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人之镜:中西文学形象的人格结构》以“镜子”这一富哲学深意的比喻在中西文化中所体现的差异,引出中西人格的比较,着眼点放在中国人的人格之上。作者将这一比较置于六组中西文学名著中人物形象的讨论语境里,在天马行空却又有的放矢的想象和论述中,以“品格”与“性格”、“情”与“爱”、“辩白”与“追求”等关键词为导引,藉由分析关云长与阿喀琉斯、贾宝玉与唐璜、屈原与浮土德等对位人物的人格结构,反思中西文化传统所造成的“自我意识”。
人之镜的创作者
· · · · · ·
-
邓晓芒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64年初中毕业即下放湖南江永县插队落户,10年后返城当搬运工,1979年考取武汉大学西方哲学研究生,师从陈修斋、杨祖陶先生,1982年留校任教,历任讲师(1987)、副教授(1988)、教授(1989),博士生导师(1993)。现为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外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代表作有专著:《思辨的张力——黑格尔辩证法新探》,译著有康德“三大批判”等。
目录 · · · · · ·
镜子的故事(代前言)
上篇:人格之镜
第一章 品格号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第二章 赤诚与虔诚:唐三藏与早期基督徒的比较
第三章 情与爱:贾宝玉与唐璜的比较
下篇:人生之镜
· · · · · · (更多)
上篇:人格之镜
第一章 品格号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第二章 赤诚与虔诚:唐三藏与早期基督徒的比较
第三章 情与爱:贾宝玉与唐璜的比较
下篇:人生之镜
· · · · · · (更多)
镜子的故事(代前言)
上篇:人格之镜
第一章 品格号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第二章 赤诚与虔诚:唐三藏与早期基督徒的比较
第三章 情与爱:贾宝玉与唐璜的比较
下篇:人生之镜
第四章 命运与罪感:《封神演义》与《麦克白》的比较
第五章 卑贱意识与高贵意识:《水浒传》与《失乐园》的比较
第六章 辩白与追求:屈原与浮士德的比较
结束语
· · · · · · (收起)
上篇:人格之镜
第一章 品格号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
第二章 赤诚与虔诚:唐三藏与早期基督徒的比较
第三章 情与爱:贾宝玉与唐璜的比较
下篇:人生之镜
第四章 命运与罪感:《封神演义》与《麦克白》的比较
第五章 卑贱意识与高贵意识:《水浒传》与《失乐园》的比较
第六章 辩白与追求:屈原与浮士德的比较
结束语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贾宝玉对女儿的钟情,一开始就不是出于异性的吸引,而是出于对世故未涉、童蒙未开状态的一种留恋,对天真丧失的一种惋惜。 这就使得贾宝玉对女性的恋情带有很浓的“青梅竹马”、“过家家”的色彩,而大大缺乏和淡化了性吸引的含义。当然,在警幻仙子梦中“秘授云雨之事”后,宝玉何尝不懂得异性的诱惑,也亲自在丫鬟袭人身上实际领略过女人的滋味,然而那只是一种附带的事,与贾宝玉的“痴情”或“意淫”无关。这只须看看他与林黛玉的感情,即可明了。 宝玉和黛玉的恋情,是一种不含肉体渴慕的恋情,但又完全不同于西方人所谓“柏拉图式的爱”、理性的抽象的爱,而是与对象从心灵到体感、从喜怒哀乐到冷暖动静无不直接相通相感、互相共鸣、你我不分的一种体验。宝玉曾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他在女儿队里混,追求的正是这种鱼儿入水般的冷暖相短感。他凭直觉感到,林黛玉就正是他所要寻求的这种“如水柔情”的理想。 宝玉当场送她“颦颦”二字,概括了他对黛玉的第一印象,这体现出他的“一见钟情”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内心冲动,而是一种暗暗的同情,一种体贴,与其说是出于爱,不如说是出于怜。相比之下,薛宝钗在宝玉眼里倒更具有女性撩人的风韵。 尽管如此,林黛玉仍然是宝玉“痴情”的理想。她虽不如宝钗妩媚和性感,又有一身病,但最能与宝玉追求洁净、追求纯情交感的天性相共鸣。她与宝玉一样,对世俗的功名利禄有一种几乎是天生的厌恶和拒斥感,甚至就连她的病,也似乎是她洁净柔弱的天性受到这个肮脏污浊的社会“风刀霖剑严相逼”的结果和象征。在贾宝玉眼里,这一理想是万万亵渎不得的,更不可(也不忍)将她看作性的对象。 人们通常为宝、黛未能“终成眷属”而扼腕叹息,其实,在宝玉周围的女孩子中,唯有黛玉是最不可能和宝玉成为眷属的。这倒不一定是由于贾家的干预,也不取决于偶然的机会缘分,而是由宝、黛情感的性质一开始便决定了的。他们所向往的只是能整日在一起耳鬓厮磨、谈谈体己话...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7页 -
涓生爱子君,是因为她天真、纯洁、稚气、脱离世俗,又有“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样一种惊人的傲气。但是涓生却误解了。他以为这句话表达了中国的女性“在不远的将来,便要看见辉煌的曙色的”,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林黛玉式的孤傲。在这里,“他们”代表世俗,“我自己”却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它并不意味着“自己”有一个独立行动的封闭的内心世界,而只是意味着“我”不会让任何世俗的秽物玷污自己,要保持自己的纯洁明镜,以便像镜子一样反映出她的“心上人”。所以,这句话背后说的其实是:我是“你的”,“他们”谁也不能干涉我。 涓生的这一误解是致命的。当子君全身心向他敞开,把“自己”交给他,甘心使自己仅仅成为他一个人的反映时,他却误以为子君有了西方人那种独立的“自我”。当子君借助于自己心上人的灵魂而在世俗小人的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前“大无畏的”、“镇静地缓缓而行,坦然如入无人之境”时,涓生却误以为子君的个性和勇气比他还要坚强。 …… 然而涓生对自己也误解了。在他看来,只要有“诚意”,爱情就是可靠的、纯洁的,在爱情的表白之前,“我已说尽了我的意见,我的身世,我的缺点,很少隐瞒。”…… …… ……子君听丈夫说爱情要时时“更新”,于是便等着,等丈夫来“更新”。可是,等来的不是新的爱情的增生,却是往日爱情的无可奈何的流失,就像泼在地上渐渐渗完了的水。 …… 涓生到了这地步(涓生提出分手之后子君可以毫无挂念地做事,子君脸色陡然灰黄,又瞬间苏生,“这眼光射向四处,正如孩子在饥渴中寻求着慈爱的母亲,但只在空中寻求,恐怖地回避着我的眼。”),仍然未能理解子君,仍然为子君的爱的假象所迷惑,仍然幻想他们是两个独立人格的平等的爱,一旦分开,这两个人仍可以独立地到社会上去争取子君的生存。他竟没想到,子君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爱他的,而是向往着在他面... (查看原文) —— 引自第8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思想文丛/此岸系列(共8册),
这套丛书还有
《爱情力学》《辉煌的裂变》《黑暗中的声音》《灵魂之旅》《观察者的幻象》
等
。
喜欢读"人之镜"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支持 Web、iPhone、iPad、Android 阅读器
喜欢读"人之镜"的人也喜欢 · · · · · ·
人之镜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9 条 )

从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中看中西人格形象的差异
因最近改《三国演义》,深有感触。只是对本书的《品格与性格——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一章做一个大致的整理和归纳。 从关云长与阿喀琉斯的比较中看中西人格形象的差异 对一个人的人格的评价,从最外在的方面说,首先有两种不同的标准,一是按其“...
(展开)

若批判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读的第一本邓晓芒先生的著作是《批判与启蒙》,与这一系列的作品应该是一以贯之的。前者是涉及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的结构与分析,而后者是在具体的作品中的分析运用。本部《人之镜》的钥匙在“镜”,可以从中西方对“镜”不同的用法来探讨人格与人生命运差异的根源。 中国将镜子...
(展开)

该怎么活,做什么人。
过去对这套小书的态度,奉为圭臬,反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促使人奋进、保持独立思考的意义。思想无国界,便取不同国家典型的文艺作品形象做对比,使我们抬头思考。却逼迫我们抬眼望向我们沉睡的思想:从来如此便对吗?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这一生? 童年: 理想的童年,应该是充满欢...
(展开)

对比一般,但是分析不错
传统上,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肇始于黄河流域的道德,建立在一个集体劳作的宗族社会上。在面对穷山恶水的时候,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必然强调群体合作。于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道德观念,它本身并不重视个人,而是强调个人必须融入到集体中去。 即使经过孔孟的发扬,这种道...
(展开)

即令是一个恶徒的犯罪思想,也要比天堂里的奇迹更伟大更崇高。
之前读外国文著时一直疑惑的东西在这本书里得到了解答:外国作品里有很多对人物心理和形态、周遭环境、衣品饰品的描写,当时其实读得有些烦了(特别是法俄国作品)。但是从“品格”——天生,固定,所以无需多言;“性格”——个人自由意志的表现,所以会对关于人物角色的整个...
(展开)

该怎么活,做什么人。
过去对这套小书的态度,奉为圭臬,反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促使人奋进、保持独立思考的意义。思想无国界,便取不同国家典型的文艺作品形象做对比,使我们抬头思考。却逼迫我们抬眼望向我们沉睡的思想:从来如此便对吗?我们究竟该怎么度过这一生? 童年: 理想的童年,应该是充满欢...
(展开)
> 更多书评 19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 )
-
作家出版社 (2016)8.4分 476人读过
-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6)9.2分 70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学人文丛-邓晓芒 (白露@思勉)
- 邓晓芒 (太常引)
- 比較思維 (墨饮)
- 某人的具有——历史、社科、政治、文学理论 (李明)
- 读过的好书 (山鬼2046)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1212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人之镜的评论:
feed: rss 2.0
2 有用 Lynn 2012-02-04 16:36:21
对人性的剖析力透纸背
0 有用 童心answer 2014-10-08 21:47:20
每个比较,都有启发,完全可以继续深挖,太有意思了。
2 有用 魏春亮 2013-05-20 17:53:51
以哲学研究者的身份来研究中西文学,高屋建瓴,视野广阔。如书名所示,用另一面镜子来反观中国文学和中国人之人格结构,认为关云长和阿喀琉斯的区别是品格与性格的区别,贾宝玉和唐璜是情与爱的区别,屈原和浮士德是辩白与追求的区别,而作者对这背后国人对内心反省的漠视和赤子之心的反思,发人深省。
1 有用 饴白 2020-01-08 21:05:34
或许可以理解为症候式阅读,思想一如既往的犀利,趣味与思证齐舞,设置了一个靶子,这个靶子太招人恨,所以看的酣畅淋漓,但是对中国人格结构存在着很大的误读和想象,西方以自由意志为基点,最终流向认识论、科学理性的方向,而中国哲学一开始便基于对人生意义的思想,流向伦理哲学,在我看来,中西人格结构都是物质、精神、社会属性平衡的结果,西方果真较中国基点高出一截吗?行为和后置效果上,彻底性有待确证。邓老还没有做的... 或许可以理解为症候式阅读,思想一如既往的犀利,趣味与思证齐舞,设置了一个靶子,这个靶子太招人恨,所以看的酣畅淋漓,但是对中国人格结构存在着很大的误读和想象,西方以自由意志为基点,最终流向认识论、科学理性的方向,而中国哲学一开始便基于对人生意义的思想,流向伦理哲学,在我看来,中西人格结构都是物质、精神、社会属性平衡的结果,西方果真较中国基点高出一截吗?行为和后置效果上,彻底性有待确证。邓老还没有做的一件事是论证自由意志扎根于西方人格的内在必然性,在唐璜、浮士德、麦克白身上都未得以确证。要对中西人格进行一个不偏不倚的比较,着实是很难,在阅读完《人之境》后增强了这种感受。大半年之前读《灵之舞》受到震动,现在有时间应认真思考被吸引的深层原因,也许也正如乌师所言,热情胜过理性,批判代替思考。 (展开)
3 有用 Ccs.涣 2011-09-16 16:00:46
其实和魏斌老师说的一样 用学生守则看不出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 那一些市井小说 就如同当今网上流传的段子 又是否真能看出传统中国人格问题么——当然 邓老师说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存在的 然而这些现象到底是中国传统本身还是这些传统精神的流弊 邓老师的批判似乎过于牵强 尤其不喜欢唐僧和基督徒的比较那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