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的书评 (1069)

ys 2012-06-25 10:13:30

当你和身边的大多数人分享某一特性的时候,你很容易遗忘它

嗯,我不觉得这是一本特别好读的书。虽然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段子,但整体来说它是冗长,繁琐,充满细节的记叙文。但我想这是必要的代价,因为正是这些繁琐使得作者不需要再做任何多余的证明,就足以使任何一个读者信服,这一切都是真的。 在美国留学的时候,有次老师让我们玩个...  (展开)
fanfan 2011-12-03 15:10:39

我们视而不见的世界

一个名叫何伟的美国人,写了三本关于中国的书,第一本是他在90年代中期到中国四川一个小山城涪陵教书的所见所闻,第二本是最为零散的一本,也是敏感词出现最多的一本,第三本是他沿着长城一路自驾的见闻纪实。看完之后,发现这个美国人呈现给我的是一个之前并不被我所真...  (展开)
Rachel 2013-03-29 23:36:19 Harper2010版

几点思考

作者以西方视野看中国,看得深入本质。作者走访观察的对象是山区里面的农民,工厂里面的外来打工者。透过他们,作者谈的问题有信仰的缺失,中美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差别,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及代价,农村人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虽然这些问题以前一直被谈到,但是此书中作者站在外人...  (展开)
祁十一 2011-03-05 20:27:15

他是怎样围观中国的

这个中文名叫何伟的美国人,把中国人习以为常的场景,讲述得像一幕幕喜剧,和,悲剧!你会看到基层政权的政治斗争(看了这个故事你会明白这个国家的政治斗争是咋回事),农民工的光荣与梦想,官僚阶层贪腐小手段。以及,一个曾经活泼灵动的中国小孩是怎样被培养成你我现在的样...  (展开)
夏冰雹 2021-10-14 10:53:18 Harper2010版

他的笔下,每个中国人都有动人的灵魂

《纽约客》记者何伟(Peter Hessler)旅居中国二十余年,出版了中国三部曲,包括《江城》、《甲骨》和《寻路中国》,获得了中国和西方读者的高度评价。他的作品与其他西方记者的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何伟走入基层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没有宏大叙述或体制分析,而是深入描绘中国土地...  (展开)
memorykeeper 2011-12-29 22:10:35 Harper2010版

中国非大城市生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描写中国人生活的影视书籍很多,它们大都关注城市的白领阶层,他们举止优雅,谈吐风趣,穿着光鲜。他们大多在城里有一套公寓,工作在CBD的写字楼里。时常出没酒吧夜店,有几个好朋友或红颜蓝颜知己谈笑风生,尽管有来自工作生活的压力,他们的感情丰富又有很多纠葛...  (展开)
Kelly_Lu 2013-05-20 21:54:52

《寻路中国》:何伟笔下的真实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寻路中国》当然不是一本关于如何沿着中国大大小小的公路驾驶的指南,何伟雄心勃勃地想要描述的是和中国公路一样迅速变化,而让人不知所措的中国社会和构成这个社会的普通人。他的《江城》完美融合了游记,对中国历史和社会的思考,以及个人的经历。我很久没有读到这么让人感...  (展开)
alice_f 2013-01-15 13:27:00 Harper Perennial2011版

一如既往地Peter Hessler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自从读了《甲骨文》我就成为了Peter Hessler的忠实读者,可能是选题,本书并没有《甲》这么让人印象深刻,唯一一致的感觉是作者non-judgemental和empathetic 的态度。本书分为3个部分,横跨中国北方的长城自驾游、京郊的乡下游和沥水的工业化之游,三者最大的联系,就是作者都...  (展开)
无脸狗 2012-08-08 22:07:25

最好or最坏的时代

不用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总有一天会成为别人笔下的历史。绝大多数人,无法成为历史的主角,更像是主旋律外的背景音乐,被分析,被诠释,甚至因各种原因重新演绎。后人也会如今人一般,质疑我们为什么如此,为什么如彼。这一切,你我都在其中,又仿佛始终置身事外。所幸,何...  (展开)
猪饭兜 2012-03-04 15:44:08

路问中国何方 ——读何伟(美)著《寻路中国》有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从小到大我已经记不得多少次驻目过中国地图:贴在墙上的、画在书上的以及显示在屏幕上的。对中国地图上绵延千里的中国地图,像我这样的普通中国人无一不觉得习以为常:这不过很平常的符号很平常的事而已——直到长大了看到了很多其他国家的地图,才发现这样一种地理符号可能除...  (展开)
akid 2011-02-19 22:25:48

出口转内销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被网络禁锢的我,如今想到“长城”仅有的联想只剩the Great Fire Wall,但何伟给出了仅在20世纪,“长城”流变的象征中至少八种解释,并列举了几位中外学者对此的研究结果。 如果说原想一窥“他者”的眼光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看完这本书我反而迷惑,对这个变迁中的国度,究竟...  (展开)
leo张大志 2013-01-23 09:30:18

发展中的生命力——Leo鉴书69

接触《寻路中国》是在2011年11月24号的正略读书会上,当期主讲嘉宾是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也是著名的大书评人。读书会有个传统就是每期推荐一本书,当期推荐就是《寻路中国》。事实证明书评人推荐还是很靠谱的。 本人不看游记,逻辑就——读别人游山玩水的经历史不如自己亲...  (展开)
苏南 2011-07-29 20:22:30

寻路这个,感受城市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彼得•海斯勒,他的中文名字叫何伟。2001年夏天,他考取了中国的驾照,在此后的七年中,他驾车漫游于中国的乡村与城市。作为《纽约客》和《国家地理》的双重撰稿人,他为我们奉献了《寻路中国》。书里的第270页,他写到,一个叫作永康的地方生产的各类衡器占中国产量的...  (展开)
一一 2011-05-23 13:07:21

又一盘残羹冷炙

小强传来信息,介绍《寻路中国》很受好评,他已经入手一本。于我这种整天喜欢体力活的粗汉来说,要静下来读一本书很不容易,但为了和大龄文艺男青年不至于脱轨很远,赓即(很正统的公文用词哦)在京东下单一本(非主流读书滴人都不走当当路线,you know?),这中间没有任何跌宕...  (展开)
1984 2011-04-07 16:23:09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

即使冒着被指孤陋寡闻的危险,我也想说《寻路中国》是看过最好的一本老外写中国的作品,后面可以酌情加个“之一”。之所以觉得这本书好,在于作者笔下的中国跟我的经验事实惊人的接近。可以想见,作为一个“牢骚满腹”的中国读者,突然发现一个老外能恰到好处地写出中国在急速...  (展开)
redhat 2011-03-25 00:58:31

在这里,读懂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我的电脑桌前有一份几张纸的书目,上面是一些推荐给国外读者的了解中国的书,其中第一页上就有《江城》《甲骨文》,作者Peter Hessler,他给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何伟。这两本书也是一个朋友在一年多以前跟我推荐过的。直到今天我重新审视这份书目,才发现他的第三本书...  (展开)
Semon 2013-10-18 21:31:13

一个神奇的过度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作者作为一个国际友人能够这么身体力行的记录下这个巨变中的国家,光是这种勇气和毅力都值得我们敬佩。 说实在的,我没有被书中的内容所震撼。因为,他所写的每个场景,我基本上都比较熟悉。除了长城,我家乡没有长城。但也会有那种退役的乡村老干部做地...  (展开)
八斤 2013-09-13 07:11:43

看后 随手写写

何伟的寻路中国 从这本书中,你会对身边见怪不怪的事 情有了更清楚的了解。从一个外国人的 角度去看,去思考。 他对相关问题看似没有分析,但细品之 下是无处不在的思考。 但不是说它毫无缺点。从书中看,何伟 对现象的分析似乎浅尝辄止,没有深 入。其观点多少带有个人的偏见...  (展开)
haibin 2012-06-26 22:25:38 Harper2010版

何伟的书

最早接触Peter Hessler(何伟)的文章是源于《读库》这一套刊物,说到这套书我又忍不住要声嘶力竭地向大家推荐了。这是当代最吸引我的中文人文刊物,其中收录的大部分是当代文人对近现代社会的中篇叙事性文章,或者可以称之为个人历史笔记,对其主编老六的为人和情怀也非常欣赏...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53 54 后页> (共1069条)

订阅寻路中国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