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路易•康是现代建筑大师,本书以精致的散文阐述了他的建筑精神。第一章“静谧与光明”从各个角度整理了康的演讲词,文字优美,充满诗意;第二章“建筑即精神”是作者对康建筑精神的领悟,从建筑内部一一讲述;第三章“路易•康的建筑”是康的八个代表作品,作为康建筑思想的例证,简洁直观,大气磅礴,充满力量。
静谧与光明的创作者
· · · · · ·
-
成寒 译者
作者简介 · · · · · ·
约翰·罗贝尔,建筑师,纽约普拉特学院建筑系建筑理论和建筑史教授。1965年获宾州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当时路易·康任教于此),1966年获得宾州大学第二个硕士学位,主修建筑理沦。罗贝尔是纽约建筑联盟理事会成员,常为Arfforum,ProgressiveArchirecture,AlA Journal撰稿,并经常受邀在美国各地进行演讲。
译者简介:成寒,出生于台湾彰化,现居台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士、英语教学硕:著有《大诗人的声音》《瀑布上的房子——追寻建筑大师赖特的脚印》《推开文学家的门》《躺着学英语》系列以及《成寒英语有声书》系列等,并有多部译作。
路易·康,1901年生于爱沙尼亚,1905年随父母移民美国费城,从小受传统犹太式教育,多思好问,天生有音乐和绘画才能。1920年至1924年康在宾州大学攻渎建筑,受益于备受摊崇的建筑师保罗·克烈特。1...
约翰·罗贝尔,建筑师,纽约普拉特学院建筑系建筑理论和建筑史教授。1965年获宾州大学建筑硕士学位(当时路易·康任教于此),1966年获得宾州大学第二个硕士学位,主修建筑理沦。罗贝尔是纽约建筑联盟理事会成员,常为Arfforum,ProgressiveArchirecture,AlA Journal撰稿,并经常受邀在美国各地进行演讲。
译者简介:成寒,出生于台湾彰化,现居台北。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学士、英语教学硕:著有《大诗人的声音》《瀑布上的房子——追寻建筑大师赖特的脚印》《推开文学家的门》《躺着学英语》系列以及《成寒英语有声书》系列等,并有多部译作。
路易·康,1901年生于爱沙尼亚,1905年随父母移民美国费城,从小受传统犹太式教育,多思好问,天生有音乐和绘画才能。1920年至1924年康在宾州大学攻渎建筑,受益于备受摊崇的建筑师保罗·克烈特。1947年至1957年在耶鲁大学教学,期间设计了耶鲁大学美术馆。1957年至1961年没计的宾州大学的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康对现代建筑的重要贡献。他在60岁至70岁之问,在世界上多个国家进行创作,涵盖了各式各样的机构的建筑物。1974年自印度旅行回纽约时,因心脏病突发去世。
目录 · · · · · ·
序
前言
I 静谧与光明:路易·康的话
喜悦
触觉、视觉
惊奇
领悟、直觉
不可度量的与可度量的
知识
道
静谧与光明
光
独一性
创作
形与设计
地点
空间
结构体
平面
园与室
材料
墙、柱
机构
建筑
建筑师
教师
时间之外的时间
为什么有建筑?
II. 建筑即精神
建筑
现代建筑
道
机构
形与设计
建筑的任务
人类的地位
III. 路易·康的建筑
理查德医学研究中心
索克生物研究中心
索克生物研究中心社区中心
孟加拉首都规划
孟加拉国会议堂
金贝尔美术馆
菲利普斯·埃克塞特学院图书馆
耶鲁英国艺术研究中心
IV. 附录
路易·康的生平
关于作者
图片来源
参考书目
译后记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这些欧洲人统治了建筑界。直到20世纪50年代末,他们的严谨性再也维持不下去了,而玻璃盒子一一曾承载着对水晶城市的梦想,正在使全世界的城市变成一片毫无特色、疏离而死气沉沉的荒芜之地。 理性是理解既有物的律则。然而,如果我们想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一个包含了已存在和尚未存在的世界,作为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家、科学家和建筑师,必须拥有一种更强大的律则,一种诗人所用的律则,即中国古代道家哲学家老子谓之“道”(To),存在主义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称之为“存在”(Being),而路易斯康将它叫作“道”(Order)。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现代建筑 073 -
康关于道的理念与老子对道的理念十分相似。老子写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康所谓静谧,老子谓之无名。康所谓光明,老子谓之有名。在其他地方,另外,老子谈到有和无,他写道: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康说光明凝结形成物质世界。老子将物质世界称为“万物”,万物来自有名,或是有。 康认为道凌驾于静谧与光明表面的二元性之上。老子写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比较康与老子的理论之间的相似性时,我也要指出二人之间的 区别,这种区别以传统东方和西方存在方式的差异为特征。这些在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与东方思想的相遇中体现出来。 尽管康和赖特的哲学和建筑有所不同,但他们有同样的精神和创作动力。赖特发展所谓的有机建筑,是对民主政治、美国景观的开放性和现代材料运用的回应。赖特看到了他的有机建筑哲学和东方思想之间的相似性。他写道: 与中国哲学家老子的信仰不同,有机建筑的基础并不是佛教教义。但直到我找到并建立自己的信仰后才意识到这些…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是我“发现”它的,没想到这种以室内空间为建筑之真实的理念是来自古老的东方正当我洋洋得意时,收到了大使从日本寄来美国的一本冈仓天心的小书,名为《茶之书》。阅读中我看到了这句话:“房间事实上是在屋顶和墙体围合的空间之中,而非屋顶和墙体本身。” 这下可好,别说蛋糕了,我连面团都不是。合上这本小书,我走到外面,敲击着路上的石头,试图找回内心的自我。我像泄了气的皮球;我以为这是我的原创,但并不是。过了好几天我才重新打起精神。但我重新振作是因为我想到:“究竞是谁建造了它?是谁将这思想植入建筑?老子或任何人都不曾有意识地建造它。”当想到这一点,自然会想:“那么,一切都爱什么,我们还可以继续昂首向前。”从那时起,我... (查看原文) —— 引自章节:现代建筑 073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静谧与光明"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静谧与光明"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路易斯.I.康的空间构成 8.5
-
- 透明性 8.5
-
- 建构文化研究 9.2
-
- 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8.3
-
- 建构建筑手册 9.2
-
- 赖特论美国建筑 8.5
-
- 非常建筑 8.4
-
- 异规 8.9
-
- 街道的美学 8.7
-
- 间隔的秩序与事物的区分 9.3
静谧与光明的书评 · · · · · · ( 全部 29 条 )

“如果你无法从所做的事情中感受到喜悦,就不算真正活着”

对《静谧与光明》的几点大胆阐释

我认为,就像宗教中,有上帝的天堂,对应也必须要有撒旦的地狱,如果失去了地狱,那天堂也就失去了意义。我认为建筑艺术中也存在这样的二元论对比。如果这个世界就像极乐世界、伊甸园那样,只有幸福快乐,没有生老病死的痛苦,人也会失去感知的能力,而自然就是充满了这样的矛盾与和谐,人类就是这样孕育其中的。

建筑设计即是“道”——《静谧与光明》读后
> 更多书评 29篇
论坛 · · · · · ·
不得不说,康的理论文字真的很少 | 来自杉九九 | 2012-07-31 17:40:55 | |
隐晦 | 来自reyleigh | 1 回应 | 2010-10-05 00:45:5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4 )
-
Shambhala (2008)9.0分 328人读过
-
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2)9.0分 155人读过
-
聯經 (2007)8.7分 52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LANDSCAPE ARCHITECTURE (KAKHABERVNA)
- 闲着没事读读书(四) (鹿小羽)
- 建筑的质料 (晴夜风)
- 有兴趣读的书10 (乡愁)
- 建筑/景观/规划/园林 (浮点)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静谧与光明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杉九九 2012-07-31 17:38:40
好书
11 有用 wwei 2011-11-27 22:15:04
其实是本哲学书……读着读着突然觉得里头会出现荣格的名字,然后再翻了几页果然出现了……我那诡异的第六感啊
1 有用 vritti 2010-08-15 22:44:27
思与诗,阿波罗与狄俄尼索斯。有些书让你想掩卷回味,有些书让你想轻声朗读,这书两者都占了。
1 有用 芯 2011-10-02 14:18:23
书名应该译为《沉默与光》。阿康的核心思想,写的浅白易懂,反复看反复思考,很有启发。
0 有用 林小熏 2010-11-16 21:32:45
又认识了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一个接近原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