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社: 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译者: 陳維剛
出版年: 2002年6月
页数: 112
定价: 150
装帧: 平
ISBN: 9789575512378
内容简介 · · · · · ·
本書分卷一、卷二、卷三、後記等四部分,包括「交談」、「對話」、「關係」、「相遇」等相關原理。其內容描述馬丁‧布伯是一個重視「我」與外界有關係的思想家,重視「我與你」而非「我與它」(經驗世界)。他認為「我與你」創造出關係世界,關係世界呈現為三種境域:(一)與自然相關聯的人生,此關係飄浮在幽冥之中,居於語言無法降臨的莫測深豁;(二)與人相關的人生,這是公開敞亮,具語言之形的關係,在此間我們奉獻並領承「你」;(三)與精神實體(spiritual beings)相關連的人生,此為朦朧玄奧但昭彰明朗之關係,此為無可言喻但創生語言之關係。人的價值是呈現於關係,呈現於「我」與宇宙中其他存有者的關係。關係乃精神性之家。蔽於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種種學說皆滯留在表象世界、「它」之世界,惟有關係能把人引入崇高的神性世界,惟關係方具有神性,具有先驗的基礎。「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獲...
本書分卷一、卷二、卷三、後記等四部分,包括「交談」、「對話」、「關係」、「相遇」等相關原理。其內容描述馬丁‧布伯是一個重視「我」與外界有關係的思想家,重視「我與你」而非「我與它」(經驗世界)。他認為「我與你」創造出關係世界,關係世界呈現為三種境域:(一)與自然相關聯的人生,此關係飄浮在幽冥之中,居於語言無法降臨的莫測深豁;(二)與人相關的人生,這是公開敞亮,具語言之形的關係,在此間我們奉獻並領承「你」;(三)與精神實體(spiritual beings)相關連的人生,此為朦朧玄奧但昭彰明朗之關係,此為無可言喻但創生語言之關係。人的價值是呈現於關係,呈現於「我」與宇宙中其他存有者的關係。關係乃精神性之家。蔽於主客體二元對立的種種學說皆滯留在表象世界、「它」之世界,惟有關係能把人引入崇高的神性世界,惟關係方具有神性,具有先驗的基礎。「對話」是人與人之間獲得生命意義應有的方式,愛非是對象的屬性,也非是「我」之情感心緒的流溢,它呈現於關係,在關係中敞亮自己。
作者简介 · · · · · ·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 是當代著名的猶太思想家,與祈克果、尼采並列為存在主義思潮的鼻祖。 馬丁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1886-1900他先後在維也納大學、萊比錫大學、柏林大學與蘇黎世大學供讀哲學、歷史和亦術,醉心於狄爾泰(Wilhelm Dithey)和齊美爾(Simmerl)的哲學。他早年積極參與猶太復國運動,1910年出任該運動主要雜誌《世界》(Die Welf)的主編。1916年,布伯又創辦了德國猶太人月刊《猶太人》(Der Jude)。這份雜誌直到1924年停刊,一直是德國猶太人重要刊物。1924-1932年,它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大學任宗教哲學與倫理學教授。希特勒上台後,它投身於反納粹主義與振興德國人猶太人精神力量的工作中,成為猶太人的精神領袖。1938 移居到巴勒斯坦,任希伯來(Hebe...
馬丁‧布伯(Martin Buber 1878-1965) 是當代著名的猶太思想家,與祈克果、尼采並列為存在主義思潮的鼻祖。 馬丁生於維也納一個猶太家庭,1886-1900他先後在維也納大學、萊比錫大學、柏林大學與蘇黎世大學供讀哲學、歷史和亦術,醉心於狄爾泰(Wilhelm Dithey)和齊美爾(Simmerl)的哲學。他早年積極參與猶太復國運動,1910年出任該運動主要雜誌《世界》(Die Welf)的主編。1916年,布伯又創辦了德國猶太人月刊《猶太人》(Der Jude)。這份雜誌直到1924年停刊,一直是德國猶太人重要刊物。1924-1932年,它在法蘭克福(Frankfurt )大學任宗教哲學與倫理學教授。希特勒上台後,它投身於反納粹主義與振興德國人猶太人精神力量的工作中,成為猶太人的精神領袖。1938 移居到巴勒斯坦,任希伯來(Heberew)大學宗教社會學教授。1965年逝世於耶路撒冷。他一生的研究與活動分為四個部份:(一)宗教哲學(二)聖經翻譯與有關論著(三)對哈西德派(Hasidism)之研究,哈西德派是十八世紀中業波蘭猶太人中的宗教神秘主義團體,該派反對猶太教的正統法律與無上權威,強調通過狂熱的祈禱與虔信與神結合。(四)參與猶太人建國運動。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头脑很容易追求二元对立,会对人和事进行评判、分等级、过度追求完美和深刻,而忽视了当下生动而真实的生活。在这样的链接中,人其实是活在概念中,并没有活在生活里,既无法通过对方感受到自己的全然存在,也无法通过自己感受到对方的全然存在。 在我看来,做事情时,重要的不是头脑有多聪明,而是要让自己生活在生活中,让封冻的能量流动起来。能量流动起来后,它会自动指引你走向归途。心理学家邬斯宾斯基在临终前说:“靠头脑什么也发现不了。"而马丁・布伯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建立“我与你”的关系,必须远离“想法的灌木丛”。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4页 -
她无力维系你之生存,她仅能助你瞥见永恒。 (查看原文) —— 引自第29页
> 全部原文摘录
喜欢读"我与你"的人也喜欢 · · · · · ·
-
- 少有人走的路 8.3
我与你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0 条 )



阅读札记|《我与你》

Something Profoundly Touching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19 )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8.8分 1535人读过
-
Free Press (1971)9.4分 62人读过
-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7)8.7分 599人读过
-
商务印书馆 (2015)8.7分 481人读过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马丁·布伯 (曹溪一勺)
- 对话教育系列 (思如花语)
- Nick Cave 最喜欢的 50 本书 (FAEIN)
- bibi书单 (YoYv♪)
- O (雅努斯)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27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我与你的评论:
feed: rss 2.0
还没人写过短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