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雪国》是川端康成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也是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三部作品之一。小说描写了东京一位舞蹈艺术研究家岛村,三次去多雪的北国山村,与名叫驹子的艺伎由邂逅而生发情爱,同时又对萍水相逢的少女叶子,流露出倾慕之情。书中没有一般所说的重大主题,也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情节,但岛村对浮生若梦的喟叹、对驹子爱而不得的怨望,叶子对意中人生死两茫茫的忆念,再辅以雪国山村的清寒景色,使全书充溢着悲凉的基调。
作者简介 · · · · · ·
作者: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作家。生于大阪。 1968 年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伊豆舞女》《雪国》《千鹤》《山音》《古都》等。
译者:高慧勤(1934-2008),日语翻译家、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文专业,在日本文学研究、翻译等诸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主要论著有《自然主义与“私小说”》《忧伤的浮世绘——论川端康成的艺术世界》《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悲剧意识》等。重要译著有《日本短篇小说选》《舞姬》《蜘蛛之丝》《雪国·千鹤·古都》等。先后主持翻译了《川端康成十卷集》《芥川龙之介全集》。
◎编辑推荐
1.川端康成经典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作
2.名家名译,著名翻译家高慧勤译本,尽显川端语言的细腻优雅。
3.“新感觉派”写作,影响莫言、余华等一代作家。
4.名家设计,素净清新,贴合作...
作者: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作家。生于大阪。 1968 年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日本人的精神实质” 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伊豆舞女》《雪国》《千鹤》《山音》《古都》等。
译者:高慧勤(1934-2008),日语翻译家、作家。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日文专业,在日本文学研究、翻译等诸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主要论著有《自然主义与“私小说”》《忧伤的浮世绘——论川端康成的艺术世界》《日本古典文学中的悲剧意识》等。重要译著有《日本短篇小说选》《舞姬》《蜘蛛之丝》《雪国·千鹤·古都》等。先后主持翻译了《川端康成十卷集》《芥川龙之介全集》。
◎编辑推荐
1.川端康成经典作品,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之作
2.名家名译,著名翻译家高慧勤译本,尽显川端语言的细腻优雅。
3.“新感觉派”写作,影响莫言、余华等一代作家。
4.名家设计,素净清新,贴合作品内容和语言风格。
◎名人推荐
我的文学启蒙老师是日本的川端康成。在我看来,他是文学里无限柔软的象征。——余华
川端康成极为欣赏纤细的美,喜爱用那种笔端常带悲哀,兼具象征性的语言来表现自然界的生命和人的宿命。——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
对于《雪国》,我只能像仰望彼岸的阿尔卑斯山一样仰视。——三岛由纪夫
川端康成对我影响深远,我喜欢他的《雪国》和《睡美人》。——王家卫
喜欢读"雪国"的人也喜欢 · · · · · ·
雪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707 条 )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85 )
-
南海出版公司 (2013)8.1分 89428人读过
-
秋高爽读|每满100减50
-
Vintage (1996)8.2分 76人读过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8.1分 23326人读过
-
南海出版公司 (2022)7.7分 1348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书影阅评 (闰闰)
- 书单|2024出版外国文学 (焰)
- 2024年读过的书 (萌橦)
- 川端康成 高慧勤译本 (新世界出版社) (Sakur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雪国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caicai 2025-05-20 10:17:55 上海
喜欢这封面和手感,拿起就舍不得放下,文字更如装帧一般美妙。昨儿说,怪不得说全世界男人的理想都是讨个日本太太,可那又有什么意思?令人惊叹的描绘,看啥优秀作文呢,诺贝尔文学奖作品抱起来读呀😅 “当姑娘的星眸同灯火重合叠印的一刹那倾,她的眼珠儿便像美丽撩人的萤火虫,飞舞在向晚的波浪之间。”
0 有用 安弦 2024-08-08 21:56:34 辽宁
《雪国》是川端康成战前的作品,彼时,他还未曾在创作中掺杂“余生”的意识,亦未曾像晚年那般极端化地将“生命即感官”奉为美学原则,且敏于运用新感觉派的象征笔触,通过风景提出人应该怎样的产生感情的质询,故而是川端最唯美幽微之作。驹子犹如一只有着透明之躯的蚕,生活在积雪斑驳、木板朽烂的半悬空阁楼之中,记日记、写读书笔记、苦练琴艺,为没有感情基础的未婚夫养病甘作艺伎,凡此种种的徒劳,却是她生存的价值所在。驹... 《雪国》是川端康成战前的作品,彼时,他还未曾在创作中掺杂“余生”的意识,亦未曾像晚年那般极端化地将“生命即感官”奉为美学原则,且敏于运用新感觉派的象征笔触,通过风景提出人应该怎样的产生感情的质询,故而是川端最唯美幽微之作。驹子犹如一只有着透明之躯的蚕,生活在积雪斑驳、木板朽烂的半悬空阁楼之中,记日记、写读书笔记、苦练琴艺,为没有感情基础的未婚夫养病甘作艺伎,凡此种种的徒劳,却是她生存的价值所在。驹子对岛村产生的情愫,对岛村而言竟不及一匹麻绉,就像雪,终归化为一滩泥泞。而殉丧于火光之中的叶子,则化作银河的流光,若少女顾盼流转的眼眸,倾泻于岛村的心头,亦作白色的茅草花般轻灵,随风微漾,伴命运的波纹载沉载浮。“那一往情深的爱的追求,有朝一日,难道竟会变成对所爱之人的鞭笞吗?”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