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 “中国龙”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创造出来的?
🐉 “龙”是如何从帝王专属过渡为全民共享的?
🐉 西方人是怎样看待“中国龙”的?
🐉 从域外视角开启寻龙之旅
🐉 了解“龙的传人”的来龙去脉
🐉 洞悉文化符号的深邃意涵
📖 编辑推荐
🧐 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龙,既是我们的身份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将龙视作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只有在中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当中,才有可能被生产出来。
🧐 “中国龙”究竟是由何人、在何时、如何生产出来的?“龙”是如何从帝王专属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西方人是怎样看待“中国龙”的?是不是只有五爪的才是“龙”?“龙”对应的英文翻译“dragon”是怎么来的,这个译名是否合适?……你都能在本书找到答案。
👀 借由龙年的契机,开启寻龙之旅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著名民俗学家施爱东先生多年...
🐉 “中国龙”究竟是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创造出来的?
🐉 “龙”是如何从帝王专属过渡为全民共享的?
🐉 西方人是怎样看待“中国龙”的?
🐉 从域外视角开启寻龙之旅
🐉 了解“龙的传人”的来龙去脉
🐉 洞悉文化符号的深邃意涵
📖 编辑推荐
🧐 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龙,既是我们的身份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将龙视作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只有在中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当中,才有可能被生产出来。
🧐 “中国龙”究竟是由何人、在何时、如何生产出来的?“龙”是如何从帝王专属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西方人是怎样看待“中国龙”的?是不是只有五爪的才是“龙”?“龙”对应的英文翻译“dragon”是怎么来的,这个译名是否合适?……你都能在本书找到答案。
👀 借由龙年的契机,开启寻龙之旅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著名民俗学家施爱东先生多年来深入研究龙文化,悉心爬梳丰富的历史文献,对龙形象的起源与传播进行了考证与祛魅。从上古的集合名词,到被赋予象征意义的抽象动物,再到龙在御用纹样及龙袍中地位的变化、人们对其态度的转变,讲述龙是如何逐渐演变成封建帝王的权力象征又过渡到全民共享的。揭开龙的神秘面纱,发现龙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
👀 从域外角度看中国形象的变迁
16世纪起,许多传教士、商人的到来促进了中西方文明的交汇,门多萨、利玛窦、基歇尔、安文思等人向西方介绍中国时还注意到了中国的龙文化。龙从最初的被混淆、有多个译名,到后来成为时尚风靡欧洲,再到一度沦落为被外媒戏谑的符号,对应的是中西关系的变化和相互认知的动态发展。“龙形象的美丑变异,只是帝国荣衰的晴雨表,国强龙美,国弱龙丑。”
👀 以珍罕图片审视域外文化的复杂
全书收入了200多幅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罕见图片,既有象征地位的皇家符号、时尚元素,也有讽刺、攻击东方古国的惯用素材。由不同的文化符号析出中国形象在域外不同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样面貌,揭示出龙形象背后含义的复杂性。“祥龙还是恶龙,崇龙抑或屠龙,不是由龙自身的内涵或外延决定的,而是关乎人的态度和需求。”
👀 回望历史,重拾文化自信
在遭受侵略和欺侮的那段岁月,中国的形象与屈辱和落后相关联,而这一印象在西方人的心中根深蒂固。时至今日,多数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仍停留在片面化和元素式的层面。深入了解历史,重新审视和解读自己的文化符号,才能真正帮助我们扯断民族不自信的枷锁。只有国家强盛、民族自信了,我们才能卸下过往屈辱的历史包袱,让龙重拾荣耀,重新绽放光彩。
📖 内容简介
本书借助文化学、民俗学的基本方法,溯源龙是如何成为帝王专属,又是如何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考证了不同时期龙形象在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变迁。
在探讨近现代域外视野中龙形象的问题时,作者梳理了200多幅欧、美、日等国古旧书刊的罕见图片,从象征地位的皇家符号、时尚元素,到讽刺、攻击东方古国的惯用素材,揭示出龙形象及其背后含义的复杂性。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温中西方文化碰撞的旧话题,不仅给我们一个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深刻内涵的新视角,更能脱离时代局限审视域外文化的传播和交流,以史为鉴,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寻求现代文化困境的破解之道。
中国龙的发明的创作者
· · · · · ·
-
施爱东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 施爱东,1968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民俗学会秘书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故事学、谣言学、科学哲学。著有《故事法则》《故事机变》《故事的无稽法则》《民俗学立场的文化批评》《中国现代民俗学检讨》《金庸江湖手册》等。
目录 · · · · · ·
第一章 帝王将相及其权力崇拜的“龙政治”
第二章 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
第三章 19世纪西方漫画中的“辫子龙”与中国元素
第四章 辱华词汇“猪尾奴”的递进式东渐
第五章 哀“旗”不幸,怒“旗”不争:大清龙旗五十年
· · · · · · (更多)
第一章 帝王将相及其权力崇拜的“龙政治”
第二章 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
第三章 19世纪西方漫画中的“辫子龙”与中国元素
第四章 辱华词汇“猪尾奴”的递进式东渐
第五章 哀“旗”不幸,怒“旗”不争:大清龙旗五十年
第六章 “龙图腾”是学术救亡的知识发明
第七章 层累造成的民族寓言“拿破仑睡狮论”
修订再版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这次远征行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日本出兵最多,打得最卖力,可是,在改洲的屠龙漫画中,日本形象却往往非常奇怪地被忽略。最明显的歧视体现在德国明信片《在中国的战斗》中,德、英、美、法等西方列强被画成一个多头一体的巨人武士,而日本却被画成一个小矮人,正卖力地挥舞着日本军刀,独自挑斗城门口的中国巨龙。其他如《经过盟军的努力,龙被征服了》《第一要务》《肢解中国怪物》等漫画也一样,漫画中往往只表现西方列强的雄武,有意忽略了日本。 讽刺漫画是有鲜明主题的,1900一1902年,辱华漫画的主题是文明西方对野蛮东方的征服。在许多西方人看来,日本的参与只是宏大主旋律之下的一个小插曲,虽然日本出兵最多,但这不仅无助于体现文明征服野蛮、西方征服东方的伟大主题,反而打破了文明西方与野蛮东方的既定格局,扰乱了许多西方人对于 世界的分界观念,让他们觉得不是滋味,干脆大笔一挥,从漫画中将日本军队逐出这段历史,至少是淡化了日本的“贡献”。 一方面,西方社会的辱华漫画是其种族优越感和文化优越感的集中表现。通过丑化东方,西方社会为自己设立了一个想象的对立面,借助这种反面形象,可以更好地巩固其自身的文明标准和道德理想,建构一个更坚实的想象共同体。 另一方面,被羞辱、被漫画则是中华文明衰落后必须面对的必然结果。正如19世纪初西方社会广泛引述的一个观点:“中华帝国是一具经过防腐处理的木乃伊,包裹在丝绸当中,画着一些象形文字;其内在的实质是一个处于冬眠状态的睡鼠。”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三章 19世纪西方漫画中的“辫子龙”与中国元素 -
龙在“二十四史”中最早以受祭者的面目出现,大约始于北宋雍熙四年(987年):“诏以亲耕籍田,遣官奏告(社稷及圻内山川)外,又祭九龙、黄沟、扁鹊、吴起、信陵、张耳、单雄信七庙。”北宋初年九龙神的级别大约比扁鹊、吴起、单雄信略高些。天禧四年(1020年),宋真宗又提拔了一位星宿龙神:“从灵台郎皇甫融请,凡修河致祭,增龙神及尾宿、天江、天记、天社等诸星在天河内者,凡五十位。”(《宋史·礼志》)此后,宋代将五龙堂、九龙堂列入“祈报”类神庙,与城隍庙、浚沟庙平级。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第一章 帝王将相及其权力崇拜的“龙政治”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中国龙的发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国龙的发明"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国龙的发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1 条 )

一首新蒸汽波:显 微 镜 下 之 醒 狮 派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今日读罢《中国龙的发明:16-20世纪的龙政治与中国形象》,作者施爱东。三联书店。话题书系。 此书共七章:「帝王将相及其权力崇拜的“龙政治”」「16-18世纪欧洲人理解的“中国龙”」「19世纪西方漫画中的“辫子龙”与中国元素」「哀旗不幸,怒旗不争:大清龙旗50年」「辱华词... (展开)> 更多书评 81篇
论坛 · · · · · ·
打破传统认知,深刻理解龙文化 | 来自邓木木 | 2025-03-30 20:51:10 | |
《中国龙的发明:近现代中国形象的域外变迁》版本信息 | 来自石川河 | 2024-05-11 11:41:44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8.1分 301人读过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4)9.2分 8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后浪 · 传统文化编辑部 (后浪)
- 「后浪2024书目」 (后浪)
- 2024年购书目录 (思郁)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391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中国龙的发明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阿元聊历史 2024-04-19 09:31:54 浙江
作者大量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诙谐生动之余不失历史的准确性,文笔流畅简洁,丝毫不吝惜笔墨对丰富的材料进行考证,突破了以往学者固有的弊端——龙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关于其的文献浩如烟海,既多且杂,研究者们往往只能按需取材,难免受选材的主观性与选取材料的片面性影响;而作者用其广博的选取范围填补了这一缺点,又从其切入的视角窥探了材料的来源。
1 有用 李异踊 2024-10-16 23:53:22 广东
值得一读。
1 有用 法奶 2024-06-28 01:51:22 湖北
有意思,但感觉写得仓促了点。
4 有用 后浪 2024-03-25 09:01:55 北京
中华民族都是“龙的传人”,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龙,既是我们的身份自信,也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然而,将龙视作民族国家的象征符号,在龙前冠以“中国”二字,只有在中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当中,才有可能被生产出来。那么,“中国龙”究竟是由何人、在何时、如何生产出来的?“龙”是如何从帝王专属过渡到全民共享的?西方人是怎样看待“中国龙”的?... 借由甲辰龙年的契机,开启寻龙之旅!
1 有用 秀逗君 2024-07-18 14:40:15 山东
在我看来,国内民俗学研究领域,最会讲人话的就是施爱东先生了,岳永逸最差。3、4年前读他的《故事法则》就很喜欢他的研究和讲述方式,当时就想买这本《中国龙的发明》,只是当时版权不在后浪,价格不合适入手。看完了,对中国龙这一形象的研究鞭辟入里,“龙”这种小可爱,就是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一种产物,是被权贵阶级捏在手里的独享玩物而已。关于中国是“沉睡的雄狮”这一说法,我一直觉得挺扯淡,但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看完... 在我看来,国内民俗学研究领域,最会讲人话的就是施爱东先生了,岳永逸最差。3、4年前读他的《故事法则》就很喜欢他的研究和讲述方式,当时就想买这本《中国龙的发明》,只是当时版权不在后浪,价格不合适入手。看完了,对中国龙这一形象的研究鞭辟入里,“龙”这种小可爱,就是时代和社会需要的一种产物,是被权贵阶级捏在手里的独享玩物而已。关于中国是“沉睡的雄狮”这一说法,我一直觉得挺扯淡,但是也说不出个所以然,看完这本书,我能清晰的说出来他为什么扯淡了,首先,断章取义,其次,诉诸名人,最后,社会权贵的需要。另外,闻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论证确实很有意思,充分体现了"雄辩"胜于事实。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