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英]柯律格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原作名: 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译者:
黄晓鹃 出版年: 2011-9-1 页数: 240 定价: 42.00元 装帧: 平装 丛书:北京大学艺术史丛书 ISBN: 9787301192788
柯律格(Craig Clunas,1954— ),当代研究中国物质文明史的重要学者,现任英国牛津大学艺术史系讲座教授。1974年曾前往北京学习中文,后分别于剑桥大学东方研究院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取得学士(1977)与博士学位(1983)。曾担任伦敦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 Albert Museum)中国部资深研究员兼策展人长达十五年,并自1994年起先后任教于萨塞克斯大学(University of Sussex)艺术史系及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2006年,因在中国文化和艺术史研究领域中的卓越成就和贡献,他被提名为英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
书名翻译并不一一对应,应该是有学术语境。但是正文内容包括一些引文的翻译都有点奇怪,不是能够读得太通。此书固然有很多新颖之处,比如谈及观看之道,论及不少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图像媒介,包括一些观念,有概括综述也有细致而微的个案研究,虽然篇目之间缀合未必绵密,但是收放自如,抛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海外汉学研究者。该书的新意,对中西读者是大不相同的,我觉得很多分析太过冗杂,不无附会之嫌,多数情况用一“...书名翻译并不一一对应,应该是有学术语境。但是正文内容包括一些引文的翻译都有点奇怪,不是能够读得太通。此书固然有很多新颖之处,比如谈及观看之道,论及不少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图像媒介,包括一些观念,有概括综述也有细致而微的个案研究,虽然篇目之间缀合未必绵密,但是收放自如,抛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海外汉学研究者。该书的新意,对中西读者是大不相同的,我觉得很多分析太过冗杂,不无附会之嫌,多数情况用一“情”字便可理顺,其余用一“欲”字也能填充。尾章莫名其妙的升华,让人捉摸不透的中西对比,而且顺便点题(Early Modern China)还说明代图像似乎体现了比西方更早的“现代性”,这可就玩笑开大了。两者不可通约,何必吸引眼球,这或许能激发西方学者的注意,但是我们需要警惕这样的“示好”。(展开)
《早期现代中国的图像与视觉性》(Pictures and Visuality in Early Modern China,下文简称《视觉性》)一书虽早自1997年便问世,不过新近中文译本之出版却丝毫无减其引领中国近世视觉文化研究的先锋理念。于柯律格(Craig Clunas)而言,这本章节内容看似纷杂、内里却一脉相...
(展开)
纯美术史,绘画史看多了,有时免不了障目。Craig Clunas通过图像学的角度来阐释明朝艺术之大环境,且不说史料的丰富,单就这个角度也是让后来做艺术史的人有所启发。Richard Vinogard 在“stones from Other Mountains: Chinese Painting Studies in Postwar America"一文中就...
(展开)
This book address some basic questions about Chinese visual arts. A basic proposition is that from 1400-1700 there was a transition in painting and other visual arts from referential to self-referential, e.g. from mimesis to symbolic. This book defies sim...
(展开)
1 有用 马里扬泊列的树 2013-10-04 22:55:37
和高居翰的书对比看会更有意思
1 有用 一八 2018-06-13 23:16:23
作者希望不加区分地讨论明代的图与画(然而这两个词本身就代表了不同的分野),本书试图从实用性场合(比如社交)、仪式化/宗教性用途、时人对于图像的认知和定位,以及对于观看本身的意味,重新探讨所有视觉作品。野心挺大,题目还算有趣。
1 有用 鵬鵬 James 2011-09-17 23:03:31
拒絕Fine Art繪畫的單線解釋,結合不同材質的藝術形式,綜合精英和民間大眾的詮釋話語。
16 有用 cheesefly 2012-03-08 20:58:45
翻译是每到关键处细细查看就不知道在说什么了
4 有用 郁则 2018-06-23 23:04:28
书名翻译并不一一对应,应该是有学术语境。但是正文内容包括一些引文的翻译都有点奇怪,不是能够读得太通。此书固然有很多新颖之处,比如谈及观看之道,论及不少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图像媒介,包括一些观念,有概括综述也有细致而微的个案研究,虽然篇目之间缀合未必绵密,但是收放自如,抛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海外汉学研究者。该书的新意,对中西读者是大不相同的,我觉得很多分析太过冗杂,不无附会之嫌,多数情况用一“... 书名翻译并不一一对应,应该是有学术语境。但是正文内容包括一些引文的翻译都有点奇怪,不是能够读得太通。此书固然有很多新颖之处,比如谈及观看之道,论及不少容易被我们忽视的图像媒介,包括一些观念,有概括综述也有细致而微的个案研究,虽然篇目之间缀合未必绵密,但是收放自如,抛出了很有意思的问题,尤其是针对海外汉学研究者。该书的新意,对中西读者是大不相同的,我觉得很多分析太过冗杂,不无附会之嫌,多数情况用一“情”字便可理顺,其余用一“欲”字也能填充。尾章莫名其妙的升华,让人捉摸不透的中西对比,而且顺便点题(Early Modern China)还说明代图像似乎体现了比西方更早的“现代性”,这可就玩笑开大了。两者不可通约,何必吸引眼球,这或许能激发西方学者的注意,但是我们需要警惕这样的“示好”。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