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路中国的书评 (1069)

绯村拔刀斋 2018-10-12 12:21:20

中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

首先澄清,«寻路中国»也许是一部非常好的书,但是很遗憾,并不适合我,所以3分仅仅代表我自己的观感。 看到«寻路中国»,我的第一感觉是另一部书--«老照片»,«寻路中国»忠实的记录了二十一世纪第一个十年来中国从乡村到城市的变迁,在何伟的笔下,人物...  (展开)
Contincas 2016-11-16 19:51:40

海斯勒在整本书的形象

又重读了一遍寻路中国,发现原来海斯勒并不是我第一遍粗读时的旁观者清和一个真理的角度,如果说第一章城墙只是把一种自我的思想萌芽的话,比如认为每一个问他的搭车者就不应该拒绝。不过到了第二章,便把外国人好的一面,善的一面表现了出来,但是在第三章里面的想当然形象爆...  (展开)
Longz 2016-04-17 21:03:50

寻路中国:这里没有人清楚自己将要何去何从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寻路中国》是原《纽约客》驻中国特派记者何伟[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ler)]的三部曲最后一部,也是他近十年在中国的生活、探访记录。 和普通的采访不同,这本书没有特定的访谈和精心设计的采访对象,一切都是“经历”,更像是一场深入了十多年的体验式采访。 这本书里他所...  (展开)
中原一点红 2015-05-03 16:23:28

我更喜欢《江城》!

我更喜欢《江城》! 何伟写江城时 还没有太多的想法 更多是体验记录 在江城的封底上 我清楚地记得 他说(大意)这不过是他在中国一段生活的记录 到了〈寻路中国〉他的野心大了起来 试图用他的三部曲来诠释中国的发展 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吧!因为何伟所能接触到的中国永远只...  (展开)
阿无 2015-01-21 11:28:27

一位记者写的“民族志”

很早就知道一位名叫彼得的外国记者在中国实地考察之后写的两本书,一本是《江城》,另一本就是这一部《寻路中国》。 这个人再次引起我的注意,就不得不提到前段时间的“庞麦郎”事件。《人物》周刊采访庞麦郎之后的一篇《惊惶庞麦郎》在坊间备受争议,人们普遍认为记者...  (展开)
飞人的生活 2014-08-17 18:28:55

跨越时光与文化的穿越

彼得.海斯勒(Peter Hessier)报考中国驾照并租车开启自驾之旅北上探访长城不过是2001年之后的事儿,区区十多年时光而已,而现在看来恍如隔世。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完全可以想象他笔下的各种满意度99%的首都汽车租赁公司和王先生长的什么样,王先生甚至就是我们某个熟悉的亲戚...  (展开)
久睡成小仙 2013-12-02 23:36:06

写的很纪实

中国就这样走到了2013年的末尾。 其实看这本书就是在看十年前的生活。是在看童年和少年时候的生活环境。 每天走四五公里的路去上小学,晚上回家作业农活一样不落。经历过父母出去打工,自己和奶奶在家。 现在的日子比那时好多了。但是政府实在是欠农民太多了。只是种粮有补贴就...  (展开)
薛掌柜 2013-11-19 14:53:31

真实在细节里 魔幻在现实中

1.城墙 路、汽车、长城、村庄、小城镇,一个个点,一条条线,在何伟敏锐的感觉,细腻的笔触下,成了一幅幅生动丰富的画面,它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我们亲历其中,是这么的熟悉,却又陌生,有些东西我们已经麻木了。 中国有他的形式主义,形式是呆板的,但形式...  (展开)
KC 2013-11-15 12:52:29

警察袖子上的徽章跑到了右胳膊上

尼玛中文版的封面太坑爹了好不好啊! 首先假警察模特我记得是在西部沙漠地带那段写到的好伐!!! 英文版的封面至少是终于内容的好伐!! 中文版尼玛警察站这青草地哪里像大西北啊!! 新西兰旅游宣传封面啊!!!!! 书中当然要写到种种巨变下普通人的生活好伐!!! 这种改...  (展开)
闪电丸子 2013-08-08 14:30:54

“黄金年代”

有时候,可能一个瞬间或一件小事,你就会推翻自己花了很多年建立起来的信念与想法,然后在别人不解的眼光里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不过,生活从来都是冷暖自知的 看这本书的时候,从第二部分开始,我一直有一种很熟悉很熟悉的感觉。虽然我不是90年代下海的那波人,可我是90年代逐...  (展开)
胖达 2013-06-13 17:22:18

作为老外来说,很难得了

长城,似乎这一部分是最符合游记的,也就是我不大感兴趣的地方,我觉着这事儿还得靠自己去体验和感受,但是作者还是写了一些除了景色之外的东西。长城、土路、传统农民、堡、高度紧张的官员、路上的遇到的标语。围绕长城作者谈到明朝时中原农耕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文...  (展开)
同志们我来晚了 2013-04-19 16:47:23 Harper2010版

我第一本认认真真看完的英文原著

文字浅显,有助于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当然还是花了我5个月。其实我只花了3天就读完了六分之一,但是还是读了5个月,可见闭门读书是非常重要的。 用一句话证明我读过:作者描述了一位丽水工程师,他抽的烟叫做,a Profitable Crowd cigarette。  (展开)
落落樱花 2013-04-05 15:19:51

那些值得思考的外国视角

每次读到展现文化差异的书,总会激起内心不小的波荡,让人不得不揭起那片残破的遮羞布看清楚我们曾经和现在的熟视无睹。 仅为第一部分 城墙 若干摘录归纳。 外国人的思维 1、对老外来说,法律与规则是崇高的,所以彼得很多次的摘录驾校考题,并与现实的情况做对比,摘录显出...  (展开)
月亮不见了 2013-03-20 22:01:51

好的艺术必须活生生地反映这个时代

第一次读寻路中国的时候,只是觉得好,具体怎么好也说不来,看完后就放在一边了。这次重读,才渐渐觉得思路清晰,开始醒悟是哪些东西触动了我以及为何。 大三的时候Mr. Y给我们讲当代史,课程作业是让我们自己去做一份口述史。当时为省心讨巧,采访对象就定为我妈妈...  (展开)
涉江 2013-02-28 11:27:00

期待出走后的回归

看这本书很容易让人蠢蠢欲动,偌大的中国,那一个一个小小的即将消失的地方,恨不能此生看尽,恨不得立刻出发。 即将消失的三岔,小山丘上的那一溜建筑,被年轻人抛弃的小村。我不知道北方现在是怎样,但南方如今许多一重重山里倒也通了向村民集资修的小水泥路,汽车也...  (展开)
yolanda阿邬 2013-01-22 17:00:32

对,这就是中国人

看完《寻路中国》后我又看了很多读书笔记和点评,很难想象,竟然很多人说这是他们所不熟悉的中国?!而这一切对我来讲是如此的熟悉。书中描绘的每一个中国人,给我的感觉是:对,这就是中国人。其实我的生活就是这种变迁的一个写照。只是这种变化来得比书上写的要早,因为我出...  (展开)
银河系梦游 2013-01-17 10:07:57

一个人的天涯海角

张宇有一首歌叫《一个人的天荒地老》,我改一下,用来做题目,因为这是《寻路中国》这本书的读后感。 我看书很挑剔,因为那么多字,很伤眼睛,我不能把视力浪费在我不喜欢的书上。今年就看了五本书,其中三本还是《1Q84》上中下册,还有一本是高晓松的《如丧》。细细对比,我觉...  (展开)
老郭 2012-12-19 00:07:33

视角

因为他,我们可以换一个视角来观察中国和中国人,对一些熟视无睹的事情重新审视。从何伟的三本书来看,《江城》和《寻路中国》都可以给我们带来这种奇妙的视觉体验,值得一看。我从来没有被一本书这样的吸引眼光,而舍不得放下。  (展开)
<前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53 54 后页> (共1069条)

订阅寻路中国的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