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始于2008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因其惊人的蔓延速度而成为这代美国人一生中最为危急的事件。危机是怎么发生的,尤其在已经吸取了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教训之后?为什么人们事先没有预测出来,以采取挽救措施避免其发生或减轻其危害?可以用什么对策来阻止经济陷入深度萧条?为什么政府和经济学界到目前为止的应对举措如此乏善可陈?所有金融灾难事件及迄今所做的捉襟见肘的挽救努力的根源何在?理查德·波斯纳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简明的、非技术化的解释。本书并不要求读者预先具备宏观经济学或者金融理论知识。这是一本写给涉猎广博的智识读者的书,它同时也会令专业人士感兴趣。
波斯纳在本书中阐明的事实与缘由包括:从亚洲流入美国的过剩资本以及美联储粗率执行的低利息率政策;企业经理人薪酬、短期收益目标和高风险借贷之间的关系;由低利息率、积极的抵押贷款营销和松懈的监管共同推波助澜吹起的房地产泡沫;...
始于2008年的金融与经济危机因其惊人的蔓延速度而成为这代美国人一生中最为危急的事件。危机是怎么发生的,尤其在已经吸取了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教训之后?为什么人们事先没有预测出来,以采取挽救措施避免其发生或减轻其危害?可以用什么对策来阻止经济陷入深度萧条?为什么政府和经济学界到目前为止的应对举措如此乏善可陈?所有金融灾难事件及迄今所做的捉襟见肘的挽救努力的根源何在?理查德·波斯纳对这些问题给出了简明的、非技术化的解释。本书并不要求读者预先具备宏观经济学或者金融理论知识。这是一本写给涉猎广博的智识读者的书,它同时也会令专业人士感兴趣。
波斯纳在本书中阐明的事实与缘由包括:从亚洲流入美国的过剩资本以及美联储粗率执行的低利息率政策;企业经理人薪酬、短期收益目标和高风险借贷之间的关系;由低利息率、积极的抵押贷款营销和松懈的监管共同推波助澜吹起的房地产泡沫;美国人的低储蓄率;还有大型金融机构很高的负债资产比率。本书分析了两种基本的危机拯救方案,分别对应于解释1930年代经济大萧条成因的两种理论:货币主义理论,认为美联储放任了货币供给的收缩,因而未能阻止灾难性的通货紧缩;以及凯恩斯主义理论,认为经济萧条是1920年代信贷盛宴、股市暴跌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活力螺旋下降的产物。波斯纳结论认为,经济之摆摇动得太远了,应该较为严密地监管美国金融市场。这场灾难的根本原因在于自由市场的系统风险,因此,它可以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失败。
作者简介 · · · · · ·
理查德·波斯纳,先后以最优生和年级第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英文系和哈佛大学法学院。曾任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助理、联邦政府律师、斯坦福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芝加哥大学法学院教授和讲座教授。1981年出任美国联邦第七巡回区上诉法院法官至今(1993—2000年任首席法官),同时担任芝加哥大学法学院高级讲师。
波斯纳是法律经济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他将经济学分析的方法推广到所有的法律领域,为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此外,他也是“法律与文学”和实用主义法学的领军人物。波斯纳著作众多,辐射广泛,有所谓“一个人的智库”之称;他的法律学术和司法实践重塑了美国的法学和法律。
“他是著述最丰的联邦法官,前无古人。任职上诉法院、仍属最高产的法学家之列,同样前无古人。如果以引证率测度影响力,那么当仁不让,波斯纳是在世的最有影响的法学家。”(劳伦斯·莱西格语)
目录 · · · · · ·
中文版序言
序言
第一章 经济萧条及其直接原因
第二章 银行业危机
第三章 深层原因
第四章 为什么经济萧条未被预测出来
第五章 政府的应对措施
第六章 福祸相倚?
第七章 关于资本主义和政府我们学到了什么
第八章 经济学职业界沉睡于危机发生时刻
第九章 责任分配
第十章 前方的路
第十一章 保守主义的未来
结语
进一步阅读文献
索引
序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关于这场金融危机在事前预测上出现的失败,最让人不解的谜题之一就是那么多学术经济学家都缺乏远见。有一些例外: Nouriel Roubini是唯一一位大声疾呼的灾难预言家。Raghuram Rajan在2005年发出了强烈警告;发出警告的还有:Paul Krugman在2007年夏天,Martin Feldstein在同年秋天。我还曾提及Robert Shiller。2008年3月贝尔•斯登公司倒闭引发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警告,例如Alan Blinder和Lawrence Summers——反讽的是,后者三年前曾以“没眼光”为由把Rajan的警告打发掉了。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1页
丛书信息
喜欢读"资本主义的失败"的人也喜欢 · · · · · ·
资本主义的失败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资本主义的失败的书评 · · · · · · ( 全部 4 条 )
> 更多书评 4篇
-
1、基于银行的特性,一般有贷存利率差、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限制长期贷款比例等制度保护银行避免借贷风险、挤兑风险和破产风险。始于1970年代的反监管运动削弱了商业银行“安全第一”的监管要求,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被许可提供与银行类似甚至相同的金融产品,但却不受针对银行的监管约束,特别是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2、2000年代早期,低利率、投资价值上涨刺激了高杠杆率。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在于一个资金杠...
2012-12-16 12:55
1、基于银行的特性,一般有贷存利率差、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限制长期贷款比例等制度保护银行避免借贷风险、挤兑风险和破产风险。始于1970年代的反监管运动削弱了商业银行“安全第一”的监管要求,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被许可提供与银行类似甚至相同的金融产品,但却不受针对银行的监管约束,特别是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2、2000年代早期,低利率、投资价值上涨刺激了高杠杆率。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在于一个资金杠杆率很高的贷款人贷款给一个同样资金杠杆率很高的借款人,这样的资本结构,就是在召唤金融灾难。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地域多样性对缓和金融危机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同时也将风险极大的资产注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推动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3、信贷违约掉期(CDS)大量出售,降低了贷款者为保障自己免遭借款者债务违约后果所要求的附属担保的数量,容许更大的资金杠杆比例。CDS本身又被证券化,以及遍布世界的购买需求,使得CDS的规模也迅速膨胀。而由于这些信贷违约掉期及其发售者没有像保险公司那样受到监管,被要求保有准备金,为风险埋下了隐患。更不幸的是,银行也成为CDS的买家,使其最终陷入两难,要么被CDS摧垮,要不被违约贷款摧垮。 4、根据奈特的观点,金融风险有两种,一是risk,一是uncertainty。前者是可以根据过往规律计算出来的,后者则是无法量化的。对新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确定是困难的,不仅由于信息不足,同时也由于缺乏过往经验,因此,风险评估只能依据模型做出,“任何为此种风险提供保险的人都是在赌博,任何为它评级的人都是在猜测”。 5、银行拥有的与抵押相关的资产和CDS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金额巨大的掉期保险责任,导致了信贷紧缩。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经济活力迅速衰减,另一方面,引发股市暴跌。 6、银行信贷紧缩并不是如政府所想的,是由于这些证券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市场失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缺乏货币流动性——这也是政府出台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的基本考虑。但政府购买抵押贷款所面临的问题是,以什么价格购买,如果是以合理估价购买,则会暴露银行资不抵债的事实,如果是高于合理价格购买,又面临道德风险和纳税人的诘问。 7、实际上,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流动性缺乏,而是银行资不抵债。按公允价值对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和其他外来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估价,暴露了银行所面临的巨大财务危险状况。政府也不得不调整救援方向,由购买资产转为向银行注资。(很多银行不愿接受注资,正在于此行为如同向外界宣告其资产面临的危险) 8、银行出于自身资本充足的考虑,以及对贷款安全的考虑,将TARP的钱储存了起来,政府出台的促进货币流动性的措施实际上对刺激借贷效果甚微。
回应 2012-12-16 12:55 -
银行监管的放松导致了次级债急剧增加等过度借贷行为。借贷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美国人日益降低的个人储蓄(到后来占比越来越小);二是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三是中国等外国借贷资本的注入。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储蓄与消费比例失衡,过度需求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而泡沫又掩盖了美国人储蓄资产组合高风险的现实,并形成了非理性繁荣。泡沫刺破时,一连串的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特别的,波斯纳指出,对...
2012-12-16 12:37
-
Dubos (Stay young, stay simple.)
(第8章 经济学界昏睡于危机发生时刻) 关于这场金融危机在事前预测上出现的失败,最让人不解的谜题之一就是那么多学术经济学家都缺乏远见。有一些例外: Nouriel Roubini是唯一一位大声疾呼的灾难预言家。Raghuram Rajan在2005年发出了强烈警告;发出警告的还有:Paul Krugman在2007年夏天,Martin Feldstein在同年秋天。我还曾提及Robert Shiller。2008年3月贝尔•斯登公司倒闭引发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警告,例如Alan Blin...2012-02-15 10:15
(第8章 经济学界昏睡于危机发生时刻)
关于这场金融危机在事前预测上出现的失败,最让人不解的谜题之一就是那么多学术经济学家都缺乏远见。有一些例外: Nouriel Roubini是唯一一位大声疾呼的灾难预言家。Raghuram Rajan在2005年发出了强烈警告;发出警告的还有:Paul Krugman在2007年夏天,Martin Feldstein在同年秋天。我还曾提及Robert Shiller。2008年3月贝尔•斯登公司倒闭引发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警告,例如Alan Blinder和Lawrence Summers——反讽的是,后者三年前曾以“没眼光”为由把Rajan的警告打发掉了。 引自第171页 后者三年前曾以“没眼光”为由把Rajan的警告打发掉了 -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324765761/
回应 2012-02-15 10:15
-
Andy.liu (法理学问题中果然没有什么主义)
资本主义的失败——0八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 1、 萧条:我把它定义为:生产急剧萎缩并引起或者威胁将引起通货紧缩,并引发广泛的公共焦虑,以及在政治、经济精英中引发危机感——消除危机需要付出代价极大的努力。……持续性是经济萧条的一般性症状。 2、 相对于减薪来说,雇主更偏好解雇,这有如下好几个原因:(1)解雇可以降低总开支;(2)通过解雇生产率最为低下的工人,雇主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3)工人可能以工...2011-11-29 19:48
资本主义的失败——0八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 1、 萧条:我把它定义为:生产急剧萎缩并引起或者威胁将引起通货紧缩,并引发广泛的公共焦虑,以及在政治、经济精英中引发危机感——消除危机需要付出代价极大的努力。……持续性是经济萧条的一般性症状。 2、 相对于减薪来说,雇主更偏好解雇,这有如下好几个原因:(1)解雇可以降低总开支;(2)通过解雇生产率最为低下的工人,雇主可以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3)工人可能以工作不努力来应对减薪,与此相反,如果他们认为工作更努力会减少自己被解雇的可能性,就会更加努力工作;(4)在某企业或办公室的全体工人都被减薪的情况下,所有人都不高兴;而就被解雇而言,不高兴的,是那些离去的人。 3、 随着价格的降低,消费者可能开始持币观望,因为他们预期价格还会进一步降低。而且他们根本就不会去借款。理由是,基于价格将会持续下降的预期,如果贷款,将来就势必要把具有更强购买力的美元用于还款,因为同样数量的美元到那时将能购买更多数量的商品和服务。这就是通货紧缩,钱会变得更值钱,相反的是通货膨胀,钱变得不值钱了,因为有更多的钱在竞购同样数量的商品和服务。 4、 泡沫是指,某类资产的价值骤然升高,而这一变化又不能通过任何决定资产价值的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例如由人口增长或者产品质量提高引起的需求增加——得到解释。不过,泡沫经常是由错误的信念造成的,错误地相信基本面正在发生变化——某一市场,甚或整个经济正步入一个增长的新时代,基于例如技术进步的原因。实际上,错误的信念很可能是泡沫形成的主要原因。 5、 新的利润增长点和低利息率导致了:过度借贷,投资泡沫,因资产价格骤降引发的债务违约浪潮使投资泡沫破灭,信贷冻结,因人们无法获得贷款而导致消费迅速萎缩,最终进入经济萧条。 6、 “次级”抵押贷款——也就是针对很可能发生债务违约的高风险人士的抵押贷款的委婉语。 7、 假设你拥有一件非常值钱的雕塑,但却没有人愿意买它,因为人们错误地怀疑它是偷来的东西。尽管这个雕塑在该怀疑产生之前很值钱,而且只要该怀疑被排除了,该雕塑依旧很值钱,但在此时此刻它却没有市场。它卖不出去不是因为它没有价值,而是因为它没有货币流动性——不可能兑现为现金,而它之所以没有货币流动性,是因为市场失灵了。 8、 一家公司的困境到底是由货币非流动性还是由资不抵债造成的?市场的验证方法就是看其“冻结”资产的价格随时间发生的变化。如果由于市场失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的低市场价格没有反映其真实的市场价值,那么那些证券的价格现在就应该已经上涨了。但它们的价格没有上涨。这表明,根本问题是资不抵债。 9、 转引:泡沫的第一定律是,它们膨胀的时间比任何人的预期都长得多。第二定律是,它们最终将会破灭。 10、 1%的破产风险与1%的核战争风险不同。破产是相当平常的事情,事实上它是资本主义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制度。因为风险和收益是正相关的,过于追求安全经营的企业也是——悖论似的——在追求失败,因为它的投资者会转身离去。商业经营必须承担一个正的,尽管是小的破产风险。银行破产的浪潮会使经济陷入停滞,但任何单独一家银行都没有动机采取措施避免这样的结果发生。 11、 交流与控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是组织机构——特别是大型机构——的固有特点,而这些问题在经济危机中扮演了不良的角色。 12、 情感……不必然是甚至通常不是非理性的。它是一种精简形式的思维,就像直觉,而且它经常优于有意识的分析过程。司机为避免撞到行人而急转弯的行为,并不因为他未能在转弯之前进行一番成本收益分析就是不理性的。 13、 让自己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这也并非——尽管常常被认为是——不理性。你可能对某些可交易资产的价格还会继续上涨的预期持怀疑态度,但是,它的价格还在上涨这一事实表明,别人的预期与你不一样。他们可能掌握一些你所不知道的信息。事实上常常确实如此。随大流固然有风险,但并非不理性。 14、 如果某一重要创新的潜在效果是未知的,那么泡沫就可能是对这种不确定性的理性回应。 15、 如果一家企业认识到,灾难已经因高风险投资而逐渐临近,我们就可能看到“复兴赌博”。“复兴赌博”原是国际关系中的一种现象,指在国内地位遭削弱的领导人不惜冒险发动战争或延长战争,来维系其领导地位。 16、 靠借贷实现超前消费的风潮之所以导致了经济崩溃,还有一个原因是营销技巧和技术的迅速进步。万维网在此发挥了作用(想一想,现在仅需要鼠标一击即可订购商品,使消费者购物变得多么容易)。 17、 要防止一件坏事情发生,是很难得到赞扬的,而且实际上还很难避免遭到批评,除非此事发生的概率已为人们所知晓。 18、 经济刺激计划中的转移支付措施优于减税措施,因为前者把钱发给了更多过于贫困而无法过多储蓄的人,因而这些人在获得转移支付后也会把钱花掉,并由此提高了对商品与服务的需求,而这正是经济萧条中赤字财政之处措施的目的所在。尽管转移支付计划在失业救济上有如此立竿见影的好处,可是仍然存在问题,它会使失业者对工作变得更为挑剔,从而延缓了其再就业。 19、 雄心勃勃的公共财政建设项目的最大危险是它创造出了一种在经济萧条结束后自我延续的惯性,因为在这个项目周围已经形成了利益群体。 20、 投资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好处是,为了这些设施的改进所支付的成本在经济萧条结束后可由通行税或其他使用税收回,可建造或维修公立学校,比如说,就不能是通过使用税来提供经费,只能靠普通的加税。投资于交通基础设施的另一个好处是,这种投资的大部分都可以采取(而且确实计划采取)维修现有基础设施而非建造新设施的形式,对维修项目而言,考察、立项与实施之间的缓冲时间较短。 21、 一种最佳的抗击经济萧条的刺激计划应该符合什么样的标准。它应该瞄准这个国家里失业或其他闲置资源比例最高的行业或领域。它应该是短期内可实施的,无须为规划、签约等事项长时间拖延。它应该是可在经济萧条结束的时候终止的。除了为终结经济萧条做出贡献之外,它还应该具有社会净价值。 22、 凯恩斯理论的力量在于其简洁、符合常识的逻辑:如果对于商品和服务的私人需求下降了,并因此出现了生产资源的处置,意味着这些资源的机会成本——根据定义——是零,那么,由财政赤字(或由国家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所支撑的公共支出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将需求从低位上重新抬起。但这一逻辑是否适用于21世纪美国的情况,尚不得而知。 23、 在一个领域内存在若干对立的学派这一事实本身表明这个领域是柔弱的,不管其从业者是多么出色。 24、 新闻记者对麻烦事的预见充满警觉——但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专家和官员们倾向于把记者当作危言耸听者而忽视其警告。 25、 尽管原则上讲,致力于增进经济效率的政策会使每个人的境况都变得更好,只要从政策中受益最多的人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收益最少或完全没有收益的人以补偿,然而,没有人能想象这样的转移支付会是可行的。社会中有一些冲突只能通过政治竞争加以解决。只有政治能够裁断并缓和具有不同价值观和利益的全体社会群体之间的不可避免的冲突。
回应 2011-11-29 19:48 -
银行监管的放松导致了次级债急剧增加等过度借贷行为。借贷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美国人日益降低的个人储蓄(到后来占比越来越小);二是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三是中国等外国借贷资本的注入。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储蓄与消费比例失衡,过度需求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而泡沫又掩盖了美国人储蓄资产组合高风险的现实,并形成了非理性繁荣。泡沫刺破时,一连串的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特别的,波斯纳指出,对...
2012-12-16 12:37
-
1、基于银行的特性,一般有贷存利率差、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限制长期贷款比例等制度保护银行避免借贷风险、挤兑风险和破产风险。始于1970年代的反监管运动削弱了商业银行“安全第一”的监管要求,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被许可提供与银行类似甚至相同的金融产品,但却不受针对银行的监管约束,特别是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2、2000年代早期,低利率、投资价值上涨刺激了高杠杆率。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在于一个资金杠...
2012-12-16 12:55
1、基于银行的特性,一般有贷存利率差、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限制长期贷款比例等制度保护银行避免借贷风险、挤兑风险和破产风险。始于1970年代的反监管运动削弱了商业银行“安全第一”的监管要求,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被许可提供与银行类似甚至相同的金融产品,但却不受针对银行的监管约束,特别是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2、2000年代早期,低利率、投资价值上涨刺激了高杠杆率。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在于一个资金杠杆率很高的贷款人贷款给一个同样资金杠杆率很高的借款人,这样的资本结构,就是在召唤金融灾难。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地域多样性对缓和金融危机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同时也将风险极大的资产注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推动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3、信贷违约掉期(CDS)大量出售,降低了贷款者为保障自己免遭借款者债务违约后果所要求的附属担保的数量,容许更大的资金杠杆比例。CDS本身又被证券化,以及遍布世界的购买需求,使得CDS的规模也迅速膨胀。而由于这些信贷违约掉期及其发售者没有像保险公司那样受到监管,被要求保有准备金,为风险埋下了隐患。更不幸的是,银行也成为CDS的买家,使其最终陷入两难,要么被CDS摧垮,要不被违约贷款摧垮。 4、根据奈特的观点,金融风险有两种,一是risk,一是uncertainty。前者是可以根据过往规律计算出来的,后者则是无法量化的。对新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确定是困难的,不仅由于信息不足,同时也由于缺乏过往经验,因此,风险评估只能依据模型做出,“任何为此种风险提供保险的人都是在赌博,任何为它评级的人都是在猜测”。 5、银行拥有的与抵押相关的资产和CDS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金额巨大的掉期保险责任,导致了信贷紧缩。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经济活力迅速衰减,另一方面,引发股市暴跌。 6、银行信贷紧缩并不是如政府所想的,是由于这些证券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市场失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缺乏货币流动性——这也是政府出台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的基本考虑。但政府购买抵押贷款所面临的问题是,以什么价格购买,如果是以合理估价购买,则会暴露银行资不抵债的事实,如果是高于合理价格购买,又面临道德风险和纳税人的诘问。 7、实际上,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流动性缺乏,而是银行资不抵债。按公允价值对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和其他外来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估价,暴露了银行所面临的巨大财务危险状况。政府也不得不调整救援方向,由购买资产转为向银行注资。(很多银行不愿接受注资,正在于此行为如同向外界宣告其资产面临的危险) 8、银行出于自身资本充足的考虑,以及对贷款安全的考虑,将TARP的钱储存了起来,政府出台的促进货币流动性的措施实际上对刺激借贷效果甚微。
回应 2012-12-16 12:55
-
1、基于银行的特性,一般有贷存利率差、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限制长期贷款比例等制度保护银行避免借贷风险、挤兑风险和破产风险。始于1970年代的反监管运动削弱了商业银行“安全第一”的监管要求,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被许可提供与银行类似甚至相同的金融产品,但却不受针对银行的监管约束,特别是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2、2000年代早期,低利率、投资价值上涨刺激了高杠杆率。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在于一个资金杠...
2012-12-16 12:55
1、基于银行的特性,一般有贷存利率差、资本充足率、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限制长期贷款比例等制度保护银行避免借贷风险、挤兑风险和破产风险。始于1970年代的反监管运动削弱了商业银行“安全第一”的监管要求,投资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被许可提供与银行类似甚至相同的金融产品,但却不受针对银行的监管约束,特别是没有存款保险制度。 2、2000年代早期,低利率、投资价值上涨刺激了高杠杆率。房地产泡沫的危险在于一个资金杠杆率很高的贷款人贷款给一个同样资金杠杆率很高的借款人,这样的资本结构,就是在召唤金融灾难。资产证券化所带来的地域多样性对缓和金融危机起到了一些作用,但同时也将风险极大的资产注入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从而推动了金融危机的发生。 3、信贷违约掉期(CDS)大量出售,降低了贷款者为保障自己免遭借款者债务违约后果所要求的附属担保的数量,容许更大的资金杠杆比例。CDS本身又被证券化,以及遍布世界的购买需求,使得CDS的规模也迅速膨胀。而由于这些信贷违约掉期及其发售者没有像保险公司那样受到监管,被要求保有准备金,为风险埋下了隐患。更不幸的是,银行也成为CDS的买家,使其最终陷入两难,要么被CDS摧垮,要不被违约贷款摧垮。 4、根据奈特的观点,金融风险有两种,一是risk,一是uncertainty。前者是可以根据过往规律计算出来的,后者则是无法量化的。对新金融工具的风险进行确定是困难的,不仅由于信息不足,同时也由于缺乏过往经验,因此,风险评估只能依据模型做出,“任何为此种风险提供保险的人都是在赌博,任何为它评级的人都是在猜测”。 5、银行拥有的与抵押相关的资产和CDS的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再加上金额巨大的掉期保险责任,导致了信贷紧缩。其结果是,一方面使经济活力迅速衰减,另一方面,引发股市暴跌。 6、银行信贷紧缩并不是如政府所想的,是由于这些证券价值具有不确定性,市场失灵,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缺乏货币流动性——这也是政府出台2008紧急经济稳定法案的基本考虑。但政府购买抵押贷款所面临的问题是,以什么价格购买,如果是以合理估价购买,则会暴露银行资不抵债的事实,如果是高于合理价格购买,又面临道德风险和纳税人的诘问。 7、实际上,根本的问题并不在于流动性缺乏,而是银行资不抵债。按公允价值对银行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和其他外来资产的价值进行重新估价,暴露了银行所面临的巨大财务危险状况。政府也不得不调整救援方向,由购买资产转为向银行注资。(很多银行不愿接受注资,正在于此行为如同向外界宣告其资产面临的危险) 8、银行出于自身资本充足的考虑,以及对贷款安全的考虑,将TARP的钱储存了起来,政府出台的促进货币流动性的措施实际上对刺激借贷效果甚微。
回应 2012-12-16 12:55 -
银行监管的放松导致了次级债急剧增加等过度借贷行为。借贷资金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美国人日益降低的个人储蓄(到后来占比越来越小);二是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所释放出来的流动性;三是中国等外国借贷资本的注入。在低利率的刺激下,储蓄与消费比例失衡,过度需求推高了资产价格泡沫,而泡沫又掩盖了美国人储蓄资产组合高风险的现实,并形成了非理性繁荣。泡沫刺破时,一连串的崩溃就不可避免了。 特别的,波斯纳指出,对...
2012-12-16 12:37
-
Dubos (Stay young, stay simple.)
(第8章 经济学界昏睡于危机发生时刻) 关于这场金融危机在事前预测上出现的失败,最让人不解的谜题之一就是那么多学术经济学家都缺乏远见。有一些例外: Nouriel Roubini是唯一一位大声疾呼的灾难预言家。Raghuram Rajan在2005年发出了强烈警告;发出警告的还有:Paul Krugman在2007年夏天,Martin Feldstein在同年秋天。我还曾提及Robert Shiller。2008年3月贝尔•斯登公司倒闭引发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警告,例如Alan Blin...2012-02-15 10:15
(第8章 经济学界昏睡于危机发生时刻)
关于这场金融危机在事前预测上出现的失败,最让人不解的谜题之一就是那么多学术经济学家都缺乏远见。有一些例外: Nouriel Roubini是唯一一位大声疾呼的灾难预言家。Raghuram Rajan在2005年发出了强烈警告;发出警告的还有:Paul Krugman在2007年夏天,Martin Feldstein在同年秋天。我还曾提及Robert Shiller。2008年3月贝尔•斯登公司倒闭引发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警告,例如Alan Blinder和Lawrence Summers——反讽的是,后者三年前曾以“没眼光”为由把Rajan的警告打发掉了。 引自第171页 后者三年前曾以“没眼光”为由把Rajan的警告打发掉了 -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324765761/
回应 2012-02-15 10:15
论坛 · · · · · ·
本书的中译名稍显误导,作者本意很明确,是指“资... | 来自[已注销] | 1 回应 | 2011-11-08 |
赌一把 | 来自吕夐(周叙人) | 2009-10-14 | |
内容简介、目录、书评片语 | 来自M | 2009-08-19 |
0 有用 阿倞*海纳百创 2010-02-04
有启发。
0 有用 辰晨 2010-12-09
语言很好通俗易懂,但是还是要做一些经济学方面的知识储备读起来才比较轻松。
0 有用 pleb 2020-06-29
金融法作业,作业做完这本书也就看完了。
0 有用 Somebody 2010-12-21
posner太能写了...我读的速度没有他写得速度快!
0 有用 GoodMorning 2014-09-27
一个真正的公共知识分子:真诚地思考,不妥协于任何一方,以及足够的专业素养。尽管我并不完全信服这本书提出的解释(解释基于无从验证的空中楼阁般的经济学概念,未深入剖析监管带来的问题,etc.)。但我特别欣赏他的实践性,他著作中永恒的一点是两种观点的调和,这可能是法官生涯一直接触真实世界的好处。此外,译者很认真。
0 有用 pleb 2020-06-29
金融法作业,作业做完这本书也就看完了。
0 有用 hhhhhhhh老张 2020-04-30
在中国经济遭受发展危机之际阅读此书,思考良多。
0 有用 已注销 2020-03-10
任何一种形式都有优缺点
0 有用 🦊 2019-11-02
这本书太厉害了,一个大法官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08年的经济危机。像我这样毫无经济知识基础的人都能够读懂!波斯纳是我新男神!
0 有用 逻格斯歌 2019-09-15
啰哩啰嗦,翻译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