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法) 柏格森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吴士栋
出版年: 2011-6
页数: 180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哲学
ISBN: 9787100077736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译者: 吴士栋
出版年: 2011-6
页数: 180
定价: 20.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哲学
ISBN: 9787100077736
内容简介 · · · · · ·
作者在本书中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了他的主要哲学范畴绵延(真实的时间)与可量度的时间的分别,以认识自我的本性,从而解决哲学上争论最多的自由问题。
时间与自由意志的创作者
· · · · · ·
-
亨利·柏格森 作者
目录 · · · ·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英译者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 心理状态的强度
§1. 意识状态能有数量上的差异吗?
§2. 这样的差异适用于大小而不适用于强度。
· · · · · · (更多)
英译者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 心理状态的强度
§1. 意识状态能有数量上的差异吗?
§2. 这样的差异适用于大小而不适用于强度。
· · · · · · (更多)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出版说明
英译者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 心理状态的强度
§1. 意识状态能有数量上的差异吗?
§2. 这样的差异适用于大小而不适用于强度。
§3. 在广度性大小和强度性大小这两种数量之间,有人认为有区别。
§4. 人们企图用客观原因来辨别强度;但我们虽不知道原因的大小或性质,也可辨别强度。
§5. 人们企图以原子运动来辨别强度;但呈现于意识中的乃是感觉而不是运动。
§6. 两种不同的强度:(1)根深的心理状态,(2)使用肌肉的努力。头一种强度较易被界说。
§7. 以愿望的进展为例来说明。
§8. 欢乐和悲愁。其先后各阶段跟我们全部心理状态内各种在性质上的变化彼此相应。
§9. 审美感。其由小而大的强度实在是不同的情感。
§10. 美感:艺术麻痹我们的活动能力和抵抗能力,使我们易于接受暗示。
§11. 审美感的各阶段。
§12. 道德的情感。怜悯。其强度上的增长是性质上的进展。
§13. 和外因有关的或涉及物理的朕兆的意识状态。
§14. 肌肉上的努力初看起来好像是可测量的。
§15. 努力感。我们所感到的不是使用力气。而是在用力之后所产生的肌肉动作。
§16. 努力感的强度同我们身体受影响的范围成正比例。
§17. 我们关于肌肉努力增长的知觉是一种具有双重内容的知觉:(1)表面感觉多起来了,(2)有些表面感觉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18. 关于强度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外表肌肉努力、根深感觉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心理状态。
§19. 介中的状态。注意力以及它对肌肉收缩的关系。
§20. 强烈情绪的强度作为肌肉紧张。
§21. 强度与反射动作。根深感觉的强度和激烈情绪的强度,二者之间没有任何重要差别。
§22. 感觉的大小。情感性的感觉与表象性的感觉。
§23. 情绪性感觉和身体的扰动。
§24. 快乐与痛苦作为未来反应的记号,而不作为过去刺激在内心的翻版。
§25. 无意动作倾向于接着刺激发生;我们对于情感性感觉的强度感就是我们对于无意动作的知觉。
§26. 以身体受到影响的范围大小来估计痛苦的强度。
§27. 以身体的偏向来比较各种快乐。
§28. 表象性感觉之中有许多同时是情绪性的;对于这些,要以被引起的反应来测定其强度。在其他表象性感觉内有一种新的因素出现。
§29. 可用外在原因来测量纯表象性的感觉。
§30. 对于声音的感觉。可根据产生同样声音时所需要的力量来测量音觉的强度。
§31. 音调和强度。肌肉努力所起的作用。
§32. 冷热感觉。这种感觉不久就变为情绪性的;可用它们所引起的反应测量它们。
§33. 以身体受影响的范围去测量压力感觉和重量感觉。
§34. 关于光的感觉。颜色在性质上的变化被解释为光源强度在数量上的变化。
§35. 实验果真证明了我们能够直接测量我们的光觉吗?
§36. 测光实验。我们看见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明度,而事后将之解释为一系列由大而小的强度。
§37. 物理学家在测光实验里所比较的不是感觉,而是物理效果。
§38. 心理物理学认为自己所比较与测量的是感觉。德尔波夫的实验。
§39. 在什么情况下,颜色上的差异可解释为大小上的差异。
§40. 关于光觉强度的差异,情况恰恰这样。德尔波夫的基本假设。
§41. 费赫涅的心理物理学。威伯尔的定律。
§42. 费赫涅定律的基本假设以及怎样得到这定律的过程。
§43. 两个感觉若不是同一的,还能是相等的吗?
§44. 费赫涅的极小差异法。
§45. 把感觉当作总和以及把最小差异当作数量的假设不能成立。
§46. 只有在一种惯用的意义上才能说起“算学差异”。
§47. 德尔波夫的结果好像较能言之成理;但归根结底,一切心理物理学都陷入循环论证的泥坑。
§48. 把感觉当作大小是一种根本的、却很自然的错误;心理物理学仅仅把这错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
§49. 因而(1)对于表象性状态,通过我们估计外因有多大(2)对于情绪性状态,通过所牵涉的心理状态有多少,以判断强度。
第二章 意识状态的众多性关于绵延的观念
§50. 数目是什么?
§51. 构成一个数目的各单位必得是同一的。
§52. 各单位必得是彼此有别的。
§53. 若不同时有了关于空间的直觉,则我们不能构成关于数目的观念或影像。
§54. 一切的单一性都是简单心理动作的单一性。由于被当作占空间的东西,各单位才可被分。
§55. 在构成的过程中,数目没有连续性;但人们在数目构成之后将空间的连续性赋予数目。
§56. 由此可知,数目确实被人们设想为一种在空间的并排置列。
§57. 两种众多体:(1)物质的东西,它们可在空间被数出来;(2)意识的状态,除非被象征地放在空间里,则它们不能被数出来。
§58. 物质的不可入性在物理上不是必要的,在逻辑上才是必要的。
§59. 纯一的时间作为一种媒介,意识状态在其中构成无连续性的系列。这样的时间不过是空间而已;纯绵延是另外一种东西。
§60. 是否如康德所主张的,空间可离开它里面的内容而存在呢?
§61. 经验论者其实同意康德的说法,因为若不经过心灵的一种动作,则不占空间的各感觉之综合就不能产生广度。
§62. 这动作是关于一种空虚一媒介的直觉;这动作也许为人类所独有,而不是动物所能有的。
§63. 从其为一种纯一的媒介而言,从其不是具体的绵延而言,时间可还原为空间。
§64. 企图从陆续出现关系推演出广度关系,是一种错误。关于“纯绵延”的概念。
§65. 我们若不引入三维空间这个观念,则不能用一根线来象征陆续出现。
§66. 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除非被象征地表示于空间,它是不可测量的。
§67. 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所处理的时间确实好像是可测量的,因而是纯一的。
§68. 但是我们所谓的测量时间只是计算同时发生。以钟表为例。
§69. 运动有两个因素:(1)运动物体所经过的空间,这是纯一的并可分的;(2)经过空间的动作,这是不可分的,并且只对于意识才存在。
§70. 人们通常把运动和所经过的空间混淆起来;这番混淆就产生了伊里亚学派所提出的各种僻论。
§71. 科学要从时间里去掉绵延,从运动中去掉可动性,才能处理它们。
§72. 在关于速度的定义里可以看出这点。
§73. 机械学所处理的方程式表示某些已经完成的状态,而不表示像绵延与运动这类的过程。
§74. 结论:只有空间是纯一的;绵延与陆续出现并不属于外界,而只属于具有意识的心灵。
§75. 众多性有两种;“辨别”这个动词有两种意义,一种在性质上的,一种在数量上的。
§76. 我们的先后感觉被看作是外于彼此的,像它们的客观原因一样。这种看法影响我们较深层的心理生活。
§77. 若把表层的心理状态去掉,则我们就不再觉到有一个纯一的时间,就不再去测量绵延,而只觉得绵延是性质。
§78. 因此,众多性、绵延、意识生活都各有两种形式。
§79. 我们意识状态的两方面。
§80. 其中一方面的发生乃是由于外物与语言的影响;这两种影响使不断变动的感觉被凝固化。
§81. 语言怎样使时刻变化的感觉具有固定的形式。
§82. 分析与描述怎样歪曲情感。
§83. 在表面上,我们的意识状态遵守联想规律。在较深的层次,它们互相渗透,它们是我们自己的构成部分。
§84. 我们把种种意识状态分开,从而促进社会生活,但也从而产生一堆困难问题。只有借助于具体的、活生生的自我,我们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章 意识状态的组织自由意志
§85. 机械论、动力论、自由意志。
§86. 从动力论看来,事实比规律真实;机械论采取相反的看法。自发性观念比惯性观念简单。
§87. 决定论有两种:物理的与心理的。前者可还原为后者。后者所依据的是人们对于意识状态的众多性或绵延的众多性所采取的不准确看法。
§88. 人们用有关物质分子论的字眼来表示物理决定论。
§89. 如果能量守恒律普遍有效。则生理的、神经的现象是必然被决定的。但意识状态也许不然。
§90. 为了要证明意识状态是被决定的,我们要先证明这些状态和大脑状态的必然关系。没有这种证明。
§91. 如果物理决定论被认为普遍有效,则它假定了心理决定论。
§92. 能量守恒律果真普遍有效吗?
§93. 这定律假定事物可恢复原先的状态。它没有顾到绵延,因而不适用于生物,不适用于意识状态。
§94. 由于人们混淆具体绵延与抽象时间,人们认为守恒律普遍有效。
§95. 心理决定论以联想派对心的看法为根据。
§96. 联想系列也许只是人们在新观念发生之后用以说明它的东西。
§97. 以催眠术的暗示作用为例。
§98. 以深思熟虑为例来说明。
§99. 联想论涉及一种关于自我的错误看法。
§100. 语言助长这种错误倾向。举例说明。
§101. 从嗅觉的“联想”举例说明。
§102. 联想论没有把并排置列的众多性和互相融合的众多性辨别清楚。
§103. 联想论要解释自我较深层的状态,但未成功。
§104. 自我不是意识状态的堆积。自由是自我表现,可有程度上的差异,可被教育所限制。
§105. 我们的日常动作遵守联想律。我们在紧急关头所做出的决定,作为基本自我的表现而言,其实是自由的。
§106. 决定论认为一边是一个永久先后同一的自我,一边是种种彼此抵触的情感,但这仅是一种象征的说法。
§107. 自由和性格。决定论者接着发问:已做好的动作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吗?或者能被预知吗?
§108. 决定论者和自由论者关于“可能动作”的学说。
§109. 人们对于做出决定的过程加以几何学式的(因而错误的)描述。
§110. 唯一实在的东西是那活生生的、在发展中的自我。我们通过抽象手续在自我中辨别出两个相反的倾势或方向。
§111. 如果这种象征图形合乎事实,则自我的活动始终倾向一个方向。这样就得到决定论。
§112. 自由论者忽略了这个事实:已被选择的是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
§113. 但是这个图形所表示出来的仅仅是人们对于这过程之公式化了的记忆,而不是那引起这动作之动力式的进展。
§114. 根本错误在于混淆时间与空间。在肯定关于自由的直接经验时,自我是不可能发生错误的,但它无法解释这种经验。
§115. 预知动作是可能的吗?有人说预知多半可能,有人说预知绝对不会错误。
§116. 要完全知道一种动作的一切前件就等于去实在做出这一动作。
§117. 因而要问一个动作在一切前件都被指出之后能否被预知,这是毫无意义的。
§118. 这里涉及两种错误:一种把强度当作大小而不当作性质,一种以物质性的象征代替动力式的过程。
§119. 认为可以预知一种动作,归根结底是把时间和空间混淆在一起。
§120. 这番混淆来自对天文现象的预测。
§121. 以物理运动的想象加速为例。
§122. 天文预测就是一种这样的加速。
§123. 在处理意识状态时,我们不可能改变它们的绵延而不同时改变它们的性质。
§124. 过去绵延和未来绵延在这方面的区别。
§125. 决定论者提出这个论证:心理现象遵守“前件同则后件同”的定律。
§126. 但就内心状态而论,同样的前件永远不发生第二次。
§127. 对于决定论者整个论证所根据的因果观进行分析。
§128. 因果关系,作为“恒常的陆续出现”,不适用于意识状态,也不能证明没有自由意志。
§129. 因果关系,作为未来现象之预存于它的种种现有条件中,在一种形式下破坏具体现象。
§130. 这样的因果观引起笛卡尔的物理学与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但它若不抛开绵延就不能把未来跟现在联在一起。
§131. 现象的必然决定关系意味着没有绵延;但是我们持续下去,所以是自由的。
§132. 预存可当作预先设想,设想有一种若不经过努力则我们不能使它实现的动作。这种预存并不涉及必然决定关系。
§133. 如同第一种因果观引起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这第二种因果观引起莱布尼兹的哲学。
§134. 第二种看法并不包括必然决定关系的意思。
§135. 关于因果与绵延这些互相矛盾的解释,其中每一种都可保证人类有自由;可是合在一起就消灭自由。
§136. 自由努力和必然决定这两个观念虽在一般人心目中联系在一起,却在自然科学内仍被分开。
§137. 心理学应该也把这两个观念分开。
§138. 自由是确实有的,但是不可被界说的。
结论
§139. 近代心理学认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结构所借来的种种形式以知觉事物的。
§140. 但是自我的种种状态难道不是通过我们从外界借来的种种形式而被知觉的吗?
§141. 我们必得去掉空间这观念才能理解心理状态的强度、绵延与自由决定。
§142. 强度是性质,不是数量或大小。
§143. 我们的意识状态不是无连续性的众多体。
§144. 内在的绵延是一种性质式的众多体。
§145. 我们在外界找不到绵延,只找到同时发生。
§146. 可测量的时间这个观念来自陆续出现与彼此外在这两个观念的调和。
§147. 科学既从外物界去掉绵延,则哲学必得从内心界去掉空间。
§148. 忘记把广度与绵延分开就使一派人否认自由,又使另一派人为自由下定义。
§149. 把广度与绵延分开有利于自然科学,但不利于语言与社会科学。
§150. 所以有两种不同的自我:(1)基本的自我;(2)基本自我在空间和在社会的表现。只有前者才是自由的。
§151. 康德舍不得否认自由,但把自由的自我放在空间与时间二者之外。
§152. 康德把时间和空间二者都看作纯一的。
§153. 但若时间(作为绵延)是纯一的,则科学就能对它加以处理。
§154. 自由却变成不可理解的了。康德的解决法。
§155. 顾到真正的绵延就可纠正错误。
§156. 我们跟康德一样,假定有一个纯一的空间。对于空间的直觉是人类所独有的,并为社会生活开辟道路。
§157. 但若具体绵延是多样性的,则心理状态对于动作的关系是独特无二的,则我们就可正确地认为动作是自由的。
· · · · · · (收起)
英译者序言
作者序言
第一章 心理状态的强度
§1. 意识状态能有数量上的差异吗?
§2. 这样的差异适用于大小而不适用于强度。
§3. 在广度性大小和强度性大小这两种数量之间,有人认为有区别。
§4. 人们企图用客观原因来辨别强度;但我们虽不知道原因的大小或性质,也可辨别强度。
§5. 人们企图以原子运动来辨别强度;但呈现于意识中的乃是感觉而不是运动。
§6. 两种不同的强度:(1)根深的心理状态,(2)使用肌肉的努力。头一种强度较易被界说。
§7. 以愿望的进展为例来说明。
§8. 欢乐和悲愁。其先后各阶段跟我们全部心理状态内各种在性质上的变化彼此相应。
§9. 审美感。其由小而大的强度实在是不同的情感。
§10. 美感:艺术麻痹我们的活动能力和抵抗能力,使我们易于接受暗示。
§11. 审美感的各阶段。
§12. 道德的情感。怜悯。其强度上的增长是性质上的进展。
§13. 和外因有关的或涉及物理的朕兆的意识状态。
§14. 肌肉上的努力初看起来好像是可测量的。
§15. 努力感。我们所感到的不是使用力气。而是在用力之后所产生的肌肉动作。
§16. 努力感的强度同我们身体受影响的范围成正比例。
§17. 我们关于肌肉努力增长的知觉是一种具有双重内容的知觉:(1)表面感觉多起来了,(2)有些表面感觉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
§18. 关于强度的定义同样适用于外表肌肉努力、根深感觉以及介于二者之间的心理状态。
§19. 介中的状态。注意力以及它对肌肉收缩的关系。
§20. 强烈情绪的强度作为肌肉紧张。
§21. 强度与反射动作。根深感觉的强度和激烈情绪的强度,二者之间没有任何重要差别。
§22. 感觉的大小。情感性的感觉与表象性的感觉。
§23. 情绪性感觉和身体的扰动。
§24. 快乐与痛苦作为未来反应的记号,而不作为过去刺激在内心的翻版。
§25. 无意动作倾向于接着刺激发生;我们对于情感性感觉的强度感就是我们对于无意动作的知觉。
§26. 以身体受到影响的范围大小来估计痛苦的强度。
§27. 以身体的偏向来比较各种快乐。
§28. 表象性感觉之中有许多同时是情绪性的;对于这些,要以被引起的反应来测定其强度。在其他表象性感觉内有一种新的因素出现。
§29. 可用外在原因来测量纯表象性的感觉。
§30. 对于声音的感觉。可根据产生同样声音时所需要的力量来测量音觉的强度。
§31. 音调和强度。肌肉努力所起的作用。
§32. 冷热感觉。这种感觉不久就变为情绪性的;可用它们所引起的反应测量它们。
§33. 以身体受影响的范围去测量压力感觉和重量感觉。
§34. 关于光的感觉。颜色在性质上的变化被解释为光源强度在数量上的变化。
§35. 实验果真证明了我们能够直接测量我们的光觉吗?
§36. 测光实验。我们看见一系列不同程度的明度,而事后将之解释为一系列由大而小的强度。
§37. 物理学家在测光实验里所比较的不是感觉,而是物理效果。
§38. 心理物理学认为自己所比较与测量的是感觉。德尔波夫的实验。
§39. 在什么情况下,颜色上的差异可解释为大小上的差异。
§40. 关于光觉强度的差异,情况恰恰这样。德尔波夫的基本假设。
§41. 费赫涅的心理物理学。威伯尔的定律。
§42. 费赫涅定律的基本假设以及怎样得到这定律的过程。
§43. 两个感觉若不是同一的,还能是相等的吗?
§44. 费赫涅的极小差异法。
§45. 把感觉当作总和以及把最小差异当作数量的假设不能成立。
§46. 只有在一种惯用的意义上才能说起“算学差异”。
§47. 德尔波夫的结果好像较能言之成理;但归根结底,一切心理物理学都陷入循环论证的泥坑。
§48. 把感觉当作大小是一种根本的、却很自然的错误;心理物理学仅仅把这错误发展到极端的程度。
§49. 因而(1)对于表象性状态,通过我们估计外因有多大(2)对于情绪性状态,通过所牵涉的心理状态有多少,以判断强度。
第二章 意识状态的众多性关于绵延的观念
§50. 数目是什么?
§51. 构成一个数目的各单位必得是同一的。
§52. 各单位必得是彼此有别的。
§53. 若不同时有了关于空间的直觉,则我们不能构成关于数目的观念或影像。
§54. 一切的单一性都是简单心理动作的单一性。由于被当作占空间的东西,各单位才可被分。
§55. 在构成的过程中,数目没有连续性;但人们在数目构成之后将空间的连续性赋予数目。
§56. 由此可知,数目确实被人们设想为一种在空间的并排置列。
§57. 两种众多体:(1)物质的东西,它们可在空间被数出来;(2)意识的状态,除非被象征地放在空间里,则它们不能被数出来。
§58. 物质的不可入性在物理上不是必要的,在逻辑上才是必要的。
§59. 纯一的时间作为一种媒介,意识状态在其中构成无连续性的系列。这样的时间不过是空间而已;纯绵延是另外一种东西。
§60. 是否如康德所主张的,空间可离开它里面的内容而存在呢?
§61. 经验论者其实同意康德的说法,因为若不经过心灵的一种动作,则不占空间的各感觉之综合就不能产生广度。
§62. 这动作是关于一种空虚一媒介的直觉;这动作也许为人类所独有,而不是动物所能有的。
§63. 从其为一种纯一的媒介而言,从其不是具体的绵延而言,时间可还原为空间。
§64. 企图从陆续出现关系推演出广度关系,是一种错误。关于“纯绵延”的概念。
§65. 我们若不引入三维空间这个观念,则不能用一根线来象征陆续出现。
§66. 纯绵延是完全性质式的。除非被象征地表示于空间,它是不可测量的。
§67. 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所处理的时间确实好像是可测量的,因而是纯一的。
§68. 但是我们所谓的测量时间只是计算同时发生。以钟表为例。
§69. 运动有两个因素:(1)运动物体所经过的空间,这是纯一的并可分的;(2)经过空间的动作,这是不可分的,并且只对于意识才存在。
§70. 人们通常把运动和所经过的空间混淆起来;这番混淆就产生了伊里亚学派所提出的各种僻论。
§71. 科学要从时间里去掉绵延,从运动中去掉可动性,才能处理它们。
§72. 在关于速度的定义里可以看出这点。
§73. 机械学所处理的方程式表示某些已经完成的状态,而不表示像绵延与运动这类的过程。
§74. 结论:只有空间是纯一的;绵延与陆续出现并不属于外界,而只属于具有意识的心灵。
§75. 众多性有两种;“辨别”这个动词有两种意义,一种在性质上的,一种在数量上的。
§76. 我们的先后感觉被看作是外于彼此的,像它们的客观原因一样。这种看法影响我们较深层的心理生活。
§77. 若把表层的心理状态去掉,则我们就不再觉到有一个纯一的时间,就不再去测量绵延,而只觉得绵延是性质。
§78. 因此,众多性、绵延、意识生活都各有两种形式。
§79. 我们意识状态的两方面。
§80. 其中一方面的发生乃是由于外物与语言的影响;这两种影响使不断变动的感觉被凝固化。
§81. 语言怎样使时刻变化的感觉具有固定的形式。
§82. 分析与描述怎样歪曲情感。
§83. 在表面上,我们的意识状态遵守联想规律。在较深的层次,它们互相渗透,它们是我们自己的构成部分。
§84. 我们把种种意识状态分开,从而促进社会生活,但也从而产生一堆困难问题。只有借助于具体的、活生生的自我,我们才能解决这些问题。
第三章 意识状态的组织自由意志
§85. 机械论、动力论、自由意志。
§86. 从动力论看来,事实比规律真实;机械论采取相反的看法。自发性观念比惯性观念简单。
§87. 决定论有两种:物理的与心理的。前者可还原为后者。后者所依据的是人们对于意识状态的众多性或绵延的众多性所采取的不准确看法。
§88. 人们用有关物质分子论的字眼来表示物理决定论。
§89. 如果能量守恒律普遍有效。则生理的、神经的现象是必然被决定的。但意识状态也许不然。
§90. 为了要证明意识状态是被决定的,我们要先证明这些状态和大脑状态的必然关系。没有这种证明。
§91. 如果物理决定论被认为普遍有效,则它假定了心理决定论。
§92. 能量守恒律果真普遍有效吗?
§93. 这定律假定事物可恢复原先的状态。它没有顾到绵延,因而不适用于生物,不适用于意识状态。
§94. 由于人们混淆具体绵延与抽象时间,人们认为守恒律普遍有效。
§95. 心理决定论以联想派对心的看法为根据。
§96. 联想系列也许只是人们在新观念发生之后用以说明它的东西。
§97. 以催眠术的暗示作用为例。
§98. 以深思熟虑为例来说明。
§99. 联想论涉及一种关于自我的错误看法。
§100. 语言助长这种错误倾向。举例说明。
§101. 从嗅觉的“联想”举例说明。
§102. 联想论没有把并排置列的众多性和互相融合的众多性辨别清楚。
§103. 联想论要解释自我较深层的状态,但未成功。
§104. 自我不是意识状态的堆积。自由是自我表现,可有程度上的差异,可被教育所限制。
§105. 我们的日常动作遵守联想律。我们在紧急关头所做出的决定,作为基本自我的表现而言,其实是自由的。
§106. 决定论认为一边是一个永久先后同一的自我,一边是种种彼此抵触的情感,但这仅是一种象征的说法。
§107. 自由和性格。决定论者接着发问:已做好的动作能是另外一个样子吗?或者能被预知吗?
§108. 决定论者和自由论者关于“可能动作”的学说。
§109. 人们对于做出决定的过程加以几何学式的(因而错误的)描述。
§110. 唯一实在的东西是那活生生的、在发展中的自我。我们通过抽象手续在自我中辨别出两个相反的倾势或方向。
§111. 如果这种象征图形合乎事实,则自我的活动始终倾向一个方向。这样就得到决定论。
§112. 自由论者忽略了这个事实:已被选择的是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
§113. 但是这个图形所表示出来的仅仅是人们对于这过程之公式化了的记忆,而不是那引起这动作之动力式的进展。
§114. 根本错误在于混淆时间与空间。在肯定关于自由的直接经验时,自我是不可能发生错误的,但它无法解释这种经验。
§115. 预知动作是可能的吗?有人说预知多半可能,有人说预知绝对不会错误。
§116. 要完全知道一种动作的一切前件就等于去实在做出这一动作。
§117. 因而要问一个动作在一切前件都被指出之后能否被预知,这是毫无意义的。
§118. 这里涉及两种错误:一种把强度当作大小而不当作性质,一种以物质性的象征代替动力式的过程。
§119. 认为可以预知一种动作,归根结底是把时间和空间混淆在一起。
§120. 这番混淆来自对天文现象的预测。
§121. 以物理运动的想象加速为例。
§122. 天文预测就是一种这样的加速。
§123. 在处理意识状态时,我们不可能改变它们的绵延而不同时改变它们的性质。
§124. 过去绵延和未来绵延在这方面的区别。
§125. 决定论者提出这个论证:心理现象遵守“前件同则后件同”的定律。
§126. 但就内心状态而论,同样的前件永远不发生第二次。
§127. 对于决定论者整个论证所根据的因果观进行分析。
§128. 因果关系,作为“恒常的陆续出现”,不适用于意识状态,也不能证明没有自由意志。
§129. 因果关系,作为未来现象之预存于它的种种现有条件中,在一种形式下破坏具体现象。
§130. 这样的因果观引起笛卡尔的物理学与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但它若不抛开绵延就不能把未来跟现在联在一起。
§131. 现象的必然决定关系意味着没有绵延;但是我们持续下去,所以是自由的。
§132. 预存可当作预先设想,设想有一种若不经过努力则我们不能使它实现的动作。这种预存并不涉及必然决定关系。
§133. 如同第一种因果观引起斯宾诺莎的形而上学,这第二种因果观引起莱布尼兹的哲学。
§134. 第二种看法并不包括必然决定关系的意思。
§135. 关于因果与绵延这些互相矛盾的解释,其中每一种都可保证人类有自由;可是合在一起就消灭自由。
§136. 自由努力和必然决定这两个观念虽在一般人心目中联系在一起,却在自然科学内仍被分开。
§137. 心理学应该也把这两个观念分开。
§138. 自由是确实有的,但是不可被界说的。
结论
§139. 近代心理学认为,我们是通过自己的结构所借来的种种形式以知觉事物的。
§140. 但是自我的种种状态难道不是通过我们从外界借来的种种形式而被知觉的吗?
§141. 我们必得去掉空间这观念才能理解心理状态的强度、绵延与自由决定。
§142. 强度是性质,不是数量或大小。
§143. 我们的意识状态不是无连续性的众多体。
§144. 内在的绵延是一种性质式的众多体。
§145. 我们在外界找不到绵延,只找到同时发生。
§146. 可测量的时间这个观念来自陆续出现与彼此外在这两个观念的调和。
§147. 科学既从外物界去掉绵延,则哲学必得从内心界去掉空间。
§148. 忘记把广度与绵延分开就使一派人否认自由,又使另一派人为自由下定义。
§149. 把广度与绵延分开有利于自然科学,但不利于语言与社会科学。
§150. 所以有两种不同的自我:(1)基本的自我;(2)基本自我在空间和在社会的表现。只有前者才是自由的。
§151. 康德舍不得否认自由,但把自由的自我放在空间与时间二者之外。
§152. 康德把时间和空间二者都看作纯一的。
§153. 但若时间(作为绵延)是纯一的,则科学就能对它加以处理。
§154. 自由却变成不可理解的了。康德的解决法。
§155. 顾到真正的绵延就可纠正错误。
§156. 我们跟康德一样,假定有一个纯一的空间。对于空间的直觉是人类所独有的,并为社会生活开辟道路。
§157. 但若具体绵延是多样性的,则心理状态对于动作的关系是独特无二的,则我们就可正确地认为动作是自由的。
· · · · · · (收起)
原文摘录 · · · · · · ( 全部 )
-
艺术的目的在于麻痹我们人格的活动能力,或宁可说抵抗能力,从而使我们进入一种完全准备接受外来影响的状态;我们在这种状态中就会体会那被暗示的意思,就会同情那被表达的情感。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0页 -
我们掌握自己的时候是非常稀少的。我们所以只在很少的时候才是自由的,就是这个缘故。大部分的时候,我们生活在我们自己之外,几乎看不到我们自己的任何东西,而只看到了自己的鬼影,被纯绵延投入空间之无声无嗅的一种阴影。所以我们的生活不在时间内展开,而在空间展开;我们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生活,而是为了外界而生活;我们不在思想而在讲话;我们不在动作而在被外界“所动作”。要自由地动作即是要恢复对自己的掌握并回到纯粹的绵延。 (查看原文) —— 引自第173页
> 全部原文摘录
丛书信息
· · · · · ·
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分科本)·哲学(共192册),
这套丛书还有
《论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感觉与可感物》《逻辑哲学论》《宗教的本质》《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等
。
喜欢读"时间与自由意志"的人也喜欢 · · · · · ·
-
- 自由的体系 8.9
-
- 陶冶性的讲演集 8.8
-
- 日本文化史研究 8.8
-
- 德法之争 8.7
-
- 历史与阶级意识 8.9
-
- 身心与绵延 8.6
-
- 美学或艺术和语言哲学 8.8
-
- 哲学人类学 7.9
-
- 质的量化与运动的量化 9.5
-
- 意义与真理的探究 9.3
时间与自由意志的书评 · · · · · · ( 全部 30 条 )


柏格森生命哲学与美国五六十年代反正统文化运动的联系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第一节 总论 柏格森(Henri Bergson)1889年出版第一部哲学著作《意识的直接材料》(英译本名为《时间与自由意志》)。1896年《物质与记忆》一书使他一举成名。1900—1924年任法国最高学府法兰西学院教监。在此期间发表了最著名的《创造进化论》(1907),提出生命冲动的学说,还... (展开)


叶秀山:做哲学的辛苦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辛苦,做哲学,有自己一些特别的辛苦,趁着《人民政协报》“学术家园”副刊办到一百期的机会,来在自己的“家里”谈谈苦经。 做哲学的辛苦,有什么“特别”之处? 当然,认真说来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大概做“文科”的都有这种辛苦。这就是哲学史上许多...
(展开)

> 更多书评 30篇
论坛 · · · · · ·
在这本书的论坛里发言这本书的其他版本 · · · · · · ( 全部33 )
-
商务印书馆 (1958)8.5分 1875人读过
-
Dover Publications (2001)9.7分 46人读过
-
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2018)8.0分 49人读过
-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3)8.0分 49人读过
在哪儿借这本书 · · · · · ·
以下书单推荐 · · · · · · ( 全部 )
- 灵修/心理/哲学/思维/情感/婚姻书单 (蓝蓝的紫)
- ①这列火车载满了书籍,将在夜晚途经你梦里⋯⋯ (Z)
- 总有那么不为人知的一面 (我送你到这里)
- T (dhcn)
- 哲学 (misuta)
谁读这本书? · · · · · ·
二手市场
· · · · · ·
- 在豆瓣转让 有324人想读,手里有一本闲着?
订阅关于时间与自由意志的评论:
feed: rss 2.0
0 有用 Sandy 2023-11-30 17:38:53 上海
这本书中的观点和我自己的有些思考和感悟竟然不谋而合,惊喜之余更多的是系统性的辩证式的厘清很多模糊混乱的事物关系。 绵延的陆续出现互相渗透,完全不被意识到的基本自我,不可被清晰界定充分表达的自由意志。 我们都有一个不被外界所知也无需外界所知的独立的意识世界和内心生活,掌握住真正的自我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
0 有用 未注销 2021-04-19 23:36:50
有点晦涩但是论题很有意思,以后有空再重读应该印象会更深刻,这本断断续续也读了一个月
0 有用 Ammonoid 2022-05-22 23:11:03
布迪厄在《实践感》中对萨特的批判同样适用于此处的柏格森。柏格森将空间表征和绵延分别视为自我的表层和深层,却在处理前者时把社会化约为语言。这样,不论在时间层面还是自由意志的层面,自我意识的绵延并没有接受社会绵延的考验。当然,反过来布迪厄对生命哲学的重视到底有多少呢?我们不能说惯习就是社会绵延加诸于主体之上的效果,因为布迪厄对因果性的质疑和偶然性的肯定,相比柏格森显得有些含糊。期待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 布迪厄在《实践感》中对萨特的批判同样适用于此处的柏格森。柏格森将空间表征和绵延分别视为自我的表层和深层,却在处理前者时把社会化约为语言。这样,不论在时间层面还是自由意志的层面,自我意识的绵延并没有接受社会绵延的考验。当然,反过来布迪厄对生命哲学的重视到底有多少呢?我们不能说惯习就是社会绵延加诸于主体之上的效果,因为布迪厄对因果性的质疑和偶然性的肯定,相比柏格森显得有些含糊。期待柏格森在《创造进化论》的进一步展开,不过要等明年了。 (展开)
1 有用 木早春 2023-03-16 17:28:42 广西
柏格森的论证或许限于当时的科学研究以至从现代的眼光来看是落后或不详实,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也有可能是翻译的锅🙌🏻)。但恰如长评中“叶秀山”所写的那一文而言,其想揭露的问题是远超时代的,以及其价值的重要性不应被低估。 第一章,柏格森论述了感觉的性质问题。柏格森认为感觉应在强度与质上进行对比;而非在广度性与数量层面谈论。 第二章,柏格森描述了心理的延绵状态,并以时间举例——揭示了一种不同于物理学层面... 柏格森的论证或许限于当时的科学研究以至从现代的眼光来看是落后或不详实,甚至是难以理解的(也有可能是翻译的锅🙌🏻)。但恰如长评中“叶秀山”所写的那一文而言,其想揭露的问题是远超时代的,以及其价值的重要性不应被低估。 第一章,柏格森论述了感觉的性质问题。柏格森认为感觉应在强度与质上进行对比;而非在广度性与数量层面谈论。 第二章,柏格森描述了心理的延绵状态,并以时间举例——揭示了一种不同于物理学层面的时间观。以及我们应警惕语言的扁平性(反还原论——无法还原心灵的延绵)。 第三章,在前两章的基础上论述自由意志,即外部的物理法则(断裂、静止的)不能影响心灵的自由(运动是整体、延绵的)。 当代心智哲学应考虑柏格森所揭示的感觉性质问题。 (展开)
0 有用 Fiat Lux 2024-01-13 23:47:34 上海
过于抽象🙃读一半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