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阿富汗的书评 (46)
世界再坏 仍旧不怕——《陌生的阿富汗》编辑手记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 9月末某晚回到家,看见门前摆着一包样书。我把书拿进屋,凝神看了几秒,拍了张照片,仿佛老农面对秋收后的一堆粮食,劳作中不足为人道的种种酸涩辛辣,此时已被丰收的喜悦替代。做编辑这么久,有过疲惫倦怠,也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仔细想想似乎也很难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工作了... (展开)“阿富汗是谁的阿富汗”
前言:近日,阿富汗因塔利班夺得政权而再次成为国际新闻的头条。一夜之间,这个国家似乎被无数目光“热情”地关注了起来。在这里,忍不住再次推荐这本出版于2005年的《陌生的阿富汗》。至今为止,旅行类图书中,它仍稳居我心中前五位。个中缘由,曾在一篇写于18年的小文中有所...
(展开)
从“局外人”到“局内人”的写作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政治意义上,“阿富汗”这三个字常常关乎战争、贫穷、饥饿和死亡,这些符号已经成为了全球媒体讲述阿富汗的惯常方式。 然而,班卓却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叙事路径,她不聚焦于政治与苦难,而是通过细腻的观察与人性的捕捉,只讲述关于阿富汗人的故事。 它是一个没有籍贯的国... (展开)不如我们重新认识下阿富汗 | 在已知的废墟与未知的洁净之间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好像无数次在茫茫人海中与班卓擦身而过:在她乘车从伊斯兰堡前往白沙瓦时,我就坐在班车的后面,一样看着傍晚的夕阳照在公路无止境的铁丝网上;当她再次回到阿里小旅馆时,我刚刚被拒绝入住,告知没有一个房间可以提供给一位单身女性,皱着眉头,背着书包... (展开)「 大人物是灯笼,小人物是油烛。大人物是闪光灯,小人物是地铁站。」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真好啊,2005年的初版没想到20年之后还能重印再版。 副标题是“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没错,恰如此句,本书正是关于一位中国女性独自背包上路去往巴基斯坦、阿富汗,探寻自我,叩问世界的旅行经历见闻和所感。 书里每个章节结尾都会让我莫名“咯噔”一下又一下。从陌生的陌生... (展开)《陌生的阿富汗》书评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陌生的阿富汗》,是由作家班卓所写的一本阿富汗游记。 班卓来到阿富汗算是一个偶然。 出发前,她原本在伊斯兰堡的伊朗大使馆,等待伊朗的签证。等待的时间非常漫长,她便和身边坐着的两个阿富汗人交谈了起来。这场率性而为的交流,让班卓萌发了去阿富汗走走的念头。 作为一名... (展开)这本书是女性出发的意义
这是让人感到震撼、难过,引起无数共鸣,勾起很多回忆的女性的游记。 让我一直想赞叹的,在信息检索并不便利、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班卓独自前往这些国家旅行的勇气,是干脆利落又鲜活动人的表达中透露出的智慧和反思。她观察男性的表现,体会女性的处境,注重交流,不错过任何...
(展开)
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陌生的阿富汗之旅
这书名,一看就不简单,这也不是一本简单的游记。 阿富汗,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度,一直以来给予人们的都是战乱纷争不断的负面印象。 关于这个国家,在国际新闻上看过许多,因此熟悉。但这个遥远的国度到底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纷争动荡?那里的人民又是处于一种什么...
(展开)
《陌生的阿富汗》——穿越战火与尘埃的真实之旅
作者以女性视角去描述阿富汗,这本书并非阿富汗战后调查报告。的确战争带给人孤独和绝望,然而对于大多数阿富汗女性来说,无论战争与否,她们好像时刻都是孤独且绝望的。没有战争时,令她们绝望的是同个屋檐下的男性,有了战争后,绝望的主体多加一个。 苟且偷生也好,不弃生命...
(展开)
游方:打开一条一条平行世界——读班卓的《陌生的阿富汗》
游记文体几乎是最早的文体,比如《山海经》,擘画一个雄奇世界告知后人一个辽阔的大陆,留给今人对消失文明的诸多探赜索微的奇人异事。比如《水经注》,郦道元追溯前辈遗迹,网罗史话故事、人文遗迹注释山川地理。这是对漫汗历史的穿针引线与拾遗补缺。行万里路以成书,早就成...
(展开)
“一个女的她怎么敢去那种地方啊?”
“一个女的她怎么敢去那种地方啊?” 这是我在看这本书最开始产生的,并且其实一直贯穿在阅读中的一种想法。 “那种地方”是哪种地方?是名叫阿富汗的国家。对我而言,因2001年的“911”事件才“耳熟能详”的国家。 正如作者班卓在《陌生的阿富汗》初版序所说的那样,“战争、...
(展开)
一个女人孤身走过这块被世界遗忘了的土地
提起阿富汗,难免会想到塔利班组织,想到那个对女性并不友好的伊斯兰国家。这个曾经被称为“帝国坟场”的国度,因为过去几十年间世界的两个超级大国的介入,一直处于混乱和灾难之中。人们再也无法回忆起阿富汗曾经的荣光,这块繁荣一时的土地逐渐被世界所遗忘。 然而,就是这样...
(展开)
阿富汗,在记忆和遗忘之间摇摆
- 《陌生的阿富汗:一个女人的独行漫记》初版于2005年,记录了班卓2003年的中亚之行,近期重版。20年间,这本书辗转于读者之间,被很多人惦记,它从未被遗忘,究其根源,它提供了一种特别的历史记忆。 - 这是一部私人见闻录。彼时,弥漫的战火刚刚平息,那里还隐藏着许多危机。...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