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本书一直以来被美国多所大学作为中国历史课程的基本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民族等宏大背景出发,对一个帝国如何建立秩序走向强盛、又如何最终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作了总体的解剖和透视。作者在强调中国社会内在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结合内外两方面因素来解释中华帝制的衰落,超越了当时中国史研究领域中盛行的“冲击-反应”研究模式。
作者简介 · · · · · ·
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Jr. 1937—2006)1959年毕业于哈佛大学,1965年获加利福尼亚大学远东史博士学位。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历史学教授、中国研究中心主任,美国亚洲研究会会员,全美学者联合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大门口的陌生人》、《洪业:清朝开国史》、《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等。与孔飞力、史景迁并称为美国汉学界“三杰”。
目录 · · · · · ·
引言
第一章 农民
第二章 绅士
第三章 商人
第四章 王朝循环
第五章 满族的兴起
第六章 清初与盛世
第七章 西方国家的入侵
第八章 侵略与叛乱
第九章 复兴的幻象与自强运动
第十章 维新与回应
第十一章 天命已尽
参考读本
· · · · · · (收起)
喜欢读"中华帝制的衰落"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中华帝制的衰落"的人也喜欢 · · · · · ·
中华帝制的衰落的话题 · · · · · · ( 全部 条 )



中华帝制的衰落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2018读书清单之01 读美国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2018读书清单之01 读美国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 第01本 2018.1.01.01 美国魏斐德《中华帝国的衰落》,2018年度第01本读物。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7年7月出版,22万字,277页。 该书大部分是在2017年读的,2018仅仅是做了个收尾的工作。这书是以美国人的视角看中国历史,作者是... (展开)> 更多书评30篇
-
无疑,孙是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就像这些矛盾显示的,它存在严重的歪曲,宣称他在1911年革命期间具有同等重要性。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可以反驳,即推翻清朝完全不是一个连贯的、有计划的革命政变。相反,1911年革命应被看成各省脱离政府的一系列运动。在重要省份,运动由新军官员或新的省咨议局的绅士领袖领导。旧秩序的垮台是这一进程的顶点,它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作为对内忧外患的反应:地方武装的发展,乡村经理...
2014-10-21 10:07
无疑,孙是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就像这些矛盾显示的,它存在严重的歪曲,宣称他在1911年革命期间具有同等重要性。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可以反驳,即推翻清朝完全不是一个连贯的、有计划的革命政变。相反,1911年革命应被看成各省脱离政府的一系列运动。在重要省份,运动由新军官员或新的省咨议局的绅士领袖领导。旧秩序的垮台是这一进程的顶点,它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作为对内忧外患的反应:地方武装的发展,乡村经理阶层的兴起和绅士介入地方政治等等。从思想上讲,革命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鼓动,革命暴动(无论多么失败)是深刻的社会巨变的表现。王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新精英的杰作,他们出现于清朝统治的最后五十年。饶有讽刺意味的是,1901年后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加速了精英政治意识自觉的进程。它更多是加速自身的衰落,而非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行动。
回应 2014-10-21 10:07 -
冯桂芬的著作于1885年出版,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纪之交的改良者,将西方的军事力量归功于立宪政府。西方参与决策的民主理论经过经世学派思想的过滤,被转译成绅士地方自治的理论。这一目标在政治上表现为地方自治的立宪运动,从下而上建立一个新的联合国家。地方自治运动使城市绅士与以商会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联合起来。这两个阶层一起形成新的改良者与地方精英,他们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那时,在太平军叛乱期间确立地位的乡村经...
2014-10-11 14:43
冯桂芬的著作于1885年出版,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纪之交的改良者,将西方的军事力量归功于立宪政府。西方参与决策的民主理论经过经世学派思想的过滤,被转译成绅士地方自治的理论。这一目标在政治上表现为地方自治的立宪运动,从下而上建立一个新的联合国家。地方自治运动使城市绅士与以商会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联合起来。这两个阶层一起形成新的改良者与地方精英,他们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那时,在太平军叛乱期间确立地位的乡村经理人不再需要城市庇护者。随着城市和内地的市镇与村庄的分离,乡村的地主和下层绅士完全控制了乡村的税收和租赁,中央政府无法渗透到农民中。事实上,到20世纪30年代,因为所有最新的土地登记都掌握在前乡村经纪人手里。 从团练领袖、太平天国时期的各部首领到“土豪劣绅”的不断变化,从三个方面撕裂了社会的肌理。首先,上层地方精英与政府的纽带被斩断,上层绅士背离中央政府,与商人和军阀结盟。其次,地方正式官员与地方有财有势的地主之间的平衡完全取决于后者的喜好,乡村管理落在政治上不负责任的地主手里。最后,收税与收租变得难以辨别,农民把现存的政治秩序看做是小地主武装和农民革命联盟取代。后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最后以人类迄今所知最伟大的社会革命告终。
回应 2014-10-11 14:43
-
罗斯理 (人妻模式 [ON])
1.中国近代史始于19世纪的1840年鸦片战争是把外因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更强调由外国资本入侵带来的内部变化。 2.农民形象的两面性,当经济匮乏、政治腐败时,农民将成为一股反抗力量。(这种选择会在将来带来多么重大的影响,没人知道,大部分是为求生存而寻求一线希望,战死总比坐以待毙强。) 3.东汉的外族劫掠,土地耕种者被迫加入“半封建”的军事贵族以寻求庇护。隋唐宣布土地...2011-03-23 21:39
1.中国近代史始于19世纪的1840年鸦片战争是把外因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更强调由外国资本入侵带来的内部变化。2.农民形象的两面性,当经济匮乏、政治腐败时,农民将成为一股反抗力量。(这种选择会在将来带来多么重大的影响,没人知道,大部分是为求生存而寻求一线希望,战死总比坐以待毙强。)3.东汉的外族劫掠,土地耕种者被迫加入“半封建”的军事贵族以寻求庇护。隋唐宣布土地国有,实行“均田制”,管理衰弱再次恢复为地方割据,但是这种割据仅体现在土地私有化,而军事任免、官僚体制和文化方面仍被认为“天下统一”。4.增加劳动力投入以提高产量,用获取的剩余利润取得更多的土地,如此循环,在一定限度上,有限的土地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但是当人口过度增长,而土地总面积是有限的,人均耕种土地面积下降,于是人口成为抑制农业产值增长的因素。这时农民有了除耕种农田以外的劳作,如家庭手工业、外出务工,这样缓冲了把土地耕种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依赖。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农民在面对大自然时常常处于被动,干旱和洪水,加上统治者无能,官僚制度腐败,最终他们将用反抗来表达其主动性—暴乱。回应 2011-03-23 21:39 -
纯无神论者 (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
中国共产主义革命提高了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地位。用毛泽东的话表述就是:“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然而,无论多么真诚地想对传统中国的农民之一,历史学家发现对老百信重要性的欣赏只是情感上的,要超越这一点极为困难。尽管历史记在充满了他们的身影,然而对于当时人而言,这些耕作帝国土地、养活了帝国统治者的“黎庶”只是一个抽象的刻板形象。他们无闻无名,只能有统治者来定义。 现在有何尝不是如此。2011-11-10 13:12
-
-coolwater- (楚.)
1.中国近代史始于19世纪的1840年鸦片战争是把外因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更强调由外国资本入侵带来的内部变化。 2.农民形象的两面性,当经济匮乏、政治腐败时,农民将成为一股反抗力量。(这种选择会在将来带来多么重大的影响,没人知道,大部分是为求生存而寻求一线希望,战死总比坐以待毙强。) 3.东汉的外族劫掠,土地耕种者被迫加入“半封建”的军事贵族以寻求庇护。隋唐宣布土地国有...2012-06-11 23:59
1.中国近代史始于19世纪的1840年鸦片战争是把外因作为划分历史时期的标准,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不认同这一点,他们更强调由外国资本入侵带来的内部变化。2.农民形象的两面性,当经济匮乏、政治腐败时,农民将成为一股反抗力量。(这种选择会在将来带来多么重大的影响,没人知道,大部分是为求生存而寻求一线希望,战死总比坐以待毙强。)3.东汉的外族劫掠,土地耕种者被迫加入“半封建”的军事贵族以寻求庇护。隋唐宣布土地国有,实行“均田制”,管理衰弱再次恢复为地方割据,但是这种割据仅体现在土地私有化,而军事任免、官僚体制和文化方面仍被认为“天下统一”。4.增加劳动力投入以提高产量,用获取的剩余利润取得更多的土地,如此循环,在一定限度上,有限的土地养活了更多的人口,但是当人口过度增长,而土地总面积是有限的,人均耕种土地面积下降,于是人口成为抑制农业产值增长的因素。这时农民有了除耕种农田以外的劳作,如家庭手工业、外出务工,这样缓冲了把土地耕种作为主要生存方式的依赖。生产技术的落后使农民在面对大自然时常常处于被动,干旱和洪水,加上统治者无能,官僚制度腐败,最终他们将用反抗来表达其主动性—暴乱。回应 2012-06-11 23:59 -
东印度公司靠印度棉和进口墨西哥银元来换茶叶。可是美国革命了,切断墨西哥银元的供应,中国商人通过海运把棉花运往南方,印度棉的进口也下降了。他们找到鸦片作为维系茶叶贸易的替代品。鸦片商其实也受到道德和舆论的压力,但是它的税收占英国总税收的六分之一,在钱面前,道德和舆论成了浮云。 清朝货币是复本位制农民以铜钱交税以白银上交中央。政府不调控铜钱与白银之间的兑换比例,全凭银价波动。鸦片让白银外流,银价高涨...
2011-01-31 17:48
-
无疑,孙是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就像这些矛盾显示的,它存在严重的歪曲,宣称他在1911年革命期间具有同等重要性。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可以反驳,即推翻清朝完全不是一个连贯的、有计划的革命政变。相反,1911年革命应被看成各省脱离政府的一系列运动。在重要省份,运动由新军官员或新的省咨议局的绅士领袖领导。旧秩序的垮台是这一进程的顶点,它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作为对内忧外患的反应:地方武装的发展,乡村经理...
2014-10-21 10:07
无疑,孙是20世纪20年代的革命运动的领导者,但是就像这些矛盾显示的,它存在严重的歪曲,宣称他在1911年革命期间具有同等重要性。有一个很好的理由可以反驳,即推翻清朝完全不是一个连贯的、有计划的革命政变。相反,1911年革命应被看成各省脱离政府的一系列运动。在重要省份,运动由新军官员或新的省咨议局的绅士领袖领导。旧秩序的垮台是这一进程的顶点,它开始于19世纪50年代,作为对内忧外患的反应:地方武装的发展,乡村经理阶层的兴起和绅士介入地方政治等等。从思想上讲,革命受到激进知识分子的鼓动,革命暴动(无论多么失败)是深刻的社会巨变的表现。王朝的灭亡实际上是新精英的杰作,他们出现于清朝统治的最后五十年。饶有讽刺意味的是,1901年后王朝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教育改革加速了精英政治意识自觉的进程。它更多是加速自身的衰落,而非孙中山等激进分子的行动。
回应 2014-10-21 10:07 -
冯桂芬的著作于1885年出版,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纪之交的改良者,将西方的军事力量归功于立宪政府。西方参与决策的民主理论经过经世学派思想的过滤,被转译成绅士地方自治的理论。这一目标在政治上表现为地方自治的立宪运动,从下而上建立一个新的联合国家。地方自治运动使城市绅士与以商会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联合起来。这两个阶层一起形成新的改良者与地方精英,他们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那时,在太平军叛乱期间确立地位的乡村经...
2014-10-11 14:43
冯桂芬的著作于1885年出版,它深刻地影响了世纪之交的改良者,将西方的军事力量归功于立宪政府。西方参与决策的民主理论经过经世学派思想的过滤,被转译成绅士地方自治的理论。这一目标在政治上表现为地方自治的立宪运动,从下而上建立一个新的联合国家。地方自治运动使城市绅士与以商会为代表的新兴资产阶级联合起来。这两个阶层一起形成新的改良者与地方精英,他们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来。那时,在太平军叛乱期间确立地位的乡村经理人不再需要城市庇护者。随着城市和内地的市镇与村庄的分离,乡村的地主和下层绅士完全控制了乡村的税收和租赁,中央政府无法渗透到农民中。事实上,到20世纪30年代,因为所有最新的土地登记都掌握在前乡村经纪人手里。 从团练领袖、太平天国时期的各部首领到“土豪劣绅”的不断变化,从三个方面撕裂了社会的肌理。首先,上层地方精英与政府的纽带被斩断,上层绅士背离中央政府,与商人和军阀结盟。其次,地方正式官员与地方有财有势的地主之间的平衡完全取决于后者的喜好,乡村管理落在政治上不负责任的地主手里。最后,收税与收租变得难以辨别,农民把现存的政治秩序看做是小地主武装和农民革命联盟取代。后者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最后以人类迄今所知最伟大的社会革命告终。
回应 2014-10-11 14:43 -
哈雷希撒一世 (卡菲迪利亚大公国=。=)
受西方影响的群体有客家,他们是定居南方的北方移民。对于广东本地人来说,客家是少数民族。客家人讲自己的方言,拥有自己的文化。其中一部分有文化并获得功名,骄傲而有野心。客家女人比本地女人更独立,不裹脚,不作妾。她们与丈夫一起在地里劳作,使客家人具有强大的经济竞争力。怀疑与反感一出现,客家人就迁入另一个村庄;本地人也有可能放弃耕地,搬到其他地方。客家人对本地人也报之以蔑视与憎恶,两个世仇群体的斗争爆发。...2012-10-25 09:56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5 )
- 民主与建设出版社版 2017-1-1 / 586人读过 / 有售
- Free Press版 1977-1-1 / 19人读过
- 時報文化版 2011-10-9 / 40人读过
- 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版 2017-10 / 2人读过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南方周末》阅读书单2010 (glassheart)
- 豆瓣公共课 (dew)
- 读史宜夏,其时久也。 (羊的门)
- 海外中國研究Ⅱ (東寫西讀)
- 三辉图书历年出版全目录 (三辉君)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中华帝制的衰落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问津 2011-02-11
2011-02-11 本书浅白直接脉络清晰,展现了一个帝国面对外来文明无可避免的衰亡过程。好的思想具有一定破坏性,本书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王朝循环”的天命论。事物有其规律,但事物的发展却不一定是注定。在深海安稳环境下上万年不曾变化的物种,不受外因影响却产生了变异的物种、受外来物种影响而进化的物种,都是各自的“命运”?没有外来文明碰撞,中华文明会走向何方,会不会继续“螺旋式”发展,帝国能存在多久... 2011-02-11 本书浅白直接脉络清晰,展现了一个帝国面对外来文明无可避免的衰亡过程。好的思想具有一定破坏性,本书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打破“王朝循环”的天命论。事物有其规律,但事物的发展却不一定是注定。在深海安稳环境下上万年不曾变化的物种,不受外因影响却产生了变异的物种、受外来物种影响而进化的物种,都是各自的“命运”?没有外来文明碰撞,中华文明会走向何方,会不会继续“螺旋式”发展,帝国能存在多久……我们只能猜测。本书概括性地描述了近代中国经济文化政治商业农业等各方面,谨慎地从内部寻找帝国衰落的线索,并未贸然下“帝国注定衰亡”的结论。再看今日,和过去和其相似。帝国没有了,但社会不会突变。文明进化社会发展的内因到底是什么?看完本书,问题更多。本书因此成为很好的中国近代史入门读物。翻译非常差! (展开)
0 有用 霏昀 2011-04-08
儒家经典缺少关于何为“善治”的清晰定义,这导致王朝循环中,政治制度的变化没有明确的方向。清末,西方意识形态的输入切断了“君-臣”的结构。但是通过“排外”进而“反现代化”引导的民众革命,没能启蒙民众,改变“臣-民”这一结构。结果是失去专制权力制衡的官僚权力无限膨胀,直到今天。关于翻译,个人觉得前半部分还好,后面确实比较糟糕,尤其第九章。
0 有用 秋江暝泊 2011-10-01
诚如ff姐所言,亮点是前三章,奠定了整个历史分析的基础。
0 有用 jiaqi 2011-04-10
权当近代史纲要的复习吧~
0 有用 時雨 2011-01-13
老外写的中规中矩的近代史
0 有用 陈林 2018-04-20
前面说的太棒,后面说的有点啰嗦,尽管如此,我读到85%整文就结束了,对之后都是引用也不觉为奇。一直走来,可能都没有变化过,还是在和以前一样,但是也不能否认我们也一直在改变。想起自由,但是我们也不是不能,可能只是道路不一样,没有庇护,也不见得就没有了发展,只是更加的隐晦,不过,我们的性格不就是如此吗。都应该读一读。
0 有用 夜未寒 2017-11-02
上世纪的美国清史教材,有用的是附录,可惜无法修订了
0 有用 Pale Saints 2016-06-06
这个是教科书?感觉有些部分极其浅,比如清朝建立,完全是记流水账,但是有些部分又挖得深,比如讲绅商盐运维新革命的时候。这要是教科书就是把初阶和进阶乱序串成了一本的感觉
0 有用 海狼纳森 2016-05-24
挺好
0 有用 Marlais 2016-07-17
翻译略有瑕疵,文笔不错。去库存补历史阅读计划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