道269
道路与旅行283
第九章 在书店与戏院297
医学文献与瘟疫299
中世纪的通俗文学与瘟疫311
近代初期的通俗出版物318
瘟疫与英国的戏剧325
第十章 在村落与庄园340
乡村地区的瘟疫341
新的机会350
地主的压榨356
威压与国家干预364
第十一章 在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372
中世纪伊斯兰社会中的瘟疫373
中世纪的瘟疫与伊斯兰医学384
瘟疫和伊斯兰社会393
第十二章 瘟疫在欧洲的最后时刻409
欧洲的瘟疫消失411
西欧的最后一次大流行:马赛,1720—1722年418
俄国的最后一场大瘟疫:莫斯科,1770—1772年424
尾声428
选读书目435
· · · · · · (收起)
年表001
引言001
第一章 在医学院014
中世纪的健康与疾病理论015
中世纪的医学教育021
中世纪的瘟疫理论025
近代早期的医学教育032
近代初期的瘟疫理论039
第二章 在诊所046
形形色色的医者046
社会中的内科医生063
医学防护(预防)068
诊断瘟疫078
治疗方法083
第三章 在家里应对鼠疫092
家庭: 结构与功能092
家人亡故099
鼠疫侵袭家庭110
第四章 在教堂与教堂墓地119
教会与社会119
教堂123
葬礼129
坟墓、掘墓人与安葬137
宗教艺术与仪式148
第五章 在主教座堂与修道院163
主教与瘟疫164
中世纪神职人员的问题165
黑死病与修道院180
第六章 在传染病院187
封闭措施188
医院194
茅屋与小木屋201
传染病院205
第七章 在市政厅229
欧洲城市的管理229
鼠疫对管治的影响231
市政当局对疫情的普遍反应234
应对鼠疫的立法246
瘟疫之后258
第八章 在欧洲的大街小巷268
城市街道269
道路与旅行283
第九章 在书店与戏院297
医学文献与瘟疫299
中世纪的通俗文学与瘟疫311
近代初期的通俗出版物318
瘟疫与英国的戏剧325
第十章 在村落与庄园340
乡村地区的瘟疫341
新的机会350
地主的压榨356
威压与国家干预364
第十一章 在中世纪的伊斯兰世界372
中世纪伊斯兰社会中的瘟疫373
中世纪的瘟疫与伊斯兰医学384
瘟疫和伊斯兰社会393
第十二章 瘟疫在欧洲的最后时刻409
欧洲的瘟疫消失411
西欧的最后一次大流行:马赛,1720—1722年418
俄国的最后一场大瘟疫:莫斯科,1770—1772年424
尾声428
选读书目435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尽管外科医生经常上门替患者诊疗一尤其是为富有的病人上门服务,可他们也发现,开设一家铺子让顾客前来接受服务是很有好处的。他们用一碗血做招牌,来吸引顾客一早期是用真正的碗装着真正的血液,但后来有些地方采用了我们更熟悉的、有白色绑带的理发店招牌杆,上面缠有红蓝两色的螺旋形条纹,分别代表着动脉与静脉。与现代的样式设施一样,这些铺子是社区的中心,里面有音乐、食物和饮料,人们可以在那里交谈和赌博;如此等等,既招徕了顾客,也分散了接受放血术的患者的注意力。在17世纪的阿姆斯特丹,这种铺子都开在外科医生的家里。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外科医生的各种工具,还有一条供病人所坐的凳子。头骨既有可能是装饰品,又是一种教学设备,墙上则贴着外科医生公会颁发的执照。铺子里会散乱地放着各种各样的罐子和小药瓶,但没有任何麻醉药,因为当时还无人懂得麻醉或者使用过麻醉剂。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形形色色的医者046 -
议会成员与行政管理人员的死亡就像鼓声一样,在“第二次大流行”早期的官方记载中不断地回响着。1348年,巴塞罗那的市议会里有4/5的议员死亡,而在“百人议会”(Council of One Hundred)中,几乎所有的议员也都染疫而亡。在意大利的奥维多(Orvieto),“七人议会”(TheSeven)中死了6位,“十二人委员会”(The Twelve)中的l2人无一幸存一其中有4人还是在不到1个月的时间里死掉的,而全城的半数人口也是如此。伦敦的24位市议员中死了8位,意大利皮斯托亚的市政府在1348年6月30日到10月18日之间也因死亡人数太过庞大,干脆停止了召开会议。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七章 在市政厅229
丛书信息
· · · · · ·
泛读中世纪(共6册),
这套丛书还有
《中世纪医学》《圣殿骑士的日常生活》《十字军运动》《君主之逝》《失落的王冠》
。
喜欢读"黑死病下的日常"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黑死病下的日常"的人也喜欢 · · · · · ·
黑死病下的日常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1 条 )
> 更多书评 31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Greenwood (2006)暂无评分 3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医疗、卫生、药品、食品领域阅读 (左思)
- 怎能读尽天下书 (疏狂老鬼)
- 文化漫笔 (森森)
- 选择性待购—4 (大雨中的狼)
- Mediaevel and Renaissance Periods (一颗大豆)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11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黑死病下的日常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李卿 2023-05-05 16:47:58 内蒙古
书里主要介绍了,欧洲面对被称作“第二次大流行”的黑死病,从医生、家庭再到宗教场所,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虽然当时医生的治疗方法,并不科学,但理论上的滞后,治疗条件的限制,让他们面对突来的疫情束手无策。从书中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努力和无奈。但就是在不断摸索,医学在一点点的进步。荒诞不经的治疗方式和药品,随着时代变化被逐步淘汰。但是看以前的历史,再思考当下。面对大自然人类还是疲于应付,人类真得是渺小的... 书里主要介绍了,欧洲面对被称作“第二次大流行”的黑死病,从医生、家庭再到宗教场所,采取怎样的应对措施。虽然当时医生的治疗方法,并不科学,但理论上的滞后,治疗条件的限制,让他们面对突来的疫情束手无策。从书中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努力和无奈。但就是在不断摸索,医学在一点点的进步。荒诞不经的治疗方式和药品,随着时代变化被逐步淘汰。但是看以前的历史,再思考当下。面对大自然人类还是疲于应付,人类真得是渺小的一种存在。 (展开)
0 有用 Rebecca 2023-04-28 16:13:54 上海
很普通,信息量不如几篇论文
0 有用 尤里卡 2023-05-06 22:18:05 河北
由欧洲中世界的黑死病,到前几年的新冠,读这本书也就有更深刻的感受,虽然两由者600多年的时间间隔,仍像是经历了一场历史的折叠。其实,流行病对人类来讲,也是一次压力测试,既测试人类的医学知识与科技水平,又测试人类的理性意识和人性底线,就像本书中的一句话:“如果说历史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教训的话,那就是:人类总能战胜自然和人类自身各种邪恶冲动带来的威胁。”
0 有用 璩白秋弋瞳 2025-02-10 11:09:40 河北
我对本书的感情很复杂。它以“第二次大流行”为主要框架,大量引用15至17世纪的材料。这样写有两点好处。首先,作者接受(或默认)了一个前提:这一时期欧洲对医疗的认知整体上是静态的;尽管有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但这一论断也不算错(医疗理论要等到微生物学说发展之后才得到进化)。其次,作者以“第二次大流行”为框架,才能纳入如此多的材料,作为“黑死病下的日常”的背景补充;等于说,作者将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 我对本书的感情很复杂。它以“第二次大流行”为主要框架,大量引用15至17世纪的材料。这样写有两点好处。首先,作者接受(或默认)了一个前提:这一时期欧洲对医疗的认知整体上是静态的;尽管有16世纪解剖学的发展,但这一论断也不算错(医疗理论要等到微生物学说发展之后才得到进化)。其次,作者以“第二次大流行”为框架,才能纳入如此多的材料,作为“黑死病下的日常”的背景补充;等于说,作者将14世纪中叶的黑死病,放在了一个更长时段的结构中,颇有年鉴学派之风。但问题也由来于此。首先,将“大流行”、瘟疫、鼠疫、腺鼠疫、黑死病几个概念混在一起讲,导致全书框架与标题严重不符;其次,主题的发散和重复导致书中内容并没有目录那么成体系。但再反过来说,本书的确提供了许多足够微观的细节。8.0。 (展开)
0 有用 饭团儿 2023-05-18 12:56:34 辽宁
不愿意看到这么悲惨的记录,但愿这样的悲剧不要发生在我们或是我们的后人身上。悲惨的生活更应该让引起反思:人类究竟该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