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 · · · · ·
阿瑟•米勒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8年,那时中国刚刚向世界重新开放,他和妻子英格•莫拉斯以旅游者的身份前来。他们一起记录着看到的人事,他写下了很多文字,莫拉斯则拍了很多照片。这些文字和照片很快成为了一本《遭遇中国》。1983年他们第二次来中国,还是两人同行(这次加上了女儿瑞贝卡,她后来成为电影导演),还是用笔、用相机一起记录着中国。但这次,他们不再是旅游者的身份,米勒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推销员之死》。5月,《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大为轰动,几乎成为“乒乓外交”,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这本书是以米勒1983年的排练日记为基础写成的。在“缘起”中米勒写道:“1983年春,我每天早上九点到中午、晚上七点到十点导演这出戏,下午则写日记。我把自己的搬弄事非、误解和错误的判断都原封不动地留在这里。在那两个月里,我兴奋地、努力地工...
阿瑟•米勒第一次来中国是在1978年,那时中国刚刚向世界重新开放,他和妻子英格•莫拉斯以旅游者的身份前来。他们一起记录着看到的人事,他写下了很多文字,莫拉斯则拍了很多照片。这些文字和照片很快成为了一本《遭遇中国》。1983年他们第二次来中国,还是两人同行(这次加上了女儿瑞贝卡,她后来成为电影导演),还是用笔、用相机一起记录着中国。但这次,他们不再是旅游者的身份,米勒受邀为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推销员之死》。5月,《推销员之死》在北京公演,大为轰动,几乎成为“乒乓外交”,中美关系解冻之后两国戏剧交流史上最重要的事件。
这本书是以米勒1983年的排练日记为基础写成的。在“缘起”中米勒写道:“1983年春,我每天早上九点到中午、晚上七点到十点导演这出戏,下午则写日记。我把自己的搬弄事非、误解和错误的判断都原封不动地留在这里。在那两个月里,我兴奋地、努力地工作,以独特的角度观察着中国。”“记录的谈话显示出,我们大家正尝试着感受一个从未到过的未知国度:对他们来说,是想象中的威利•洛曼的美国;对我而言,则是中国式的布鲁克林。”
如果说这本日记有一个主题,或者说米勒对中国的观察有一个结论,那也许可以表述为下面这段话(1991年再版本序言的最后一段):“古老的中国不会倒下,她会沿着曲折的历史道路继续前进——时而是世界的师表,时而是笨拙而固执的学生。《推销员之死》排演之时,正赶上中国大有希望的急剧发展的波峰。本书的记录只是惊鸿一瞥,反映了一些平常中国人的心境;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剧中的演员。”
阿瑟・米勒手记的创作者
· · · · · ·
-
阿瑟·米勒 作者
作者简介 · · · · · ·
阿瑟•米勒(1915~2005)
著名美国剧作家。他被哈维尔评价为“20世纪最伟大的剧作家”;拉什迪说他是“一个具有真正道德高度的人,表现出今日堕落之世上的罕有品质”;英国剧作家哈罗德•品特称:“他是一个里程碑,一个领路人,我对他深为折服。”
主要剧作有《我的儿子们》(All My Sons)、《推销员之死》(Death of A Salesman)、《萨勒姆的女巫》(The Crucible)、《桥头眺望》(A View from the Bridge)、《美国时钟》(The American Clock)等。
米勒两次来华,并在北京亲自执导他的头号大戏《推销员之死》,著有《遭遇中国》(Chinese Encounters)和这本《推销员在北京》。
目录 · · · · · ·
缘起
《推销员之死》排练日记
译后记
丛书信息
· · · · · ·
喜欢读"阿瑟・米勒手记"的人也喜欢的电子书 · · · · · ·
喜欢读"阿瑟・米勒手记"的人也喜欢 · · · · · ·
- 怀疑 8.6
- 彼得·布鲁克访谈录 8.4
- 时间之线 9.0
- 山羊 8.6
- 敞开的门 8.7
-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排演中 8.7
- 萨拉·凯恩戏剧集 8.8
- 西方现代戏剧流派作品选(第1卷) 8.8
- 戏剧在美国的衰落 7.4
- 归于尘土 8.4
阿瑟・米勒手记的书评 · · · · · · ( 全部 10 条 )
推销员在北京:人性是共通的吗? | 小风光书推
> 更多书评 10篇
论坛 · · · · · ·
外国语学院的欧洲老太太是谁? | 来自澄心 | 2023-07-18 07:34:02 | |
读此书可参照《推销员之死》和英若诚《水流云在》 | 来自叫花子打鼓穷欢乐 | 2 回应 | 2011-09-13 00:36:38 |
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2 )
-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9)9.0分 93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南方周末》阅读书单2010 (glassheart)
- 2010年9.1~10.31大陆推出的外国文学新书 (Onetti)
- 外国人的中国纪事(三) (維舟)
- 北京 (小欢欢)
- 37°暖书单(二) (37°暖)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订阅关于阿瑟・米勒手记的评论:
feed: rss 2.0
1 有用 贱草 2012-06-08 00:40:59
外国人看中国,而且还是刚刚走出文革阴影,开始改革开放的中国,而且还是北京、文化界、戏剧、老一辈人…… 多丰富啊。翻译也差强人意,值得一读再读。
0 有用 巩安 2015-08-31 20:41:46
对写剧本极有帮助
0 有用 十個雪碧 2015-07-25 01:23:10
為甚麼阿瑟米勒的老婆都那麼牛逼……
1 有用 贝加尔海 2011-03-01 20:30:25
awesome case for several fields:)
10 有用 苇间疯 2014-02-03 23:51:46
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五星之。《推销员之死》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确实很难,原作的枷锁加上长期的社会混沌,如果不是得到Arthur Miller的现场指导,这部戏很可能会走样。我个人认为,对于21世纪的中国而言,《推销员之死》的难度在下降,相反,《萨勒姆女巫》的难度在增加。
0 有用 桥 2024-11-06 03:48:30 江苏
“不要假发!”
0 有用 虚度日常 2024-09-30 15:46:12 上海
原来英若诚把台词念那么快是因为要控时?!另外这个翻译不咋地
0 有用 阿尔托 2024-08-01 11:56:48 山东
第二遍看。绝了。
0 有用 联盟塔 2024-05-19 18:45:27 山西
记录了阿瑟米勒70年代末在北京排演《推销员之死》的日记。里面的记忆和提到的人、景都把场景拉回了刚刚拨乱反正的时代。
0 有用 王大可 2024-04-14 15:03:04 浙江
阿瑟米勒讲述的北京餐厅小姐太有趣了,总是活得兴趣盎然,乐于互帮互助,可爱漂亮又迷糊的年轻女孩,八十年代特产了。嗯,翻译老师的吐槽也太准确“作者对中国文化的感觉敏锐,但知识十分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