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品方: 上海译文新文本
原作名: Around the World in 80 Books
译者: 宋明炜 等
出版年: 2024-4-30
页数: 596
定价: 118.00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2794621
内容简介 · · · · · ·
一本书就是一个起点
重启我们时代的文学壮游
~~~
★ 哈佛大学教授的80堂文学课
★ 不可错过的各大洲经典之作
★ 精致图文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
“倾心吧,读者,你将心生喜悦。”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是哈佛大学教授大卫•丹穆若什的80堂文学课,借助80部世界文学经典来完成一趟环球旅行。大卫•丹穆若什教授模仿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福格船长,但起点变成了自家书斋,交通工具是书籍,每天凭借一本书带来的灵感,从伦敦出发,途经巴黎、开罗、耶路撒冷、加尔各答、京都、上海、南北美洲,直到再回到伦敦;从伍尔夫、狄更斯、但丁到卡尔维诺、沃莱•索因卡,再到吴承恩、鲁迅、张爱玲、莫言、北岛、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和奥尔加•托尔卡丘克……读者随之探访全球各地,与经典和现代文学对话,也与当地的风土、人物、城市和乡野对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曾说,丹穆若什教授是...
一本书就是一个起点
重启我们时代的文学壮游
~~~
★ 哈佛大学教授的80堂文学课
★ 不可错过的各大洲经典之作
★ 精致图文带来沉浸式阅读体验
~~~
“倾心吧,读者,你将心生喜悦。”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是哈佛大学教授大卫•丹穆若什的80堂文学课,借助80部世界文学经典来完成一趟环球旅行。大卫•丹穆若什教授模仿凡尔纳《八十天环游地球》中的福格船长,但起点变成了自家书斋,交通工具是书籍,每天凭借一本书带来的灵感,从伦敦出发,途经巴黎、开罗、耶路撒冷、加尔各答、京都、上海、南北美洲,直到再回到伦敦;从伍尔夫、狄更斯、但丁到卡尔维诺、沃莱•索因卡,再到吴承恩、鲁迅、张爱玲、莫言、北岛、三岛由纪夫、马尔克斯和奥尔加•托尔卡丘克……读者随之探访全球各地,与经典和现代文学对话,也与当地的风土、人物、城市和乡野对话。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曾说,丹穆若什教授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那个人。《八十本书环游地球》为人类记忆建造了一座纸上宫殿,以危机时刻燃灯前行的人文力量,将读者带向更广阔的世界。
……
丹穆若什教授或许就像老欧洲的文艺复兴人,当文明晦暗不明的时候,他会通过自己思想的燃烧,让思想和艺术的光明延续下去。——宋明炜,韦尔斯利学院教授
丹穆若什包罗万象的故事中暗藏着智慧和机锋。——《西方正典》作者,哈罗德·布鲁姆
如同某种全球定位系统一般,让读者在各大洲的文学里程碑中绘制出一条有意义的道路。——《纽约时报》莉莎·施灵格
丹穆若什为“世界文学”提供了尽可能大的范围——从楔形文字到象形文字,从低地德语到纳瓦特尔语——跨越数千年和十几种语言的旅程。——宋惠慈,耶鲁大学教授
丹穆若什汇集了来自各行各业的各色天才作家。他们既广为人知,也鲜为人知,但都有一个关键的共同点:他们的写作能够将读者带到远近各地,而无需离家。——《史密森尼杂志》詹妮弗·纳勒维奇
作者简介 · · · · · ·
大卫•丹穆若什(David Damrosch)
哈佛大学厄内斯特•伯恩鲍姆比较文学讲席教授、比较文学系主任,哈佛大学世界文学研究所所长,曾在全球五十个国家讲学。他在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方面著述颇丰,代表作包括《什么是世界文学?》《被埋没的书籍》《比较多种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研究》等,编有《朗文世界文学选集》(六卷本)。
土耳其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曾说:“丹穆若什教授是世界上读书最多的那个人。”
目录 · · · · · ·
导言:起航
第一章
伦敦:发明一座城市
1. 弗吉尼亚•伍尔夫《达洛卫夫人》
2. 查尔斯•狄更斯《远大前程》
3. 阿瑟•柯南•道尔《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4. 伍德豪斯《新鲜事儿》
5. 阿诺德•贝内特《莱斯曼台阶》
第二章
巴黎:作家的乐园
6. 马塞尔•普鲁斯特《追忆逝水年华》
7. 朱娜•巴恩斯《夜林》
8. 玛格丽特•杜拉斯《情人》
9. 胡里奥•科塔萨尔《游戏的终结》
10. 乔治•佩雷克《W或童年回忆》
第三章
克拉科夫:奥斯维辛之后
11. 普里莫•莱维《元素周期表》
12. 弗朗茨•卡夫卡《变形记及其他故事》
13. 保罗•策兰《诗选》
14. 切斯瓦夫•米沃什《米沃什诗选和晚年诗集,1931¬—2004》
15.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云游》
第四章
威尼斯—佛罗伦萨:看不见的城市
16. 《马可•波罗游记》
17. 但丁《神曲》
18. 乔万尼•薄伽丘《十日谈》
19. 唐娜•莱昂《从封面来看》
20. 卡尔维诺《看不见的城市》
第五章
开罗—伊斯坦布尔—马斯喀特:故事里的故事
21. 古埃及的情诗
22. 《一千零一夜》
23. 纳吉布•马哈福兹《千夜之夜》
24. 奥尔罕•帕慕克《我的名字叫红》
25. 约哈•阿尔哈西《天体》
第六章
刚果—尼日利亚:(后)殖民相遇
26.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
27. 钦努阿•阿契贝《瓦解》
28. 沃莱•索因卡《死亡与国王的侍从》
29. 乔治•恩加尔《詹巴蒂斯塔•维科:对非洲话语的强暴》
30. 奇玛曼达•恩戈兹•阿迪契《绕颈之物》
第七章
以色列/巴勒斯坦:异乡异客
31. 《摩西五经》
32. 《新约全书》
33. D. A. 米沙尼《失踪的档案》
34. 埃米尔•哈比比《悲观的乐观主义者赛义德的秘密生活》
35. 马哈茂德•达尔维什《蝴蝶的重负》
第八章
德黑兰—设拉子:荒漠玫瑰
36. 玛赞•莎塔碧《我在伊朗长大》
37. 法里德•丁•阿塔尔《鸟儿大会》
38. 《爱的面孔:哈菲兹与设拉子诗人》
39. 迦利布《荒漠玫瑰》
40. 阿迦•沙希德•阿里《今夜请叫我以实玛利》
第九章
加尔各答:重写帝国
41. 拉迪亚德•吉卜林《吉姆》
42.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家庭与世界》
43. 萨尔曼•拉什迪《东方,西方》
44. 迦梨陀娑《沙恭达罗》
45. 茱帕•拉希里《疾病解说者》
第十章
上海—北京:西行旅途
46. 吴承恩《西游记》
47. 鲁迅《阿Q正传》及其他小说
48. 张爱玲《倾城之恋》
49. 莫言《生死疲劳》
50. 北岛《时间的玫瑰》
第十一章
东京—京都:东方之西方
51. 樋口一叶《春叶影下》
52. 紫式部《源氏物语》
53. 松尾芭蕉《奥之细道》
54. 三岛由纪夫《丰饶之海》
55. 詹姆斯•梅里尔《离别之思》
第十二章
巴西—哥伦比亚:乌托邦,恶托邦,异托邦
56. 托马斯•莫尔《乌托邦》
57. 伏尔泰《老实人,或乐观主义》
58. 马查多•德•阿西斯《布拉斯•库巴斯死后的回忆》
59. 克拉丽丝•李斯佩克朵《家庭纽带》
60.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第十三章
墨西哥—危地马拉:教皇的吹箭筒
61. 阿兹特克贵族诗歌
62. 《波波尔•乌》:玛雅人的创世之书
63. 胡安娜•伊内斯修女《作品选》
64.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总统先生》
65. 罗萨里奥•卡斯特利亚诺斯《哀歌》
第十四章
安的列斯群岛:史诗记忆的断片
66. 德里克•沃尔科特《奥麦罗斯》
67. 詹姆斯•乔伊斯《尤利西斯》
68. 简•里斯《藻海无边》
69.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珀涅罗珀记》
70. 朱迪丝•莎兰斯基《岛屿书》
第十五章
巴尔港:荒漠山岛的世界
71. 罗伯特•麦克洛斯基《缅因的早晨》
72. 萨拉•奥恩•朱厄特《尖枞之乡》
73.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哈德良回忆录》
74. 休•洛夫廷《杜立特医生历险记》
75. E.B.怀特《精灵鼠小弟》
第十六章
纽约:移民的大都市
76. 马德琳•英格《时间的折皱》
77. 索尔•斯坦伯格《迷宫》
78. 詹姆斯•鲍德温《土生子札记》
79. 索尔•贝娄《雨王汉德森》
80. J.R.R.托尔金《魔戒》
尾声:第八十一本书
致谢
插图
授权使用文献
注释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十六周 第一天 纽约 马德琳·英格 《时间的皱纹》 还在缅因州时,我已开始通过书籍来体验更广阔的世界了,但在我们搬到纽约后不久,我才第一次遇到了专业的全职作家:她是我父亲的教友富兰克林夫人,但更为人所知的是她的笔名:马德琳·英格(Madeleine L'Engle)。在我们抵达的数月之前,她已出版了《时间的皱纹》(A Wrinkle in Time),并把样书分发给朋友的孩子们;我告诉她有多么喜爱这部作品,以至于读了两遍,她为此感到欣慰。当我和哥哥汤姆开始去一所规模不大的圣公会教区学校念书时,我和她的交情有了进一步发展,她的孩子也在那里上学,她会定期教授我们创意写作课程。 生于纽约的马德琳·英格·坎普是一个害羞而笨拙的女孩,她不太擅长人际交往,在学业方面也很挣扎,这令她见多识广且富有才干的双亲困惑不已(她的母亲是钢琴家,而父亲是海外通讯记者)。这些经历直接被她写进梅格·莫瑞(Meg Murry)这个人物,这位女主人公抱有强烈的自我怀疑,但又不屈不挠。她在写作事业上经历了整整十年的挫折,最终《时间的皱纹》大放异彩,一举获得1963年的纽伯瑞儿童文学奖(Newberry Award,译者按:纽伯瑞奖是儿童文学界最高奖项之一,评奖提名的范围是上一年度出版的英语儿童文学作品),并从那时起成了常年的畅销书。 英格在她二十多岁的时候就已出版了三部自传小说,塑造的都是与家庭和学校格格不入的笨女孩。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76. 马德琳•英格《时间的折皱》 -
《细雨》(The Small Rain)卖得不错,但它的后续作品销量不佳,英格努力地寻求属于自己的写作之路,却一次又一次地被拒稿。1958年,在她四十岁生日之时,英格再次收到了退稿信,她决心彻底放弃写作。但随后她意识到,在她做出决定的同时,就已有了计划,去创作一个关于选择的故事。她回到了自己的书桌前,决定写作一部容纳了所有私人趣味的小说,无论这样的组合多么怪异,亦或可能滞销。 她的这部新创作的手稿似乎注定了要比过去十年的写作失败得更彻底。这部小说突出的元素几乎从未被组合进同一部小说:科幻小说(通过“超时空挪移”进行的太空旅行)、纯粹的幻想(体现于三位天使般的女巫:啥太太、谁太太和哪太太),以及青少年现实主义(梅格的母校里刻薄的女孩,她对左右逢源的运动健将凯文·欧基夫情窦初开,确信他对自己来说有多么的遥不可及)。在这些维度以外还要加上对大众文化的政治批评,以及根深蒂固的基督教神学,随后你就得到了一份严重滞销的手稿。在1960年初完成这部小说后,她被三十家出版社拒稿,最后她把手稿给了约翰·法拉(John Farrar,译者按:约翰·法拉是著名的法拉-斯特劳斯&吉鲁出版社的创办人之一,也即该社简称FSG中的“F”。在战后美国出版业的黄金时代,该社签约的作家曾多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约翰·法拉当时是在一场朋友举办的家庭聚会上遇见了马德琳·英格,对处于创作生涯转折点的英格而言,算是一次幸运的机缘),这位教民来自复活教堂(Church of the Resurrection),恰如其名,英格的创作生涯也得以重生了。 在获得纽伯瑞奖后,英格为《纽约时报》的书评专栏写了一篇文章,她在文中讨论了幻想(fantasy)对年轻人写作的价值: 对一个孩子提出大人所不及的要求通常是可行的……孩子往往能理解让成年人都感到困惑的科学概念。这是因为他可以通过跳跃的想象力来理解,而这是对危险事物知之甚...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76. 马德琳•英格《时间的折皱》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的人也喜欢 · · · · · ·
-
- 阿特伍德写作课 7.5
-
- 阅读《失乐园》 8.9
-
- 积木书 8.6
-
- 都柏林文学四杰 7.8
-
- 小猫和我的战火逃生记 8.2
-
- 巴黎猎书客 8.4
-
- 小说与重复 8.9
-
- 不任性的灵魂 8.4
-
- 我终于读完了卡拉马佐夫兄弟 7.3
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2025年第106本,八十本书环游地球

走马观花看世界 ,贪多嚼不烂

这个世界始终是亮堂的
> 更多书评 10篇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Penguin Press (2021)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Pelican (2022)暂无评分 3人读过
-
Pelican (2021)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 通识/通史:多学科的视野 (🦉的瓦涅密)
- 购书单【1】 (波豆豆)
- 书痴和书和书店还有其他 (苏杉)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24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八十本书环游地球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萧闲斋主人 2024-11-01 22:22:27 浙江
丹教授似乎读过很多书,但解读起来实在是没啥滋味,和流水账差不多
5 有用 vagoyvago 2024-05-04 01:04:00 上海
感觉不如damrosh的另一本《如何阅读世界文学》,这本有些简单了吧。十万册起印挺大胆的~
21 有用 Viking 2024-04-27 22:57:30 北京
刚拿到手,编辑的习惯,先看文前文后,所以几乎不到五分钟就看到“尾声”里的一处问题。529页:《孤独的伦敦人》(同样出版于1954年)。《孤独的伦敦人》应该出版于1956年,这个“同样”也让我迷惑,跟谁同样?跟前文提到的《达洛维夫人》?《达洛维夫人》是1925年出版的啊
1 有用 malingcat 2024-05-22 18:38:23 上海
还行,“八十本书”和“环游地球”这两个关键词灵光闪动。毕竟八十本书有点多,写不了多深。可供文学爱好者走马观花。
3 有用 之暾 2024-05-07 19:42:37 江苏
抄起来书直翻中国部分;更多像是文学通识课吧,休闲翻翻很不错。看作者写中国文学,就像是人在还不到陆地的大海向四周眺望,都是浮在表面与遥不可及;可是看其他国家,又像是站在沙滩上看大海,满是未知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