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
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
什么是“苏北”,“苏北人”又是谁?
他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知名海外中国研究学者韩起澜教授的代表作品,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韩起澜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 丰富的历史细节,记录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历经磨难的群体,“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
🟢“苏北”的范围有多大?究竟是谁界定了“苏北人”?他们为何前往上海,又何以遭受长久的偏见?面对偏见,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学者韩起澜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具宏观的族群理论和微观的社会考察,分析苏北人作为族群的历史及其自身的族群认同,解答“苏北人”称谓背后的诸多谜团。
🟢真实记录苏北人的生活百态。无论是故纸堆里的历史文献,还是生动的口述访谈,如拼图般补全苏北人在上...
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
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
什么是“苏北”,“苏北人”又是谁?
他们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
🟢知名海外中国研究学者韩起澜教授的代表作品,探究族群边界与文化认同的经典之作,近代以来上海苏北人群体的全景呈现。韩起澜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 丰富的历史细节,记录一段被遗忘的历史,一个历经磨难的群体,“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
🟢“苏北”的范围有多大?究竟是谁界定了“苏北人”?他们为何前往上海,又何以遭受长久的偏见?面对偏见,他们会有怎样的反应?学者韩起澜综合运用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兼具宏观的族群理论和微观的社会考察,分析苏北人作为族群的历史及其自身的族群认同,解答“苏北人”称谓背后的诸多谜团。
🟢真实记录苏北人的生活百态。无论是故纸堆里的历史文献,还是生动的口述访谈,如拼图般补全苏北人在上海的生活图景。一本描述扬州风景的书,为何引来扬州人的抗议?家园不保,棚户居民将如何面对?面对“通敌”指控,苏北人会怎样反击?为何一说自己是苏北人,找对象就成了难题?从方言、饮食、穿着、居所,到地方戏、同乡会、职业、婚姻……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历史细节,记录耐人寻味的来沪苏北人往事。
🟢知名学者李天纲、苏智良,知名文史作家张明扬、资深书评人维舟诚挚推荐!“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
【内容简介】
近代以来,苏北人成为上海社会中的重要群体,他们在这座城市中努力生存,却备受争议。一个人的原籍为何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基于丰富的史料,美国历史学者韩起澜以上海苏北人为研究对象,从其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苏北人的印象与记忆切入,试图揭示其身份、偏见和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阐述作为族群的苏北人是如何在近现代上海的社会历史情境中被反复建构和延续的。苏北既是现实存在的社会类别,又是社会建构的类别,从原籍的角度寻迹其历史,才能理解族群本身。尽管苏北人所受的偏见已逐渐消失在时代浪潮中,但其产生的根源,仍然值得我们深思。
【著者简介】
韩起澜(1953—2023)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性别、比较劳工史、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口述历史。曾获1986—1987年度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代表作有《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等。
【译者简介】
卢明华(1938—2024)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译有《美国史:1933—1973》《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等。
【各界评价】
大都市内部的族群问题值得关注,只因为它是真实存在(过)的。本书的研究方法是建立叙述,增进理解,旨在消除偏见,促进融合。我曾参与和见证韩起澜教授的上海苏北人研究,其作品堪称范本!她和其他几位学者一起,构成了海外“上海学”的主力,值得钦佩!
——李天纲(复旦大学教授)
美国学者韩起澜从地理、方言、习俗、文化等角度,完整诠释了何谓“苏北”和“苏北人”,讨论苏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行为特征,并就上海人歧视苏北人的原因和程度,提供了精彩的、令人信服的史料和案例,引起我们的兴趣,更促进了我们的深思。
——苏智良(上海师范大学教授)
什么是“苏北”,什么又是“江北”?带着这样的问题意识,韩起澜深入挖掘上海苏北人群体,探讨其作为一个族群的建构过程、面对歧视的抗争经历,以及在上海城市化、工业化和迁徙浪潮中的历史阵痛。看完这本书,我可以坦然面对自己的苏北人身份了。
——张明扬(知名文史作家)
看似“天生”的群体身份,实质上也是被建构起来的。既然苏北人的形成是特殊经历的结果,那也可能逐渐消亡。小群体的成员竭力摆脱原本被污名化的身份标签,通过模仿、隐匿、伪造、通婚等各种方式实现向上流动,融入大群体。可以说,这是一段隐秘的历史。
——维舟(资深书评人)
苏北人在上海的创作者
· · · · · ·
作者简介 · · · · · ·
韩起澜(1953—2023)
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博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历史系教授。主要研究中国近代史上的性别、比较劳工史、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主义和口述历史。曾获1986—1987年度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奖,代表作有《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姐妹们与陌生人:上海棉纱厂女工,1919—1949》等。
译者简介:
卢明华(1938—2024)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译有《美国史:1933—1973》《社会科学百科全书》等。
目录 · · · · · ·
前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二章 寻觅苏北
苏北:其地
苏北:其理念
第三章 从移民变为族群
从苏北到江南
上海的客民
棚户区的斗争
争夺的领域:争夺上海文化
第四章 族群因素的作用:上海劳工市场中的苏北人
上海劳工市场的地区性质
籍贯等级结构的根源
第五章 有争议的族群:苏北人的自我认同
同乡会
自我认同
第六章偏见政治
“江北通敌者”
苏北人的团结
第七章 无形的不平等:1949年后上海的苏北人
当代上海的傲慢与偏见
不平等的结构
第八章 籍贯的族群含义
参考文献
索引
· · · · · · (收起)
喜欢读"苏北人在上海"的人也喜欢 · · · · · ·
苏北人在上海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1 条 )
苏北人来沪的第二次短暂高潮
《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基础知识点梳理
读《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一个世纪的歧视史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上海这地方,解放前被日本人称为“魔都”。这几年随着日本动画的文化传播,“魔都”这个词又火了起来。关于魔都的魔性,之前读过一个段子,说“历史课上,老师说民国很乱,我站起来说:是你不懂民国。十里洋场,风花雪月,民国意味着惊心动魄的爱情,每个女孩子都能遇见自己的... (展开)> 更多书评 21篇
论坛 · · · · · ·
P13:这句话没有人觉得别扭吗? | 来自欧尼酱 | 3 回应 | 2024-11-18 12:50:37 |
2004版和2024版有啥区别? | 来自Mcmanaman | 1 回应 | 2024-11-14 15:21:5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2)8.9分 28人读过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4)8.1分 728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2024年购书目录 (思郁)
- 书单|【新书过眼录·中国大陆】2024(续) (普照)
- SP猪式会社员工读物(2024年版) (天蝎小猪)
- , (Nomad)
- 满族与清帝国史 (安迪合罕大皇帝)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460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苏北人在上海的评论:
feed: rss 2.0
3 有用 锦衣夜行 2024-11-18 09:17:24 上海
感觉现在的安徽人扛过了苏北人的大旗
5 有用 威尼斯男人 2024-11-01 14:39:11 江苏
书中,韩起澜首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为何一个人的原籍会引来众多讨论?“苏北人”的称谓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这一问题触及了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揭示了社会建构在族群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上海苏北人的生活、工作、习惯以及他者对他们的印象与记忆,韩起澜逐渐揭开了“苏北人”这一群体在上海的存在状态及背后的原因。
51 有用 Lurgee 2024-09-06 16:50:17 上海
subo lives matter.(多年前的阅读补标 想说对subo银的经济研究 不如费孝通的那本来得细致入微)
11 有用 生命不息厄苏拉 2024-07-04 21:14:53 上海
Subo那个评论太搞了哈哈哈!现在内环内很多Subo聚集的老公房,为什么我知道因为我不小心闯入了,现在赶紧退出了。
5 有用 kusuriii 2024-10-19 18:52:46 上海
“苏北人在苏北的时候不叫苏北人,在上海才叫苏北人”有道理
0 有用 欢乐分裂 2024-11-21 12:54:29 上海
「苏北」的概念并非基于地理划分,不是意识形态区隔,也非纯然社会关系群体,不因种族、宗教、国籍而区分,是一个“复合名词”——是在特定历史情景下,在上海或者其他类似的移民城市中由籍贯构筑的社会等级结构;“苏北人不是在苏北的人,而是在上海成为苏北人。” 精准概括本书核心——“身份只是在特定地方背景和历史背景下同其他身份的关系与区别中形成的。”“苏北人”是在上海被构建的,读完此书或许会明白江苏何以如此散... 「苏北」的概念并非基于地理划分,不是意识形态区隔,也非纯然社会关系群体,不因种族、宗教、国籍而区分,是一个“复合名词”——是在特定历史情景下,在上海或者其他类似的移民城市中由籍贯构筑的社会等级结构;“苏北人不是在苏北的人,而是在上海成为苏北人。” 精准概括本书核心——“身份只是在特定地方背景和历史背景下同其他身份的关系与区别中形成的。”“苏北人”是在上海被构建的,读完此书或许会明白江苏何以如此散装。 为方便理解,作者引用西方族群概念作为类比,并探讨了形成这一观念的来源——海运成熟,上海崛起,苏北地区洪荒泛滥离乡来沪,多从事底层工作,租界加剧分化,内部凝聚力弱,部分投日嫌疑加深污名化;涉及城市文化史的考察,非常有意义而有趣的选题,作为曾祖辈来沪的正宗subo佬后代读来异常亲切。 (展开)
0 有用 DerSteppenwolf 2024-11-21 11:22:55 湖北
在当时的年代作者写出这样深见的书值得一看。其实不止是在上海的苏北人因为口音、老乡和整个族群遭到“冷眼”,相比之下方言单独代表的意味可能更深些:“洒洒侬”和“谢谢你哈”一出口,谁都知道地域歧视、资源配置、人均收入、房子价格等等这些事了。
0 有用 甘草披萨 2024-11-20 22:47:56 上海
确实不见得都同意作者观点,然而阅读过程趣味性十足,久违的与群友、与家中老人“共读”的感觉,一起重新了解、确认苏北人的历史和老上海的历史,一起在历史的缝隙中重新挖掘与现实相连的各种有趣、笑喷的细节梗,被建构的、只存在于上海的“苏北”概念,在建构苏北人的过程中,脱离上海语境的“苏北人”是不存在的,反过来细想,脱离苏北人语境的单一“上海人”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可以说是苏北人江南人等无数迁徙而来的人群共同构... 确实不见得都同意作者观点,然而阅读过程趣味性十足,久违的与群友、与家中老人“共读”的感觉,一起重新了解、确认苏北人的历史和老上海的历史,一起在历史的缝隙中重新挖掘与现实相连的各种有趣、笑喷的细节梗,被建构的、只存在于上海的“苏北”概念,在建构苏北人的过程中,脱离上海语境的“苏北人”是不存在的,反过来细想,脱离苏北人语境的单一“上海人”本身也是不存在的,可以说是苏北人江南人等无数迁徙而来的人群共同构成了上海人,甚至可以更加简略的概括:苏北人就是上海人,评论里不止一人说起的“阿拉刚波宁”又戏谑又是事实;更倾向于普遍典型的地域歧视现象,屡遭水患背井离乡,在大城市脏活累活苦苦挣扎,江北人遭遇确实不公平,当然现在基本已经只是“梗”了(扬州人松了一口气),谁还不会说几句江北话呢,“拉块”怎么难听了好亲切 (展开)
0 有用 弘舟 2024-11-20 13:15:40 江苏
The Mystery of Subo
0 有用 MoU 2024-11-20 12:38:03 四川
emmmm...啰里啰嗦的局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