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ing Woodstock的书评 (28)

芝麻开门 2009-09-14 13:20:55 译林出版社2009版

专访《制造伍德斯托克》作者埃利奥特·提伯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音乐节让我从‘柜子里’走出来” ——专访《制造伍德斯托克》作者埃利奥特•提伯 贝布拖/文 1969年8月,100万人从世界各地赶到美国白湖小镇,共同见证了那一届的伍德斯托克音乐节。40年后,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当年的盛会,其中也包括李安的新片《制造伍德斯托克...  (展开)
译林出版社 2009-10-26 12:10:25 译林出版社2009版

伍德斯托克的价值观(李皖)

□ 李皖 (原载于10月25日《南方都市报》) 有一个显著的事实是,在伍德斯托克之后,世界实际上是反过去向着保守、平庸、物质化、烂熟、没有想象力的方向大踏步地前进,所以我感慨说,我们在这样烂熟的季节,已经难以相信伍德斯托克曾经存在过,它已经消失得比尘土和水珠还...  (展开)
Orange 2009-08-04 16:36:46 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9版

寫在電影放映前

李安新作《Taking Woodstock》將在台灣上映,遠流出版在7月率先發行電影原著中文版「胡士托風波」 . 電影要開拍時,大家已知道劇情中當年小鎮的主辦人是同志Elliot Tiber(利特泰柏).有人狐疑為什麼李安老是看中同志題材,看過原著後,你會恍然大悟,李安真正看上的是泰柏...  (展开)
芝麻开门 2009-10-23 17:32:02 译林出版社2009版

迟来的回复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之前email采访《制造伍德斯托克》译者吴冰青,先生回复过慢,以致错过发稿日。以下是来自他的回复,大家看着玩吧。 ·得知您在美国从事金融业的工作,为什么会给翻译《制造伍德斯托克》这本书呢?有什么很个人的原因吗? 答:翻译Taking Woodstock 这本书,应该归功于...  (展开)
ich 2009-09-28 22:25:46 译林出版社2009版

放松些,乖乖。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09-9-25日从隆福寺三联书店购得此书。是那一排的最后一本。带着塑封,没有打开,买的时候有点义无反顾。 当日开始阅读。9-28日上午读完。 阅读这本书是一次愉快的经历,我相信如果有时间,我会一口气把它读完。毕竟它只有130千字。这在以前,属于我和鱼的时光里,只是一个晚...  (展开)
杜边生 2013-06-24 15:46:10 译林出版社2009版

童话而已

常规来说,一本伍德斯托克的回忆录,应该是包括以下内容:如何发起,如何举办,如何发展,如何结束,如何的历史地位等等。每个人物都浓缩成历史进程中的小小符号。读完之后仅能记住一串数字:1969年8月15日至17日;一个地点:纽约贝特尔镇白湖;一个历史意义:音乐创造爱与和平...  (展开)
黄燎原 2009-11-28 20:50:15 译林出版社2009版

这是一本励志的书

躺在病床上很快就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跟伍德斯托克没什么关系,但其实从作者来看又关系重大。我在读作者自传的时候就觉得他太会讲故事了,而且讲得真诚,让人怜悯,他跟那些文化大鳄的交往也令人惊心,的确有噱头。看到石墙保卫战时,我竟然热血沸腾起来,毕竟人类为生存和尊...  (展开)
坦克手贝吉塔 2011-02-24 09:57:52 译林出版社2009版

暗恋乌托邦

香港一些报刊媒体经常把“Woodstock”翻译成“胡士托”,个人认为这个名称听起来更悦耳,说起来也更省劲些。同这本《制造伍德斯托克》一样,听起来大义凛然,说起来麻烦透顶,挥洒主观能动性,甚至可以牵扯到性、偷渡、毒品、家族诅咒、嬉皮士运动、同性恋权利、乡镇文化产业复...  (展开)
外外 2009-12-31 02:18:17 译林出版社2009版

最纯真的奇迹

拿到书的同时,就有了电影版本,没敢先看电影,怕被李安坏了胃口。书写得很美国,一网打尽了几乎所有我喜欢的美国词汇,那些粗鲁、幼拙和天真的化学词汇。 我想我真正喜欢它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又一次大声地喊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做你想做的。”很多次,从年轻到现在,沮...  (展开)
迷幻列车 2010-04-12 21:39:55 译林出版社2009版

答案在风中飘扬

伍斯托克、伍斯托克、伍斯托克……在心中默念着这个词的时候,血液依然能逐渐地沸腾起来,它就像一个开关,哪怕你离开它有多久,也会如遇见一位老情人那般,被撩动起心底的薄荷叶,青春总是呛着味的葱翠。 花一点的力气,在唱片架上找出三碟装69年伍斯托克的实况VCD,还能找出...  (展开)
羽伞 2009-10-12 23:02:49 译林出版社2009版

信仰爱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埃利奥特 提伯放弃了在曼哈顿室内设计师的工作,要知道,那可正是他童年时期一直要追寻的东西,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离开他那万恶的母亲,转而接手了白湖的一家濒临倒闭的汽车旅馆,我想原因就是他怀揣着他对父母的爱,于是乎他才能遇到麦克 郎,争取到了音乐节,救活了家里的旅馆...  (展开)
谧蝎 2010-02-17 11:37:42 译林出版社2009版

一个念头制造的伍德斯托克

书中最后一篇袁越写的《伍德斯托克野史》中最后一句话很能总结这个梦一般的音乐会:当初参加伍德斯托克音乐界的年轻人现在都是公司老板和华尔街的股票经纪人,可即使如此,伍德斯托克以及后来的这部纪录片都真实地记录了这一代人曾经有过的梦想,和他们火红的青春。 ...  (展开)
石小po 2019-11-03 18:41:29

白色小纸片儿~

可以理解为什么李安要把这本书拍成电影,因为真的就是成长的故事。 书里可能用了大概1/2的篇幅,写得是elliot的分裂。这其中当然是因为gay的身份,但更多其实是青春期的一种迷惑。我觉得那种文字之中呈现出来的自卑和随波逐流,是任何一个经历过青春期的人都能产生共鸣的,即使...  (展开)
mQney 2013-01-30 23:50:17 译林出版社2009版

伍德斯托克

制造伍德斯托克taking woodstock,文笔幽默,细微之处又令人心生感动,作者与帕蒂史密斯(只是孩子)的主人公罗伯特,与杜鲁门卡波特,田纳西威廉斯都有过深度交流,还参加了石墙骚乱,至于是不是自己描述的第一个喊出"同性恋力量"的人,我不会恶意怀疑。 当时认为里面会有...  (展开)
Lord Voldemort 2020-11-22 00:38:29 上海三联书店2019版

伍德斯托克,一场美国迷梦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本书记述了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第一次召开的盛景。整个美国此时处在一个变革动荡的氛围,约翰逊刚卸任不久,美国继猪湾事件后,又打了一场久经不熄的越战。 而此时国内反战运动达到高潮,从60年代开始,美国从替黑人争取投票权的塞尔玛大游行,再到学生和嬉皮士的反战运动...  (展开)
锤子 2017-05-31 22:25:15 译林出版社2009版

最好的时代,最坏的时代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锤子(来自豆瓣) 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22721091/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欧美摇滚乐正迎来它的黄金年代,披头士以几乎一年一张专辑的速度得其所哉,鲍勃·迪伦发行了自己最满意的一张专辑,地下丝绒发行了革...  (展开)
茶宴1111 2015-04-10 22:46:07 译林出版社2009版

人生那得几回醉

不管你是否承认,你有时很难理解他们,更谈不上认同。他们与世俗与伦理相悖的言行,让人望而却步,他们的名字叫“艺术家”如果再加上一个前缀“同性恋”,面对这样一群人时,现实中,你会怎样看他们,你准备怎样看他们? 当不能用言语来表达思想情感时,就需要借助绘画,音乐...  (展开)
忧郁的红雨伞 2013-08-20 09:43:46 译林出版社2009版

火红的青春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到了8月15日,闻讯而至的嬉皮把整个伍德斯托克的交通完全弄瘫痪了,有50万人涌入场地,还有100万人堵在路上。他们彼此分享着食物,水,酒精,毒品。人们从朋友那里得到帮助,就这样对付过去。后来这些年轻人都都成了公司老板和华尔街股票经纪人,伍德斯托克记录了这一代人的...  (展开)
嘎嘣嘎嘣脆 2011-06-20 11:50:58 译林出版社2009版

向六十年代的青春致敬

摘自《每日新报》 作者:王小柔 1969年8月,美国纽约州伍德斯托克小镇附近一个名叫白湖的地方,举办了一个为期三天的摇滚音乐节。这个以“和平与音乐”为口号的音乐节吸引了大约50万嬉皮士参加,被公认为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嬉皮士运动最具代表性的事件。   时值伍德斯托...  (展开)
友好不卢 2011-05-13 11:02:09 译林出版社2009版

放荡就是我只跟着思维走 而总有人跟着我走

整本书一会说我妈妈怎么设法圈钱 一会说我咋地咋地的被同性恋施暴 到一半多一点才开始交代伍德斯托克 对于60年代的嬉皮士来讲 自由就是全部 原来写书也是一样 想到啥就写啥 跳跃度很大 这是我看过的第一本来自一个正宗的嬉皮士的传记 对于在当下需要隐瞒扭捏的搞基行为或是压抑...  (展开)
<前页 1 2 后页> (共28条)

订阅Taking Woodstock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