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的书评 (1069)

猪腩肉 2011-04-21 21:40:23

温州的打工者

里面最后一章“工厂”是关于温州,丽水等地的老板和打工者。非常精彩。我想起曾经有一个安徽打工者,每晚挑着馄饨担卖馄饨时经过我家楼下,当时我上大学,用DV拍摄了他一段时间,但始终没有勇气跟他着在温州走街窜巷通宵达旦。 现在记得最深刻的片段是,我跟着他去买做馄饨用的...  (展开)
小生 2011-04-21 15:18:05

换一双眼睛看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彼得.海勒斯中国纪实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也是我第一次接触他的书。彼得.海勒斯有一个很中国的中文名字:何伟,作为《纽约客》驻北京的记者,曾经有七年的时间,他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和城市,忠实的记录着所见所闻,最终成就了这本书。 就像作者自述的一样:“它研究中国的...  (展开)
雁回西楼 2011-04-17 12:47:27

从乡村到工厂

第一次看到此书是在书店, 然后细细的读了很久,这是一个老外的视角看中国, 从中国的北方写到南方,名字叫寻路,其实与寻字无关, 更多的是对我天朝的感受和思考,不是游记,不是攻略,是一本值得看的好书,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外国人观看中国人的角度不同,或许也会感...  (展开)
Sunrise 2011-04-15 17:02:34

我想起了我的孟姜女

我第一次知道长城,应该是在我的童年时期。遗憾的是信息的来源并不是通过我父亲借钱供我上的乡中心小学,而是那时每天晚上人们都会围着欣赏的一部热播剧《孟姜女》。伴随着孟姜女的还有另外一个名字这些年来也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他叫做——秦始皇。我对这个人简直是恨透...  (展开)
befairyliu 2011-04-09 19:07:54

中国寻路

在今天的中国,几乎不存在节省劳动力的诱因。每一年,外出务工人员的数量估计会增加一千万,年轻人离开农村的年龄呈现出越来越早的趋势。对于将要前往新兴城镇的学生们来说,正规的学校教育似乎毫无关联性,因为传统的中国教育体制除了死记硬背外,教给学生们的东西少之又少。...  (展开)
玻璃鱼 2011-04-06 22:01:04

朴实的文字,真实的中国

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的发展,却有着中国作者所看不到的真实,也许真的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中吧,真实的有点可怕,作者敏锐的触觉,朴实的文字,比起大幅照片的中国美景来说,更有摄人心魄的力量。  (展开)
王威廉 2011-04-05 18:40:46

流动的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 看完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流动与变化。 偏远地区的人去城里打工;城市中的新兴中产阶级去农村郊区度假;企业家为了追求最低的租金与佣金,频繁搬迁工厂,工人师傅为了更好的待遇,不惜编出各种理由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改换门庭...  (展开)
angel啊哟蔚 2011-04-04 21:26:45

熟视无暏的中国

这本书以一个外国人,一个旁观者来审视中国,发现中国的焦虑同时也是自己的焦虑:极度个体化,极度内在化。没有华丽的词藻,有的只是身边的故事。 从我有记忆的时候哦开始回想,觉得最早的妥协是从与妈妈的争执开始的,当她说不的时候,我用沉默反抗着。之后还依稀记得小时候...  (展开)
titandtat 2011-04-04 01:28:30

4月中下旬一定要看的一堆书之一

《寻路中国》的作者,是《工厂女孩》那个leslie的老公。 这样深入生活,这样敏锐的笔触,我是一定要看的。 对于中国这个国度,我总觉得,置身其中时,它仿佛是在我的视觉盲点,我反而看不清;远离了,所有的一点一滴,才更加清晰。 我是不愿意过早回归的。  (展开)
一一 2011-04-02 14:11:38

一点点点认识

前些日子,看了一本叫《寻路中国》的书。作者是一位外国的记者,他从1996年到2007年住在中国的乡村、城市,在中国旅行,工作,生活,然后以自己的经历写了一本关注中国普通人生活的书。他谈的问题很零碎,汽车、长城、土地、教育、乡村生活、浙江的企业、打工者等等等,这些在...  (展开)
闲庭猫步 2011-04-01 10:04:37

大爱的一本书

在当当和卓越上瞄了很久,终于抢购到手,然后欣然看到这本书又开始继续脱销…… 最近买了好多好看的书,因时间太少没法一本接一本看,按耐不住好奇于是所有书齐头并进,捡起哪本看哪本。《寻路》是其中最诙谐、最生动、最有趣的一本。 何伟作为一个在中国工作多年的...  (展开)
多多 2011-03-30 15:34:20

看寻路中国 寻中国出路

作者的观察 非常给力 他在中国寻路 也给中国在寻路 里面有很多可悲的时候 村庄 中 学校的智障小女孩 似乎对 智力很弱 的称呼 已经习以为常了 希望 中国在变化中求得生存 第一次 看电子书 小说 可惜凤凰网的连载 不够给力 http://book.ifeng.com/lianzai/detail_2011_02/15/...  (展开)
冰激凌 2011-03-29 15:35:44

从外国人眼中认识自己

一名外国记者写他眼中的一路看到的中国,真实地将我们不愿意承认、隐藏或者习以为常的问题赤裸裸地摆在我们眼前。尤其是练习驾车的那十天,让我想起中国驾校教练无比凶狠,考试中的替考频出,从而马路上“二把刀”也很横的一个个场面。旁观者清,我们是该反思改变了。  (展开)
拔丝苹果 2011-03-29 11:17:29

不同角度看中国

作为一个城市人,我很少去关注农村。一方面是因为接触不到,另一方面是因为实在无法去理解。 何伟为我们呈现了中国在发展中真实的一面,他写的小城市、小地方的变化正是我们国家发展的一个缩影~~虽然在改革的变化中,不可避免得涉及到了一些“坏东西”,但是真实不就是我们想...  (展开)
樱桃芭蕉 2011-03-27 11:57:27

以为是天文望远镜,结果是放大镜

自从决心戒掉拖延的恶习后,看书速度明显加快,当然还有一部分原因是这本书可读性甚强,文笔流畅,故事挺饱满,偶尔还能让人会心一笑。 这书两个版本在豆瓣上评分差距甚大,一本是9分以上的档次,一本是8分以上的档次,(我记得中学时代,某次我考了89分,同桌考了90,她对我...  (展开)
2011-03-26 18:57:34

记录《寻路中国》

寻路中国是纽约客的作家驾车考察中国基层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一本书。里面有三个部分,长城、农村和工厂。 长城讲的是山西内蒙甘肃这些最内陆地区的故事,这里条件恶劣、荒无人烟,并在日趋衰落,长城恰如其分的代表着依然陈旧的观念和落后的制度,而那里的基层官员、交警、农...  (展开)
lyric 2011-03-22 13:21:09

寻找中国,很多事情估计还是得跳出去能看清楚。

看这本书原本是好奇,而网上看了些摘要——诙谐幽默,却又是深透。很多事情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身在其中、看不清,或者也不要去看。看这个老外中国通的书,不禁惊叹——他居然对中国看得如此深,不是那种老外观光的看客猎奇。而是真正的生活在中国人当中去看去想...  (展开)
我是天平座 2011-03-22 10:50:08

谢谢彼得·海斯勒

书中描述的都是极其平凡的人和事,然而这些人和事却反应了中国这些年不平凡的变化,以普通人的视野反映了普通人的生活,也反映出变化中的中国所遇到的问题,体现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遗憾的是,这本该由中国人来记录的变化,却出自一位美国人之手,不知道该庆幸...  (展开)
王小海 2011-03-12 23:18:36

路漫漫其修远兮

1996年,27岁的美国人何伟(Peter·Hessler)作为美国志愿者组织“和平队”的一员来到中国,在四川涪陵师专开始了他两年的支教经历。这虽然不是何伟第一次来中国,但从他描述这两年经历的《江城》看,他对中国显然有一个由浅至深的认识过程。 2001年,何伟领取了中国的驾...  (展开)
老刘 2011-03-10 11:30:22

抄了段翻译,觉得很给力,不过英文版贵了点,中文版不知道翻译如何

在中国开车时间长了,我慢慢发现很多时候,什么样的人开什么样的车,而这车谱的两极,往往最为凶险。如果某人开的是奔驰或豪华别克,那司机很可能是刚刚暴富的生意人,开起车来横冲直撞。而看见最便宜的车,比如破破烂烂的夏利和长安铃木,我也是尽量躲开,那些司机早就死猪不...  (展开)
<前页 1 2 ...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后页> (共1069条)

订阅寻路中国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