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赵克生作序,徐泓、林素英、罗冬阳、彭勇、解扬、丁修真联袂推荐!
📣全面解读“大礼议”,看少年嘉靖如何步步筹谋,将皇权推至巅峰
————————
【编辑推荐】
⭐一部嘉靖皇帝的成长史
看少年嘉靖如何抗衡群臣,为生父“称宗祔庙”,并步步筹谋,掌控朝政,将明朝皇权推至顶 峰。
⭐一部明朝政治史
震动朝堂24年的“大礼议”事件,180多位文臣或死或伤的左顺门血案,严嵩、夏言、杨廷和、张璁等人相互倾轧……充分呈现权力、制度、文化三者间的互动关系,解读明中晚期政治为何日渐衰败。
⭐一部条分缕析的礼学史
从嘉靖皇帝应否改称父母之辩,到立世室之辩、天地分祀之辩,再到宗庙制度变更,逐步展现礼法之于权力结构塑造和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
【内容简介】
正德帝身后无子,由兴藩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嘉靖帝,文武百官请其入继大宗,作为嗣子,改认堂伯弘治帝为...
📣赵克生作序,徐泓、林素英、罗冬阳、彭勇、解扬、丁修真联袂推荐!
📣全面解读“大礼议”,看少年嘉靖如何步步筹谋,将皇权推至巅峰
————————
【编辑推荐】
⭐一部嘉靖皇帝的成长史
看少年嘉靖如何抗衡群臣,为生父“称宗祔庙”,并步步筹谋,掌控朝政,将明朝皇权推至顶 峰。
⭐一部明朝政治史
震动朝堂24年的“大礼议”事件,180多位文臣或死或伤的左顺门血案,严嵩、夏言、杨廷和、张璁等人相互倾轧……充分呈现权力、制度、文化三者间的互动关系,解读明中晚期政治为何日渐衰败。
⭐一部条分缕析的礼学史
从嘉靖皇帝应否改称父母之辩,到立世室之辩、天地分祀之辩,再到宗庙制度变更,逐步展现礼法之于权力结构塑造和国家政治文化的重要性。
————————
【内容简介】
正德帝身后无子,由兴藩世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嘉靖帝,文武百官请其入继大宗,作为嗣子,改认堂伯弘治帝为父,而称生父为叔,自此引发震动朝堂长达二十四年的“大礼议”。
为追尊其生父母,嘉靖帝不惜以武力镇压伏阙抗议的言官群体,导致左顺门血案;编纂《明伦大典》,构建皇权正当性的理论文本;编造罪名以阻塞言路,扼杀士人“为王者师”的政治理想;不断变更国家礼法,名为“恢复祖制”,实为提高生父的政治地位,巩固自身皇权;又为操控群臣,大张阁权,几易首辅,朝廷政治风气日下,为党争愈演愈烈创造了条件。
本书通过“大礼议”事件,研究明代嘉靖朝政治文化之异变,尤其是围绕嘉靖帝生父朱祐杬神主入祔太庙的问题,嘉靖君臣唇枪舌剑,博弈多年,最后嘉靖帝如愿将生父称宗祔庙,也达成了皇权重塑、小宗变大宗的目的。但嘉靖帝却动摇了以“礼”为主的政治文化体系,皇权私化,名分礼秩混乱,导致了明中叶政治动荡、君臣冲突、社会失序的危机,乃至晚明政治秩序逐步崩溃瓦解。
————————
【名家推荐】
嘉靖皇帝一般被认为是个和万历皇帝一样,十多年不上朝的昏庸君主。其实嘉靖皇帝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他是个从遥远的湖北,只身入主北京紫禁城的十五岁少年,欲掀起为尊崇父亲的“大礼议”,一步一步地突破朝廷上巨猾老臣的管控,获得最后的胜利,为其父“称宗祔庙”。进一步,又对明朝自洪武帝创制的礼制,推动大改革,以重塑皇权。将明太祖独创的天地合祀,改回天坛、地坛分祀;将继太祖之后的明“太宗”,提升为与太祖并列的“成祖”;降杀孔子与孔庙的道统地位,将孔夫子兼具道统与政统地位的“文宣王”称号去掉,改为只是“至圣先师”的道统地位,改大成殿为先师殿,大成门为庙门,增建祭祀孔子之父的启圣祠,以分散孔子的至圣地位;并且在国子监增建敬一亭,为嘉靖帝对经书批注的圣训树碑。彰显帝王不但掌握制礼作乐至高无上的皇权,而且是掌握诠释经典权力的大师;其专制独裁,更胜太祖,将明朝皇权推到最高峰。尤淑君教授的《大礼议:嘉靖帝的礼制改革与皇权重塑》,充分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完整论述其历史过程及关键,尤其对大礼议的政治文化面相,颇有独到的论述。尤其附录《大礼议编年表》,方便读者理解这一历史事件本末,更是大礼议过去相关论著所无。
——徐泓(台湾暨南国际大学荣誉教授)
明代“大礼议”事件虽始于嘉靖帝有关继统与继嗣的情理之争,其影响则是透过礼制的改革,促使皇权更为独大而专制。尤君有鉴于此,故而广为搜罗史料,参酌前贤之说以客观分析其来龙去脉,且将主力放在复杂的公私/名分之分辨与礼制改革/政治文化的两条主线,以讨论该事件的政治文化意义。附录二的《大礼议编年表》,更具有重要的征信价值。谨在此郑重推荐本书。
——林素英(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这是一部有思想深度的著作,将“大礼议”这一久为学界瞩目的课题,置于时间的变焦镜头下观察,揭示其久远的礼秩文明传统和明代自身的义起和变迁;复置于空间的变焦镜头下细研,分析其文本、思想、话语、权力行为的多重结构和互塑,重述其过程,烛照其动因,阐明其利弊,充满了对传统政治文化富有启发性的新思考。
——罗冬阳(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教授)
对明朝政治局势重大转变的探讨,“大礼议”是一个很好的抓手,许多学者都有关注。本书抓住《明伦大典》的编纂,分析大礼议过程中嘉靖皇帝是如何把皇权、人情与典制结合在一起,重构政治权力、经典诠释和国家礼制三者之间内在关系的。嘉靖皇帝取得“大礼议”的胜利,意味着传统的政治权力和名分礼秩关系的瓦解,也意味着政治秩序和政治文化随之改变,明朝国家政治权力(如内阁、军事、财政等)的运作由此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关注明朝历史的重大变革,就不能不关注本书对嘉靖“大礼议”的精彩解读。
——彭勇(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本书研究嘉靖朝议礼改制问题,详究细节、体味人事、再现史局,还原编纂《明伦大典》的波澜,勾勒议礼新贵的起伏,揣摩伏阙朝臣的心态,揭橥诠释经典与申诉政见的依存关系。读后,不惟明了一朝一事,亦能鸟瞰有明一代。
——解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该书的主要贡献,一是通过对代表性史料的排比,分析嘉靖朝“议礼派”如何“制造”议礼,进而影响后人认见;二是梳理嘉靖朝礼制改革内在逻辑关系,揭示嘉靖帝如何层层推进,重塑明朝宗统;三是在明朝政治文化的整体框架中解读“大礼议”事件,向读者展示了权力、制度、文化三者间的互动关系。是书持论中和,长于叙事,主要内容虽成形于十数年前的硕士论文,但其中的研究方法与观点于今仍有不少值得借鉴之处。
——丁修真(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大礼议》涉及的问题重大,头绪繁多,要围绕主题把相关问题熔于一炉,条分缕析,论述严谨,确实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有人说,礼学向称难治,研治礼学,须有老吏断案的精审和识断。一个青年学者面对浩渺的文献和众多时贤的成果,毅然以东流注海一往无前的精神完成这部厚重的著作,值得赞赏。
——赵克生(海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大礼议的创作者
· · · · · ·
-
尤淑君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尤淑君,浙江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浙江大学仲英青年学者、浙江省之江青年社科学者,已出版《清此:清朝的社会与文化》《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的变化》等著作,主持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获得浙江省高等教学竞赛优秀奖与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 · · · · ·
一、研究动机 / 1
二、文献综述 / 5
三、章节安排 / 23
第一章 “大礼议”肇因、经过及结果 / 28
一、外藩入继 / 29
二、继嗣继统之争 / 42
三、左顺门事件 / 73
小结 / 88
第二章 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 / 94
一、从《献皇帝实录》到《明伦大典》的编纂过程 / 97
二、《明伦大典》内容释义 / 115
三、《明伦大典》修纂意义 / 148
小结 / 167
第三章 礼制更定的政治文化意义 / 172
一、显陵改制,建立世庙 / 175
二、分祀天地,改定郊礼 / 183
三、庙制变异,分建九庙 / 202
四、明堂复古,献皇称宗 / 222
五、庙制底定,睿宗祔庙 / 235
六、礼制与政治的关系 / 253
小结 / 273
第四章 从大礼议看嘉靖朝政治文化 / 277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生态 / 279
二、公与私之间:名分的意义 / 295
三、首辅难为:从杨廷和到严嵩 / 312
四、从道不从君:言官的道德危机 / 364
小结 / 380
结 论 / 384
附录一:明代诸帝世系表 / 392
附录二:大礼议编年表 / 396
征引书目 / 476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或许可以大胆推测,嘉靖皇帝之所以屡屡宣传自己继承君统的正当性,正因为其政权正当性不足以让士人信服,如同拉斯韦尔(Harold D. Lasswell)所说:“一个基础稳固的意识形态…...并不会从事大量有计划的宣传,以求自保......当人们开始思考要以什么方法和工具来说服百姓时,百姓的信心已然凋萎。”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二、公与私之间:名分的意义 / 295 -
明太祖废中书省,代表宰相制废除,中央政制为之一变,六部尚书是官僚体系的最高长官。内阁大学士本是皇帝处理政事的私人顾问,秩位不高,仅正五品,却有票拟诏书之权,得出纳王命、审查奏章、决定政策。积时既久,渐成皇帝与众臣沟通的枢纽,同时分侵六部尚书的议事权,六部仅负行政责任。然而,首辅之秩位甚卑,必须兼尚书衔,方能提升威望,从来不是真正的宰相。一旦内阁与六部发生争执,六部可站在法理的角度,批评首辅越级揽权,是为权臣,无大臣之体。首辅的执政地位,难获朝野一致的承认。首辅的职位与职权既不相符,职权与职责又无直接关系,却成为政事的总枢纽。这种不合理的制度,实难得到合理的结果。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三、首辅难为:从杨廷和到严嵩 / 312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大礼议"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大礼议"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太平天国的历史和思想 8.3
-
- 纷纭万端 9.4
-
- 明代国家权力结构及运行机制 8.9
-
- 南北之争与晚清政局 7.9
-
- 走进明朝 9.0
-
- 清承明制 8.2
-
- 宋朝的祛魅 7.4
-
- 原道 8.9
-
-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8.0
-
- 南宋朝野论王安石与新法 8.4
大礼议的书评 · · · · · · ( 全部 85 条 )
> 更多书评 85篇
论坛 · · · · · ·
知网上搜作者的论文,发现作者的研究跨界十分惊人 | 来自汪达尔人 | 2025-04-18 09:25:39 | |
大家这版有修订吗? | 来自往事如逝水 | 10 回应 | 2025-01-10 09:44:4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 (2006)8.4分 6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中国礼俗史』研究专题【2】 (南池子)
- 拟填坑备忘 (瑶溪隐)
- 书单|万有引力书目 (万有引力)
- 国家:制度、历史与文化 (🦉的瓦涅密)
- 读书破万卷 (正颐Vicky)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421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大礼议的评论:
feed: rss 2.0
4 有用 橙子_有妖气 2024-12-30 08:51:47 北京
已长评,画面感极强的一次历史阅读,就像做一个辩论会的裁判一样,只是我读着读着个人已经完全偏向“人情论”。很多时候我们的礼很“麻烦”,但那也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财产,读礼,知礼,用礼,博学。
3 有用 蓮花去國一千年 2025-01-14 00:51:39 天津
初读硕论版时阅读体验相当惊艳,过了几年再看,此书最大贡献是把握住了研究政治文化的一个很好的抓手,但处理得还是不够精细以致结论有些潦草。总之,可称奠基性的研究。
17 有用 碑亭巷雜貨鋪. 2024-12-22 12:44:14 河南
神聖消解,皇權私化。
4 有用 北纬67度3分 2025-01-15 12:16:15 江苏
本书史料极为扎实,持论公允,精细利落可称大家,编年体叙事,立体式写法,四章结构层层递进直奔主线,透视皇权、士权之间利益和权力的迭代、更新与纠葛,从而折射出历史事件背后错综复杂的政治色彩。
38 有用 中世与近世之间 2024-12-16 22:39:33 浙江
可以作为本世纪初政治文化史的尝试,与邓小南书均初版于06年,但本书竟然是作者的硕论,就此点而言值五星。通读本书,又是黄宗羲“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的注解,废除宰相的结果是,皇帝不得不通过内阁作为与官僚体系的缓冲,避免政治失序的危机。然而内阁的非法理性存在,使其无法摆脱皇帝私臣之嫌,公私两难的首辅唯有靠近皇权方能稳固其位,故终究无法与官僚体系建立起和谐的联系,进而开启频繁的党争。此为嘉靖朝... 可以作为本世纪初政治文化史的尝试,与邓小南书均初版于06年,但本书竟然是作者的硕论,就此点而言值五星。通读本书,又是黄宗羲“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的注解,废除宰相的结果是,皇帝不得不通过内阁作为与官僚体系的缓冲,避免政治失序的危机。然而内阁的非法理性存在,使其无法摆脱皇帝私臣之嫌,公私两难的首辅唯有靠近皇权方能稳固其位,故终究无法与官僚体系建立起和谐的联系,进而开启频繁的党争。此为嘉靖朝内阁权力扩张的要因及其结局。作者指出传统政治文化的基础是名分秩序,然而大礼议事件及嘉靖朝的礼制改革,却将其彻底动摇,皇帝任性的结果虽然重塑了皇权,却破坏了礼法,开启了皇权私化,因私害公,使得原本国家体制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失调,明后期党争与宦官专权均源于此,真可谓皇帝胜利国家失败。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