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清华教授口碑之作,万历十五年之后的东亚新史,一本书读懂东亚五百年
——以全球史视野横观东亚,重建“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中日韩何以成为「东亚」”的曲折进程。
——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作品,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力荐!
★打破偏见、颠覆常识,重新发现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
——清朝没有“停滞”,日本未曾“锁国”?“亚洲”原来是现代人集体发明的另类传统?“中国”的概念竟然晚至清朝才定型!
——东亚和西欧,谁代表文明和胜利,谁代表蒙昧和失败?我们应该指责侵略者不义,还是被侵略者不够“先进”?我们所谓的“共识”,实际只是偏见,其后徘徊的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幽灵。
★以历史回应时代情绪,追寻东亚现代困境的源头
——风口浪尖上的“东亚”:教育内卷、家庭创伤、性别困境、精神内耗……围绕“东亚”展开的舆论话题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是“...
★清华教授口碑之作,万历十五年之后的东亚新史,一本书读懂东亚五百年
——以全球史视野横观东亚,重建“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中日韩何以成为「东亚」”的曲折进程。
——文景历史写作奖十强作品,滨下武志、李伯重、陆扬、罗新、孙歌、杨念群等国内外知名学者力荐!
★打破偏见、颠覆常识,重新发现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
——清朝没有“停滞”,日本未曾“锁国”?“亚洲”原来是现代人集体发明的另类传统?“中国”的概念竟然晚至清朝才定型!
——东亚和西欧,谁代表文明和胜利,谁代表蒙昧和失败?我们应该指责侵略者不义,还是被侵略者不够“先进”?我们所谓的“共识”,实际只是偏见,其后徘徊的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幽灵。
★以历史回应时代情绪,追寻东亚现代困境的源头
——风口浪尖上的“东亚”:教育内卷、家庭创伤、性别困境、精神内耗……围绕“东亚”展开的舆论话题层出不穷:为什么我们是“东亚”?“东亚”对我们又意味着什么?
“探讨东亚‘是什么’,其实就是探讨东亚人群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集体记忆。”——宋念申
★精装焕新封面,增补序言与章节,全面修订文字,收录28幅彩色插图
.
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中国”和“东亚”是晚近才形成的概念,前者在清代逐渐定型,后者则在近130年来才为人熟知。我们身处其中,并自以为熟悉的东亚世界,其实充满了神话与偏见,有待重新发现和认识。
本书书写的就是16世纪以来东亚变迁、动荡、碰撞、发展、互相塑造的历史。从1592的万历朝鲜之役开启东亚现代进程,到当下的东亚转向,学者宋念申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深入历史过程,重述被偏见遮蔽的故事,揭开夹在黑白之间的真实,描绘了一幅名为“东亚”的历史脉络图,讲述五百年来,在今天被称为“东亚”的这片区域,历史是如何展开的。
.
《发现东亚》把以时间与事件为主的各国历史,转变为从东亚空间关系的变化来分析、反思东亚历史。著者引证历史上的“主角”,并构想把他们重新投入当代国际政治的脉络中。如“林则徐在纽约”一节,代表了对东亚的新发现,即从美国视野或全球视野表现东亚的新现代性。著者在重新反思东亚历史的过程中,展示了冷战后历史争论的范式。
——日本历史学家、汉学家 滨下武志
这是一部有新意、有根据、有趣味的“三有”之书,为大众了解我们身处的东亚世界的过去提供了很好的知识。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李伯重
关心中国近现代史的读者,应人手一册。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陆扬
历史是断裂与延续、发明与扬弃、记忆与遗忘的持续过程,宋念申把我们自以为熟悉的“东亚”展示在历史过程中,先使它陌生,再让它重回我们的思想,带着崭新的意义。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罗新
东亚不仅是实体的地理空间,也是流动变化着的人间世界。发现,因此成为进入东亚的入口:本书向我们展示了“发现”的重要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孙歌
本书融合了最新的学界讨论成果与个人思考,对东亚如何进入现代的问题提出了具有特色的看法。不仅在写作上深入浅出,而且搭配了不少的时事与流行文化,不仅能作到雅俗共赏,而且也适合作为大学东亚史课堂的教科书或补充教材。相信读者在读过本书之后,能够对明清以降的东亚局势和演变有概括的了解,而且能为更深入的思考提供准备。
——中正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蔡伟杰
对地理概念的知识考古,也是对历史政治的重新发现和阐释。《发现东亚》实践了这一方法论,在全球史的视野中梳理了中、日、韩成为“东亚”的曲折进程,重构了16世纪以来该地区的冲撞、变革与重组,也凸显了全球史与地域史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自觉地将课堂探究转化为公共史学,思想与写作的展开方式均有一定的爆发力和争辩性。
——文景历史写作奖评委会推荐语
发现东亚的创作者
· · · · · ·
-
宋念申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宋念申,现任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教授、历史系教授。著有Making Borders in Modern East Asia: The Tumen River Demarcation, 1881–1919(剑桥大学出版社,2018)和《发现东亚》,关注全球及区域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边疆及民族等。
目录 · · · · · ·
前 言
第一章 解题:何为东亚
亚洲反题
中国不是 China,日本不是 Japan
浪漫化亚洲·最后的武士
文献、考古与传说
平原、草原和海洋
第二章 朝鲜之战:开启东亚现代的“世界大战”
下克上:丰臣的抱负
礼制天下:明朝与朝鲜的内忧外患
东亚“国际关系”的记忆节点
战和之间:历史记忆与宗藩政治文化
第三章 满洲崛起:多元国家的塑成
边缘异动:满洲作为多边边疆
建构大清:皇太极的多元帝国
“满”与“旗”:族、籍之间
“夷”在东亚:异族与正统
第四章 新天下秩序:新的“中华”、新的天下
礼部“外交”:“朝贡”作为权力和文化
内亚帝国:满蒙藏政治 / 信仰共同体
清俄碰撞:欧亚相遇中重塑“中国”
“中华”失焦的“天下”
第五章 耶稣会士:欧亚的现代相遇
画师·臣子·教士:郎世宁的使命
逃犯与圣徒:东亚遇上天主教
耶稣会的成功学
利玛窦规矩
逆转之夜:日本天主教的毁灭
隐匿的基督徒
门外人议屋内事:中西交流之殇
北堂的不速之客:天主教在晚期朝鲜
“锁国”神话的背后
第六章 早期全球化:东亚的重要角色
白的银,黑的人
茶在西方,烟在东方
海禁时代的东亚之海
美利坚的广州:喧嚣的口岸
作为象征的马戛尔尼使团
第七章 其命维新:东亚现代思想的兴起
思想契机:姜沆与朱舜水
江南风格与江户浮世
重建道统:清学的逻辑
再造日本:江户思想之激荡
经世:实学在东亚
第八章 文明与野蛮:殖民“现代性”入侵
林则徐在纽约:毒品·战争·“现代”
黑船上的陌生人:日美相遇
从“天下”到“区域”:东亚秩序的重组
“体”“用”之间:“文明开化”下的东方
第九章 民族国家、亚洲主义与国际
种族进化:殖民与抵抗的逻辑
合法与非法的亚洲
黑龙会的朋友们:1912 年的“亚洲”想象
脱亚自救:转折 1919
建设与失序:步入“现代时间”的东亚
第十章 从二战到冷战
用什么“超克近代”?
从长崎到密苏里号:日本的战败
内战,冷战,热战
作为第三世界的“亚洲”
从“东亚奇迹”到“亚洲价值”
结语:如何记忆东亚现代
部分参考文献
修订版后记
· · · · · · (收起)
喜欢读"发现东亚"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发现东亚"的人也喜欢 · · · · · ·
发现东亚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5 条 )
> 更多书评 65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新星出版社 (2018)8.0分 1869人读过
-
聯經 (2019)8.8分 57人读过
-
香港中和出版有限公司 (2019)暂无评分 9人读过
-
역사비평사 (2020)暂无评分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东亚史 (重忆小窗纱)
- 中西方大历史 (皇甫杰)
- 新经典2024 (新经典)
- 【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 】2024 (普照)
- 四渡集 (杭之)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255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发现东亚的评论:
feed: rss 2.0
10 有用 历史理性 2024-06-02 03:46:02 吉林
本书无疑已经成为近年涌现的一本经典的普及读物。尽管本书以17世纪以来的东亚为主题,但其着眼点其实是放在“早期现代性”上,论述壬辰战争、明清鼎革之后东亚早期现代性的形成,其内部的繁荣与活力,以及东亚早期现代性与早期全球化的深刻联系,从而批判将“东”与“西”、“文明”与“野蛮”相对立的殖民主义史观。不过,作者在把握东亚“近代”时,似乎执着于“现代性=殖民现代性”的单一现代性逻辑,虽然作者作者高扬中国革... 本书无疑已经成为近年涌现的一本经典的普及读物。尽管本书以17世纪以来的东亚为主题,但其着眼点其实是放在“早期现代性”上,论述壬辰战争、明清鼎革之后东亚早期现代性的形成,其内部的繁荣与活力,以及东亚早期现代性与早期全球化的深刻联系,从而批判将“东”与“西”、“文明”与“野蛮”相对立的殖民主义史观。不过,作者在把握东亚“近代”时,似乎执着于“现代性=殖民现代性”的单一现代性逻辑,虽然作者作者高扬中国革命的反殖意义,但似乎并不十分认同中国革命形成过程中通过拥抱现代性来形成反帝反殖的主体的历史逻辑,而更赞赏近年来的全球大国化动向是一种向固有的早期现代性状况的回归。我觉得这种论述逻辑多少体现了作者所依据的北美后殖民主义东亚研究的某些偏见,但并不是如一些批评所说只是为了迎合所谓“政治正确”。 (展开)
16 有用 琥珀工作室 2024-05-15 13:27:46 北京
探讨东亚“是什么”,其实就是探讨东亚人群的某种具有代表性的集体记忆。——宋念申
1 有用 愧史氏 2024-08-25 11:16:46 中国香港
信息密度蛮高的……似乎很久没有读过将宏大叙事和历史细节结合、同时自成一家的书了
11 有用 頨譞 2024-05-17 11:18:36 北京
重读《发现东亚》,宋念申老师的修订版代序已将个中真意道尽,欧洲人无法解释的东亚,就轮到东亚人自己解释,以多元现代化(性)反一切欧洲中心主义范式,从理论方法到思维方式,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殖民现代性”。新清史“发现”的内亚帝国其实可以继续向前推至隋唐甚至北朝,而近现代全球史中的东亚也从未遗世独立,充其量被“边缘”,老生常谈的欧洲史“中西相遇”之外,在美洲史中还扮演意想不到的关键角色,有力挑战了费正清... 重读《发现东亚》,宋念申老师的修订版代序已将个中真意道尽,欧洲人无法解释的东亚,就轮到东亚人自己解释,以多元现代化(性)反一切欧洲中心主义范式,从理论方法到思维方式,旗帜鲜明地反对所谓“殖民现代性”。新清史“发现”的内亚帝国其实可以继续向前推至隋唐甚至北朝,而近现代全球史中的东亚也从未遗世独立,充其量被“边缘”,老生常谈的欧洲史“中西相遇”之外,在美洲史中还扮演意想不到的关键角色,有力挑战了费正清的“冲击-回应”理论。多年来东亚研究始终因为国际政治的现实问题居于焦点位置,但哪怕是亚洲概念本身都是舶来品,所指称的东亚在前范式时代就已经是一个有机整体,中国史事实上应该成为一种区域史才会更加完整。 (展开)
3 有用 皓水 2024-06-16 11:17:34 上海
最早在澎湃连载时断断续续读过,老版看到云中上师推荐也很早就入手了,可惜一直没有系统读完。这次修订版出来终于下定决心一鼓作气读完。感觉最大的优点应该就是视角新颖、知识点密集。不长的篇幅横扫了东亚(主要是中日韩)五百年的历史,且融合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一些论断也非常精彩,比如当今如果要想应对东亚以及中国的许多问题,必须考量形成问题的全球性根源以及历史纵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关怀。不过要说缺点也比较明... 最早在澎湃连载时断断续续读过,老版看到云中上师推荐也很早就入手了,可惜一直没有系统读完。这次修订版出来终于下定决心一鼓作气读完。感觉最大的优点应该就是视角新颖、知识点密集。不长的篇幅横扫了东亚(主要是中日韩)五百年的历史,且融合了许多最新的研究成果。一些论断也非常精彩,比如当今如果要想应对东亚以及中国的许多问题,必须考量形成问题的全球性根源以及历史纵深,很好的体现了作者的关怀。不过要说缺点也比较明显,比如作为普及著作,学术用词还是偏多 ,目录结构也可以再做优化。同时,修订版虽然补充了参考文献,但如果一些关键性论断缺乏脚注总感觉有点难以服人。另外内容方面,全书前半部分很精彩,但总感觉有点刻意树立一个稻草人为批判而批判。至于后半部分,越到当代有些结论就越有点难评了,懂的都懂,不展开了。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