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舟纪的书评 (50)

malingcat 2012-05-31 15:43:23

自由女神也喝高了

文学教授纳博科夫教诲我们说,评断一部作品是否优秀,要看读者的两块肩胛骨之间有没有“微微的震颤”,这震颤有个名目,叫“美感的喜乐”。按照这个标准,我在阅读《焚舟纪》之际,后背发紧、头顶发麻、拊掌捶拳、啸叫不已,说明这定然是、绝对是、不可能不是、一部旷世杰作。...  (展开)
文泽尔 2012-05-06 21:01:32

焚舟绝路,画字为牢

《焚舟纪》大约是译者严韵费心琢磨出来的一个名字,原名《Burning Your Boats》实为欧洲谚语——“渡河之后,烧掉你们的船。”显是项羽破釜沉舟故事的西式表达。关于“焚舟”,英语世界里最流行的一种附会,据说是出自西班牙征服者艾尔南•科提斯在摧毁阿兹特克文明时一次以...  (展开)
思郁 2012-04-23 15:20:34

安吉拉·卡特 “神话”制造

琢磨起来会很有意思,在文学评论中,“神话”这个词汇一般都是作为隐喻来使用的,而且习惯被放置在括号里,以示神话的象征意味。但在这里,在一篇评述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的小说的简短文字中,我想表达的恰恰是神话这个词汇的本义,不是形容卡特的巨大影响力,也不是作为...  (展开)
新京报书评周刊 2019-08-21 19:48:14

女性如何重获主体?安吉拉·卡特用她的故事“复仇”

论起二十世纪英国文坛最特立独行、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当数安吉拉·卡特。卡特1940年生于伦敦,正值纳粹大轰炸期间,年幼的她被送去约克郡外婆家躲避战火。外婆是个擅讲故事的人。小安吉拉听到外婆边讲边演小红帽被大灰狼吞下肚的情节便会兴奋地尖叫,要求再来一遍。多年以后,...  (展开)
赵松 2012-04-27 20:12:50

女巫魔法时刻的冷酷盛宴

女巫魔法时刻的冷酷盛宴 赵松 安吉拉-卡特不是那种容易归类的作家。那些现代的、后现代的文学概念对于她的作品来说都不大适用。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她的创作从一开始就没有纠结于如何在传统、现代或后现代的那些方式中作出某种选择,而是另辟蹊径,从类似于“民间故事”这样的一个...  (展开)
@晴天 2012-05-21 09:44:10

安吉拉•卡特的逃遁

即使在BBC拍摄的纪录片《英国小说家的自白》中,安吉拉•卡特也是格外与众不同的一个。镜头从印有“安吉拉•卡特奇境”字样的铭牌扫起,一个幽树艳花之地,一个繁复雕琢之地,犹如吸引人却也让人不知所终的华丽黑洞。 镜头里的安吉拉•卡特正在朗读《染血之室》,略带口...  (展开)
刘二 2012-08-10 02:10:32

土豆哪里去挖

豆瓣上关于安吉拉卡特的小说,几乎是一边儿倒的盛赞。同样的事情还发生在卡佛和麦克尤恩上。如果说相同点,我想可能有三个,第一他们都是英语作家;第二,他们都以短篇小说见长;第三,他们都是现代作家。当然把这三个人拢在一起讲不大对,卡佛和麦克尤恩多少还有点儿相同点...  (展开)
赵全锁 2012-08-06 22:36:30

谈谈翻译

毕竟没看过原版,仅仅是就目前看到的严韵先生的译文谈谈,取《美国鬼魂和旧世界奇观》中“影子商人”一篇,意见可能失之偏颇。如果有人看过原文,可以印证一下: P83 第一段第三行“还有太平洋,就在崖壁遥远下方将白沫浪缘摔得粉碎,”白沫浪缘这个词太拗口,“太平洋。。。...  (展开)
purplepine 2012-04-16 11:29:34

欢迎来到CarterLand

严韵 是的!各位女士先生,各位大朋友小朋友,各位阿猫阿狗(或者更符合卡特笔下典型的,该说是各位阿狼阿虎),欢迎光临安吉拉•卡特的游乐场。这儿不是设计文明规划整齐、连花草树木都长得规格一致的主题乐园,而是步步险阻、暗伏威胁的幽郁森林;这儿的动物不是身穿厚...  (展开)
司徒佩德 2013-05-24 13:50:13

灰飞烟灭之处

——“如今你身在一切灰飞烟灭之处” 是黑夜发明了我,作为赠与你的礼物 我的宝物。我的红唇、黑发,我的颤抖。 统统是你的礼物,连同我的害怕和无知, 清澈和肃穆,微笑和梦魇,寂寥和痛苦 你沉默迎接我,我也用沉默以对 你的注视让我发亮,影子将我遮蔽 不要离开——我会...  (展开)
苏美 2019-10-20 12:22:46

又恐怖,又美好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安吉拉·卡特最著名的是重写童话,在《焚舟纪》这部短篇小说集中能看到大量对欧洲经典童话的改写,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公主童话。改写童话的不止她一个人,但能把童话改写成既少儿不宜又少女不宜的却非她莫属。 “蓝胡子”的故事来自法国童话,讲得是一位贵族别号蓝胡子,生性...  (展开)
林药 2012-08-20 16:27:07

无上挚爱

万分不舍地终于合上了焚舟记的最后一册,至此卡特小姐的盛大马戏团之舞终于落下了帷幕。相比于自己独创一格故事,她更喜欢在素胚一样的原形(童话、民间故事、社会案件、作家轶事、经典文本)上填涂油彩,加饰花边,提调变奏,打散重构。她是一个贩卖二手梦的女巫,身后的口袋...  (展开)
52HRZ.B 2013-09-09 19:29:03

饥饿如婴儿

刚开始买的时候并没有仔细看介绍,以为是部长篇,买回来后发现原来是一套五册的短篇小故事集,集子里最有名的一本是 染血之室。以前看过一篇科学文章,其中提到成年人对未知的恐惧心理时举了一个栗子!说如果一个婴儿和成年人同时看到一个人在天上飞,谁会更惊讶?结局必定是成...  (展开)
水音 2012-08-13 19:19:55

染血之室与其他故事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童话与传说的重解构。 《染血之室》是蓝胡子的故事,新娘是懵懂天真的音乐少女,军官父亲早逝,有个来自中南半岛的如同万能玛丽苏一样的娘:富有茶园主的女儿,十八岁亲手打死一只老虎,可圣母如瘟疫期间照顾一村人,可霸气侧漏到喝退一船海盗。于是这位彪悍而聪明而母女连心...  (展开)
枫沫沫 2016-10-25 17:07:45

渡河之后,勿忘焚舟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在我仅仅看到《焚舟纪》这三个字以及暗淡复古的封面之时,我从未想到它竟是这样的焚舟纪。 毕竟一开始,我只是想知道,舟在哪里。 这个版本的《焚舟纪》一共分为五册,正如简介所言,分别为:《Fireworks:Nine Profane Pices》、《The Bloody Chamber and ...  (展开)
无风不起浪味仙 2012-08-12 21:07:03

如果触摸得到人性,又何故害怕孤独。

这篇书评可能有关键情节透露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想象力的盛宴,临座观望,美味无法计数,但若控制不住饕餮而食,你将欲吐不止。你准备好阅读了么?如果不曾拥有空灵的大脑;你准备好放弃了么?面对赤裸裸的交欢接踵你是否还能自持。 童话不一定是美丽温柔的,如果你把焚舟记当做孕育幸福童话的...  (展开)
文泽尔 2012-03-23 11:36:22

安吉拉小姐的烟火

(登在今日长江商报专栏上的小推介,整合五册的深入长评留待四月发) “波德莱尔、爱伦•坡、莎翁《仲夏夜之梦》、好莱坞、舞台剧,以及童话:安吉拉•卡特在小说中把自己所受的影响尽数列出,因为她同时也是这一切的解构者和破坏者。” 布克奖得主、《午夜之子》作者鲁...  (展开)
落尽青云🌧 2023-10-27 14:49:30

女巫嘉年华

安吉拉·卡特的文字奇异诡谲,充斥黑暗、哥特之感。沉浸其中时常如沉入黑色湖水,无法呼吸,晕头转向。 用kindle看了两篇便觉得自己成了困在那黑色平板里的幽灵,昏昏沉沉,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仿佛已在那黑暗的文字之糊泅渡数公里般。又似闭上双眼,五彩斑斓的灯光却透过眼皮...  (展开)
Bledlyrel 2021-12-20 09:19:37

對象a與穿透森林之心

-without feeling q.傷口:對象a The wound: How the recurring image,the imperfect wound as the object A symbolified 1.核心是「穿透」,我們可以說它已經造成一種傷害 2.這種本體傷害來自於森林內部,象徵土著居民和外來人之間互相轉換的焦慮和恐懼 開端習俗—詛咒(預言...  (展开)
十刀良 2019-08-09 08:32:55

无法融入的世界

说实话很不喜欢作者的写作风格和她的作品,诡异、残忍、奇幻、哥特、恐怖以及压抑的感觉,太过虚化,虚无的感觉充斥着整个阅读过程,让人感受不到存在,对我而言有点恐怖和压抑,甚至有点绝望。同时也像豆友Matthew说的那样: 安吉拉•卡特的文字太过华丽而阴郁,那些时不时...  (展开)
<前页 1 2 3 后页> (共50条)

订阅焚舟纪的书评