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内容简介:中国近代以“变”著称,可以说是一个变动的时代。其最为显著的转变,自然是共和政体取代帝制这一几千年才出现的变化。当近代读书人纷纷表述对于“数千年未有之大变”的担忧时,他们不过是预感到大变之将至,尚未真正认识到后续变局的根本性;但其开始以“千年”甚或更长的时段来思考时局的变动,却不能不说有着相当敏锐的感觉。
作者简介 · · · · · ·
罗志田,四川大学历史系七七级学生,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历任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中国文化史及中外关系史;著作见本书所附之“著述年表”,论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学刊。
目录 · · · · · ·
自序
西潮与近代中国思想演变再思
数千年中大举动:废科举百年反思
新旧之间:近代中国的多个世界及“失语”群体
大纲与史:民国学术观念的典范转移
文学革命的社会功能与社会反响
涟漪重叠:“五四”前后面向世界倾向的延续
历史记忆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从新文化运动到北伐的文化与政治
作者简介
著述年表
· · · · · · (收起)
丛书信息
喜欢读"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的人也喜欢 · · · · · ·
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 条 )
> 更多书评 1篇
-
尉迟 (谨言慎行)
《历史记忆与无私新文化运动》: 除个人、科学、民主(民治)几个关键词外,新文化人倡导的读书与做官分流观念,也可见根本的转变。读书人不议政不为官的主张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非常普遍,但1922-1923年“好人政治”和“好人政府”观念的提出(倡导者包括胡适与李大钊)则与此完全背道而驰,应是民初政治思想界的一大转折。且好人政治毕竟还是精英取向的,到“好人政治”正式宣告失败之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传统观念可...2012-02-07 22:03:57
《历史记忆与无私新文化运动》: 除个人、科学、民主(民治)几个关键词外,新文化人倡导的读书与做官分流观念,也可见根本的转变。读书人不议政不为官的主张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非常普遍,但1922-1923年“好人政治”和“好人政府”观念的提出(倡导者包括胡适与李大钊)则与此完全背道而驰,应是民初政治思想界的一大转折。且好人政治毕竟还是精英取向的,到“好人政治”正式宣告失败之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传统观念可见明显的复兴(这对反传统的“五四”人实具诡论意味),其范围也远更广泛:对许多边缘知识青年来说,天下要担负在他们肩上恐怕是个非常直接的感觉。 近年的研究表明,新文化人特别提倡的世界精神(世界主义)也在20年代中期向民族主义转化,胡适和周作人都是显例。【参见罗志田《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按近代中国读书人“面向世界”的倾向是长期持续的,在五四后的几年中尤可见明显的延续,但大约在五卅后则确实一度衰微。】【参见罗志田《历史记忆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研究》】 周作人在1949年也认为,虽然胡适“力说五四的精神是文学革命,不幸转化而成为政治运动,但由我们旁观者看去,五四从头至尾,是一个政治运动;而前头的一段文学革命,后头的一段新文化运动,乃是焊接上去的”。周氏的看法与顾颉刚的不甚相同,但却明确将新文化运动置于五四运动之后,这恐怕和他哥哥鲁迅根本不认同“新文化运动”这一称谓相关。 应该说,“新文化运动”这一名目的确是后出的,然包括胡适在内的许多当事人尚能接受,而周氏兄弟对此的认知与当时许多人不甚相同,还可进一步探讨。 引自 历史记忆与无私新文化运动 回应 2012-02-07 22:03:57 -
尉迟 (谨言慎行)
变动时代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即尽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急剧而重大的变动,但很多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读书人,仍觉得变动不够快也不够大。 张季鸾对民国的这些负面印象可能带有一些想象成分,而他对时局强烈的不满背后,隐伏的仍是近代读书人那种持续的焦虑心态和危机感。 盖古人立言,自“有其忧与其志”。用今日的话说,古人之“忧”与“志”,即其立说之动机和意图之所在。要使其所言不至于“湮没不章”,就要能“...2012-02-07 20:24:27
变动时代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即尽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急剧而重大的变动,但很多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读书人,仍觉得变动不够快也不够大。 张季鸾对民国的这些负面印象可能带有一些想象成分,而他对时局强烈的不满背后,隐伏的仍是近代读书人那种持续的焦虑心态和危机感。 盖古人立言,自“有其忧与其志”。用今日的话说,古人之“忧”与“志”,即其立说之动机和意图之所在。要使其所言不至于“湮没不章”,就要能“忧其忧、志其志”。 章学诚指出若“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我们当然首先依靠今昔之“同”来理解古人,但还要进而探索和尊重古今之“异”。治史者在考察前人所遗之“言”时,倘能尽量再现立言这之“人与骨”及立说之语境,顺其“所以为言”的方式和方向认识其所言,理解必更进一层,庶儿可趋近“接以迹”亦“接其心”的境界。
回应 2012-02-07 20:24:27 -
喵巫 (原ID披巾拨弦)
在差不多同时,北大学生傅斯年远不如这些外国人那么乐观,在他看来,中国当时不仅有严重的城乡疏离,且“大城市的一般社会”也以“互不接触”为特征;“职业一有不同,生活上便差异,思想上必不齐一。在一个大城市里,异样的社会,很少社会的关系。至于联合起来,而营社会的共同生活,造出一个团结的组织,又就着这组织活动去,更是谈不到的”。但傅斯年也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希望,断言“从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2011-05-08 11:00:13
-
喵巫 (原ID披巾拨弦)
在“国家”还是“世界”的问题上,傅斯年的思路逐渐向“社会”方面转移。 我们要为人类的缘故,培成一个“真我”。 (《<新潮>之回顾与前瞻》,1919年) 新道德观念必然要自动的从各个青年脑中溢出,而社会道德必成此后这个时代的一个最大问题。 [以前中国人一般以为道德的,] 只是个政治和资本的道德 以后要转为社会的道德,要有一个重新的组织。 (《时代与曙光与危机》,1919年) 所谓的造有组织的社会,一面是养成“...2011-05-08 09:27:45
在“国家”还是“世界”的问题上,傅斯年的思路逐渐向“社会”方面转移。
我们要为人类的缘故,培成一个“真我”。 引自第96页 (《<新潮>之回顾与前瞻》,1919年)
新道德观念必然要自动的从各个青年脑中溢出,而社会道德必成此后这个时代的一个最大问题。 引自第96页 [以前中国人一般以为道德的,]
只是个政治和资本的道德 以后要转为社会的道德,要有一个重新的组织。 引自第96页 (《时代与曙光与危机》,1919年)
所谓的造有组织的社会,一面是养成“社会的责任心”,一面是“个人间的黏结性”,养成对于公众的情义与见识、与担当。总而言之,先作零零碎碎的新团结;在这新团结中,实验社会的伦理;就以这社会的伦理,去黏这散了板的中华民国。 引自第96页 (《青年的两件事业》,1920年)
回应 2011-05-08 09:27:45
-
喵巫 (原ID披巾拨弦)
章学诚,《文史通义·知难》: 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知其所以为言”。阐释啊,神棍啊,神马的。 《庄子·天运》: 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 所以啊,阐释牛逼啊。 ----------------以下都是第9页的,坑爹的,勿理会---------------- 不知道真的是孔子说的还说太史公瞎说的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结果总归会跑来一群...2011-03-09 14:14:25
章学诚,《文史通义·知难》:
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与笑貌也;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引自第8页 “知其所以为言”。阐释啊,神棍啊,神马的。 《庄子·天运》:
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 引自第8页 所以啊,阐释牛逼啊。 ----------------以下都是第9页的,坑爹的,勿理会---------------- 不知道真的是孔子说的还说太史公瞎说的
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 引自第8页 结果总归会跑来一群人阐释啊! 朱熹,《答曾择之》:
礼即理也,但谓之理,则疑若未有形迹之可言;制而为礼,则有品节文章之可见。 引自第8页 这不一个个都来劲了不是!这回阐出个理来了!坑爹啊!! ----------------以下是第10页的,唠嗑的,完全不用理会---------------- 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
凡史迹皆人类过去活动之僵迹也。史家能事,乃在将僵迹活化 引自第8页 活化你妹啊。你没看见上面一楼一楼的你没觉得鸭梨很大吗? 你不知道最近有个帖叫学历史的伤不起吗? 我在这里说的话大家不要较真,谢谢。
回应 2011-03-09 14:14:25 -
尉迟 (谨言慎行)
变动时代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即尽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急剧而重大的变动,但很多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读书人,仍觉得变动不够快也不够大。 张季鸾对民国的这些负面印象可能带有一些想象成分,而他对时局强烈的不满背后,隐伏的仍是近代读书人那种持续的焦虑心态和危机感。 盖古人立言,自“有其忧与其志”。用今日的话说,古人之“忧”与“志”,即其立说之动机和意图之所在。要使其所言不至于“湮没不章”,就要能“...2012-02-07 20:24:27
变动时代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即尽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急剧而重大的变动,但很多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读书人,仍觉得变动不够快也不够大。 张季鸾对民国的这些负面印象可能带有一些想象成分,而他对时局强烈的不满背后,隐伏的仍是近代读书人那种持续的焦虑心态和危机感。 盖古人立言,自“有其忧与其志”。用今日的话说,古人之“忧”与“志”,即其立说之动机和意图之所在。要使其所言不至于“湮没不章”,就要能“忧其忧、志其志”。 章学诚指出若“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我们当然首先依靠今昔之“同”来理解古人,但还要进而探索和尊重古今之“异”。治史者在考察前人所遗之“言”时,倘能尽量再现立言这之“人与骨”及立说之语境,顺其“所以为言”的方式和方向认识其所言,理解必更进一层,庶儿可趋近“接以迹”亦“接其心”的境界。
回应 2012-02-07 20:24:27 -
喵巫 (原ID披巾拨弦)
34-35页 古代中国人讲“义务”时非常强调其双向性,即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义务是相互的,有些类似近代西方所说的契约关系。虽然是君为臣纲,但若君不君,则臣可以不臣。被统治一方不履行义务固然要受惩罚;当统治一方不能履行其义务时,即失去了统治的正当性,是可以而且应当被更换的——这就是中国“革命”一词的原始意义。 这一责任政治的基础是教化2011-05-01 11:40:37
-
尉迟 (谨言慎行)
《历史记忆与无私新文化运动》: 除个人、科学、民主(民治)几个关键词外,新文化人倡导的读书与做官分流观念,也可见根本的转变。读书人不议政不为官的主张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非常普遍,但1922-1923年“好人政治”和“好人政府”观念的提出(倡导者包括胡适与李大钊)则与此完全背道而驰,应是民初政治思想界的一大转折。且好人政治毕竟还是精英取向的,到“好人政治”正式宣告失败之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传统观念可...2012-02-07 22:03:57
《历史记忆与无私新文化运动》: 除个人、科学、民主(民治)几个关键词外,新文化人倡导的读书与做官分流观念,也可见根本的转变。读书人不议政不为官的主张在新文化运动初期非常普遍,但1922-1923年“好人政治”和“好人政府”观念的提出(倡导者包括胡适与李大钊)则与此完全背道而驰,应是民初政治思想界的一大转折。且好人政治毕竟还是精英取向的,到“好人政治”正式宣告失败之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传统观念可见明显的复兴(这对反传统的“五四”人实具诡论意味),其范围也远更广泛:对许多边缘知识青年来说,天下要担负在他们肩上恐怕是个非常直接的感觉。 近年的研究表明,新文化人特别提倡的世界精神(世界主义)也在20年代中期向民族主义转化,胡适和周作人都是显例。【参见罗志田《胡适世界主义思想中的民族主义关怀》,按近代中国读书人“面向世界”的倾向是长期持续的,在五四后的几年中尤可见明显的延续,但大约在五卅后则确实一度衰微。】【参见罗志田《历史记忆中抹去的五四新文化研究》】 周作人在1949年也认为,虽然胡适“力说五四的精神是文学革命,不幸转化而成为政治运动,但由我们旁观者看去,五四从头至尾,是一个政治运动;而前头的一段文学革命,后头的一段新文化运动,乃是焊接上去的”。周氏的看法与顾颉刚的不甚相同,但却明确将新文化运动置于五四运动之后,这恐怕和他哥哥鲁迅根本不认同“新文化运动”这一称谓相关。 应该说,“新文化运动”这一名目的确是后出的,然包括胡适在内的许多当事人尚能接受,而周氏兄弟对此的认知与当时许多人不甚相同,还可进一步探讨。 引自 历史记忆与无私新文化运动 回应 2012-02-07 22:03:57 -
尉迟 (谨言慎行)
变动时代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即尽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急剧而重大的变动,但很多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读书人,仍觉得变动不够快也不够大。 张季鸾对民国的这些负面印象可能带有一些想象成分,而他对时局强烈的不满背后,隐伏的仍是近代读书人那种持续的焦虑心态和危机感。 盖古人立言,自“有其忧与其志”。用今日的话说,古人之“忧”与“志”,即其立说之动机和意图之所在。要使其所言不至于“湮没不章”,就要能“...2012-02-07 20:24:27
变动时代的另一个明显特征,即尽管在不太长的时间里发生了一系列急剧而重大的变动,但很多人,尤其是相当一部分读书人,仍觉得变动不够快也不够大。 张季鸾对民国的这些负面印象可能带有一些想象成分,而他对时局强烈的不满背后,隐伏的仍是近代读书人那种持续的焦虑心态和危机感。 盖古人立言,自“有其忧与其志”。用今日的话说,古人之“忧”与“志”,即其立说之动机和意图之所在。要使其所言不至于“湮没不章”,就要能“忧其忧、志其志”。 章学诚指出若“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文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我们当然首先依靠今昔之“同”来理解古人,但还要进而探索和尊重古今之“异”。治史者在考察前人所遗之“言”时,倘能尽量再现立言这之“人与骨”及立说之语境,顺其“所以为言”的方式和方向认识其所言,理解必更进一层,庶儿可趋近“接以迹”亦“接其心”的境界。
回应 2012-02-07 20:24:27 -
喵巫 (原ID披巾拨弦)
在差不多同时,北大学生傅斯年远不如这些外国人那么乐观,在他看来,中国当时不仅有严重的城乡疏离,且“大城市的一般社会”也以“互不接触”为特征;“职业一有不同,生活上便差异,思想上必不齐一。在一个大城市里,异样的社会,很少社会的关系。至于联合起来,而营社会的共同生活,造出一个团结的组织,又就着这组织活动去,更是谈不到的”。但傅斯年也从“五四”运动中看到了希望,断言“从五月四日以后,中国算有了‘社会...2011-05-08 11:00:13
-
喵巫 (原ID披巾拨弦)
在“国家”还是“世界”的问题上,傅斯年的思路逐渐向“社会”方面转移。 我们要为人类的缘故,培成一个“真我”。 (《<新潮>之回顾与前瞻》,1919年) 新道德观念必然要自动的从各个青年脑中溢出,而社会道德必成此后这个时代的一个最大问题。 [以前中国人一般以为道德的,] 只是个政治和资本的道德 以后要转为社会的道德,要有一个重新的组织。 (《时代与曙光与危机》,1919年) 所谓的造有组织的社会,一面是养成“...2011-05-08 09:27:45
在“国家”还是“世界”的问题上,傅斯年的思路逐渐向“社会”方面转移。
我们要为人类的缘故,培成一个“真我”。 引自第96页 (《<新潮>之回顾与前瞻》,1919年)
新道德观念必然要自动的从各个青年脑中溢出,而社会道德必成此后这个时代的一个最大问题。 引自第96页 [以前中国人一般以为道德的,]
只是个政治和资本的道德 以后要转为社会的道德,要有一个重新的组织。 引自第96页 (《时代与曙光与危机》,1919年)
所谓的造有组织的社会,一面是养成“社会的责任心”,一面是“个人间的黏结性”,养成对于公众的情义与见识、与担当。总而言之,先作零零碎碎的新团结;在这新团结中,实验社会的伦理;就以这社会的伦理,去黏这散了板的中华民国。 引自第96页 (《青年的两件事业》,1920年)
回应 2011-05-08 09:27:45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2009)暂无评分 18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复旦大学《人文书系》 (fanneyfly)
-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诸师著述 (风君侯)
- 我的民国学术Ⅲ (羊的门)
- 遗民录 (X)
- ◆岊湬的书柜(16) (岊湬)
谁读这本书?
二手市场
订阅关于变动时代的文化履迹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Lorenzo 2015-05-15 20:25:50
大师的书,就不再夸了~
1 有用 tomoko 2011-06-26 12:54:46
虽是短文,并不好读,文字有张力。
0 有用 远树 2014-08-21 17:22:51
罗老师真的不错^_^
1 有用 ay 2016-08-09 19:58:19
近现代史交隔间的变革中的政治秩序:新文化运动给了青年学生/边缘知识分子以白话文(无门槛的学术工具和良好的传播效应)为平台的公共言论空间(适应了边缘读书人著书立说发表言论卖文为生的需要),以此走向大规模的青年对政治的介入的五四运动
0 有用 七七|烂柯人bot 2012-06-05 10:46:15
学术随笔吧
0 有用 蔓蔓 2022-05-15 13:53:21
略读。change within tradition.
0 有用 Grump 2022-05-09 14:17:52
高中生应该一读
0 有用 岂有豪情似旧时 2021-12-20 10:07:49
罗老师的文风和句子,实在想耐着性子看完他的书,但是......
0 有用 飞上月球炖玉兔 2021-12-10 10:52:02
很多在本科论文写作时读过了,与余英时的书连在一起再翻一次。
0 有用 舟车霜露 2021-08-24 11:51:07
文章都非常的短小精悍,最有价值的是,提供了探究近代思想史的重要思考方式,即一种辩证的、自省的、宽阔的思维模式,关注思想的丰富性,以及矛盾中的同一性,以长时段社会文化、政治文化的视野去看待思想的裂变与传承,正如最后一篇文章中提到淮南子中的一句“唯无所向者,则无所不通。”罗老师的研究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上都是十分通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