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愛密麗.馬汀(Emily Martin)
現為美國紐約大學人類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科技人類學、醫療人類學、性別、文化心理、歷史精神病學、英國社會文化等。著有《身體裡的女人:生產的文化分析》(The Woman in the Body: A Cultural Analysis of Reproduction, Beacon Press, 1987)與《雙極探險:美國文化中的躁狂與抑鬱》(Bipolar Expeditions: Mania and Depression in American Cultur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7)等,另與希爾.蓋滋(Hill Gates)合編《台灣社會的人類學》(The Anthropology of Taiwanese Societ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1)。其知名論文〈卵子與精子:科學如何建構了一部以男女刻板性別角色為本的羅曼史〉(“The Egg and the Sperm: How Science Has Constructed a Romance Based on Sterotypical Male-Female Roles”),中譯曾收錄於《科技渴望性別》(群學,2004)。
愛密麗.馬汀的個人網頁:web.me.com/em81 /work/Welcome.html。
克里斯多夫.連恩(Christopher Lane)
現為美國西北大學英語系教授。教學與寫作領域包括維多利亞時期與當代英國小說,並專長於19世紀心理學、精神病學與知識史等。著有《仇恨與文明: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反社會生活》(Hatred and Civility: The Antisocial Life in Victorian Englan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6)與《害羞:正常行為如何成為一種疾病》(Shyness: How Normal Behavior Became a Sickn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7);《害羞》自出版後已廣譯為日文、韓文、法文。
連恩替《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撰寫部落格「副作用」:www.psychologytoday.com/blog/side-effects。
伍德堯(David L. Eng)
現為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美國文學、亞美研究、亞洲移民、精神分析,並專長於批判種族理論、酷兒研究與視覺文化。著有《種族閹割:亞美陽剛的治理》(Racial Castration: Managing Masculinity in Asian America,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1),另與大衛.卡贊堅編有《失落:哀悼的政治》(Loss: The Politics of Mourn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大衛.卡贊堅(David Kazanjian)
現為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19世紀跨國美國文學與歷史研究、政治哲學、歐陸哲學、拉美移民研究、殖民論述研究和亞美尼亞流離研究,曾發表多篇關注北美—亞美尼亞流離的文化 / 政治研究的相關文章。著有《殖民伎倆:早期美國的國族文化與帝國公民身分》(The Colonizing Trick: National Culture and Imperial Citizenship in Early America,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3)。
麥克斯.潘斯基(Max Pensky)
現為美國紐約賓漢姆頓大學哲學系教授與系主任。研究領域包括當代歐陸哲學、社會和政治哲學、法政哲學和國際關係等。著有《團結的盡頭:倫理與政治論述理論》(The Ends of Solidarity: Discourse Theory in Ethics and Politics,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2008)和《憂鬱的辯證:班雅明與哀悼劇》(Melancholy Dialectics: Walter Benjamin and the Play of Mourning,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93)等。
海澀.愛(Heather K. Love)
現為美國賓州大學英語系副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性別研究、酷兒理論、當代文學、情感研究、電影和視覺文化、精神分析、種族和民族學批判理論等。著有《倒退的感覺:酷兒歷史的失落與政治》(Feeling Backward: Loss and the Politics of Queer History,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7)。她曾主編《新文學史》(New Literary History)特別專號「在認同政治之後有什麼生活?」(Is There Life after Identity Politics?)。
海澀.愛的個人網頁:www.heatherklove.com。
伊芙.可索夫斯基.賽菊蔻(Eve Kosofsky Sedgwick)
長年任教於紐約城市大學英文系、女性與社會研究中心,2009年因乳癌過世。賽菊蔻在1985 年出版成名作《男人之間:英美文學與男人的同性社交慾望》(Between Men: English Literature and Male Homosocial Desi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5),之後的《衣櫃認識論》(Epistemology of the Closet,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0)奠定了她在酷兒理論中的地位。《與愛對話》(A Dialogue on Love, Beacon Press, 2000;心靈工坊,2001)則是賽菊蔻的憂鬱症手記, 結合了對話與詩,呈現了她與心理治療師的交流歷程。賽菊蔻1998年時曾應中央大學性 / 別研究室之邀來台發表兩篇論文:〈如何將孩子教養成同性戀〉與〈情感與酷兒操演〉(收於性 / 別研究第三、四期合刊《酷兒:理論與政治》,中央性 / 別研究室,1998)。
凱莉.漢彌爾頓(Carrie Hamilton)
現為英國倫敦羅漢普頓大學藝術學院教授、羅漢普頓性 / 別研究中心主持人。研究領域包括性 / 別史、女性主義、口述史、文化記憶、政治與革命運動、西班牙與拉丁美洲歷史、拉美裔研究等。最新發表的文章是〈性 / 別政治與社會主義的居住:古巴革命中的建設家園〉(“Sexual Politics and Socialist Housing: Building Homes in Revolutionary Cuba”),收於《性別與歷史》(Gender & History 21, 2009)。
溫蒂.布朗(Wendy Brown)
現為美國柏克萊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研究領域包括政治學史、19與20世紀歐陸理論、批判理論、文化理論、女性主義理論、批判種族理論、後殖民理論等。她批判地置疑權力位置、政治認同和當代民主中的政治主體性,以交織理論之間的對話知名,如:馬克思、尼采、韋伯、佛洛依德、法蘭克福學派、傅柯、當代歐陸哲學等。〈抗拒左派憂鬱〉一文曾同時收錄於《失落:哀悼的政治》和《沒有保證:霍爾紀念集》(Without Guarantees : In Honour of Stuart Hall, Verso Press, 2000)。著有《傷害的狀態:晚期現代性中的權力與自由》(States of Injury: Power and Freedom in Late Modernity, Princeton, 1995),並與珍娜.哈莉(Janet Halley)合編《左派律法主義 / 左派批評》(Left Legalism/Left Critique,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2)。
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
現為美國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及修辭學教授。研究領域包括女性主義理論、性 / 別研究、近當代歐陸思想等。她於1990年代發表了許多影響深遠的作品,如:《性 / 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1990;桂冠,2008)、《身體至關重大:論「性」的話語界限》(Bodies That Matter: On the Discursive Limits of “Sex,” Routledge, 1993)和《權力的精神生活:服從的理論》(The Psychic Life of Power: Theories in Subjection,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江蘇人民出版社,2009)等,對權力、性別、身分認同與情感政治的分析批評多所卓見。
編者簡介
劉人鵬
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並與丁乃非、白瑞梅合著《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
鄭聖勳
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美術設計與網頁編輯。文字作品散見於香港《字花》雜誌。
宋玉雯
清華大學中文系、社會所畢業,文字工作者。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現代文學與文化研究組。
譯者簡介
林家瑄
清大外語所畢業,曾任藝術行政。自由譯者,譯作包括《兩位嚴肅的女人》(行人,2007)等,現為期刊編輯。
洪凌
英國薩克絲大學(Sussex University)英國文學碩士,香港中文大學文化比較所博士候選人。現專事小說創作、論述撰寫,以及翻譯。小說創作包括《銀河滅》(蓋亞,2008)、【宇宙奧狄賽】系列共六冊(成陽,2000-2003)、《不見天日的向日葵》(成陽,2000)、《末日玫瑰雨》(遠流,1996)、《肢解異獸》(遠流,1995)等。論述著作包括《魔道御書房》(蓋亞,2005)、《酷異劄記》(萬象,1996)、《魔鬼筆記》(萬象,1996)等。譯著包括《少年吸血鬼阿曼德》(時報,2009)、《通往女人國度之門》(繆思,2006)、《女身男人》(繆思,2005)、《黑暗的左手》(繆思,2004)、《銀翼殺手》(一方,2004)等。
翁健鐘
台大歷史系碩士。嗜閱讀,曾任期刊編輯、翻譯。
區立遠
台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杜賓根大學古典文學碩士。
張永靖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所碩士生。
楊雅婷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美國哈佛大學教育碩士,現從事翻譯。譯作有《關於美之必要》(天下雜誌,2008)、《巧克力時尚之旅》(天下雜誌,2007)、《馬戲團之夜》(行人,2007)、《蘭閨寶錄:晚明至盛清時的中國婦女》(左岸文化,2005)、《童年之死:在電子媒體時代下長大的孩童 》(巨流,2004)、《啥都瞭了》(行人,2004)、《阿茲海默症》(天下雜誌,2003 )等,以及多篇學術論文。
鄭 □良
中央大學英美語文學系碩士畢業,碩士專攻性 / 別研究、酷兒研究、文化研究。曾替《電影欣賞》與中央大學性 / 別研究室超薄會議翻譯學術文章。日日春關懷互助協會義工。熱愛電影。
鄭聖勳
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候選人,美術設計與網頁編輯。文字作品散見於香港《字花》雜誌。
回應文作者簡介
hsiehpei
清大外文系畢業,專職譯者。
木耷
文字工作者。
止言
文字工作者。
何姿瑩
瑞典林雪平大學科學、科技與社會碩士,國立中山大學外國文學碩士。目前在高雄醫學大學與國立高雄大學擔任兼任講師。
呂嘉鴻
輔仁大學新聞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目前就讀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College)社會系博士班。
林吉洋
台北大學地政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現服務於某企業,推廣互助事業。
郭品潔
台灣屏東人。著有詩集《讓我們一起軟弱》(大田,2003),譯有《簽名買賣人》(大塊文化,2007)等書。
陳羿安
現就讀於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班及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碩士班。
葉虹靈
台灣大學社會系,清華大學社會所畢業。現在關心台灣的歷史記憶與轉型正義問題。
劉冠伶
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中文系博士班。
蔡孟哲
清華大學社會所碩士,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義工。
0 有用 Kukki 2024-06-02 13:25:57 北京
很有诗意的理论,psj一篇从本雅明出发,对于忧郁的双重性叙述缭绕,忧郁者用忧郁超克忧郁。
0 有用 草莓 2022-11-14 21:09:28 上海
比较难读……
0 有用 Dido 2012-03-03 12:12:35
憂鬱症說穿了不就是「不開心」麼
0 有用 淡淡的潜水艇 2022-11-27 09:56:36 福建
情感研究
0 有用 bluesoda 2022-05-30 18:31:41
《沉默与喘息》
0 有用 哗拉啦 2024-07-14 15:54:16 北京
毕业论文补标。左翼忧郁,海瑟爱启发较大。
0 有用 Perseus 2024-07-05 21:52:07 四川
读了马丁的两篇《躁郁》,伍德尧的《哀悼》,还有布朗的《抗拒左派忧郁》
0 有用 Kukki 2024-06-02 13:25:57 北京
很有诗意的理论,psj一篇从本雅明出发,对于忧郁的双重性叙述缭绕,忧郁者用忧郁超克忧郁。
0 有用 汤井 2024-03-20 09:54:31 广东
很好的选题,略水的选文,只有少数几篇质量上佳,其他甚至都有大段的重复内容
0 有用 小龙虾 2024-02-08 07:21:26 美国
《拒绝左派忧郁》一直是我忧郁理论启蒙文章,但对瘫痪性抑郁的抨击最后仍然指向了新自由主义正能量,令人窒息。还是本雅明的历史天使太美了,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