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译者: 刘北成 / 曹卫东
出版年: 2009-11-1
页数: 194
定价: 25.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世纪前沿
ISBN: 9787208086760
内容简介 · · · · · ·
哈贝马斯在本书中指出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系统中存在着四种形式的危机倾向。由于现代技术的高速增长,管理和控制的过度强调,产生了一系列新的危机,除各种形式的经济危机外,文化危机(包括人性的自由发展、社会成员对社会的信任和参与动机等问题),以及行政系统的合理决策和有效协调等问题,是更严重的危机。
作者简介 · · · · · ·
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生于1929年,曾先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以论文《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获哲学博士学位;1961年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已有中译本)一书获得教授资格。1961- 1964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64-1967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社会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1971-1983任德国马格斯。布朗克研究院科技世界生活条件研究所(Max-Planck Instut zur Erforschung der Lebensbedingungen der wissenschaftlich-techneschen Welt)所长1983-1994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社会学教授,1994年退休。
退休后仍然从事研究、著述和学术政治活动。90年代,他同弟...
哈贝马斯(Juergen Habermas)生于1929年,曾先后在德国哥廷根大学、瑞士苏黎士大学,德国波恩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历史学、经济学等,并以论文《论谢林思想中的矛盾》获哲学博士学位;1961年以《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已有中译本)一书获得教授资格。1961- 1964任海德堡大学哲学教授1964-1967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社会学教授、法兰克福大学社会研究所所长1971-1983任德国马格斯。布朗克研究院科技世界生活条件研究所(Max-Planck Instut zur Erforschung der Lebensbedingungen der wissenschaftlich-techneschen Welt)所长1983-1994任法兰克福大学哲学-社会学教授,1994年退休。
退休后仍然从事研究、著述和学术政治活动。90年代,他同弟子以及现任德国外长、当时的黑森州环境部长菲舍尔一起组织政治俱乐部,定期举行政治沙龙,从政治哲学的角度讨论内政外交问题,对现政府外交政策发生了直接影响。有人认为,德国提出的欧盟改革的一揽子计划的建议就同哈贝马斯的话语政治模式有内在的联系。1998年德国大选中,哈贝马斯在关键时刻为社会民主党大造舆论,提供理论支持。哈贝马斯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理论社会学家,哲学家,在德国、欧洲、北美哲学社会学有着广泛的影响,是已经载入各国哲学教科书和社会学理论教科书的重要思想家。他是一为多产作家,几乎每一两年就有重要著作问世。90年代有人曾说过,哈贝马斯的每一本著作的出版都是哲学界的一件大事。
目录 · · · · · ·
第一部分 社会科学的危机概念
第一章 系统与生活世界
第二章 社会系统的构成要素
第三章 社会组织原则的解释
第四章 系统危机——以自由资本主义危机周期为例
第二部分 晚期资本主义的危机倾向
第一章 晚期资本主义的叙述模式
第二章 晚期资本主义增长的后果问题
第三章 危机倾向的分类
第四章 经济危机原理
第五章 合理性危机原理
第六章 合法化危机原理
第七章 动机危机原理
第八章 小结
第三部分 论合法化问题的逻辑
第一章 韦伯的合法化概述
第二章 实践问题与真理的关系
第三章 普遍利益的压制模式
第四章 个体的终结?
第五章 复杂性与民主
第六章 对理性的偏爱
人名对照表
参考文献
哈贝马斯著作目录(1952-1981)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今天的社会科学提供了一种系统论的危机概念。根据这种系统理论,当社会系统结构所能容许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低于该系统继续生存所必需的限度时,就会产生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危机就是系统整合的持续失调。人们可能会否定这个概念在社会科学中的应用价值,认为它没有考虑到造成系统容纳不下(或是结构解决不了)控制能力的内在原因。社会系统的危机不是由于环境的突变,而是由于结构固有的系统命令彼此不能相容,不能按等级整合所造成的。当然,只有在我们能够确定对于维持生存十分重要的结构时,才能确定结构固有的矛盾。这种结构与其他的系统因素必须区别开来。系统因素可以改变,但系统本身必须保持不变。由于很难用系统理论的语言来明确界定社会系统的界限与实存,因此,人们对系统论的社会危机概念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 人的机体具有明确的时空界限;它们维持其存在具有理想价值,而这种理想价值只能在经验确定的承受限度内有所变化。相反,社会系统能够在一种高度复杂的环境中维持其存在,具体途径表现为:不是改变系统因素或理想价值,就是同时改变二者,以便把自己维持在一个新的控制水平上。但是,如果系统通过改变其界限和实存来维持其存在,那么,它们的认同就会变得模糊起来。同样的系统发生改变,既可以说是系统的学习过程和转型过程,也可以说是系统的瓦解过程和崩溃过程。究竟是有一种新的系统在形成,还是只有旧系统在更生,这是无法明确判定的。当然,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并不是所有的结构变化都会带来危机。很显然,如果社会系统的理想价值发生变化,而没有从根本上危及其实存,或没有丧失其认同,那么,就无法从系统论的客观主义立场出发,去把我这种情况的承受限度。系统不能说是主体;根据前科学概念的定义,只有主体才会被卷入危机。在社会成员感受到结构变化影响到了继续生存,感觉到他们的社会认同受到威胁时,我们才会说出现了危机。系统整合的失调只有在使社会整合岌岌可危时,即在规范结构的共... (查看原文) —— 引自第4页 -
危机过程的客观性在于:危机是从无法解决的控制问题中产生出来的。认同危机与控制问题紧密相关。虽然行为主体绝大部分情况下都没有意识到控制问题的重要性,但这些控制问题造成了一些后果,对主体的意识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以至于危及到了社会整合。关键在于什么时候会出现这种控制问题。因此,一种适当的社会科学危机概念应当能够把握住系统整合与社会整合之间的联系。“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这两个概念,分别来自不同的理论传统。我们所谓的社会整合,涉及的是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社会化过程中所处的制度系统;社会系统在这里表现为一个具有符号结构的生活世界。我们所说的系统整合,涉及的是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所具有的特殊的控制能力。这里的社会系统表现为它们克服复杂的周围环境而维持住其界限和实存的能力。生活世界和系统这两个范式都很重要,问题在于如何把它们联系起来。就生活世界而言,我们所讨论的主题是社会的规范结构(价值和制度)。我们依靠社会整合的功能(用帕森斯的话就是:整合与模式维持),来分析事件和现状,此时,系统的非规范因素是制约条件。从系统的角度来看,我们所要讨论的主题是控制机制和偶然性范围的扩张。我们依靠系统整合功能,用帕森斯的话说就是:适应与目标达成,来分析事件和现状,此时,理想价值是数据。如果我们把社会系统理解为生活世界,就会忽略控制问题;如果我们把社会理解为系统,就不会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现实性在于虽然得到公认,但往往是虚拟的有效性要求是实际存在的。 (查看原文) —— 引自第6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喜欢读"合法化危机"的人也喜欢 · · · · · ·
合法化危机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合法化危机的书评 · · · · · · ( 全部 6 条 )

我们孜孜以求的法治,正是希望让法律具有更大的正当性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合法化危机》读书笔记 法律只是维系社会的底线。在法制的基础上,我们孜孜以求的法治,正是希望让法律具有更大的正当性,无论是立法还是执法。这也是最近读韦伯合法化危机一书的一些感想,愿与诸君分享: 出于共同体需要,现代社会不断使生产关系政治化,于是产生了更大的正当... (展开)> 更多书评 6篇
-
危机在医学上的概念是指偏离了正常的健康状态。它具有十足的客观性,危机的主体陷于被动,被暂时剥夺了作为一个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主体的可能性,但又与主体息息相关,不能脱离陷于危机者的内心体会,也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力量破除,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认同。马克思最先提出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危机,即资本主义难以解决的根本矛盾——因剥削剩余价值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如192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 社会科学的危机概...
2021-02-11 16:03
危机在医学上的概念是指偏离了正常的健康状态。它具有十足的客观性,危机的主体陷于被动,被暂时剥夺了作为一个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主体的可能性,但又与主体息息相关,不能脱离陷于危机者的内心体会,也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力量破除,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认同。马克思最先提出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危机,即资本主义难以解决的根本矛盾——因剥削剩余价值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如192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 社会科学的危机概念是指系统整合的持续性失调。但这个定义的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兼顾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两方面。社会整合是指主体的社会化整合,这里的社会系统表现为一个具有符号结构的生活世界,讨论的主题是社会的规范结构。系统整合是指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所具有的特殊的控制能力,讨论主题是控制机制和偶然性范围的扩大。以上两者相互制约和影响。为了更完善地分析危机,作者引入了社会组织原则的概念。 社会进化包括权力增长、生产力提高、规范结构变化三方面。生产力和社会化发展是定向的,遵循着一定的发展模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量变产生质变,社会原本的规范结构就会被打破,比如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改革开放,但这种改变必须符合新的生产力提出的新的合法性要求。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会发现原来的规范结构没那么正确、恰当,符合科学理性了。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个体并不是完全理性、在所有行为上都符合社会的规范结构的,而且他们还有个性,保有拒绝社会化的部分。本来个体的这些自由的部分为整个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随机性,但随着个体的社会化,反而限制了系统的活动范围,个体也更懂得如何面对控制中心。我们经常说个人或群体如何被大环境收编,但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社会在被个体“收编”。因此作者提出应该直接把社会化的过程理解为个体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是沿着生活世界的逻辑进行的”,而其决定性因素是语言的主体间性。也就是说社会进化是以定向形式的学习过程(理论和实践)出现的,按照这个逻辑,不学习才是我们需要解释的非理性现象。而学习又可以分为反思性和非反思性学习,而这种学习水平又取决于社会组织原则,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原则可以决定社会进化程度。 作者将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传统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则是年龄和性别等原始角色;传统社会的组织原则是具有政治形态的阶级统治;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原则是资产阶级民法体系中确定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而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如马克思所言,危机表现为无法解决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所以矛盾,不是因为他们本来就矛盾,是因为这种社会形态要将他们强行整合在一起,因此“矛盾不可能表现为敌对双方所宣布的意图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这种矛盾不可能是显而易见并直接表露的,相反,它是潜藏在行为背后,甚至主体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就像资本家宣称自己为劳动者提供了岗位一样,劳动者努力996多赚钱,双方看似合作,但主体自以为追求的意图是与他们的基本利益相冲突的。很多时候主体意识不到这种不可调和性,也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取笑的精神资本家。为了解决这种危机,社会系统必须改变或者放弃一些关键因素。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度过经济危机应该感谢全球化。但我们并不能够直接取缔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生产力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引入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原因。但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还是会毁灭的,因为根据剩余价值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润率会下降,积累过程的动力会消退,直至资本的积累中断,经济危机转变为社会危机。 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晚期阶段,国家干预部分的取代了市场机制用以校正从而避免功能失调,比如在公共领域和军事领域。但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原本奉行的公平交易原则是不合理的。而国家机器既然介入了再生产过程,它本身也需要再被合理化,比如选举机制。因此它只好引入形式民主来解决问题。但形式民主带来的结果可能和每个人想要的都不一样,因为选项还是国家机器规定的,而这种看似自由的选择让公民不再思考本身的动机。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公民对政治的冷漠,转而投向娱乐。为了解释这种公共领域政治意义的丧失,社会系统创造出了各种理论。而这一后果又带来一个更大的后果,那就是阶级意识的支离破碎。马云成了人民富豪,码农每天996背着几百万的房贷却以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达成了政治性的妥协。阶级妥协成了晚期资本主义结构的一部分,这样阶级冲突就成功地被维持在一个潜在状态了。这不仅仅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它自己的问题,由于世界的全球化,国与国的社会系统边界模糊,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会带来生态问题(外部自然问题),人类学问题(内部自然问题)还会带来国际关系问题,比如军备竞赛。 危机倾向可以分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和动机危机。 马克思已经论证了这种经济危机是不可能解决的,国家只能通过政治手段来抑制,但最后还是会变成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或者国家根本不想阻止,只是资本的代理人。合理性危机和合法化危机都属于政治危机,简而言之,合理性危机就是公众对权力机构作出的决策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而合法化危机就是公众已经对权力机构失望透顶,缺乏忠诚度以至于不想遵从它了。这时候权力机构就要运用我们上面提到的各种理论来维护他自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了,比如精英理论、科技专家治国论等。它必须说服公众自己才是权威的,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上三种危机都会体现在社会文化系统(文化传统、教育、就业等)中,从而形成动机危机。比如,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跌,《后浪》被嘲笑为《韭浪》等。因此要解决动机危机,应当从文化领域入手。哈贝马斯认为,解决动机危机要靠普遍主义道德,让所有人重新参与到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商谈中,找回失去的动机。 至此,哈贝马斯系统地分析了危机的成因,他在《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解释说明》一书中进一步对解决动机危机的方法做了解释。
回应 2021-02-11 16:03 -
子夜歌 (烟、火、风、水与黑暗的移涌)
社会文化系统不能长久地再生产出对系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私人性,第一,孕育了公民私人性和家庭职业私人性的传统正在瓦解,而且无药可救。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因素,如占有性个人主义和成就意识,正在因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受到破坏。第三,资产阶级文化观不允许任何具有相同功能的东西来代替被摧毁的私人性动机模式。2020-02-20 23:06
-
子夜歌 (烟、火、风、水与黑暗的移涌)
文化模式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介和教育实践而转化到人格结构当中。与私人化的宗教,科学化的哲学,策略功利化的伦理不同,资产阶级艺术没有承担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任务,相反,他收集了在需求体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各种残余需求。因此,与道德普遍主义一起,艺术和美学就成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部的爆炸性因素。2020-02-20 22:48
-
子夜歌 (烟、火、风、水与黑暗的移涌)
-
寒柳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合法性危机》 第二章 将系统整合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部分 “内在自然在和社会系统整合后依然还是一种类似于内在环境的东西,因为社会化的主体为了捍卫他们的个性拒绝彻底融入社会。我们不能把内在自然的社会化和外部自然的社会化(即生产)同等对待,都简单地理解为对环境复杂性的化约。系统运转的自由度通常是随着对环境复杂性的化约而扩大的,而内在自然的逐步社会化反而限制了系统偶然性的活动烦我。” 很有切身感受的...2011-04-16 16:09 1人喜欢
《合法性危机》 第二章 将系统整合内在自然与外在自然的部分
“内在自然在和社会系统整合后依然还是一种类似于内在环境的东西,因为社会化的主体为了捍卫他们的个性拒绝彻底融入社会。我们不能把内在自然的社会化和外部自然的社会化(即生产)同等对待,都简单地理解为对环境复杂性的化约。系统运转的自由度通常是随着对环境复杂性的化约而扩大的,而内在自然的逐步社会化反而限制了系统偶然性的活动烦我。” 引自第15页 很有切身感受的,然而外部自然与内部自然对系统自由度的影响差异是否因为内在自然才是社会的本体,而外在自然终究隔了一层呢?
“随着个体化水平的提高,社会化个体抵御分化出来的控制中心的决定的免疫力似乎也得到了加强。” 引自第15页 这可以解释埃及的街头革命。 哈哈 哈贝马斯紧接着就说 这一点应当这样分析 内在自然既是系统环境 也是系统因素 这和我上段的分析类似。他后面的分析更有趣。 老哈说经验性命题提出的真实性要求,与价值规范确定的正确性和恰当性要求是一致的。我想这是从历史角度看的一致,在每一个点其实都是不一致的,就像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与运动轨迹并不一致,或者说一致是一个理性状态。我提出弃俗正礼,正是要它一致,那也就是圆周的向心力了。现在的“俗”不单与理性规范不一致,与经济理性甚至也不一致,这就是迷信,但正与经济理性趋于一致。这个运动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与经济理性一致,然后再与真正的理性一致。
回应 2011-04-16 16:09 -
寒柳 (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资本主义危机的结构,是社会矛盾不只存在于阶级之间,更是动摇了系统的稳定性。以往社会的矛盾显而易见在于阶级之间,于是革命成了万用的灵药。然而到了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应如何解决? 当前西亚北非动荡的局势部分地反映了上述情况。然而英法等国的示威更具有不可解决性,政策的调整能够满足人民的诉求么?2011-04-16 16:36
-
危机在医学上的概念是指偏离了正常的健康状态。它具有十足的客观性,危机的主体陷于被动,被暂时剥夺了作为一个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主体的可能性,但又与主体息息相关,不能脱离陷于危机者的内心体会,也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力量破除,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认同。马克思最先提出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危机,即资本主义难以解决的根本矛盾——因剥削剩余价值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如192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 社会科学的危机概...
2021-02-11 16:03
危机在医学上的概念是指偏离了正常的健康状态。它具有十足的客观性,危机的主体陷于被动,被暂时剥夺了作为一个完全能够控制自己的主体的可能性,但又与主体息息相关,不能脱离陷于危机者的内心体会,也不能完全依靠外部力量破除,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建立新的认同。马克思最先提出社会科学的系统性危机,即资本主义难以解决的根本矛盾——因剥削剩余价值带来的周期性经济危机,如1927年的美国经济大萧条。 社会科学的危机概念是指系统整合的持续性失调。但这个定义的问题在于没有很好地兼顾社会整合和系统整合两方面。社会整合是指主体的社会化整合,这里的社会系统表现为一个具有符号结构的生活世界,讨论的主题是社会的规范结构。系统整合是指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所具有的特殊的控制能力,讨论主题是控制机制和偶然性范围的扩大。以上两者相互制约和影响。为了更完善地分析危机,作者引入了社会组织原则的概念。 社会进化包括权力增长、生产力提高、规范结构变化三方面。生产力和社会化发展是定向的,遵循着一定的发展模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量变产生质变,社会原本的规范结构就会被打破,比如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的改革开放,但这种改变必须符合新的生产力提出的新的合法性要求。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可能会发现原来的规范结构没那么正确、恰当,符合科学理性了。另一方面,社会中的个体并不是完全理性、在所有行为上都符合社会的规范结构的,而且他们还有个性,保有拒绝社会化的部分。本来个体的这些自由的部分为整个系统的发展提供了随机性,但随着个体的社会化,反而限制了系统的活动范围,个体也更懂得如何面对控制中心。我们经常说个人或群体如何被大环境收编,但其实也可以反过来说社会在被个体“收编”。因此作者提出应该直接把社会化的过程理解为个体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是沿着生活世界的逻辑进行的”,而其决定性因素是语言的主体间性。也就是说社会进化是以定向形式的学习过程(理论和实践)出现的,按照这个逻辑,不学习才是我们需要解释的非理性现象。而学习又可以分为反思性和非反思性学习,而这种学习水平又取决于社会组织原则,也就是说社会组织原则可以决定社会进化程度。 作者将社会形态分为原始社会、传统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后资本主义社会。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原则是年龄和性别等原始角色;传统社会的组织原则是具有政治形态的阶级统治;自由资本主义社会的组织原则是资产阶级民法体系中确定的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而在这种社会形态中,如马克思所言,危机表现为无法解决的周期性经济危机。自由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所以矛盾,不是因为他们本来就矛盾,是因为这种社会形态要将他们强行整合在一起,因此“矛盾不可能表现为敌对双方所宣布的意图之间的矛盾”。也就是说这种矛盾不可能是显而易见并直接表露的,相反,它是潜藏在行为背后,甚至主体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就像资本家宣称自己为劳动者提供了岗位一样,劳动者努力996多赚钱,双方看似合作,但主体自以为追求的意图是与他们的基本利益相冲突的。很多时候主体意识不到这种不可调和性,也就出现了我们今天取笑的精神资本家。为了解决这种危机,社会系统必须改变或者放弃一些关键因素。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能够度过经济危机应该感谢全球化。但我们并不能够直接取缔资本主义社会,因为在这种社会形态中生产力确实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引入国特色市场经济的原因。但资本主义社会最后还是会毁灭的,因为根据剩余价值理论,随着时间的推移,利润率会下降,积累过程的动力会消退,直至资本的积累中断,经济危机转变为社会危机。 有组织的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晚期阶段,国家干预部分的取代了市场机制用以校正从而避免功能失调,比如在公共领域和军事领域。但这就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原本奉行的公平交易原则是不合理的。而国家机器既然介入了再生产过程,它本身也需要再被合理化,比如选举机制。因此它只好引入形式民主来解决问题。但形式民主带来的结果可能和每个人想要的都不一样,因为选项还是国家机器规定的,而这种看似自由的选择让公民不再思考本身的动机。其造成的后果就是公民对政治的冷漠,转而投向娱乐。为了解释这种公共领域政治意义的丧失,社会系统创造出了各种理论。而这一后果又带来一个更大的后果,那就是阶级意识的支离破碎。马云成了人民富豪,码农每天996背着几百万的房贷却以为自己是“中产阶级”;企业组织和工会组织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达成了政治性的妥协。阶级妥协成了晚期资本主义结构的一部分,这样阶级冲突就成功地被维持在一个潜在状态了。这不仅仅是一个资本主义社会它自己的问题,由于世界的全球化,国与国的社会系统边界模糊,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除了会带来生态问题(外部自然问题),人类学问题(内部自然问题)还会带来国际关系问题,比如军备竞赛。 危机倾向可以分为经济危机、合理性危机、合法化危机和动机危机。 马克思已经论证了这种经济危机是不可能解决的,国家只能通过政治手段来抑制,但最后还是会变成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或者国家根本不想阻止,只是资本的代理人。合理性危机和合法化危机都属于政治危机,简而言之,合理性危机就是公众对权力机构作出的决策的合理性产生怀疑,而合法化危机就是公众已经对权力机构失望透顶,缺乏忠诚度以至于不想遵从它了。这时候权力机构就要运用我们上面提到的各种理论来维护他自己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了,比如精英理论、科技专家治国论等。它必须说服公众自己才是权威的,将话语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以上三种危机都会体现在社会文化系统(文化传统、教育、就业等)中,从而形成动机危机。比如,结婚率和生育率的下跌,《后浪》被嘲笑为《韭浪》等。因此要解决动机危机,应当从文化领域入手。哈贝马斯认为,解决动机危机要靠普遍主义道德,让所有人重新参与到与自己利益有关的商谈中,找回失去的动机。 至此,哈贝马斯系统地分析了危机的成因,他在《现代性——一项未完成的解释说明》一书中进一步对解决动机危机的方法做了解释。
回应 2021-02-11 16:03 -
子夜歌 (烟、火、风、水与黑暗的移涌)
社会文化系统不能长久地再生产出对系统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一系列私人性,第一,孕育了公民私人性和家庭职业私人性的传统正在瓦解,而且无药可救。第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因素,如占有性个人主义和成就意识,正在因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受到破坏。第三,资产阶级文化观不允许任何具有相同功能的东西来代替被摧毁的私人性动机模式。2020-02-20 23:06
-
子夜歌 (烟、火、风、水与黑暗的移涌)
文化模式是否以及如何通过社会化媒介和教育实践而转化到人格结构当中。与私人化的宗教,科学化的哲学,策略功利化的伦理不同,资产阶级艺术没有承担经济系统和政治系统的任务,相反,他收集了在需求体系中无法得到满足的各种残余需求。因此,与道德普遍主义一起,艺术和美学就成为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部的爆炸性因素。2020-02-20 22:48
-
子夜歌 (烟、火、风、水与黑暗的移涌)
当前版本有售 · · · · · ·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7 )
-
Beacon Press (1975)暂无评分 12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7.8分 118人读过
-
時報文化 (1994)8.6分 20人读过
-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9)暂无评分 8人读过
-
HHKNT3(满200-30)ZVYBKQ(满300-60)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合法化危机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德里克的牧羊人 2016-05-07
第三部分暂时看不懂嗯
0 有用 [已注销] 2014-01-19
有那么几章臣妾真心看不懂啊。。。以及对于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分析真是简练精辟啊……
0 有用 贫民窟主-土 2010-11-30
需要交往行动理论的背景。第一二部分豁然开朗,第三部分依然迷茫。。。
0 有用 软绵绵没药猫 2017-08-04
四年前我当然读不下法兰克福学派><
11 有用 江绪林 2015-11-27
“经济系统只存在系统危机,即经济危机;社会文化系统自身不存在系统危机,但存在认同危机,即动机危机;政治系统则一方面存在着系统自身的合理性危机,又存在着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危机,即合法化危机。” “动机的缺失就越是会被一种可以用消费来创造的价值所取代,而这样,文化系统的危机又提高了人们对经济财富与消费的重视,于是促使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系统的非普遍利益的生产与分配方式的质疑,以至于对行政系统的质... “经济系统只存在系统危机,即经济危机;社会文化系统自身不存在系统危机,但存在认同危机,即动机危机;政治系统则一方面存在着系统自身的合理性危机,又存在着公民对政治系统的认同危机,即合法化危机。” “动机的缺失就越是会被一种可以用消费来创造的价值所取代,而这样,文化系统的危机又提高了人们对经济财富与消费的重视,于是促使了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系统的非普遍利益的生产与分配方式的质疑,以至于对行政系统的质疑。总之最后各种危机的矛头都指向了政府的合法性。” “ 人类应该做的是选择一种与理性意志相联系的实践道路,寄希望于通过社会化的个体来形成社会认同,这也就是其所说的消除行政系统合法性压力的途径” (展开)
0 有用 丑橘 2021-04-14
合法化危机在于不被承认的意识存在或策略行动中存在的一种潜在冲突,促成了利益与动机之间的矛盾,而控制下的确定性需求从行政权威转移到经济系统里的商品消费以及文化系统里网络搭建的非阶级认同。后面作者就在找调解矛盾的方法了,他先是从商业行为策略的多元寻租、职业领域人群和非就业人口的增加捋出系统危机的必然性,再提出以使用价值为趋向的社会期望对价值资源的挤压。于是在实践层次上,某个被合力塑造的身份规范在拽住人... 合法化危机在于不被承认的意识存在或策略行动中存在的一种潜在冲突,促成了利益与动机之间的矛盾,而控制下的确定性需求从行政权威转移到经济系统里的商品消费以及文化系统里网络搭建的非阶级认同。后面作者就在找调解矛盾的方法了,他先是从商业行为策略的多元寻租、职业领域人群和非就业人口的增加捋出系统危机的必然性,再提出以使用价值为趋向的社会期望对价值资源的挤压。于是在实践层次上,某个被合力塑造的身份规范在拽住人们的“根本利益”,贬低理想与生活。人们攀比着职业之外对休闲的追求,透过文化/认知屏障建立自尊,不久又回到了一种由教育系统和就业系统所塑造的动机以及背后意义的短缺。更不用说私人领域经济文化的公开展现对自我的剥离,还有以私人活动集聚的公共领域形塑出的大众文化,至于行政系统该如何介入和协调,好像还没咋看到 (展开)
0 有用 零余者 2021-04-13
喜欢这个细分的章节。“把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应用到已经发生变化晚期资本主义现实当中,导致了许多疑难。因此也出现了一些很有意思的尝试,有的是用新的思路来理解旧的原理,有的则是用新的危机原理来取而代之。”
0 有用 Gondole triste 2021-03-14
二刷:译文是肯定有问题的,使本就不低的阅读难度又翻了一番。由于缺乏对卢曼著作和二人争论的背景了解,对哈贝马斯区分系统内派生的危机和合法化危机的立论根据仍不甚理解,以至于全书被我读成了断裂的两部分:批判系统论及其隐含的政治立场,鼓吹交往理性及其派生新政治秩序的可能。 一想到接下来是《交往行动理论》,真是兴味索然,近两周需要换换脑子。
0 有用 SwedishGarden 2021-03-07
翻译忒垃圾了!
0 有用 璞 2021-02-28
哈贝马斯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在呼唤理性意志。他认为社会进化的基本机制在于学习,而学习则在于对“有效性要求”(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反思,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有效性要求既存在于理论中也存在于实践里,生产力的发展遵循理论认识的逻辑,规范结构的发展遵循实践认识的逻辑。“一个社会形态所容纳的学习水平可能取决于是否允许理论和实践问题分化开来,以及是否允许非反思性学习向反思性学习过渡。社会系统不仅沿... 哈贝马斯是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在呼唤理性意志。他认为社会进化的基本机制在于学习,而学习则在于对“有效性要求”(真实性和正确性)的反思,并在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上进行。有效性要求既存在于理论中也存在于实践里,生产力的发展遵循理论认识的逻辑,规范结构的发展遵循实践认识的逻辑。“一个社会形态所容纳的学习水平可能取决于是否允许理论和实践问题分化开来,以及是否允许非反思性学习向反思性学习过渡。社会系统不仅沿着系统权力的扩张逻辑,进化的实质是遵循生活世界的逻辑进行的。外部自然与内在自然是分离的,而内在自然的整合要建立在理性所产生的对规范的承认。规范结构是语言产生的主体间性决定的,建立在上述有效性要求的基础上。保护社会系统的自发性需要以交往理性克服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通过交往伦理学建构起恒定的合法性空间。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