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解决县域教育难题,应加大对口扶贫还是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
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 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 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
中国50%以上的学生在全国2000多个县接受教育,县中应该采用精英教育,还是普惠式教育的模式?
解决县域教育难题,应加大对口扶贫还是强化自我造血功能?
县中的孩子是只争朝夕、拼命学习模式的牺牲品吗?
县中能走出优质生源与师资流失的困局重新振兴吗?
教育不该是适者生存的模 式,经济越落后的地方教育越应该给人以希望。
——————————
本书描述了中国东、中、西部不同县域内乏力或奋进的学校、种瓜或得豆的课堂、踏实或游移的教师、在幻想或现实中长大的学生、对孩子教育过度操心或无能为力的家长、在正事和杂事中疲于奔命的校长、紧密交织的政校关系、国家教化权力和市场选择驱动之间的城乡关系……作者用纪录片式的分镜头细 致呈现了县域教育的生态,深度剖析了中国“以县为主”基础教育管理体制所面临困境的根源及其后果,详解县域教育何以在今天这个时代成为一个问题式的存在。
——————————
【评论】
《县中的孩子》将对教育选拔制度的透视及时地回落到人的身上,使我们看到统一高考制度和潜藏之下城乡分治、乡村分级的学校制度,正在联合形成一种精巧的制度,客观上造成了社会差距的代际传递。林小英博士强调了教育评价机制改革,探求县域教育改革的解决之道,使得县域学校从整体教育改革中的“他者”转移到应有的主体地位,从而回答了“县中的孩子”同样也是“我们的孩子”的终极问题。——杨东平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名誉院长
林小英致力于探索“县域教育”,这是关乎中国半数以上孩子的成长却未被足够重视的问题。她以细致缜密的考察与敏锐深入的思考,揭示了县中的教育生态及其复杂脉络。这是一部严谨、冷静又饱含深情的人类学研究杰作。——刘擎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阅读林小英老师关于县域教育的论说,感到震撼,也十分感动。她以普通读者也能读懂的文字,描绘了县域教育的复杂生态,分析了县域教育的诸多议题,为理解县域教育提供了新颖独特的认识视角。——贺雪峰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县域聚集着中国一多半的未来国民,学校塑造着未来中国的性情与品格。林小英在对当下县域教育具体的解析中,关切深远:“县中的孩子”积蓄着越来越多的能量和愿望,这些愿望与能量该在哪里找到释放和实现的途径?——如果他们成功,将是伟大的建设;如果他们失败,将是巨大的破坏。“助少壮求位育,促民族达成年。”潘光旦先生1932年写下的这句话,今天既迫切,又别有意涵。——刘云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
县中的孩子的创作者
· · · · · ·
-
林小英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林小英
博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长聘副教授,中国音乐学院特聘教授。研究领域为教育政策和质性研究方法,当下专注于研究新中国高等教育场域的形成、教育改革的合法性塑造和质性研究中的图像方法。代表作有《县中的孩子:中国县域教育生态》。
目录 · · · · · ·
第二章 种瓜与得豆:村小和县中课堂
第三章 县域学生的幻象与现实:机会不平等中的自我退缩
第四章 是“饭碗”也是“志业”:县域教师的扎根与游移
第五章 无奈、 保护和逍遥:县域家长的育儿学
第六章 学校的 “正事”: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 · · · · · (更多)
第二章 种瓜与得豆:村小和县中课堂
第三章 县域学生的幻象与现实:机会不平等中的自我退缩
第四章 是“饭碗”也是“志业”:县域教师的扎根与游移
第五章 无奈、 保护和逍遥:县域家长的育儿学
第六章 学校的 “正事”: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第七章 学校的 “杂事”:不在校长办公室的那个人
第八章 政校关系:政府有令,学校变通
第九章 城乡关系:从村落中的国家到县城里的市场
尾 声 县域教育:找回在教育事业中的主体性位置
写在后面 县域教育研究过程和反思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县中的孩子"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县中的孩子"的人也喜欢 · · · · · ·
县中的孩子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27 条 )
论坛 · · · · · ·
特开一贴介绍你的县中 | 来自fishergis | 2 回应 | 2025-01-04 10:55:36 |
看到这里我懵了,这是认真的? | 来自倾城烟雨 | 6 回应 | 2024-11-03 09:22:28 |
都来说说你们县中同学如今的现状吧 | 来自Cool_Smile | 2024-10-20 11:14:30 | |
一本书 暴露了底层教育的多少问题呀? | 来自胡同里的大副 | 2024-10-09 06:29:51 | |
县中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呢 | 来自比晚秋还忧伤 | 1 回应 | 2024-09-03 22:51:05 |
> 浏览更多话题
226 有用 三少爷耍飞刀 2024-01-20 16:44:05 浙江
不喜欢用这种“悲天悯人”、“俯视”的视角来看待所谓的“县中的孩子”。我来自中部地区的农村,是县中的孩子,还是二线城市某普通中学教师。我的“城市中学”学生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读个大学,然后被“朝九晚九”、“996”、房贷、车贷、领导PUA奴役。不比我在农村的没有读书在工厂打工的发小们,日子幸福多少,面临的问题少多少。甚至还比不上耕田父辈们,农忙时的充实,和农闲时的闲适,他们对日子的“掌控感”和“期... 不喜欢用这种“悲天悯人”、“俯视”的视角来看待所谓的“县中的孩子”。我来自中部地区的农村,是县中的孩子,还是二线城市某普通中学教师。我的“城市中学”学生享受着优质的教育资源,读个大学,然后被“朝九晚九”、“996”、房贷、车贷、领导PUA奴役。不比我在农村的没有读书在工厂打工的发小们,日子幸福多少,面临的问题少多少。甚至还比不上耕田父辈们,农忙时的充实,和农闲时的闲适,他们对日子的“掌控感”和“期盼感”,比我们强多了。这本书充满了一厢情愿的预设,夹杂着无处生根的建议。真的,这样的视角要不得。 (展开)
84 有用 桑 2023-07-31 07:02:04 云南
4/5 沿用布迪厄理论框架的政治社会学研究,基本无学生视角。县中衰落和乡弱村空背后不单是地域间的经济差异,还是教育场域中多元主体合力的结果。这包括教育资源在地域和各上学阶段的层层筛选和分流、基层教育资源以县政府为中心的筹措和向下再分配、乡县学校在条块分割行政管理体系内饱受行政掣肘、缺乏自主权和疲于应付行政任务的困境、乡县教师的职业瓶颈和内驱力不足、贫富和阶层文化资本差距等因素叠加下被筛选剩下的学生... 4/5 沿用布迪厄理论框架的政治社会学研究,基本无学生视角。县中衰落和乡弱村空背后不单是地域间的经济差异,还是教育场域中多元主体合力的结果。这包括教育资源在地域和各上学阶段的层层筛选和分流、基层教育资源以县政府为中心的筹措和向下再分配、乡县学校在条块分割行政管理体系内饱受行政掣肘、缺乏自主权和疲于应付行政任务的困境、乡县教师的职业瓶颈和内驱力不足、贫富和阶层文化资本差距等因素叠加下被筛选剩下的学生、公共教育系统在市场经济逻辑影响下的市场竞争化和评判标准单一化(升学率)以及大环境催生的家长功利性择校和生源的跨区域流动和争夺等。如上因素环环相扣,相互作用。田野调查和理论叙述交替并行,但后者较为干涩,材料组织上也稍混乱。主要价值是展示不同主体的视角和让基层被看见,后三章对基层官僚的揭露也有价值。 (展开)
97 有用 Toby Wilson 2023-12-25 00:50:55 江苏
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作为社会精英的“我们”如何关怀与同情“他们”的故事。通篇充满不自知的精英傲慢和露骨的他者凝视,这就是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北大教授花几个月时间“下凡”调研的结果——一堆缺乏真实情感介入的“实证”材料,旁边附上学院中产自以为是的偏颇阐释,把农村学生不好好学习的原因解释成“吃得太饱”真给我看笑了。真想读到平民视角的平民教育研究,还得是黄灯《我的二本学生》比较靠谱。
32 有用 tink 2024-03-29 15:37:47 湖北
就像我自己写的论文,看着有什么,其实没什么
101 有用 Glücklich 2024-02-08 17:25:42 云南
宣发多得离谱,书名叫县中的孩子,但是关于孩子的内容寥寥无几,都是源于老师和作者本人的主观臆断,总结也有失偏颇,非常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