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萨哈林旅行记》是契诃夫创作生涯中唯一一部纪实文学作品,却堪称契诃夫最重要也是最感人的作品,因为这是契诃夫一生文学实践乃至世界观的宣言书。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契诃夫进入了创作生涯的高峰阶段,然而作家本人却深陷精神危机同时身体状况堪忧。在第二次咳血之后,契诃夫不顾沉疴未愈,决心冲破作家的“枷锁”,进行一次精神和肉体上的双重“出走”。他以医生身份深入不毛之地萨哈林进行考察,将此间的亲身见闻创作为《萨哈林旅行记》。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更像是一部地方志,内容包括随笔、人物特写、人口普查、气候观测、监狱日常情况记录等,但是在看似枯燥的记录中,蕴藏着契诃夫的人道主义关怀,他用现实的正反两面向人们揭示着人何以为人,反抗着一切对人的不公和压迫。诚如契诃夫本人所言,在《萨哈林旅行记》之后,他的一切都“萨哈林化”了。
萨哈林旅行记的创作者
· · · · · ·
-
安东·契诃夫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1904),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契诃夫在俄国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以短篇小说为业开辟了新的天地,他凭借敏锐的观察力和简练的文笔革新了短篇小说这一文学体裁。后世许多世界闻名的作家都自称为“契诃夫的信徒”并引以为荣。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我深信,再过五十至一百年之后,人们看待我们现行的终身性惩罚,会不理解和感到难堪,犹如我们现在看待劓鼻或剁掉左手手指一样。我同样也深信,不管我们如何真诚而明确地意识到诸如终身性惩罚这类过时现象的落后性和偏狹性,我们也完全无力解除灾难。要想用某种较为合理和公正的手段来取代终身性惩罚,我们目前知识不足,经验不够,从而也缺乏勇气。在这方面的一切尝试都不坚决,而且片面,只能引导我们犯严重错误和走向极端一所有的举动只要不是建立在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都必定会有这样的下场。对于俄国来说,什么更为合适一监狱还是流放?我们现在甚至无权解决这个时髦的问题,因为我们完全不了解什么是监狱和什么是流放,不管这是多么叫人悲伤和感到奇怪。请您瞧瞧我们关于监狱和流放的著述吧,真是叫人寒碜!两三篇小文,两三个作者的名字,空空如也,仿佛俄国根本就没有监狱,没有流放,没有苦役似的。任何一个罪犯都是社会的产物一一我们思想界把这句话已经重复子二十到三十年,可是他们对这个产物却无动于衷!对关押在流放地并在这里受着熬煎的人如此冷漠,这在一个基督教的国度里和基督教的著述里都是不可理解的,其原因则在于我们俄国的法官异常无知。他所知甚少,而且不无职业的偏见,正像他所明笑的赃官一样。他通过大学考试,只是为了审判別人并且判处他监禁和流放;担任公职,领取薪俸,他只管审判和判刑,至于罪犯在判决之后到哪里去和去干些什么,监狱是什么,西伯利亚是什么,他则一无所知,毫无兴趣,这都不属于他的职权范围。这已是押解人员和红鼻子狱吏的事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寄自西伯利亚 …… 23 -
流放犯急于从萨哈林脱身的第二个原因,是对自由的向往,这是人人都有的,在正常条件下构成最高尚的品格之一的特征。如果流放犯年轻力壮,他总要尽可能逃得远些,到西伯利亚或俄国去。一般的情况是,他会给抓住,送去受审,解回原苦役地,但是这都不能使他望而却步。在缓慢的徒步穿越西伯利亚的历程中,在监狱、难友和押解士兵的经常变换里,和在沿途的风险中,自有一种特殊的诗意。比起在沃耶沃达监狱或筑路工地,这种生活多少有些近于自由。随着年老体衰,他会丧失对两条腿的信心,不再跑那么远了。他会逃到较近的阿穆尔,或者钻进老林子,或者逃到山上。只要看不见令人嫌恶的牢墙和狱友,只要听不见镣铐的叮当声响和苦役犯的谈话就行。科尔萨科夫哨所有个流放苦役犯阿耳图霍夫,已经六十多岁了。他的逃跑方式是这样的:带上一块面包,锁起房舍,逃到离哨所不超过半俄里的山上。在那里坐下来,看林子,看大海,看天空。坐上三天之后,回到家里拿了食物再跑回山上…开始时,为此责罚过他。现在呢,人们都在嘲笑他。有些人逃跑,就是为了在外面游荡一个月、一个星期,有些人只要逛上一天就行。虽然只有一天,可这是自由的一天啊!自由病,对某些人来说,具有周期性,倒很像酗酒癖和癫痫狂。听说,到一定的季节或一定的月份,就会发作。有些老老实实的苦役犯,觉得病期渐近,就赶快通知官长。凡是逃犯,通常不问情由,都要遭受鞭刑或树条抽打。在萨哈林,医生们能够操纵惩处大权。他们可以决定是惩处还是赦免。在许多情况下,他们面对的不是什么罪行,而是一种病态。因此,他们必须注意,许多逃跑行为从头到尾都具有惊人的不合理性和不可思议性。常常有一些神志清醒的、朴实的、有家口的人忽然出逃。他们出逃时不带衣服食物,没有目的,没有计划,明知会给抓住,会丧失健康,丧失官长的信任和自己相对的自由,有的还会丧失薪俸,甚至可能冻死在外,或者被枪打死。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萨哈林旅行记 …… 67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译文经典(精装本)(共201册),
这套丛书还有
《死于威尼斯》《乌合之众》《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宗教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悲伤与理智》
等
。
喜欢读"萨哈林旅行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萨哈林旅行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萨哈林旅行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7 条 )

萨哈林与契诃夫何干?
如何才能摆脱自我中心式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呢?他人的痛苦与我何干?这是写作者早晚要面对的问题。 “我们既没有近期目标,也没有远大目的。我们的灵魂里空空洞洞,什么也没有。”1890年的契诃夫和他所在时代的知识分子遇到了同样的困境。于是身体本已十分虚弱的他只身去往萨哈林...
(展开)

出门,去医治我风雪中的祖国
《萨哈林旅行记》是文学史上最“恶名昭彰”的灰暗游记之一,也恰如当时恶名昭彰的灰色流放地萨哈林岛本身,耳闻者众多,亲眼见过的就寥寥了。契科夫是其中之一。正因为他以一种近乎疯狂的勇气亲自在地狱般的流放地生活了三个多月,才为我们留下了一个超乎我们有限想象力的萨哈...
(展开)

契诃夫小说衣橱里那一件粗硬的囚衣
到萨哈林去,其实是1890年三十而立的契诃夫的一次采风和心灵之旅。年纪渐长的我,近年来也更倾向于阅读对人类有深远影响的历史资料和实在的社会考察类文献,而且同样身处一个各方面需要改进、又时刻酝酿着变革的大国之中,即使已经倏忽百年,也完全能理解鼓动他这次带病成行的...
(展开)

> 更多书评 47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3 )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21)8.7分 883人读过
-
Oneworld Classics Ltd (2007)暂无评分 6人读过
-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13)8.6分 725人读过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0)9.0分 306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若我窮苦,皆賴迷書 (豬貓虎六郎)
- 译文文学 (上海译文)
- 俄语文学(2018——) (宝王白奖评委)
- 【豆瓣每周荐书】非虚构类 (零度)
- 我的书目-上海译文窗帘布 (zk)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56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萨哈林旅行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5 有用 阿提卡的陆沉 2025-03-14 16:22:10 广东
在萨哈林岛上待的3个月期间,契诃夫采访了几千名囚犯,每天工作18个小时,用他为自己研究所印制的卡片,记录了所有的访谈细节。那里的官员十分好奇他是如何这么轻易就取得了犯人的信任,这或许是他行医生涯中所练就的能力。他用朴素的纪实风格写就了《萨哈林旅行记》(1893—1894),这部真实性无可置疑的权威之作。除了是一部控诉沙皇政府刑罚体系影响深远的作品以外,《萨哈林旅行记》还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书中对于西... 在萨哈林岛上待的3个月期间,契诃夫采访了几千名囚犯,每天工作18个小时,用他为自己研究所印制的卡片,记录了所有的访谈细节。那里的官员十分好奇他是如何这么轻易就取得了犯人的信任,这或许是他行医生涯中所练就的能力。他用朴素的纪实风格写就了《萨哈林旅行记》(1893—1894),这部真实性无可置疑的权威之作。除了是一部控诉沙皇政府刑罚体系影响深远的作品以外,《萨哈林旅行记》还是一部杰出的游记,书中对于西伯利亚草原风景和野生动物的卓越描述至今无人企及。同时期的第六病室也是经典。 (展开)
0 有用 西瓜荔枝星 2025-03-29 19:56:09 浙江
契诃夫,一个伟大的作家。详实客观的考察记录中偶尔透露出的忧伤美丽的风景、悲戚的哀怨,太令我动容。
0 有用 喵叔 2025-04-20 09:53:29 北京
名为“旅行记”,实际上更像一份调查报告。1890年契诃夫来到萨哈林岛,进行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访问。 他很少借助官方档案,对他来说那些东西都是废纸,官吏们的记录只不过是乱写用来交差的;他的方法是挨家挨户走访询问,统计结果。关于居民的劳作、生活,他把这里发生的主要事情问了个遍,也包含了妇女儿童,包含了居民生病甚至逃跑的情况。 俄国的流放制度历史悠久,被发配到这么偏远的岛上,政府肯定就任其自生自灭了,即... 名为“旅行记”,实际上更像一份调查报告。1890年契诃夫来到萨哈林岛,进行了一次为期三个月的访问。 他很少借助官方档案,对他来说那些东西都是废纸,官吏们的记录只不过是乱写用来交差的;他的方法是挨家挨户走访询问,统计结果。关于居民的劳作、生活,他把这里发生的主要事情问了个遍,也包含了妇女儿童,包含了居民生病甚至逃跑的情况。 俄国的流放制度历史悠久,被发配到这么偏远的岛上,政府肯定就任其自生自灭了,即使有管理,也不特别严格。如何靠劳动生活下去,和谁一起生活,组建起什么样的村落,条件都不十分苛刻(当然要是考虑自然环境,在这苦寒之处绝地求生也没那么容易)。这种生活方式,有些甚至在后来的苏联劳改制度中还继续用着。 结尾收笔有点仓促,但这次旅行对契诃夫后面的创作影响巨大。我也是时候该看契诃夫的小说了。 (展开)
0 有用 千寻 2025-04-21 18:40:45 湖北
跟随契诃夫的脚步看到了萨哈林的炼狱。他用悲悯的人口普查介绍了这里的监狱、囚犯、流放制度、流放者的生活、这里的女人们和儿童们、移民、劳动等方方面面。严肃的问题中尽是荒谬的呜咽
0 有用 暴躁谭谭 2025-05-08 01:16:39 江苏
游记➕统计并不是特别好读(相对于小说而言),因为有繁杂的各类数字让我头晕目眩。 通过这本书能看到了解到在那个时代那样一个苦寒流放地,女人的地位或价值约等于一头可以用于耕作的牛,也如同一件普通家具一样可以随意处置或随身携带(随被判处苦役的丈夫来到流放地)。女流放犯的主要用处就是给急需释放欲望的各种阶层的男性提供肉体而已,附带着做些家务活。所以那些女性被逐级“发放”到各处,越靠近权力中心越可以优先选择... 游记➕统计并不是特别好读(相对于小说而言),因为有繁杂的各类数字让我头晕目眩。 通过这本书能看到了解到在那个时代那样一个苦寒流放地,女人的地位或价值约等于一头可以用于耕作的牛,也如同一件普通家具一样可以随意处置或随身携带(随被判处苦役的丈夫来到流放地)。女流放犯的主要用处就是给急需释放欲望的各种阶层的男性提供肉体而已,附带着做些家务活。所以那些女性被逐级“发放”到各处,越靠近权力中心越可以优先选择优质女性资源。 除此之外,让人颇为不爽的就是哪怕是契诃夫也免不了刻板印象,书中数次提及中国人的形象都是眯眯眼吊眼梢……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