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的书评 (1069)

周猫又 2011-05-10 21:43:50

这样的世界,有谁能看明白呢?

这样的世界,有谁能看明白呢? 文/周猫又 阅读彼得·海斯勒的《寻路中国》是一个奇妙的体验:当那些早已习以为常,毫不奇怪的人和事被一个外国人拎出来仔细品察的时候,你先是感到可笑,然后是荒谬,最后竟是无法言明的惆怅。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今天的规矩明天就过时的...  (展开)
里亚朵夫 2011-03-06 15:38:38

从行走中寻找中国变革的实质

初看《寻路中国》的书名,会以为这是一本背包客写的旅行读物。还好有个副标题——“从乡村到工厂的自驾之旅”,给了读者一点提示,这不是一本单纯的旅行读物;或者也可以说,根本不是一本旅行读物。至少,它没有旅行作品常有的游山玩水、借景抒怀的文字。它的作者是美国人彼得...  (展开)
跑跑小羊 2011-02-09 13:38:30

困惑的寻路人

这是一本让人困惑的书。 首先,这本书的中译本重新设计了一个封面,而原来的封面: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3830729/ 在背景上则荒凉的多,只是两版都保留了模拟警察,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路边风景。而从书中的叙述,假警察出现在第一部分,也就是作者沿着长城驾驶的...  (展开)
艇长 2013-03-04 18:11:09

文笔很好

何伟的几部有关中国的纪实写的较好,也许是翻译李雪顺在翻译中的功劳,单就记述文笔而言还是很出色的。我看后觉得很流畅,而且《寻路中国》比他写的另两部小说又有很大提高,何伟这十来年在中国体会到中国的巨大变化,也看到许多民间的落后风气,同时他客观的按年代变迁...  (展开)
toyman_28 2013-02-05 16:23:29

消失的童年和消失的乡村

出生80年代,长大了才知道小时候的生活算是幸福,无拘无束,那么和谐。清澈的河流,小桥熙熙攘攘的人们挑肥种菜,躺在草地上,太阳晒在身上暖暖的。那时候,不知何为雾霾,鸡鸭没有分有机和饲料,人很少打针吊瓶,现在连猪都打吊瓶和天天嗑药。中国城市,千篇一律的楼房...  (展开)
蕙蕙 2012-11-22 22:19:00

过去现在未来:《寻路中国》

读完《江城》后,又一口气把作者的另一本游记《寻路中国》读完了。《寻路中国》有三个故事:城墙、村庄、工厂。看完之后,脑子里闪过一个念头,城墙是过去的辉煌,村庄是现在的变化,工厂是未来的方向。 城墙是过去的辉煌,却只留下了断断续续的一些痕迹,尤其在高原和沙漠中...  (展开)
凶眼白兔人 2012-11-21 03:50:31

自然生长的写作过程和一流的节奏

在以中国人作为主题的非虚构作品里我只看过阿瑟·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和林语堂的《中国人》,何伟的寻路中国有我很偏爱的有别于二人的特点。 阿瑟史密斯是100年前进入中国的先驱,在他的作品里主要是试图理解和分析同样作为人的属性,为何中国人在效率,虚荣心,职业态度...  (展开)
五竹 2012-08-22 14:53:54

兜兜转转,回到原点

跟本文作者类似,我也曾多次乘坐火车行过湘赣浙等地,看着窗外的农田与工厂、人与狗快速闪过,脑子里不及拼凑出零星半点的模糊印象。但兴趣总会战胜旅途的困乏,将我的目光聚焦在那些瞬间即逝的东西上。我看到乡村的破败衰毁往往承接着城镇的喧闹繁华,在蔚蓝蓊郁的蓝天下很快...  (展开)
bluishocean 2012-06-20 08:41:25

我们,醒醒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一直很佩服能一边旅行一边写游记挣钱的人。 作者在本书中讲了他往三个方向上的游历经历: 西部的路上,作者从一个早已被时代淘汰的租车公司里淘了辆SUV,开始了独自的西部之旅。让人印象最深的是,由于是外国人,作者并不能和我们一样入住舒服的宾馆,在旅途后来个热水澡。作...  (展开)
blossom 2011-05-22 22:02:00

在激荡的大时代,做坚强的小人物(书评《寻路中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乔的宿舍,此人近一年来买书颇有买大白菜的气势(话说最近菜贱伤农、菜贵伤民,老百姓伤不起啊!有木有啊有木有~)然买书频繁的直接结果就是买书柜的频率也很高,几平米的小房间大概就只有一堆书和几个崭新的书架是最昂贵的资产了! 该书封面上是蔚...  (展开)
雨雪霏霏 2011-05-04 11:51:44

《寻路中国》读后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昨晚,读完《寻路中国》。走出教室,看满校园的榕树还是那样静默地在黑暗中站立着,散发着淡淡浓浓的香气。心里感概万千。千头万绪,却不知从何说起。 很佩服作者的耐心、细致和敏锐的洞察力。从他一个外国人的角度来看中国,再与他本国的情况比较和分析,他更容易得出符合现...  (展开)
月半女史地板君 2011-04-11 11:44:50

zz作者访谈:寻常巷陌里的中国变迁

转自FT中文网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37941?page=1 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过去的10年时光是雷霆万钧的。这个国家发生的是翻天覆地的变化。加入世贸了,香港回归了。奥运举行了,世博展览了。中产出现了,汽车进门了。如果要列举类似于这样的大时代,大故事,大变...  (展开)
营养快线 2016-11-09 12:30:47

谢谢海斯勒告诉我:原来我这么爱国

这本书写的客观吗?写的真实吗?中国真的像他笔下那样一无是处吗?想必答案是三个否定。恕我直言,不少读者假惺惺的赞扬这本书的客观,理性,但我想问问你们,客观理性在你们的心目中就是一再抨击?亲,不是的。这个世界上只有理性与不理性,没有选择性理性,而作者“理性”的...  (展开)
量子 2013-12-31 08:53:22

一个美国人眼中的部分中国人

海斯勒的下笔很棒。直白,准确,还有一种小幽默——这一点很像韩寒。 海斯勒描述了几种典型的中国人。 农民。 这个群体占了中国人的3/4以上。在中国历史上,至今为止,农民这个庞大群体一直都是被利用的角色。共和国的成立,就是靠农民的命堆出来的。共和国成立后的初期经济...  (展开)
修齐 2013-12-26 14:21:05

被时代驱赶的我们

北方的长城,南方的浙江,串联起中国的过去和未来。 北方的农村在消逝,看不见年轻人,他们都到南方去打工。南方的人们炸掉几百座山头,才可以平整出一块土地:到处都是高速路和工业区,新的建筑,新的城镇。为了保证新工业区的电力,人们又淹掉几个乡镇来建大坝蓄水发电。 ...  (展开)
KennyXk 2013-10-24 16:07:04

思考中国

这本书虽然名声在外,但是我断断续续的看了大半年。上半年的某一次电商促销中购入,看了一大半后就进入了考试季,于是就丢书柜里躺了几个月,想来有点对不住它,于是一考完就马上看完了剩下的内容。也许是因为作者那种平淡无奇的叙述方式,让我没有一口气翻完的冲动,而...  (展开)
夜晚的书斋 2013-05-13 10:22:51

历史在民间

《寻路中国》《江城》,【美】彼得•海斯勒(何伟)著,上海译文出版社分别于2011年1月、2012年1月首版。 现在图书有一种极简的分类法,只分为两类:虚构类与非虚构类。虚构类是指小说,因为小说在所有的书中年产量最大,读者最众,故可以单列一类;非虚构类是除小说之外的...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 53 54 后页> (共1069条)

订阅寻路中国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